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資本市場,是取得突破的必要途徑。科亞醫療IPO消息出現之后,二級市場將成為這些第一梯隊企業,最終進化成“大而強”的終極關卡。 雷鋒網《醫健AI掘金志》消息,3月16日,科亞醫療正式向港交所遞交申請版本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獨家保薦人為中金公司。
至此,經過6年的發展,醫學影像AI行業或將正式迎來開花結果,而在2020年獲得首張AI三類證的科亞醫療,也將成為首家上市企業代表影像AI征戰資本市場。
招股書都披露了什么?
1、科亞醫療5年融資共10億元,本次IPO主要用于深脈分數的推廣及新產品線開發。
其中30%用于核心產品深脈分數和深脈腦卒中的推廣和海外注冊、35%將應用于推進深脈智能PCI、深脈血管介入機器人等新管線的研發和臨床試驗、15%用于擴大產品組合投資、10%用于營銷活動、最后10%作為企業運營資金。
2、報告期內,科亞醫療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116.7萬元、70.9萬元。
這些收入主要來源于和醫院合作的科研服務,深脈分數醫療AI產品還沒有產生任何商業化營收。
3、報告期內,科亞醫療研發總投入超1.5億元,其中2019年為3543.5萬人民幣,2020年為1.2億人民幣。
研發投入包括臨床前研究和臨床試驗過程中向CRO、SMO、醫院等支付的合作費用,以及研發人員薪資,2020年費用增長的主要原因來自研發團隊的擴張。
4、報告期內,科亞醫療運營總虧損約5億元,其中2020年全年虧損約4.8億人民幣(包含3.1億元股權激勵支出)。
5、科亞醫療的核心產品深脈分數已先后打通多個省份物價環節,包括河北(2020年9月)、安徽(2020年12月)、山東(2021年2月)、江蘇(2021年2月)。
6、科亞醫療行業差異化來自創新賽道和獨特的臨床價值。
在醫療領域,與其它幫助醫生做出診斷并節省時間的人工智能設備不同。深脈分數提供了一種即使經驗豐富的醫生也無法提供的全新診斷方案,能夠幫助患者避免不必要的ICA測試和PCI手術,并大大節省醫療費用(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每位患者節省約7000元)。
7、科亞醫療的未來競爭力來自于海量的臨床數據和更豐富的產品管線。
目前,科亞醫療已經與解放軍總醫院、華西醫院、阜外醫院等醫院合作完成19項臨床試驗。
此外還同時建成腦卒中、肺部CT、數字病理、手術導航、介入機器人等17種產品或在研產品組成的全面組合,其中11種為深度學習三類醫療器械,6種為融入人工智能技術的二類醫療器械。
8、科亞醫療實際控股人為周亞輝,持股約43.21%,其他股東為:宋麒博士9.73%,雅惠干灃6.27%,王立偉5.23%,新余科亞5.23%。
另外,投資機構總共持股約30.32%,其中包括IDG資本、昆侖資本、中金公司、紀源資本、上海人工智能基金、國方資本、源碼資本等。
科亞醫療五年的創業征程
科亞醫療成立于2016年1月,是一家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公司,專注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領域的落地應用,用AI賦能影像和醫療大數據信息。
2016年下半年,科亞醫療基于CT成像的深脈分數FFR產品就已初步打磨成型。
但在初期階段,因為國內檢驗能力和認證環境的缺乏,深脈分數的落地曾走過一些彎路。
科亞醫療研發總裁曹坤琳曾對醫健AI掘金志表示:“當時國內還沒有任何一家機構具備醫療AI產品的檢驗能力,而且評審要點也沒有發布,我們的深脈分數產品在2016年10月獲得注冊檢測報告之后,等待了近一年時間,才迎來首個國家級產品檢測中心的成立。”
在產品檢測中心成立之后,科亞醫療很快就完成了前瞻性多中心試驗。
隨后又分別通過了北京安貞醫院、解放軍空軍總醫院、滄州市中心醫院三家醫院的倫理委員會批準,逐步開始產品落地。
在2019年底之前,科亞醫療已先后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北京阜外醫院、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等100家醫院完成了落地推廣。
之后的2020年,科亞醫療又迎來了自己的首個高光時刻。
2020年1月15日,旗下深脈分數產品獲得國內首個NMPA人工智能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
此后,科亞醫療開始了大踏步的前進步伐。
首先,主攻產品商品化。產品認證之后,科亞醫療從2019年底的120家合作醫院,達到目前728家落地和合作醫院,涵蓋我國55%的三甲醫院。
雖然從招股書信息來看,科亞醫療目前還沒有完成醫療AI的商業化營收。
但深脈分數作為一種創新檢查方式,且是目前唯一獲批的CT-FFR深度學習產品,未來的市場占有率可能會大幅提升。
其次,擴寬產品線。伴隨深脈分數的成熟,科亞醫療又將視線拓展到更多產品擴張當中。
曹坤琳對醫健AI掘金志表示,科亞醫療的產品線拓展將重點沿兩條線布局:
首先,利用心內科積累的先發優勢,解決深層次的臨床需求,例如冠脈影像斑塊的結構化分析、冠心病患者的術前導航、介入手術機器人。
其次,利用AI和血管成像重建的研發積累,向心內科、神內科等其他治療科室延伸,例如在動脈瘤中,通過血管AI重建經驗和人員的復用,進行幾何結構分析,判別破裂風險和壓力評估,指導后續手術治療。
其中深脈腦卒中產品已于2020年4月獲得FDA資格認證。
其它冠脈、頭腦、肺部CT、宮頸癌、玻片掃描、數字病理、手術規劃等產品,目前也已經或即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并預計在2022年前后相繼獲得NMPA批準。
最后,公司和人員的擴張。據《醫健AI掘金志》了解到,科亞醫療已在北京、上海建立了新的廠房、用于影像、血管介入機器人等產品線的開發。
此外,科亞醫療還與醫療器械流通企業致新醫療達成合作,展開醫療AI產品的全國分銷。
人員方面,據招股書顯示,到2020年底,科亞醫療研發人員已經達到160人,銷售團隊達到181人,這個數字相比2019年整整翻了一倍。
并且預計在2021年底公司總人數還將再增加一倍。
在過去一年全面擴張下,科亞醫療集中完成了四輪共8.5億人民幣的融資,占到創業五年融資總額的80%。
醫學影像AI企業為何要現在上市?
隨著去年多個冠脈、肺結節、眼科產品的獲批,目前整個醫學影像AI行業已經進入到最后的閉環和變現階段。
在這次科亞醫療披露招股書之前,也有推想科技、Airdoc等AI企業相繼披露了上市進程。
推想科技于2020年12月18日與中信建投證券簽訂上市輔導協議,擬科創板掛牌上市。
Airdoc主體公司北京鷹瞳于2021年1月8日同中信證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擬科創板掛牌上市。
據醫健AI掘金志了解到,除了已知的科亞醫療、推想醫療和Airdoc,像深睿醫療、數坤科技等其他幾家已經獲得醫療AI三類證的企業,也都在加急籌備IPO進程當中。
這些企業無疑都處在醫療AI行業的第一梯隊,他們尋求上市,他們既有行業因素,也有自身的需求。
行業因素方面,國內醫療AI行業從2015年出現萌芽到現在,已度過6年時間,在市場需求和產品成熟度方面,已經有了充分的市場驗證。
特別是肺結節、冠脈等AI產品在2019年底就已打磨成熟,在各個醫院被大規模使用。
但整個市場,要想從規模效益轉型到經濟效益階段,實現醫療AI產品的盈利,顯然還需要更多資金和社會力量的推動。
此次科亞醫療招股書也表示,即使已經獲得AI首證,未來實現更大的商品化營收,還需要在研發成本和市場推廣上繼續加大投入。
在過去六年時間里,各個創投VC已經在醫療AI市場注資達200億人民幣,完成了多個AI賽道的早期使命。
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正好需要那些第一梯隊企業完成自己的成年禮,融入更廣闊的空間,獲得社會網絡,以及各種資源的加持,推動醫療AI市場走向最終成熟。
此外,醫療AI市場變得越來越龐大,像CDSS、AI新藥研發等更多新場景的出現。
這些早期企業的IPO,也能在醫療AI泡沫危機出現之前,為后面大量涌入的創業者提供正確參照和指引。
自身因素方面,目前籌備上市的幾家醫療AI企業,已紛紛獲得三類資格證,占有較大市場份額,發展成一定規模。
但他們又都是孤獨的矛盾體。此前有投資人表示:“醫療行業只能存活兩類企業,要么是小而美,亦或是大而強。”
無論是科亞醫療、還是推想科技或Airdoc,以他們現在的市場和人員規模來看,每個月都要產生巨大的支出,平均都要達到1000萬到3000萬人民幣級別。
但過去兩年的融資記錄里,這些第一梯隊企業,已經出現明顯的資金多寡差異,甚至有的企業因為融資過少,出現大規模的裁員和市場滑坡。
走向資本市場,將是他們取得突破的必要途徑,科亞醫療IPO消息出現之后,二級市場將成為這些第一梯隊企業,最終進化成“大而強”的終極關卡。
編輯:jq
-
醫療電子
+關注
關注
30文章
1364瀏覽量
90264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490瀏覽量
269911 -
ipo
+關注
關注
1文章
1216瀏覽量
32640 -
CDSS
+關注
關注
0文章
3瀏覽量
8114
原文標題:科亞醫療IPO:「AI醫療第一股」的八大看點
文章出處:【微信號:IoT_talk,微信公眾號:醫健AI掘金志】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