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兩三年前就看到美國的醫生坐在手術室外,手里端著咖啡,只需要動動遙控操縱桿,一臺手術就能輕松完成了。沒想到今天自己也能在機器人的輔助下實現這一場景。”
3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團隊在海南博鰲超級醫院完成了中國首例機器人輔助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手術。
在手術結束后,他和第一財經記者開起玩笑:“今天我連鉛衣都沒穿,手術輕松了不少。”
此次接受機械輔助下冠脈介入手術的是一名60歲男性患者,患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十多年。冠脈造影檢查顯示,患者為前降支中段彌漫性病變,累及第一對角支,需要雙導絲保護技術完成手術。
與傳統冠脈介入治療需要醫生穿上重達20多斤的鉛衣、并持續數小時站在手術臺旁進行操作不同,介入手術機器人可以解放醫生的身體和雙手。整個手術過程持續時長約30分鐘,非常高效。
“我認為這代表了未來手術的一個方向。”葛均波院士在手術完成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介入治療最關鍵的是精準和標準化,這樣病人不管在哪個醫生的治療下,都能獲得放心的治療,而不會因為醫生水平的差異影響治療效果,手術機器人就能很好解決標準化的問題。”
機器人解決手術標準化問題
對于首次機器人操作來說,該病例情況較為復雜,具有挑戰。葛均波院士及團隊對患者病情進行快速評估后,決定為該患者實施介入手術機器人輔助下PCI治療。
第一財經記者在手術現場看到,葛均波院士坐在手術室隔壁的控制室內遙控床旁機械臂,通過操縱桿實現對機器人盒帶內導絲模塊的控制,并分別送入兩根導絲,行雙導絲保護技術。整個操作過程醫生無需進入手術室,從而避免了激光輻射。
機器人手術,更微創、更精準、更智能。具有延伸的多個感知系統,還有手眼一體的多個機械臂。更重要的是它第一次延伸了人腦,將術者經驗和計算機技術結合在一起,優化了術前及術中的各環節。在美國,68%的手術可以由機器人輔助完成,但滲透率只有4%。中國的滲透率更低。
這臺介入手術是在西門子醫療Corindus(途靈)最新一代CorPathGRX介入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完成的,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經美國FDA批準并擁有歐盟CE上市認證的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系統,適用于冠狀動脈、外周血管等介入治療領域,可大幅降低醫患受輻射劑量,提高手術操控精準度。
在導絲通過病變的過程中,葛均波院士借助途靈機器人的technIQ智能化技術中的ROR模式,導絲就能非常迅速地通過復雜的病變。經過球囊預擴張后,他再通過操控臺觸摸屏上的毫米級步進模式,即可微調支架系統的位置并進行精準釋放,使得支架正確覆蓋病變。整個手術過程持續時長約30分鐘,非常高效。
他還說道,雖然目前使用機械治療在操作方面仍然有提升的空間,但是中國已經邁出了機器人介入治療的重要一步。“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未來我們也將看到更多的創新技術應用于臨床。”葛均波院士表示。
觀摩了手術全程的上海長海醫院臨床神經醫學中心主任、腦血管病中心主任、神經外科主任劉建民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介入手術機器人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不僅能用于冠狀動脈治療,還能用于外周血管和神經介入治療。我們對這種機器輔助治療設備非常感興趣,也愿意嘗試。”
技術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未來這種介入機器人還能夠實現遠程操控。這意味著借助5G、AI等新技術的發展,未來醫生無需親臨手術現場,就能對手術的整個過程進行監控和指導,這將能很大程度上解決中國基層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將有利于分級診療的推廣。
中國介入治療市場潛力巨大
介入治療是在醫學影像引導下進行非直視下診療的新學科,是與內科、外科并駕齊驅的第三大學科,也是心臟、血管、腫瘤等疾病的三大治療手段之一。中國介入治療患者數量、規模已位居世界之最。據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統計,未來5年內接受介入治療患者的數量預計達到300萬人。
中國巨大的介入手術治療市場的大門正在加速開啟。
“以介入為主的綜合治療已經成重要手段。”葛均波院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可以預見,介入醫學產業在中國具有非常大的增長潛力。”
西門子醫療在2019年斥資11億美元收購了Corindus途靈機器人公司及其機器人輔助設備。在全球范圍內,Corindus最早(2016年)取證上市,已經進行了數千例手術。
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下稱“博鰲樂城先行區”)管理局副局長劉哲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款醫療器械產品引入樂城,將會享受海南自貿港的零關稅政策,審批流程也會加快,此外受益于樂城真實世界臨床數據應用的政策,將能夠允許臨床使用小樣本的數據作為注冊的憑證。”
去年4月,“博鰲樂城真實世界數據研究創新中心”已在博鰲樂城先行區揭牌。
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臨床治療系統副總裁浦崢嶸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博鰲樂城先行區是手術機器人在中國推廣的重要起點,西門子將繼續加大面向未來的機器人產品線的戰略布局,將更多頂尖醫療技術和產品引入中國。”
浦崢嶸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手術機器人在臨床上的推廣仍然面臨挑戰。“最大的挑戰是上市注冊,作為一種新型的創新技術產品,我們還需要時間以及更多數據來獲得監管的認可。”他說道,“另一方面的挑戰來自于國內缺乏機器人相關產品準入標準,需要國家藥監局聯合各企業和行業專家盡快建立。”
另一方面,這種新型治療設備在成本和費用控制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改善。
一位國內三甲醫院心內科主任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手術機器人是醫療領域的一大創新,應用前景毋庸置疑,但是目前設備成本仍然較高,而且手術如何收費也面臨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在設備大范圍推廣前得到解決。”
放眼全球,美國直覺外科(IntuitiveSurgical)公司的達芬奇外科手術系統率先打開了手術機器人的商業化市場。該公司去年也成為市場表現最好的醫療科技公司之一,一年中股價上漲近40%。IntuitiveSurgical還在為其下一代達芬奇機器人尋求更多適應證。
目前,包括美敦力和強生公司在內的醫療器械巨頭都在積極部署手術機器人。美敦力與微創手術機器人系統公司TitanMedical合作并達成總價值超過2000萬美元的許可交易,用于Enos機器人單端口手術系統的開發;美敦力還在開發其新的手術機器人雨果系統,并尋求監管審批。
強生公司也計劃于2021年開始對其外科手術機器人Ottava系統進行驗證,并預計在2022年進行該設備的臨床試驗注冊。該新系統設計有六個機械臂,可在手術中提供更多控制和靈活性,并將機械臂集成到手術臺中。該醫療巨頭還希望集成數字化平臺和機器人系統,為此強生公司與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生命科學部門Verily進行合作開發,并以34億美元收購外科手術機器人公司AurisHealth及其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的數字化平臺Monarch。
不過新冠疫情使得全球范圍內非緊急需求的手術量大幅減少,這也影響了企業的收益。TitanMedical去年第四季度虧損達到2060萬美元;IntuitiveSurgical去年銷售額整體下降了2.7%,盡管今年的手術量已經陸續恢復,但該公司預計仍將受到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
而中國的介入手術在去年下半年開始就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葛均波院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需要介入治療的病人似乎比疫情前更多了。”
標準化的介入治療需要手術機器人的輔助。手術機器人市場空間廣闊,目前滲透率普遍較低,但全球市場規模將在10年內翻4倍。中國基數低,普華永道(PWC)預測中國將高于全球增速增長。
總體看來,國內醫療器械巨頭已經開始布局手術機器人領域。行業研究認為,目前最活躍的是微創,布局了腔鏡、骨科、血管介入(Robocath)賽道。國外醫療器械巨頭也關注著國內手術機器人的發展,2020年7月,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華科精準獲得美敦力數千萬元人民幣投資。
去年12月5日,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正式啟動。葛均波院士認為,隨著越來越多先進的醫療設備進入中國市場,將會進一步激發中國本土企業的創新。他在近期的一次學術會議上透露,到2021年底,全國性介入治療協同研究網絡單位將達500家以上,開發并推廣20至30項心血管及腫瘤介入新技術,研究制定10項以上國際水平的臨床實踐指南或行業標準,轉化5至10項創新介入器械。
原文標題:讓機器人搞定心臟支架手術,院士醫生邊喝咖啡邊“開刀”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天津機器人】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32瀏覽量
208001 -
智能醫療
+關注
關注
27文章
1384瀏覽量
74573
原文標題:讓機器人搞定心臟支架手術,院士醫生邊喝咖啡邊“開刀”
文章出處:【微信號:tjrobot,微信公眾號:天津機器人】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