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方面已經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2021年3月13日,新華社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全文共十九篇六十五章,“智能”、“智慧”相關表述達到57處,這表明在當前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中,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將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技術保障和核心驅動力之一。
近年來,人工智能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方面已經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綱要對“十四五”及未來十余年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目標、核心技術突破、智能化轉型與應用,以及保障措施等多個方面都作出了部署。
總體目標方面,綱要提出了“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等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該目標,智能化既是手段,也是結果。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 其目標的實現必將推動產業高質量、現代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同時,2035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相關要求,也為我國人工智能前沿理論、核心軟硬件等關鍵短板領域指明了未來十余年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圍繞總體目標,綱要在三個方面布局人工智能發展。
重點一:突破核心技術
人工智能相關技術逐步成為 “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為進一步推動解決我國人工智能核心技術中的不足和短板,綱要提出“十四五”期間將通過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帶動產業界逐步突破前沿基礎理論和算法,研發專用芯片,構建深度學習框架等開源算法平臺,并在學習推理決策、圖像圖形、語音視頻、自然語言識別處理等領域創新與迭代應用
重點二: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發展人工智能應以產業的融合應用與產業數字化轉型為核心目標,進而逐漸形成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形態。綱要提出要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充分發揮我國數據、應用場景的優勢,實施“上云用數賦智” 行動,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通過建設重點行業人工智能數據集,發展算法推理訓練場景,推進智能醫療裝備、智能運載工具、智能識別系統等智能產品制造,推動通用化和行業性人工智能開發平臺建設,在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農業及水利、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文旅、智慧社區、智慧家居、智慧政務等領域形成一系列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場景。
重點三:營造良好數字生態
針對當前學術界和產業界關心的倫理與法律風險、AI技術濫用、算法殺熟等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問題,綱要提出要構建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政策法規體系,例如在無人駕駛領域建設完善相關監管框架、法律法規和倫理審查規則。另一方面,綱要中一系列優化產業政策環境的措施,也將給人工智能提供肥沃的發展土壤,例如“在數字經濟等領域制定實施一批國家級重點專項規劃”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戰略導向,“支持民營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參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將更加激發民營人工智能科技企業的創新活力。
綱要中人工智能2035年發展目標和“十四五”發展路線,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提出了目標和任務,也對我們相關支撐和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編輯:lyn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43瀏覽量
240189 -
數字經濟
+關注
關注
2文章
1060瀏覽量
18349
原文標題:解讀:“十四五”規劃人工智能三大布局
文章出處:【微信號:scinaniot,微信公眾號:司南物聯】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