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能化將從傳統的“智慧城市”向“AI CITY”升級進化
在12月15日「甲子光年」所發布的《7年了,為什么智慧城市還不智慧?》一文中,我們剖析了智慧城市發展中的問題與困境:
從2013年國家推出第一批智慧城市試點算起,至今已有7年多。在經歷7年的摸索和海量的基礎設施投資之后,仍然出現資源浪費與“不智能”的癥結——許多智慧城市相關設施在此次防疫任務中陷入癱瘓;一些智慧城市項目淪為“拿地”噱頭,部分地方政府為了完成招商任務,將智慧城市項目作為招商手段,建設了許多雷同項目,造成資源浪費和項目爛尾;一些地方政府成立了大數據管理局,但因為職責權力邊界問題,數據孤島仍然難以打破;而由于項目經費普遍側重“建設”而非“運營”,部分項目建成之日卻淪為空殼擺設之時。
此文發出后引起廣泛討論,我們也獲得了很多來自一線實踐者的反饋:
“如何形成數據閉環,是核心,也是最難的”
“運維苦前端久已”
“通絡太少,大腦太多”
“都是算法的競爭,對運營則是蜻蜓點水,打的算盤也不過是高溢價買賣基礎設備、搞搞基礎建設,收錢的時候兩眼放光,真正到平臺運營的時候都閉口不言”
“重運營才是關鍵”
“智慧城市真心不能按照基建的思路來,別忘了有一個新字”
……
可以見得,傳統的“智慧城市”是一個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命題,在經歷一段時間發展后,城市的智能化期待一輪全新的升級進化。
“智慧城市”亟待一次清晰的再定義:究竟誰來做(who)?怎么做(how)?在哪做(where)?是所有決策者共同的待解之題。
千人千解,眾說紛紜中,重慶布局的“西部(重慶)科學城”向「甲子光年」呈現了一個來自城市智能化一線的最新實踐。
在西部(重慶)科學城的重要參與方之一,智慧場景服務商特斯聯看來,“城市的智能化”不是一個理論命題,更是一個實踐命題——究竟什么道理是正確的?就看什么道路最先跑通了真正可行的實踐案例。
換句話說:城市的智能化亟需“樣板間”。
畢竟,技術信仰者只是人群中的少數派,而一座城市的更迭卻牽扯著各行各業眾生百態。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必須看見,才能相信。
“中國的智慧城市,已經在從局部智慧向整體智慧發展。”中國智慧城市論壇副秘書長王永剛在給「甲子光年」留言時如此說。
這句話和特斯聯的觀點不謀而合。特斯聯認為,城市智能化這一發展過程在不斷演進,并催生了城市智能的新物種——AI CITY。
“ AI CITY”是特斯聯的核心業務——相比傳統智慧城市“分而治之”的拼圖邏輯, AI CITY則從頂層設計開始就需要通盤考慮,一邊建設城市所必須的AI、IoT與數據能力,一邊聯合各類合作伙伴共生共建,用“畫一個圈”的方式,從零開始、整合化地打造智能新城。
就像是從無到有打造一個產品。如果說傳統的智慧城市是給城市添加智能,賣的是“智能”;對于特斯聯來說,一座智能化的城市本身,就是最終的產品。
1.Who:誰是城市智能化的“操盤手”?
麥肯錫咨詢全球董事張帆給出了一個數據:過去三年,全球在城市科技領域總投資額達到千億美金,中國就占到了1/3。中國對城市智能化的期待溢于言表。
中國有全球發展最快的城市與城市群: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中國城鎮化率僅為19.99%。到2019年末,這個數字已經上升至60.60%。如今中國的14億人口中,已經有8.5億左右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近些年,平均每年有1400萬人“進城”——城市,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想象載體,關乎每個人的生命質量。然而,“城市化”與“城市病”如同一對孿生兄弟,一面是高鐵、飛機、地鐵、隧道等基礎設施的大步邁進,另一面是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安全隱患等難解之題。
以交通擁堵為例,據中國交通部發布的有關數據顯示,靜態交通問題帶來的經濟損失,占城市人口可支配收入的20%之多,相當于GDP損失5-8%;15 座大城市的居民,平均每天在上下班路上消耗的時間,比歐洲發達國家多28.8 億分鐘;堵車導致的原油消耗,占到了中國總消耗量的 20%以上。
這僅僅是城市“不夠智能”的一部分表現而已。每年因安全隱患造成的火災、環保問題造成的損失數額同樣巨大。
面對人類歷史上規模最龐大的一次城市化進程,管理者們亟需更好的工具。
真正智能化的城市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中登上歷史舞臺。人們期待城市可以借助科技的手段,減少生活與工作中的低效、混亂與危險。
然而,第一個難題就是“主語”問題:誰來運營?
傳統的智慧城市定義認為:智慧城市是“利用各種技術與創新的工具,將城市系統與服務打通并集成,以提升城市資源運用的效率,優化城市管理與服務”。但這個定義卻并沒有講清楚,“利用技術與創新工具”的主語究竟是誰。
主語顯然不可能是個人。人們愿意付費購買C端產品,以讓自己的一部分生活更加智能化。但在城市基礎設施層面,個人更多是受益者而非投入者;
主語也很難是單個企業。對內,企業可以進行內部數字化與智能化投入,但對外,問題就難得多。智能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發展不均衡是常態,例如,AI物業管理平臺愛物管CEO滕一帆曾經告訴「甲子光年」,我國可能只有1%的社區完成了基礎的信息化。每一個獨立個體部署的意愿度也不一樣,有些商家覺得必須早日上馬智能化,有些商家卻連信息化都不在意,需要外部力量去敦促——單獨依靠某一家企業,顯然不可能擁有如此眾多的底層技術、能力與產能;
而政府機構,雖從角色上更適合這個主語,但更宏觀的管理職能決定了政府難以介入城市的每一處“毛細血管”運行狀態之中,比如去管理某個路口交通信號燈亮起的時長。城市中有數以億計的細分動作,需要極其敏感靈動的技術創新實踐,政府機構不可能進行全面的規劃與控制。
城市智能化一個極其復雜的工程:涉及客戶的個性化、產品的復合化、場景的多元化、供應鏈的復雜性。每個人、每個企業的需求都是變化萬千的,任何“單一主體”,都不可能去滿足所有需求——要完成從“主動脈”到“毛細血管”打通的智能,必須是一個聯動的供應體系、供應聯盟、供應生態。
在2020年11月14日的「甲子引力」上,甲子光年創始人、CEO張一甲在演講中講述的判斷之一,即“生態化發展的必要性”:只有足夠“包羅萬象”,才能滿足足夠多的“奇形怪狀”。
因此,城市的操盤“主體”,應該是一套組合拳——由一個“牽頭者”來引領,由一個生態來完成。
牽頭者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這個牽頭者,應該既有技術積累和創新靈活性,又有資源的調度能力和生態號召力,同時富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具體地:
第一,能建設——要求懂技術,能夠搭建智能化城市的底層操作系統。對于智能城市的建設者來說,只有同時擁有人工智能(AI)、萬物互聯(IoT)、大數據底層技術,才有可能最終勝任這個角色;
第二,能整合——擅長資源整合,具備生態建設的能力:能帶動合作伙伴,引入各類應用,打造為各行各業和每一個城市人服務的能力;
第三,有經驗——擁有成熟且豐富的城市智能化項目經驗,具備深厚的場景洞察力,且積累了大量的行業Know-How。
按照張帆的說法,“城市智能科技(UrbanTech)幾乎覆蓋了所有可以想象的高科技領域,包括交通、醫療、教育、環保等,是一個廣泛的生態圈”,只有依托AI、IoT、云計算等全新一代技術的、完善的底層架構,智能化的城市才能具備自我迭代、自主升級的能力,成為一個“生命體”。
在政府的指引下,作為牽頭者,率先落地新技術,并幫助當地政府統籌各方關系引入應用落地,進行城市的日常管理與運營——與重慶方面達成合作,特斯聯正希望扮演這個“牽頭者”的角色。
2.How:究竟怎么做?
回答了主語,接下來是謂語:城市的智能化究竟怎么做?
IBM認為,城市由關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類型的網絡、基礎設施和環境六個核心系統組成,包括組織(人)、業務/政務、交通、通訊、水和能源。這些系統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種協作的方式相互銜接。
觀察城市中的每個單一場景,可以發現,經過10年左右的建設,很多細節都已顯露出智能的樣子:車輛可以自由出入高速公路和停車場,不停車繳費;智能安防攝像頭可以對城市進行實時監控,并通過AI進行分析甚至是預判;智能閘機可以用人臉識別讓社區兼顧便利與安全……智能的場景不斷堆砌,每個場景都由特定的硬件、軟件構筑起來,但每個場景之間都相對封閉,缺乏足夠的協同——各個場景以各自的節奏獨自實現著智能化。
城市智能化的初衷是“以人為本”,而在“分散式智能”的背景下,“人”反而成了被動適應者。人們穿梭于城市中,總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軟硬件,去適應每一個場景,這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都是低效率的。不僅如此,對于城市整體來說,分散式智能更意味著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
如何將分散式智能徹底聯通,使之成為統一的城市智能?這其中有兩個無法回避的關鍵點:
第一:必須是top-down而非buttom-up。
出現分散式智能的重要原因,是城市建設從頂層設計上就沒有整體感。在沒有統一頂層設計的指導下,智能的建設往往是從各個場景切入的拼圖邏輯;
第二:必須是“一個大腦”。
一個城市應該先有“大腦”,再去指揮細節的建設與行動。目前市場上需要一個更加強大的城市級管理中臺,所謂“城市大腦”應該發揮出更加強大的作用。
更值得強調的是,“城市大腦”宜少不宜多。在「甲子光年」之前的文章《7年了,為什么智慧城市還不智慧?》中,我們提到有的城市有環保大腦、交通大腦、醫療大腦,還有城市大腦,每個政府部門都建了一個數據倉庫,但對外都叫“大腦”,這不僅導致重復建設資源浪費,還使得“大腦”數據橫向打通更加困難。
重慶布局的“西部(重慶)科學城”,是目前為止國內最接近上述要求的嘗試之一。
重慶方面對建設智能城市的期待溢于言表,并找到國內最新銳的智慧場景服務商特斯聯,同時把當地最重要的高教、創新產業園區拿出來做智能化的改造。
特斯聯對這個項目頗為重視。特斯聯副總裁謝超表示,希望“用一個個智能化的場景,實現把重慶AI CITY建設成全世界最大、最先進、最智能、最數據化的城市愿景”。
在特斯聯CEO艾渝心目中,真正的智能城市,是一個“有軟件、有硬件、有建筑、有城市、有基礎設施、有運營、有服務,全部聚合在一起的具象化產品”。特斯聯也以此為基礎,進行了從“1.0”向“4.0”的城市智能化迭代。
3.Where:畫一個圈,從零開始
在回答了who和how后,一個看似簡單卻并不簡單的問題是“where”——從哪里開始?
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個城市,比把一幅老街畫改成智能化城市要簡單得多——在一個已經有了歷史沉淀的城市中,整合者協調各方利益,并使之達成共識共同建設智能城市,需要克服一系列難題;而在一個剛剛開始興建的城市中,從零開始的環境,可以更快速搭建全新的城市智能底層架構。
因此,在把智能城市的實踐閉環真正跑通之前,一個更可行的切入方式是:先完成“樣板”建設,再向全區域推而廣之;從這一維度來看,“從零開始”的打造對比老區升級再造來說,是更加合適的切入土壤。
雄安新區是目前國家的重點建設工程,從建設之初的頂層設計,就開始了一系列城市智能化的規劃,包括5G智慧公交環線、智慧路燈、無人超市、無人配送機器人等等;而西部(重慶)科學城的規劃,也成為了高線城市中少有的敢于“從零開始”的新樣板。
特斯聯接到的,是一個分量頗重的任務: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是目前的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而西部地區也需要建設一個科學之城,創新高地。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被看做是補齊重慶創新短板的迫切需要。
這個位于重慶市中心城區西部的谷地,將被打造為“政校銀企”多元協同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除了已有的28所本專科院校之外,還將建設包括長達60公里的科學大道、占地940畝的科學谷等一系列新項目。按重慶方面的規劃,這些項目都將體現出“科學城”的特質。
特斯聯將視角拔高到了城市級平臺的層面,以AI CITY為范本去建設整個行業、城市的數字化與智能化,這讓重慶方面對特斯聯抱有很高的期待。他們希望“畫一個圈”之后,打造一個樣板式的智能城市項目。
在艾渝的規劃里,AI CITY 將會連接不同的場景、數據、內容和人。城市中每一個場景所產生的數據,都將匯入到一個統一平臺,而這個平臺也將會以這些數據作為基礎實現自我進化。
在一個經過整體規劃的智能城市體系中,整個區域的經營效率將會提升,運營成本和壓力將會下降;而對于區域中的每個企業與個人來說,這都意味著獲得更高的效率與更低的損耗;在生活、生產中可能出現的潛在風險,也都能夠獲得超過自身能力的社會化解決方案。
以此為藍本,特斯聯首先承擔了建設者的角色:提供自身在社區、消防、安防、醫院、建筑等在內各行各業的成熟智能化解決方案。艾渝介紹,特斯聯之所以可以承擔這個角色,離不開此前特斯聯在各地各類場景中已經落地的近9000個項目的實踐。
接著,便是引領者角色。特斯聯在生態建設方面花費了很多努力:吸引了一批企業、學術機構入駐西部(重慶)科學城,有一些企業,其產品可以直接作為城市生態的組成部分,助力城市數字化的同時,同時實現企業發展。
安彩華能源是一家主營智慧能源解決方案的企業,在全國165個城市的大量樓宇中分布了1200多個項目。在入駐科學城之后,其能源管理項目也將進入重慶市的樓宇中,成為城市在節能減排方面的體現。
瑞祺曼頓是特斯聯的另外一家合作伙伴,能夠幫助城市企業進行用電安全的管控,并將居民、企業的用電數據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是城市能源使用節點的數字化供應商。“上海靜安區的一個老年公寓,經由我們的系統發出了報警,避免發生了由用電引起的火災。用電數據是城市能源最敏感的數據,一方面是可以確保居民用電安全,另外也可以做到節能。”瑞祺曼頓董事長王輝表示。
不僅這兩家企業,還有41家企業、科研學術機構共同參與到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城市智能化建設中,其中大部分都能夠在特斯聯的AI CITY平臺上實現深度合作。
艾渝將這歸納為“科技+生態”創新布局——主導城市數字化建設和運營,聯合行業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城市智能科技服務生態。甚至可以說,特斯聯是在將“城市”打包成一個“大產品”——從操作系統開始,不斷將最新、最具價值的技術與產品整合到這個生態之中。
就像iPhone手機,最早人們看到的,是一個精美的硬件手機。而在使用的過程中卻逐漸發現,它的操作系統、APP應用商城,以及背后成千上萬的應用開發者才是更重要的。
城市也如此,布滿的海量硬件設備,攝像頭、智能汽車、智能樓宇等等都有自己的運行邏輯,每一項看起來都很完善,但當他們聚合到一起的時候,卻發現這些機械的組合“莫得靈魂”,唯有生態協同、共同發展,城市才會從場景的整合變為真正的“生命體”。
麻省理工學院建筑與規劃學院前副院長及終身教授、塔科瑪創新工作室創始人Dennis Frenchman認為:我們正在面臨一場信息化革命,城市的性質也在發生變化,各種數字交互和傳感反饋技術,將逐漸進入公共領域,各種新型公共設施將會出現,這是檢驗城市規劃的最佳方法之一。
簡單地說,誰能夠整合多方力量,推出更多新型公共設施并有效利用,誰就更能在城市智能化領域獲得成功。
當然,相比互聯網世界的高速擴容和日新月異,智能城市的課題是“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的結合——虛實都涉及,線上線下都包含,因此,這一過程的摸索推進,勢必要面對更多的阻礙和問題。幸運的是,在一個從零開始被頂層設計、一切按照最先進模式建設的城市樣板空間中,我們能夠給予每個智能設備以最高的寬容度與適應性,去見證它們如襁褓中的嬰兒一般成長。
原文標題:誰來重新定義智慧城市? | 甲子光年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甲子光年】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4940瀏覽量
55635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275瀏覽量
97582
原文標題:誰來重新定義智慧城市? | 甲子光年
文章出處:【微信號:jazzyear,微信公眾號:甲子光年】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