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1年的努力,阿里云終于在2020年四季度首次實現盈利。從早期的技術攻關、中期的商業拓展,到如今的技術與商業并行,阿里云的成功,技術追求與商業夢想缺一不可。正是兩者的融合與持續推進,讓阿里云抓住了每一次技術變革機遇和商業機會,實現了長期快速發展。
最新阿里財報顯示,受互聯網、零售、公共部門客戶收入增長的推動,阿里云在2020年四季度營收達到16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0%,調整后的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為2400萬元。這是阿里云自2009年成立以來,首次實現盈利。
受2020年全球疫情的影響,在線辦公和學習、電子商務、視頻、游戲等“宅經濟”全面爆發,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快,都直接拉動了云業務需求。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的數據,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云基礎設施服務支出增長了32%,達到399億美元,亞馬遜云AWS仍居市場首位,阿里云保持在前五之列,如下圖所示。
阿里云能將技術創新轉化為商業價值,又能通過商業發展促進技術迭代,如此良性循環使其獲得了長足發展。
1 阿里云的“飛天”
很難想象,今天這樣成功的阿里云,早期卻舉步維艱,充滿坎坷。
與亞馬遜一樣,阿里的電商業務天然面臨著大并發量數據處理的生存壓力。當馬云了解到“未來快速增長的業務,會導致IT基礎設施成本拖垮阿里”,便下決心做云業務。阿里云首任總裁王堅認為,“云計算這件事非做不可。如果所有的信息計算都必須通過國外的系統,那么未來的中國不堪設想”。于是阿里云開始自主研發飛天(Apsara)系統,目標是將全球數百萬臺服務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任何企業、機構和個人只要聯網,就能獲得即開即用的強大計算能力。2008年10月,飛天團隊正式組建。2009年9月10日,阿里成立十周年的日子,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誕生了。
一開始,飛天團隊成員個個意氣風發、志在必得,對于他們這群技術高手來說,沒有什么是做不出來的,然而困難被低估了。2010年4月,阿里金融的“牧羊犬”產品在飛天系統上線,成為阿里云的第一個客戶。這次的云服務體驗非常糟糕,大規模系統宕機、機房停電、數據出錯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阿里金融的業務開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爭吵和懷疑陸續出現。面對巨大壓力,很多人只待了半年就走了。時任技術總監林晨曦稱,阿里云就像是一個軍隊,在攻占一個看起來不可能攻克的山頭,一批沖鋒者倒下了,下一批沖鋒者接著頂上。現實是很悲壯的,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到底能不能成功。甚至追隨王堅多年的人也放棄了,一位離開的老部下說,做云計算的感覺就像集體合圍抱一棵大樹,誰都知道最終大家的手會連在一起,但誰也不知道那一刻會發生在什么時候。
早期的阿里云是摸著石頭過河,云計算是什么,沒人講得清楚。2011年底到2012年初,是阿里云最艱難的時候。在外部,業界大佬多不看好云計算。2012年IT峰會上,李彥宏說“云計算這個東西,不客氣一點講,它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馬化騰則認為它是一個超前的概念,目前布局為時過早。在阿里內部,普遍不看好阿里云、不相信王堅,甚至譏諷他是糊弄馬云的“騙子”。事后王堅提到,“有時候堅持是很難的,有時候放棄是很難的,進退維谷。具體到做飛天這件事,我覺得堅持是很難的”。關鍵時刻,馬云堅定地支持了王堅和阿里云,他在內網公開表示:“博士(王堅)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了解的也并不比大家少,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可能會很不一樣。”
經歷了至暗時刻,阿里云終于迎來曙光。
2012年雙11,阿里云扛住了百萬次高并發,具有了提供穩定服務的能力。當時的負責人稱:“如果不是自主研發,根本無法應對雙11期間每秒幾十萬筆的交易峰值”。2013年5月,阿里最后一臺IBM小型機在支付寶下線。從2008年提出“去IOE”口號后第5年,阿里不再使用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去IOE”徹底改變了阿里IT架構,促進了阿里云在集團內部的全面落地。2013年8月15日,“飛天”5K系統上線,這是單個集群超過5000臺服務器的通用計算平臺,是中國第一次通過完全自主研發創建的全新計算系統。阿里云終于獲得了集團內部與業界的一致認可。
安全性是決定云業務能否存續的關鍵因素,盡管阿里云早期發展艱難,王堅仍高瞻遠矚地將阿里最好的安全工程師調入研發院,與飛天同時啟動了云盾(阿里云安全產品)的研發,確保了阿里云的安全性、可靠性。
《超越Hadoop》一書中提到,阿里云戰略上最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堅持追求擁有自己的具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術。經過艱難的技術攻關、數次推倒重來,阿里云終于跨過了技術門檻,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實現了飛天,建立了非常扎實的通用大規模分布式計算系統。
實際上,任何技術創新都不是一揮而就的,亞馬遜云AWS也經歷了痛苦的產品研發階段。當AWS團隊飽受爭議時,其負責人Andy Jassy同樣堅定地表示:“我們需要把精力放在我們需要構建的東西上,而不是懷疑它是否會成功。”
2 阿里云的商業騰飛
早期的技術創新、信念堅守支撐了阿里云后來的商業騰飛。
2014年底,阿里云迎來新任CEO,前阿里金融負責人胡曉明。阿里金融伴隨了阿里云的每一次迭代、試錯,倒逼了阿里云的很多功能優化、技術改進。同時,阿里云一路成長,最終實現了支持阿里金融服務70多萬家小微企業。由于深切感受到產品技術與業務需求兩端的差異,胡曉明上任后制定了阿里云的全新戰略,即用技術拓展商業邊界,用商業推動技術發展。
由于阿里云是純國產自研,2015年1月,鐵路部門將12306官網部署到了阿里云上。即使春運高峰期分流了75%的流量,阿里云也沒有因為用戶過多而崩潰。彼時的阿里云在技術上已越走越遠,他們已開始探索,“如果物理機足夠多,并發創建10萬臺虛擬機,IP算法如何不沖突?”等這類規模性的技術難題。同年,阿里云與德勤一起為中石化提供數字化轉型的解決方案。歷時三年,阿里云為中石化搭建了一個數據中臺,打通了加油站、便利店零售與批發業務,對接18個云系統,連通31個省級分公司的客戶端。阿里云還根據積累的2億多用戶行為,分析描繪出完整的用戶畫像,并依據中石化的業務需求,通過上千次精準營銷(即定時、定點、定人、定消費),將更多現金用戶轉化為使用加油卡的會員。另外,每年的雙11是阿里云最佳的練兵場,伴隨著雙11的銷售額從千萬元增長到千億元,阿里云的后臺支持技術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級迭代。
胡曉明希望通過技術進步降低社會科技創新、創業的門檻,眾享普惠科技的發展。他認為,云計算就是應該越用越便宜。從2014年第一次降價開始,阿里云每隔一段時間就大幅下調產品價格,把技術領先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2017年6月底,阿里云的付費用戶數第一次突破100萬,當年營收破100億元,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穩居中國公有云市場第一,位列全球第三,如下圖所示。
數據來源:左圖IDC,右圖Gartner
阿里云一方面加快云基礎設施商業化,另一方面積極布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作為國內最早提出數據技術DT(Data Technology)概念的企業家,馬云帶領阿里挺進了DT時代。早在2015年馬云就表示:“我們相信人類已經從IT時代步入DT時代。我們必須不惜一切地投入和發展DT,努力讓數據和計算能力成為普惠經濟的基礎。”阿里云正一步步走向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融合。
2015年7月,阿里宣布對阿里云戰略增資60億元,用于國際業務拓展、云計算、大數據領域的基礎和前瞻性技術研發、DT生態體系建設。2016年1月,阿里云發布了一站式大數據平臺“數加”,開放阿里積累了十年的大數據處理能力,首批亮相20款產品,涵蓋數據采集、計算引擎、數據加工、數據分析、機器學習、數據應用等數據消費全鏈條。同年8月,阿里云發布了人工智能ET,正式進軍AI市場。到2017年,阿里云的“ET大腦”在多個行業落地,如ET工業大腦、ET醫療大腦、ET環境大腦、ET城市大腦等。對于研究ET城市大腦的王堅來說,“城市大腦”可以讓城市的數據流動起來,產生價值;可以通過數據資源指導城市發展路徑。對于城市的未來,王堅暢想,每個城市會安上一個“大腦”,用城市豐富的數據來優化道路、水電等所有公共資源。
除了在商業、技術上發力,阿里云還加速了全球化拓展和生態圈建設。2018年,阿里云在全球19個地域運營了52個可用區,直接為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30萬家企業、開發者和政府機構提供服務,間接為全球數十億用戶提供支持。胡曉明表示,全球業務將針對不同市場采取不同策略,但是統一原則是尊重當地市場。
經過多年發展,阿里云意識到,憑一己之力無法覆蓋眾多業務場景,于是決定開放生態,與合作伙伴共贏。2018年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提出了三個堅定,即堅定投入技術與產品、堅定走生態道路、堅定捍衛客戶數據;并將傾注資源構建銷售生態、技術生態和服務生態,將100%的業務開放給生態合作伙伴。阿里云的合作伙伴從2015年的1000家發展到2018年的8000多家,它們與阿里云一起服務超過10萬家客戶,其中既有世界500強,也有中小型零售公司。阿里云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極大拓展了業務邊界和連接范圍。
3 阿里云的2.0時代
為了使阿里云更好融入、支持整個集團,阿里集團進行了組織機構調整,2018年11月,阿里云事業群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阿里集團CTO張建鋒擔任總裁。阿里集團CEO張勇在公開信中提到,集團過去幾年在實施中臺戰略過程中構建的智能化能力,包括機器智能的計算平臺、算法能力、數據庫、基礎技術架構平臺、調度平臺等核心能力,將全面與阿里云結合,向全社會開放,為全社會服務。阿里云智能平臺是阿里集團中臺戰略的延伸和發展,目標是在數字經濟時代,面向全社會,構建基于云計算的智能化技術基礎設施。
2019年3月,張建鋒宣稱阿里云將成為阿里集團的云,阿里云智能的新定位是阿里經濟體的技術底座,阿里所有技術和產品的輸出平臺。
2020年9月,通過打造“云釘一體”和“云端一體”組成的數字原生操作系統,阿里云宣布進入2.0時代。
“云釘一體”即為應用開發提供一個移動化、數據化、智能化的平臺,它可以提高應用開發效率,特別是對于沒有技術能力的中小微企業,他們可以用拖拉拽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企業應用,加快創新速度。“云釘一體”好像信息時代的PC電腦和Windows操作系統,企業既需要云這樣的新型計算結構,也需要釘釘這樣的新型操作系統,前者如同PC提供算力基礎設施,后者如同Windows,讓企業可以面向大數據、面向智能、面向IoT,更便捷地開發自己的各項應用。
2020年受疫情影響,中小企業增加了在產供銷等領域的數字化升級需求,企業定制化需求也提升了。釘釘需要借助阿里云的能力來做深業務價值,而不僅局限于溝通與協同辦公。對于阿里云來說,釘釘這個企業或組織入口好像管道,“水電煤”這些基礎資源可以順暢流入千家萬戶。“云釘一體”還可以在雙方生態融合的基礎上,擴大整體客戶群。釘釘高管提到,原來釘釘可能中小客戶更多,阿里云大客戶更多。但是慢慢發現,阿里云的大客戶其實也需要釘釘,也需要類似于宜搭這種精細化產品;另一方面,在釘釘客戶里面,也有一些中小企業慢慢發展起來,它們也需要阿里云的服務,所以,兩者打通是1+1>2的。
“云端一體”包括了IT端、IoT端,以及其他端組成的邊緣計算等,其可發展空間很大。2020年的云棲大會上,阿里發布了第一臺云電腦“無影”和第一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阿里云可以將云的變革帶入終端,通過不同終端產品,將算力服務轉換成價值。
張建鋒認為,“云釘一體”和“云端一體”這兩大戰略將改變人們使用云的方式、改變應用開發的方式,開創一種全新的云計算形態。阿里云升級到2.0之后,云將深刻改變企業組織的形態,不止讓企業信息系統變得更加敏捷和智能,更能增強組織間的協作,帶來高效的社會化大協同。
最新財報顯示,阿里云將持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以幫助客戶進行數字化轉型,實現業務增長。阿里集團CFO武衛2020年表示:“近幾年阿里在技術和研發上的投入,每年都超過1000億元”。據普華永道數據,在全球1000家上市企業的研發支出排行榜上,阿里連續三年蟬聯中國第一。堅定的技術投入讓阿里云在核心技術上取得不少突破,如虛擬化性能損耗降到幾乎為零的神龍云服務器架構、性能比傳統商業數據庫高6倍的PolarDB數據庫、全球液冷數據中心、城市大腦、AI推理芯片含光800等。
未來十年,最大的確定性就是數字化技術必將普及,整個社會經濟和生活必將全面數字化。對于阿里云首次實現盈利,張建鋒表示:“云計算是阿里的長期戰略,我們已經投了十一年,未來會繼續加碼技術投入,深耕產業數字化”。
云計算本質上是一個新的體系,不僅是軟硬件,它是一個完整生態。進入2.0時代的阿里云,將通過融入多元業務、結合軟硬件發展,讓云計算像水電煤一樣,普及到更多的企業、更多的人。
原文標題:阿里云首次實現盈利:一場“技術追求+商業夢想”的融合與實現 | 礪石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礪石商業評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855瀏覽量
137707 -
阿里云
+關注
關注
3文章
971瀏覽量
43190
原文標題:阿里云首次實現盈利:一場“技術追求+商業夢想”的融合與實現 | 礪石
文章出處:【微信號:libusiness,微信公眾號:礪石商業評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