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片江湖,有利好的市場機遇,也就意味著有不小的市場風險。
“這一天終于來了。“
家在北京石景山某小區的彭華,下班回家在一樓等電梯時看到一則通知,自己所在的社區也要安裝人臉識別門禁了,并讓居民攜帶房產證和身份證去辦理。
以往,看到房產證她會想到,自己家房產信息和所有居住人信息已經在居委會登記了好多年了,且剛剛經過了一年一度的人口調查,還至于又要攜帶房產證去證明?
而這一次,她和社區微信群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一樣,都集中在“人臉識別”這個點上。“這一年,人臉識別的安全性不斷出現爭議,我們小區這么快也要安裝了?”
第二天一早,她去社區居委會詢問情況。
與預想中不同的是,社區工作人員沒有像其他新聞里說的那樣,一個勁解釋為什么社區要安裝人臉識別并用便捷和安全來勸解她,而是當她咨詢人臉識別是不是必須辦理時,兩位工作人員仿佛第一時間看到了她的顧慮,并對她解釋,人臉識別不是強制的,如果有顧慮,還有門禁卡、身份證、APP等幾種門禁方式可以選擇,這套支持多種方式的門禁系統不久就會安裝,而且不是社區自己,是區政府統一安排的。
她隨后問到,那如果錄入了人臉信息,這些信息將由哪個部門保管,并能確保安全性。仿佛也對這個問題有準備似的,社區人員回答她說,都是公安部門保管的,他們采集了人臉信息后,社區人員也無法通過電腦再看到。
“你要是不放心,可以上區政府網站上看看。“她離開時,社區人員特意補充了一句。
01
臺前:人臉識別從激進到緩和
在區政府網站上,她看到,其實2019年起,一些社區尤其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就開始安裝人臉識別門禁了。
一篇今年7月的相關新聞內容顯示:
在一個常住居民1032戶共3000余人、有樓房7棟的老社區,加裝智能門禁后,社區通過一枚小小的芯片掌握居民姓名、照片、詳細居住地址、聯系電話等各類信息。新增的人臉識別+體溫監測門禁方式在疫情防控時期,既改善了紙質出入證在使用過程中易造成磨損或者丟失的弊端,還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使用公用紙筆所需要的直接接觸操作,降低和避免接觸交叉感染病毒的可能性。
智能門禁的智能之處,還在于居民無需摘掉口罩,便可識別身份。另外門禁系統還可設定報警裝置,來檢測出入人員是否佩戴口罩。如果人員未戴口罩,則會發出語音警報。與此同時,在旁值守的社區工作者將提醒人們及時戴好口罩,從而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讓居民們有了更多安全感。
對于外來租戶入住情況,系統設置了租戶租住截止日期,時間一到刷臉自動失效無法進入小區,新租戶要到社區信息錄入方能進入小區,有效解決了外來租戶人員復雜登記不及時的情況。
但這一年里,彭華也看了很多社交媒體上人們轉發的關于人臉識別應用的熱帖,有的引起社區居民集中討論、撥打12345求解決,有的甚至引起了訴訟。同時,一些地下黑產利用人臉信息制造的各類非法活動也不斷被曝光。
2019年4月,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辦了一張價值千元的年卡,最初這張卡的功能是基于指紋信息,郭兵和家人可以一年不限次數暢游。但當年10月17日他收到一條野生動物世界發來的短信,稱未注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無法正常入園。
隨后,他以違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由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了法庭。而法院認為該案子屬于「疑難復雜案件」,審限到期前經法院院長批準又延了6個月,直到今年11月杭州富陽法院才做出一審判決,責令野生動物世界賠償由于單方變更合同造成的經濟損失、刪除郭兵個人信息,同時駁回了郭兵提出的“確認野生動物世界店堂告示、短信通知中相關內容無效”等其他訴訟請求。
在這個判決結果出來之前,《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也規定,物業服務人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
在越來越多的機構、社區、辦公樓等安裝人臉識別裝置趨勢下,該案例引發了網民對“人臉識別正在被濫用”的好幾撥熱議,也引起了很多人對待被要求使用人臉識別時的警惕。
今年3月,家住北京的一位居民所在小區通知居民提供房產證明并辦理人臉識別業務,她跟物業和居委會溝通時提出,小區收集行為與現行法律框架相違背,并給出了法律文件。
隨后,居委會和物業工作人員與她開會討論,她發現,其實街道辦工作人員已經關注到了法律風險,并給出了3種可替代方案,不愿錄入人臉的居民可通過門禁卡、身份證登記或使用手機APP進入小區。
但并非安裝人臉識別的社區都能給居民提供更多的出入選擇,今年9月,一位趙姓人士居住了7年的小區開始實行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在居委會阿姨的催促下他被錄入了人臉信息,但隨后就陷入一種擔憂,很怕網上那些人臉信息被泄露被濫用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
他去居委會溝通,居委會讓他不要大驚小怪。他給12345投訴信箱寫信,說明了前因后果,后來,在在街道辦的協調下,物業工作人員才最終刪除了他的錄入信息。
個人的警惕、新聞的報道、網民的熱議,開始引起了部分社區、一些機構以及政府部門的重視。
今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問世,被視為自《民法總則》首次規定個人信息應當受到法律保護之后,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隨后,天津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在全國首次公開禁止采集人臉識別信息。2021年1月1日起,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將被禁止采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
而在“戴頭盔逛售樓處”一事再一次激發了網友熱議后,江蘇省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也發出緊急通知,要求樓盤售樓處未經別人同意,不得拍攝來訪人員的面部信息。
02
幕后:“識臉”產業推波助瀾
如果說城市安防監控、交通樞紐的人臉識別,是確保市民活動與交通出行安全的必要部署的話,那么在消費類APP上,在寫字樓、商業場所、社區普及開來的人臉識別,似乎更多來自于這個產業的推波助瀾。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一份數據,2年前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已經占到全球市場的15%左右。2010到2018年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逐年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0.7%。2018年,我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就已達到25.1億元,到2024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元。
筆者在企查查上按經營范圍搜索,就搜到了國內共7084家人臉識別企業,其中湖南省數量最多,為3796家,廣東省其次,為1579家,且多是近幾年間成立起來的:2018年成立了1188家,2019年成立了1984家,2020年成立了1451+家。
而且,還有一條信息超乎了筆者的預料。企查查顯示,在人臉識別的行業分類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共2504家企業,但居首位的卻是批發和零售業,共2632家企業。
與人臉識別相關的從事批發和零售的企業就超過了2600家。單從字面意思看,就可以發現這絕對已經是一個大江湖。
從投資領域來看,互聯網金融和安防也在這幾年迅速成為人臉識別應用爆發的領域。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臉識別在智慧安防、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移動支付等領域的發展被產業界和投資界看好。
這一片江湖,有利好的市場機遇,也就意味著有市場風險。
兩年前,浙江一位大專畢業生利用非法購買的公民個人身份信息,將相關公民的照片制成3D頭像通過支付寶人臉識別認證而非法獲利,成為了人臉識別地下黑產的一根導火索。在他被查獲的電腦里,警方發現了200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
在央視等媒體的報道中,大量的照片等人臉信息正在被私下交易。在網上,甚至只要花上2元,就可以買到上千張照片人臉信息。而且大量被竊取的人臉信息,都帶著身份證號、手機號等個人信息,為個人帶來了更大的信息安全風險。
不久前,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一份《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查報告2020》稱,有九成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六成認為人臉識別有濫用趨勢,三成表示個人隱私或財產安全已經因此遭遇損失。
隨著新零售、智慧零售的發展,各類APP和實體零售行業也逐漸與人臉識別技術結合,使其在刷臉支付、客流統計等多方面得到應用,這也為人臉信息被大量收集提供了渠道和平臺。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的出臺,產業各方如何在發展壯大一項新技術的同時構筑起一個安全圍墻,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大課題。
而且,留給這道安全圍墻的建設時間,并不寬裕了。
責任編輯:xj
-
生物識別
+關注
關注
3文章
1210瀏覽量
52564 -
人臉識別
+關注
關注
76文章
4015瀏覽量
8216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