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以來,受疫情影響,人工智能應用迎來大爆發,包括測溫設備、服務機器人等在內的硬件產品走進大眾視野,企業爭相布局 AI+。在資本推動下,多家人工智能企業接連啟動了 IPO 進程。
業內人士表示,從 IPO 條件與定位來看,科創板與人工智能企業更加契合,目前,多數人工智能企業均瞄準了科創板以尋找上市時機;然而,全球人工智能仍處在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探索階段,落地場景的豐富度、用戶需求和解決方案的市場滲透率仍有待提高。
與此同時,記者注意到,受制于應用場景的復雜度、技術的成熟度、數據的公開水平等限制,多數人工智能企業仍處于虧損階段。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稱,人工智能技術前期需要持續投入,企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仍需找到盈利增長點。
AI 企業扎堆啟動科創板 IPO,投資向頭部企業傾斜
2020 年,新一輪 AI 企業的上市潮序幕拉開,截至目前,已披露科創板招股書的 AI 企業有曠視科技、云知聲、依圖科技、云從科技、云天勵飛等,此外,思必馳也已啟動 Pre-IPO 輪融資。雖然商湯科技尚未公布相關上市計劃,但近年來其已多次被傳有上市計劃。
然而,除寒武紀已成功上市之外,其他 AI 明星企業目前均處于上市啟動期。對此,多名業內人士分析稱,今年受疫情影響,有關人工智能的應用在多方實現落地,同時社會對人工智能的認知更加深入,各家目前均在等待一個合適的上市時機。
記者注意到,大部分 AI 企業均將上市地點瞄準了科創板。對此,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表示:“科創板的板塊定位就是為這些所謂的科創企業設定的,而且相對來說 IPO 條件更低,此外,從上市估值來看,科創板仍然要比創業板高。”
云天勵飛在招股書中表示,其選擇的科創板上市標準為《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第 2.1.2 條第(二)款,即:“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 15 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 2 億元,且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于 15%。”
此外,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 CEO 印奇在今年 7 月的一次媒體交流會上表示,外界傳言公司中止港股上市并不屬實,科創板支持和鼓勵 “硬科技”企業上市,是中國科技企業發展的好機遇,曠視正在積極考慮。
從融資方面來看,企查查日前推出的《2020 中國新基建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截至 10 月份,今年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發生了 381 起融資事件,融資額合計超過 3000 億元;而 2019 年全年,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發生了 646 起融資事件,融資額合計超過 800 億元。事實上,從 2018 年開始,人工智能企業融資事件數量便開始縮減。
對此,多位人工智能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近年來,人工智能相關投資者更偏于向頭部企業傾斜;隨著行業馬太效應漸強,投融資也向頭部企業集中。
疫情加速 AI 硬件落地,企業爭相布局 AI+
受疫情影響,有關人工智能的應用迅速走進大眾視野,包括測溫設備、服務機器人等在內的硬件產品被人們所熟知。
疫情期間,百 度、商湯科技、海康威視、深思考、中電 11 所、云從科技等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圖像識別等技術賦能紅外熱像儀,基本實現了公共場所無人值守的智能體溫檢測。設備投放于各大商超、公共交通站點等,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無接觸測溫效果,給人們的生活出行提供便利。
而今年以來,問診機器人、消毒機器人、掃地機器人、送餐機器人、送貨機器人、測溫機器人等智能機器人設備也投入到戰 “疫”中,甚至在疫情穩定后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來也科技副總裁翁嘉頎曾對藍鯨 TMT 記者表示:“過去大部分的客戶對人工智能會有過度的期待,經過這一次機器人的大規模投入使用,客戶會慢慢理解機器人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這對機器人研發公司的業務梳理更有利。未來,5G、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均會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動力。”
受此推動,科技企業也均開始布局 AI+,并在 AI + 醫療、AI + 教育等領域受到追捧。
據了解,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在我國各個醫療細分領域,包括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藥物研發、健康管理、疾病風險預測、醫院管理、虛擬助理、醫學研究平臺等,而人工智能技術在此次疫情中,在相關領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運用。例如,華為云推出 AI 輔助醫學影像量化分析服務,北京推想科技推出 AI 輔診系統、晶泰科技推出病毒研究與候選藥物篩選,在輔助診療中起到關鍵作用。
而在教育領域,科大訊飛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劉浩曾在 GET2020 教育科技大會上表示,目前,在智慧教學、智慧學習、智慧考試、智慧管理和智慧評價方面,人工智能都已經得到了相應的應用。在未來學校中,基于 OMO(線上 - 移動 - 線下)線上線下混合、虛實共生的泛在學習將是學校常態。
多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已在金融、醫療、安防、教育、交通、制造、零售等多個領域實現技術落地,疫情使得某些特定領域的優勢凸顯出來,使得用戶更加了解 AI 的應用場景,并由此養成了用戶的應用習慣。
AI 仍處于產業化和市場化探索階段,能否盈利成關鍵
普華永道數據預測,受到下游需求倒逼和上游技術成型推動的雙重動因,2020 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 2 萬億美元,預計未來幾年市場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到 2030 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 15.7 萬億美元的規模,約合人民幣 104 萬億元。
不過,在市場規模高速增長的同時,企業盈利狀況并不樂觀。根據企業提交的招股書,近年來,隨著各人工智能企業營收的大幅度增長,其虧損程度也是越演越烈。
近日,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安暉發表報告稱,截止 10 月中旬,全國智能機器人企業 1499 家,無人機企業 2707 家,人臉識別企業 6722 家,智能語音企業 2855 家,智能駕駛企業 6143 家。不過,全球近 90% 的人工智能公司仍處于虧損狀態,中國 AI 產業鏈中 90% 以上的企業也處在虧損階段。
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師表示,盡管目前全球范圍內人工智能商業化進程正加速推進,但受制于應用場景的復雜度、技術的成熟度、數據的公開水平等限制,全球人工智能仍處在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探索階段,落地場景的豐富度、用戶需求和解決方案的市場滲透率仍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落地,產業迎來了初步業績上揚趨勢。萬得數據顯示,在 36 家 A 股市場上的人工智能概念股中,2020 年前三季度有 21 家業績上漲,11 家下降。
安暉發表報告時指出,從需求側看,人工智能潛在用戶面臨著缺乏技術人員、應用場景不明確、缺少高質量數據、成本過高的問題,這需要人工智能企業基于實際需求與應用場景實現技術落地,打通需求端與供給端的有效連接,實現人工智能創新成果供給端與需求端的精準對接。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布局前期需要長期大量的投入積累,未來人工智能企業能否實現盈利是其持續發展的關鍵。
責任編輯:PSY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490瀏覽量
269906 -
ipo
+關注
關注
1文章
1216瀏覽量
32640 -
智能硬件
+關注
關注
205文章
2350瀏覽量
107828 -
盈利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瀏覽量
363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