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導體供應鏈的圈子里,最多的就是漲價和缺貨的消息了。
8寸晶圓廠漲價,封測漲價,MCU缺貨,MLCC漲價,各種漲價此起彼伏。
究其原因,我卻覺得各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比如8寸晶圓廠的產能爆滿,可能就有三個疊加的原因:
1、近兩年沒有新建的8英寸晶圓代工廠,很多半導體設備廠已經不再生產8英寸設備,導致產能上限被鎖定;
2、新冠疫情催生了大量的新需求,例如線上辦公、線上教學等應用導致筆記本、iPad等終端需求爆發。
3、華為囤貨給供應鏈帶來了巨大的擾動。
MCU的漲價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全球MCU老大意法半導體(ST)的罷工,ST在法國的三個晶圓廠大罷工,導致ST的通用MCU需要5-10個月的交貨期。
芯片供應鏈漲價中,誰得益最多?
在一條供應鏈中,誰有定價權,誰就有漲價的話語權,在半導體供應鏈中,也要看具體情況。
我一般把芯片設計行業分為兩類:消費和工業,有點像電商里的B2B和B2C。
消費類以手機供應鏈為代表,這類芯片公司的主要客戶是蘋果、華為、小米等,這類芯片比如國外的Skyworks、Quovo、高通,國產的卓勝微、韋爾等。
消費類不止是面向手機,還有汽車、電動自行車、充電樁、家電等。
凡是目標客戶是對準最終消費者的大品牌,都可以算。
消費類的芯片上游是晶圓代工廠,下游是蘋果華為這樣的大客戶,漲價的話語權不是很大。如果說整個產業鏈的利潤是100元的話,他們的利潤是最小的,可能連10元都沒有。
他們的客戶都是壟斷強勢的大品牌,意味著他們需要經過殘酷的競爭才能進入到大廠,選擇不多,而華為蘋果卻有大把的供應商可以挑選,甚至可以設置賬期來拖欠貨款。他們的客戶太少,競爭對手又太多。
消費類的芯片,除非有自己獨到的技術門檻或者象三星Intel這樣的自有產能優勢,很難享受到漲價的成果,應該說基本沒有定價權。
消費類芯片最大的風險,在于技術迭代太快,以至于很容易被大客戶拋棄,容易大起大落。這類公司一旦被蘋果或者華為踢出供應鏈,公司就會遇到生存危機。
工業類的芯片,是那種客戶極多,各行各業都用的產品,而競爭對手又相應沒那么多的企業,典型的代表是TI、ST、Xilinx、村田等,他們的每個客戶可能要的量并不大,但是他們的客戶數量以百萬計,從另一個角度他們是直接面對終端客戶,即2C模式。
工業類的芯片公司話語權就比較大,因為任何一個客戶的規模都無法與之相比,一旦他們的上游晶圓廠漲價,那么他們將比較傾向于將漲價傳導到下游客戶中。
就拿ST所在的MCU行業來說,ST占據了全球老大的位置,一旦ST的供應出了問題,MCU市場供需就會很不平衡。不過這次MCU漲價也給國產替代帶來了機遇。
中國每年的MCU市場容量達到400億元左右,國產MCU目前總的市場占有率還不到5%,產品也主要是聚焦在中低端領域。
在工業、白色家電等領域,本土MCU已經開始形成一定規模的企業,與外企爭奪市場,而在汽車領域,由于產品自身認證與車型導入的固有時間節奏限制,所需的時間可能還會更長一些,但也最多5-8年就能看到成果。
本土國產MCU中,兆易、中穎、芯海、航順等都屬于市場頭部團隊,工業類芯片本身是個慢生意,需要穩扎穩打,所以在短期不一定有消費芯片增長那么快,但是一旦做起來后,商業模式就會穩如磐石,適合長期持有。
有朋友問對中芯國際還是否看好,應該說我對中芯的業務始終是看好的,短時期內國內很難再造一個中芯國際出來,也就是說沒有競爭對手,不過股價是不是會漲就無法估計了,要看市場對它的定價是不是合理。同樣的判斷適用于兆易、中穎這些MCU公司。
股價就像鐘擺,有時候偏高有時候偏低,只要企業不亂搞,就一直有得玩。
責任編輯:tzh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55瀏覽量
426371 -
mcu
+關注
關注
146文章
17316瀏覽量
352275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690瀏覽量
221589 -
晶圓
+關注
關注
52文章
4973瀏覽量
12822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