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平臺價值被“重新認識”?也許很多人會吐槽:難道之前沒有價值?不存在的,你看,我們有很多案例。然而事實上,如果從價值發現的角度來看當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也許會有更客觀的認識。
自2017年11月《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 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出臺以來,距今已近三年。時光荏苒,白駒過隙,三年里,圍繞工業互聯網,部委、地方政策頻出,網絡、平臺、安全取得階段性成果,融合創新走向深入,產業生態不斷壯大。
10月21日召開的兩化融合暨工業互聯網平臺大會上,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一級巡視員李穎給了一組數據:經過三年的努力,目前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超過70個,平臺接入工業設備的規模突破了7000萬臺套,2019年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2486億元,同比增長29.2%。
這說明,工業互聯網平臺在首政和創新中不斷走深向實,有力支撐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當然,從建平臺到用平臺到用好平臺,還有很多深層次的東西需要跨越,這需要更多的“三年”。例如,業界曾就工業互聯網“炒著熱、吃著冷”進行探討后,發現也許低估了平臺價值呈現的非技術難度,高估了企業應用的迫切性。
市場生態一定會自我糾偏,這也是工業互聯網從新生事物走向價值呈現的必經階段。
政策前瞻下的產業規律發現
對數字產業和傳統產業來說,工業互聯網某種意義上是一次政策紅利,此處并非指政策的套利機會,而是政策的前瞻性、導向性帶來的市場空間。這與互聯網的上半場完全不同。曾經,“產業互聯是互聯網的下半場”,所有人認為工業+互聯網將復制消費互聯網的造富神話,可是事實證明并非如此。
2018年以來,工信部相繼發布了《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推廣指南》《工業互聯網平臺評價方法》以及《工業互聯網APP培育工程實施方案(2018-2020年)》《推動企業上云實施指南(2018-2020年)》等文件。每個年度內,則通過試點示范項目、典型案例、雙跨平臺評選等引導市場,推進應用。工信部甚至連續三年公開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年度工作計劃,這種舉措非常罕見。
不同行業差異化明顯。2020年,工信部聯合其他部委,先后發布《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工廠(礦山)建設指南(試行)、《“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行動計劃(2021-2023年)》,部委協作,政策同時向垂直行業發力。當然,還有實訓基地、產教融合、產融結合等服務體系的構建。
兩年前,當一頭扎進工業互聯網的企業發現機會并非“唾手可得”,當生產制造企業面對新政策和各種概念“表情各異”時,“政策熱、市場冷”一時甚囂塵上。但是,政策是全球產業大勢下對國內產業發展的順勢而為,它的定位在于產業引導和行業管理,絕不是一本生意經。
三年過去,已經沒有企業再拿著PPT在企業級服務領域“走街串巷”。幾百年的工業經濟自有其內在的產業規律,堅韌而持久。遇上互聯網等新的信息技術,那也只是新階段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或許生產制造的過程或產品服務的提供方式發生了變化,但價值規律沒有改變。發現這一點之時,才是工業互聯網平臺踏踏實實做連接做模型做應用之日。
以平臺在垂直行業落地深耕為例:舊動能改造方面,三年來,在原材料、高端裝備、消費品和電子信息等行業,基于平臺的質量管控、設計優化等智能解決方案持續涌現,“提質降本增效”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在新動能培育層面,平臺催生出制造協同、能力共享、工業金融等一批新模式新業態,融合創新成為行業轉型主旋律。
6月30日,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發展。這是新一輪工業互聯網政策的開端。而據悉,《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規劃(2021-2025年)》《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正在謀劃之中,相信屆時業界能看到不同的內涵。
價值回歸的技術成因
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工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連接的樞紐,是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工業互聯網從來不是“一個技術”,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若干新興技術+成熟技術的統稱。
平臺作為“全價值鏈連接的樞紐”,一方面工業企業價值鏈如此繁多以至于大大小小的平臺總數可以有幾百個;另一方面,一個價值鏈通過平臺實現連接之后,新的價值又產生了。
針對不同的業態,平臺連接什么,能否連接,誰來連接,如何連接,什么時候連接,連接質量如何等,每個問題背后又是若干細分問題,每個細分問題后面又站著一系列技術和業務以及兩者的融合創新。
IoT平臺2019年即被Gartner移出技術成熟度曲線,這意味著它已成為業務和IT的關鍵,還有大數據。如今數字孿生和邊緣已經越過高峰,AI正在走向曲線的頂端,數年之后他們都將走向成熟。
一些技術永遠消失了,一些技術已經成為基礎設施,還有若干新興技術在爬坡或已越過泡沫期。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新興技術+成熟技術的集合,其中的新興技術一定是一個拋物線軌跡,其應用范圍則從單點到局部再到全局;成熟技術如CAD/CAE、ERP、MES等,又因為應用成熟度及與新興技術的結合而千姿百態。
技術驅動商業。技術驅動工業互聯網一定是此一時彼一時或此高彼低。業務驅動工業互聯網卻不會改變。隨著新興技術迭代創新和成熟技術不斷應用深化,平臺將在技術與應用成熟的動態中向價值鏈連接樞紐發展。今年疫情期間,基于平臺的疫情防控、復工增產解決方案的廣泛應用,就是其中的例證。
當我們說平臺,到底在說什么
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人、機、物等各類工業要素,獲取各種數據,再結合機理模型,加上深度學習,訓練優化后進行模型輸出,實現反饋控制,進而優化生產制造與服務調優,從而解決用戶問題,這是平臺價值實現的簡要過程。
應用(APP)是平臺的價值載體,因此,上述價值實現實際上可理解為眾多的APP。當然,平臺如何連接,數據在哪里,設備如何數字化,數據怎么上來,模型怎么建,參數怎么定,孤島如何打通,閉環如何實現等,是價值實現的前提,或者說,就是價值實現。
對產業而言,上述每個環節每個部分,就是一個價值鏈。當企業需要上平臺,就需要把價值鏈同步數字化,對產業而言,這意味著問題導向或業務驅動下的商業機會。而每個不同的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管理業務,由不同的環節組成,因此平臺連接的價值鏈龐大無比。
今天的現實情況是,當我們說工業APP,實際上說的是平臺。當我們說平臺,實際上說的是企業不同價值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當工業互聯網平臺說平臺收入,實際上說的是為企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業務收入。
中國制造2.0普及,3.0補課,4.0示范,這是三年來平臺從喧囂到務實的厚重背景。也可以說,在中國工業技術軟件化漫漫長路中,平臺要能耐得住寂寞,要有相當的實力拿項目。假以時日,只有企業把平臺用起來,把APP用起來,平臺才有更多的回報。
最近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我國工業APP規模已突破23萬個,初步形成新型應用生態。與此同時,有專家指出大量的工業專有APP并未得到監測統計,原因在于企業開發應用的獨占性,這意味著工業APP的開發應用遠超上述規模。當然,相信很多平臺已經認識到,在工業制造領域,那種動輒數百萬用戶的殺手級APP或許永遠無法看到。
還有,大企業做平臺,通過平臺,培育工業互聯網生態,服務更多的小微企業。這一產業邏輯,又回歸到平臺經濟、互聯網經濟的范疇。最終,工業互聯網平臺與傳統業務融合創新,實現商業模式螺旋上升,成為企業形態變革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YYX
-
制造業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46瀏覽量
53654 -
IOT
+關注
關注
187文章
4218瀏覽量
197109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324瀏覽量
9417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