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器人成功的關鍵前提是什么?破解“產學研醫”結合難題的方法是什么?在北京發展醫療機器人的政策風向如何?
12月26日,主題為“中國醫療機器人技術創新成果與發展方向”的第三屆國際醫用機器人創新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醫工交叉領域的院士、教授專家和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為創新創業者解疑。
“不要去模仿和替代醫生,而是要給醫生提供嶄新的(能力)幫助,必須要凝練出真正的短板和需求到底是什么。”中國工程院院士、積水潭醫院前院長田偉說。
他以行業典型的成功案例“天璣”骨科機器人為例解釋,機器人具備了三維空間視覺能力,而這是人類天生難以克服的短板。同時,在機器人的協助下,人類設計的骨科手術路線得以精準實現,在人機協作之下,機器人能夠幫助完成過去人類醫生難以進行的復雜手術,這成為該機器人成功被市場接受的重要原因。
在醫療機器人大規模普及之前,還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歐陽勁松認為,安全是一個重要問題。
“在英國首例機器人心瓣修復手術中,由于縫合方式等問題,血飛濺出來后攝像頭模糊,導致很多功能失效。”他舉例講述了醫療機器人安全問題帶來的嚴重后果。
歐陽勁松建議,政策層面應立即著手制定醫療機器人相關功能安全標準體系,從頂層上進行要求并建立相應的檢測認證實驗機構。此外,需要在產業全生命周期管理過程中,將功能安全融入到醫療機器人設計、生產、運行、管理、服務。
在北京發展醫療機器人,政策環境如何?
市經信局副局長姜廣智給出了答案:“十四五”期間,醫療機器人所屬的高端制造業、智能制造業將成為北京重點發展的產業方向之一。姜廣智提醒,“醫療機器人產業現在有非常好的發展勢頭,但總體來看還是‘星星之火’。”
近年來,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研發生產企業,部分領域產品已實現自研國產關鍵零部件的突破,逐步從“跟跑”到與國際同行“并跑”,有望實現彎道超車。不過,業界普遍認為,目前醫療機器人產業“產學研醫”一體化產業創新鏈銜接聯動不足,整體效能較低,在打破技術壁壘、加強醫工交叉、縮短產品轉化周期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解決醫工交叉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海淀區政府專門成立的產業投資和生態服務平臺、中關村科學城創新發展有限公司朱平總經理認為,答案是“3+2+1”三種人、兩筆資金、一個機制。
“三種人”是指醫生、科研人員、企業人員:“一線醫生提出臨床中遇到的真實需求,科研院所的老師及其學生將需求形成論文和樣機等成果,創業團隊來將成果落地。”
“兩種資金”指的一是概念驗證資金,用于將樣品、論文做成產品,二是指政府、社會、投資機構參與提供的資金。
朱平提醒,企業創業團隊在成果落地過程中,需要獲得醫生、教授等幾方在價值觀、方法論、行為準則等方面的認可,如果得不到兩方認可,很可能會導致產品迭代、技術創新無法延續下去。
此次論壇由北京市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北京中關村科學城創新發展有限公司、中關村智友天使研究院、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生物醫學工程學會聯合主辦。
責任編輯:YYX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32瀏覽量
208002 -
醫療機器人
+關注
關注
3文章
220瀏覽量
5568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