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商業鋰離子電池 (LIBs) 采用的負極材料-石墨的理論比容量較低,無法滿足市場對高能量/功率密度電池的應用需求。因此,開發具有高容量、低生產成本的新型負極材料至關重要。金屬有機框架(MOFs)由金屬節點和有機配體構成,具有孔隙率和比表面高、反應位點豐富及結構可調等優點,在能源和環境技術領域表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2015年,丹麥奧爾堡大學岳遠征教授團隊和合作者制備出世界上第一塊MOF玻璃,不僅開創了新的玻璃體系(第四類玻璃體系),而且極大地拓展了MOF材料在光子學、海水淡化膜、以及能量存儲等領域的應用。相較于MOF晶體,MOF玻璃具有開放的無序網絡結構和更大的自由體積,這對于鋰離子的傳輸和存儲更加有利。然而,作為LIBs負極材料,MOF玻璃的比容量仍然不高,難以滿足現代電子設備和電動汽車對更長續航時間的需求。眾所周知,硅 (Si) 具有極高的理論容量 (4000 mA h g-1),同時無毒無害,且儲量豐富成本低。但由于在充放電過程中,Si發生巨大體積變化并粉碎,使Si基負極容量快速衰減,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基于此,在本工作中,我們提出通過簡單的回流與熔融淬火相結合的方法,將MOF玻璃與納米硅(Si)復合的策略。在利用二者各自優異的儲鋰性能的同時,充分實現兩種材料的協同作用,從而獲得性能優異的Si@ZIF-玻璃負極材料。
【工作介紹】
近日,丹麥奧爾堡大學岳遠征教授(通訊作者)團隊與齊魯工業大學張艷飛教授(通訊作者)團隊等人,利用回流與熔融淬火相結合的方法,首次將ZIF-62 (一種MOF,分子式為Co(imidazole)1.75(benzimidazole)0.25) 玻璃原位生長于納米Si顆粒表面,獲得了Si@ZIF-玻璃復合材料。該復合材料充分發揮了MOF與Si的協同效應,表現出遠優于Si, ZIF晶體,ZIF玻璃的儲鋰性能。更為有趣的是,在1 A g-1 的電流密度下進行充放電,Si@ZIF-玻璃基負極的容量逐漸增加,并在循環500圈后,容量達到650 mA h g-1。通過對循環前后復合材料的微觀結構和形貌分析,揭示了Si@ZIF-玻璃復合材料容量增強的結構起源。本工作為開發高性能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內容表述】
1. 樣品的制備工藝
Si@ZIF-玻璃復合材料 (SiZGC) 的制備過程如圖1所示。首先,將咪唑、苯并咪唑等有機配體,四水合醋酸鈷和未經任何表面修飾的商用Si納米粉等原料分散在二甲基甲酰胺 (DMF)中并持續攪拌,然后在油浴130℃下回流48 h,沉淀出Si@ZIF-晶體復合材料(SiZC)。Si 納米粒子充當異質形核位點,促進ZIF 晶體在Si表面的生長。接著,將合成的 SiZC 在惰性氣體保護下加熱450℃并保溫5min,經自然冷卻獲得SiZGC。在這一過程中,Si 納米顆粒被封裝在 ZIF 玻璃基質中,此堅固的結構可以緩沖鋰化/脫鋰過程中 Si 的體積變化。
圖1. Si@ZIF-玻璃復合材料的制備示意圖及ZIF玻璃對Si的保護作用。
2. 樣品的形貌,物相和特征溫度
SEM及EDS能譜圖(圖2a, b)證實了Si納米顆粒被成功地包裹在ZIF晶體和ZIF玻璃中。圖2c XRD結果表明歸屬于ZIF晶體的布拉格衍射峰 (2??10?25?) 并未出現在ZIF玻璃 (ZG) 與10SiZGC中, 說明ZIF晶體在熔融淬火后轉變為了非晶材料。此外,10SiZC和10SiZGC 中觀察到Si晶體衍射峰,進一步證實了制備的復合材料中含有Si晶體。圖2d的差示掃描量熱 (DSC) 曲線說明,Z與10SiZC在熔融淬火后獲得的樣品ZG與SiZGC,具有玻璃化轉變點 Tg,表明了SiZGC復合材料的玻璃態特征。以上結果證實通過回流與熔融淬火相結合的方法,獲得了目標復合物。
圖2. 10SiZC與10SiZGC的形貌(a, b),物相(c)與特征溫度(d),其中,數字10代表在樣品的制備過程中,100-mg的納米Si顆粒被加入至DMF中,約占最終產物的10wt.%。
3. 電化學性能
為了評價SiZGC復合材料的負極性能,進行了一系列電化學測試,結果如圖3所示。除Si 與Z樣品外,其余樣品的容量在經歷前50圈內的衰減后,均急劇增加 (圖3a)。10SiZGC在1 A g-1 電流密度下循環500圈后,容量達到650 mA h g-1。該容量高于其對應的晶體復合材料(10SiZC), 且分別是Z, ZG, Si的6,3,30倍。此外,5SiZGC的容量,也遠遠高于5SiZC。這說明制備的Si@ZIF-glass復合材料對Li+的運輸和存儲具有良好的協同效應。圖3b-d表明10SiZGC的初始庫倫效率為62%,且循環前后,Si與ZIF玻璃均貢獻可逆容量。圖3e,f 的EIS結果則表明循環后10SiZGC和10SiZC的電子導電及Li+擴散速率均提高。
圖3. 電化學性能。(a) 樣品的循環性能,(b,c) 樣品10SiZGC恒電流充放電電壓曲線及CV曲線,(d)樣品10SiZGC在1 A g-1電流密度下循環500圈后的CV曲線, (e) 樣品10SiZC與10SiZGC循環前后的EIS曲線, (f)由圖(e)獲得的Z‘ 與 ω-1/2關系圖。
4. 電化學性能提升的起源
通過對10SiZC與10SiZGC充放電循環前后的FITR與XPS分析(圖4a-d),發現相較于晶體復合材料,玻璃復合材料的Co-N鍵及芳香環更弱,且變形更嚴重。這一變化可以提供更多的結構缺陷,有助于Li+的傳輸和存儲。在充放電后,Co-N鍵與芳香環發生明顯斷裂,進一步增加了Li+的傳輸通道。這不僅有助于ZIF玻璃自身與Li+的可逆反應,而且促使更多的Li+進入ZIF內表層并與Si進行合金化反應,從而提高復合材料的容量。此外,通過TEM等表征可以觀察到,10SiZGC樣品在循環后,仍保持穩定的結構框架,且Si仍然被封裝于ZIF玻璃層中,而大量Si晶體轉變為非晶Si。
圖4. 10SiZC, 10SiZGC循環前后的FTIR(a,b)和XPS譜 (c, d)。10SiZGC 負極循環后的SEM(e)和HRTEM圖(f)。
SiZGC復合材料具有堅固的結構,緩沖了Si在充放電循環過程中的體積變化與粉化,從而實現了優異的循環性能。具體而言,ZIF玻璃層自身儲存部分Li+,使得進入ZIF玻璃層內表面的Li+減少,故Li+與被包裹的Si的合金化減少,從而使LixSi體積膨脹得到緩解。此外,ZIF玻璃層可以通過幾何結構來限制LixSi的體積膨脹,從而減少了復合材料中Si的粉碎。即使被封裝的Si納米顆粒在充放電循環過程中粉碎,大量的Si仍然附著在ZIF玻璃的內表面 (如圖1所示),而該復合材料結構穩定,仍然與銅集流器保持良好的接觸,從而保證了電子轉移與Li+和Si的合金化過程。
【結論】
(1)通過結合回流法與熔融淬火法,將未經任何表面修飾的Si納米顆粒封裝在ZIF玻璃層中, 獲得結構穩定的復合材料。
(2)該復合材料充分發揮了Si與ZIF的協同效應,與單獨的Si, ZIF晶體,ZIF玻璃相比,該復合材料的比容量大幅提高。
(3)此協同效應的產生,首先源于ZIF玻璃自身開放的無序網絡結構有助于Li+的傳輸和存儲; 其次,ZIF玻璃層的存在,緩沖了Si在充放電過程中體積膨脹與粉化,使得Si能充分發揮高比容量的優勢; 再次,復合材料的穩定結構充分保證了充放電過程的電子與Li+的傳輸,從而實現電化學性能的大幅提升。
-
鋰離子電池
+關注
關注
85文章
3254瀏覽量
77871 -
電子設備
+關注
關注
2文章
2810瀏覽量
53914 -
負極材料
+關注
關注
12文章
177瀏覽量
14273
原文標題:金屬有機框架玻璃與硅協同提高鋰離子電池負極性能
文章出處:【微信號:Recycle-Li-Battery,微信公眾號:鋰電聯盟會長】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