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大數據個人信息搜集、日益增多的人臉識別應用場景,還有無孔不入的購物廣告精準推送……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能更輕松地獲取信息,但也比前人面臨更多的隱私泄露風險,因為“你的手機比你還了解自己”。
照此下去,未來人類隱私是否終將消亡?越來越多人對此感到擔憂,英國公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大衛·文森特卻在研究了隱私歷史后,予以明確否定。
“從造紙術出現到電話、電報技術發明,再到如今的AI、人臉識別,隱私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話題和存在,不會因為某個新技術出現而消亡。”譯者梁余音強調。而當前人類之所以對隱私問題特別焦慮,是因為恰好身處新一輪信息技術劇變的時代旋渦之中,但卻還在找尋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之間的平衡新邊界。
說到隱私,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街頭巷尾熱衷閑談的“八卦”。確實,隱私和“八卦”很像一對孿生姊妹,作家王安憶在《長恨歌》中就對市井流言有段很長、很細膩、很精妙的描寫。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卻為“八卦”正名,說它能其實是人類認知革命帶來的一種能力,“正是通過‘八卦’,人類才能充分了解自己部落中的關系狀態,知道誰是可信可靠的,才能擴大規模,發展更緊密和復雜的合作方式”。
大衛·文森特再《隱私簡史》中仔細梳理了西方世界中世紀以來保存的文獻記錄,發現自古以來,人類就在為避免被人“八卦”而做各種努力。中世紀時,倫敦的中產階級寡婦因為皮革商和魚販鄰居能看到她家中的情況,而將對方訴諸法庭;在沃爾頓莊園,管家和傭人老喜歡背地里八卦爵士和夫人之間的矛盾,“家中傭人和幫工的好奇心永遠會對家庭造成威脅”。17世紀,英國鄉間住宅開始修建走廊,仆人們不管來了多久,都要住在給下等人專門預備的地方,通過黑暗的樓梯進出,“財富水平就成為對個人信息保護能力的先決條件,形成了隱私的硬約束”。
互聯網在21世紀快速興起和發展后,以往人類為保護隱私采取的諸多辦法似乎變得無效。隱私很容易被搬上網絡,借助眾多網友參與的“人肉搜索”,會將其放大,甚至跨國界傳播。陳冠希轟動一時的“艷照門”等事件多次發生后,公眾普遍對隱私泄露產生警惕和恐慌。
對此,大衛·文森特卻非常淡定。他以一份研究美國青少年社交媒體用戶焦慮來源等級的報告,指出如果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內容被泄露,他們最大的擔憂不是來自國家機關或者跨國公司,而是來自媽媽,緊隨其后的是老師和潛在雇主。“也就是說,隱私泄露是有指向性的,更在意泄露的內容被誰看到。”梁余音進一步解釋。
她還提醒,現代社會隱私概念和對隱私權的捍衛雖然深入人心,但很多人也容易對隱私產生誤解,尤其是隱私和個人信息兩者有很多交叉,很容易混為一談。“比如你的姓名、住址、性別、電話號碼,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并不介意和別人共享,這些單體也不一定構成隱私。但民眾普遍對這些個人信息泄露比較介意和敏感,主要是恐懼這些個人信息匯聚起來后被惡意利用,形成外界對你的詳細了解,所以國家在這方面做了相關立法規定,明確個人隱私絕對受法律保護。”
不過放眼歷史上的隱私問題,其實這種情況在過往社會也一直存在。“前工業時代,人們無法到處遷徙,處于熟人社會,祖祖輩輩什么狀況身邊人難道不知道嗎?當時如果有隱私泄露,程度不一定比現在輕。”
如果說“人肉搜索”是隱私的被動泄露,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人臉識別等新技術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主動出擊,熱衷于獲取“用戶畫像”,也就是借助新技術和計算手段,通過客戶在互聯網上留下的消費記錄和個人信息,更加精準地捕捉用戶的購買習慣,從而進行精準營銷。知乎上就有網友發了個著名吐槽,說自己有一次因不滿意某淘寶店家服務而給對方寄去殯葬用品泄憤,結果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每次他打開淘寶APP,首頁自動顯示的全是各種殯葬用品推送。
無怪乎經常有人感嘆“你的手機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我們的隱私,在新技術面前是否會變得不堪一擊,無處遁藏?或者是如科幻小說中描述的那樣,未來科學家如果發明出可以直接讀取人類大腦信息的智能芯片,到時隱私是否會變得如同空氣一樣透明?
隱私會在未來世界最終消失嗎?大衛·文森特認為,民眾之所以格外擔憂新技術導致隱私泄露,主要還是技術本身不完善。而放眼隱私的歷史,這種擔憂很可能言過其實,因為每當一種新技術出現,類似情況就會重演,實在不足為奇。
比如電話剛發明出來時,在兩位通話者之間有個接線員,負責接通雙方信號;最初的電報,則需要發報員幫忙發出去……這些“中間人”的存在,都有泄露隱私的可能。如果再把時間推到更久遠以前,在書信這種“新技術”出現后,有人會找人幫忙代寫家書,還有人善于破解保密信件中的密碼、暗號、隱形藥水——在英聯邦與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進行的幾次拉鋸戰中,數學家約翰·威利斯因為善于破解密碼而被雇用。
從這個角度說,不管發明出什么新技術,在有助于隱私信息傳遞的同時,都不能保證隱私絕對不被泄露。“無論任何社會階層、任何時代,個人通信中都極少存在絕對隱私。墻壁太薄,房間太擠,信封太脆弱,社交媒體太缺乏約束,都會導致隱私存在泄露的風險。”
最重要的是,這種新技術被如何運用。“技術的關鍵取決于政治影響力。”這是大衛·文森特的判斷。梁余音認為,這句話正是作者在《隱私簡史》中想表達的核心觀點。如果沒有制度層面的約束,作家奧威爾在《1984》中描寫的那個處處充滿監控、私人生活也消失殆盡的社會當然很可能成為現實:“家庭實際上成了思想警察的延伸。在這種機制下,每個人身邊都會日夜圍繞著最了解、親近他的告密者。”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從來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我們怎樣運用它,怎樣在制度層面創造出能夠抵御其負面影響的種種措施。
責任編輯:PSY
-
監控
+關注
關注
6文章
2233瀏覽量
55310 -
隱私保護
+關注
關注
0文章
300瀏覽量
16465 -
人臉識別
+關注
關注
76文章
4015瀏覽量
82163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908瀏覽量
13764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