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在2021廣汽科技日活動上,廣汽集團宣布與華為公司合作共同開發L4級自動駕駛汽車,計劃于2024年量產。但是,廣汽集團并未公布更多與華為共同開發汽車的細節,不過近日在華為2020年年度報告會上,輪值董事長胡厚崑重申了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定位是部件供應商。
胡厚崑表示華為所掌握的ICT技術,可以在未來智能電動汽車的幾個關鍵的、基礎的子領域都能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來。比如車聯網、車云、智能駕駛、智能動力系統等幾個關鍵的領域,或將都是華為的發力點。
此外,廣汽集團還通過廣汽資本投資了地平線、粵芯公司等芯片項目以及清陶發展、中航鋰電等電池項目,加緊完善在智能網聯、動力電池以及車用芯片等關鍵核心領域的布局。廣汽集團并未公布更多與華為共同開發汽車的細節。
當天廣汽集團發布了多項關鍵技術和戰略。在電氣化的動力電池技術部分,廣汽集團發布了“中子星戰略”,該戰略從電芯、電池管理系統(BMS)和電池包三個技術方向行推進。
圖為廣汽集團自主研發的海綿硅負極片電池
廣汽研究院電池研發部負責人梅驁介紹說,廣汽集團自主研發的“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擁有從材料、粘結劑、極片到生產制造等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近五十項專利,包括“納米復合硅技術”、“自修復粘結劑技術”、“梯度復合涂布技術”等。該技術讓電池內部的硅負極片像海綿一樣柔軟有彈性,使硅在充放電過程中的膨脹和收縮被限制和緩沖,不會碎裂。同時,也像海綿吸水一樣,讓硅負極發揮大容量的優勢,儲存更多的能量。通過該技術,可以實現鋰離子電池單體電芯體積減小20%,重量減輕14%;未來會進一步將體積和重量都減小和減輕一半以上。同時,該技術還對延長電池使用壽命、提高鋰離子電池可靠性有明顯的作用。
經第三方測試機構按照國家標準工況進行續航測試,搭載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的廣汽埃安AION LX可實現續航里程超過1000km。
廣汽集團內部孵化成立的廣州巨灣技研有限公司(下稱“巨灣技研”)正致力于推動超級快充電池技術產業化落地,目前工作重心包括超級快充電池技術和新一代儲能技術。超級快充電池技術使用新型導電材料,提高電極材料導電能力,同時通過涂覆陶瓷隔膜和新型高功率電解液,提高電池的倍率性能和熱穩定性。廣汽集團即將推出6C-500km、3C-500km兩個版本的快充電池,其中3C-500km電池今年9月將搭載在廣汽埃安AION V上。
廣州巨灣技研有限公司總經理裴鋒稱,3C-500km超級快充電池系統續航超過500km,3C高倍率快速充電可實現在16分鐘里將電量為零的電池充至80%電量,其中當電池電量為30%時,充至80%電量的充電時間為10分鐘。6C超級快充電池系統最大電壓可達900V,最大充電電流超過500A。6C高倍率快速充電可以實現0%-80%電量充電時間8分鐘, 30%-80%電量充電時間 5分鐘,車輛常溫6C快充循環可達100萬公里。目前,6C超級快充電池正在開展量產搭載測試。
目前,廣汽集團還將協同推進超級快充網絡的布局,計劃在2021年內布局超過100個超級快充站。在BMS系統方面,廣汽集團計劃通過域控制管理和大數據應用能力提高電池能效轉化。此外,廣汽集團還計劃開發“高安全、輕量化、高集成、低成本”的電池包。
在本屆科技日上,廣汽集團還發布了ADiGO 4.0智能操作系統G-OS,該系統由廣汽集團與科大訊飛聯合成立的星河智聯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河智聯”)自主研發。在自動駕駛系統方面,廣汽集團領航駕駛輔助系統(NDA)支持高速公路和匝道內單車道巡航、自動換道、自動超車、自動上下匝道功能。
廣汽集團宣稱,截至2020年底該公司已經累計投入300億元用于技術研發,目前研發團隊人數約為6000人。該集團通過國企混改等體制改革,孵化了巨灣技研等公司,與騰訊、華為、科大訊飛、寧德時代、國網電動、電信公司建立合作關系。
在“十四五”期間,廣汽集團還將以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為主抓手,幫助廣州建設成為大灣區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中心,該產業園總體規劃面積約5平方公里,落戶園區企業總投資額預計超450億,將圍繞“智能制造+創新研發+生態小鎮”三大領域,重點布局智聯新能源汽車制造、汽車研發設計、汽車金融服務、汽車文化旅游、汽車商貿服務、汽車生活服務等六大業態。此外,總投資20億元的廣汽研究院二、三期項目正在建設中,預計年底前竣工;總投資約21億元的南方汽車試驗場一期項目也將于2023年投入使用。
責任編輯:lq
-
新能源汽車
+關注
關注
141文章
10622瀏覽量
99949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4文章
13923瀏覽量
166835 -
廣汽
+關注
關注
0文章
288瀏覽量
8768
原文標題:廣汽集團宣布與華為合作開發L4級自動駕駛汽車,2024年量產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