如果對機器人領域有所關注,就會發現一個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市場規模不斷膨脹,一方面卻是機器人商業規模化落地受阻、產業內卷嚴重。這冰與火的背后,并未上演新穎動人的大戲,有的只是每個產業發展都不能避免的老舊劇情。
紅火中燃著“虛火“
爆炸式的發展將中國機器人市場快速推到數百億的體量。根據中國電子學會統計,2016-2021年我國服務機器人銷售額 CAGR 為 36%, 預計2022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65 億美元。
與此同時,賽道的火熱也在吸引著資本不斷聚集,中國服務機器人企業的數量幾年間暴漲,融資次數和金額不斷增加,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2021年服務機器人賽道融資便有120起,融資金額總計超過446億人民幣。然而,一路昂揚的機器人產業,卻給人一種不真實的“錯覺。”
視角回到產業本身,紅火的賽道中實則燃著“虛火”。快速增長的代價同樣沉重,“高端產業低端化”、“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現象已是常態,市場中充斥著功能較差、同質化嚴重的產品。當紅利不再,產業的火熱還能堅持多久?
事實上,這種“急功近利”的高速發展現象,在科技圈早非新鮮事。而眼下,服務機器人行業的發展速度,再次跑在了市場接受度的前面。縱觀不同行業的發展規律,早期網約車、共享單車市場都曾經歷過野蠻增長期,但這種狂熱之后,無一例外都是回歸冷靜。
在冰與火的矛盾之下,機器人企業該如何實現逆勢增長?
企業破局,需要提供“真價值”
產業矛盾背后皆因為“真價值”不足。
一方面,如果機器人成本達不到人力成本的拐點,那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目前市面上已經實際應用的商用服務機器人售價基本在幾萬到十幾萬之間,與人工成本相比其本身的替代價值顯然還不明顯,終端用戶購買意愿不高。
根據億歐數據測算,清潔機器人的替代成本上限約為3.7-6.3萬元/月;講解引導機器人的替代成本上限約為0.6-1.4萬元/月;終端配送機器人的替代成本上限約為0.6-2.4萬元/月,同時由于實際場景的應用限制,作業效率差距也較大,這會導致替代價值進一步下降。
而另一方面,根據市場反饋,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數服務機器人都是早期驗證市場階段的技術和產品,雖然產品成熟,但性能不足,導致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有著或多或少的“水土不服”問題,如無法適應環境變化,環境變化后,終端用戶無法簡單操作實現場景適配;智能化程度低,行人避障及功能表現不理想;部署困難,需要專業培訓人員部署等。
在價格和功能表現上的雙重缺陷下,產品所能提供的“真價值”有限。而機器人企業想要破局,便要翻越這兩座大山。事實上,作為行業中的共同難題,產業鏈上游的AI技術供應商們同樣需要面對,INDEMIND便是其中之一,經過4年技術攻關,并已取得行業領先成果。
作為國內領先的機器人關鍵AI技術供應商,INDEMIND在機器人的導航、避障、決策、AI交互等關鍵技術和產品開發方面有著豐富的積累,且擁有面向機器人企業從0到1搭建產品的全棧式技術能力。INDEMIND研發的「INDEMIND商用機器人AI方案」,已能有效滿足當下行業的降本增效需求。
「INDEMIND商用機器人AI方案」是以INDEMIND OS Fusion系統為基礎,采用以雙目立體相機為核心的多傳感器融合架構,支持市面上不同品類的主流傳感器,滿足商用機器人導航定位、智能避障、路徑規劃、決策交互等核心功能的開發。方案具備工業級機器人的可靠性及小型機器人的靈活性,能廣泛應用于各種商用機器人產品。
在成本表現上,基于以視覺傳感器為核心的融合導航方案以及INDEMIND OS Fusion系統優勢,機器人開發成本最低可以下探到2千元以內,包含導航和電池的完整底盤成本則可以下探到5千元以內。此外,INDEMIND還提供成熟的硬件參考設計和量產設計服務,結合相對成熟的作業單元技術,整機從立項到量產最快可以控制到2個月以內,大大降低企業的研發周期和投入成本。
同時,為了提升功能表現,INDEMIND用幾年時間專門研發了智能決策引擎技術,結合基于立體視覺技術帶來的強大感知&認知能力,能實現智能避障、主動安全、智能作業、自然交互等多種關鍵功能,補足了現有機器人的智能化短板。
此外,在應用部署方面,INDEMIND對商業場景做到了全兼容,目前已經部署過全球上千種不同商業場景,無需進行場景分類,同時,搭載「INDEMIND商用機器人AI方案」的產品,無需預部署,開箱即用,不依賴線下支持團隊,偏遠地區可以完全依靠網絡銷售。
從2021年正式推出「INDEMIND商用機器人AI方案」,一年時間,INDEMIND已和國內外多家巨頭客戶達成合作,簽署機器人訂單超2萬臺,實現全球部署,未來三年預期訂單將超10萬臺。面對當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問題,「INDEMIND商用機器人AI方案」無疑為企業破局提供了有效路徑。
審核編輯 黃昊宇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32瀏覽量
20805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