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或集成電路(以下簡稱IC)對于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倍增器作用,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安暉在2020年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技術論壇“新變局下的IC自主研發戰略”上介紹,1元產值的IC可帶動100元以上的國民經濟增長。除此之外,僅從實用角度看IC也是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戰略性基礎物資,因而有能力的國家對于集IC的科研、產業布局十分重視,中國也不例外。但目前中國在IC領域面臨著嚴峻挑戰,能否擺脫IC領域的“卡脖子”境況對于中國的發展特別重要。為此政府、科研界、產業界等都在積極探尋中國IC的發展道路。本文是在總結CNCC上兩位特邀嘉賓的報告,以及上述CNCC技術論壇的發言內容后形成的,主要目的是讓大眾了解中國IC事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讓專業人士能夠找到IC事業的發力點,共同推進中國IC事業的發展。
一、IC的發展進程及面臨的技術挑戰
IC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起步,一直以來基本遵循著摩爾定律在快速發展。摩爾定律是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的經驗之談,其核心內容為:單位面積的IC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大約每經過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另外一種說法是,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翻一番,而價格下降一半。
IC的發展涉及設計、制造、應用等環節,設計又涉及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件和IP(IntelligenceProperty,知識產權)、結構等;制造涉及材料、裝備(如光刻機等)、封裝、測試等環節;應用涉及商業模式、產業生態鏈等。IC的發展非常迅速,在材料方面,本世紀以來,已有47種新材料進入IC制造。器件結構方面則是從平面到立體,如立體柵結構的FinFET,臺積電已經開始以5nm工藝量產。另外處理器經歷了SSI、MSI、LSI、VLSI、多核VLSI等階段,即將邁向第5代。集成技術方面,從平面到三維集成的轉變,拓展了器件密度提升的維度。光刻技術方面,從光源、鏡頭的材料與結構、圖形傳遞模式多元化的創新,到極紫外光刻(EUV)技術的突破,使5nm技術的實現有了保證。商業模式方面,從早期的IDM模式,即IC設計、制造、封裝和測試等環節集于一身(該模式下IC領域進入門檻高,屬于少數人的游戲),逐漸發展出Foundry模式,即IC開始了設計、制造、封裝的相對獨立發展,給予更多玩家進入該領域的機會,整個產業發展也更加蓬勃。
當前IC發展面臨諸多技術挑戰,如:
1.FinFET器件微縮挑戰:5nm以下技術節點中,較薄的Fin引起遷移率嚴重退化;較高的Fin形成源漏外延質量變差,通過應變技術提高器件性能有限。
2.器件結構:從FinFET到垂直堆疊Nano-sheet,再到Fork-sheet/CFET,以進一步優化面積利用率、提高集成密度。隨著IC微縮到5nm以下,預計FinFET將走到盡頭,而垂直堆疊的環繞閘極(GAA)Nano-sheet被認為是由FinFET器件自然演變而來。為了將Nano-sheet器件的可微縮性延伸到2nm節點及以下,目前業界寄希望于Fork-sheet/CFET器件。
3.埋入式電源線(BPR):將Vcc和地線埋入前端工藝中,壓縮標準單元面積、節省互連空間。埋入式電源線被認為是5nm及以下工藝制程的重要技術。
4.光刻技術:EUV技術的持續改進。
5.AirGap側墻技術:可降低柵極寄生電容25%以上,該技術可使7nm工藝的產品在性能上甚至優于5nm工藝的產品。
6.新的互連技術:引入新材料,采用新集成技術來降低互連RC延遲。
另外,設計工具、制造封裝工藝等方面的改進也面臨重大挑戰。
二、中國IC發展的瓶頸
中國IC產業處于高速成長階段,近十年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20%。2020年上半年銷售額3539億元,同比增長16.1%。產業從過去的“大封測、小制造、小設計”逐步過渡到現在的“大設計、中封測、中制造”,這是很好的發展趨勢。但中國IC產品的自給率低,2019年中國IC進口額超過3000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IC自給率可達到16.7%[3]。從技術角度看,目前我國在IC設計環節有所突破,但整體上和先進國家差距甚大,且越往高端差距越大。以處理器IC為例,國產芯片的占有率如下表所示[3],產業生態令人憂慮。
我國IC產業在通用芯片領域完全無法和國際優勢廠商競爭,桌面處理器市場被Intel和AMD完全壟斷,服務器處理器市場Intel占比達96.7%。
在IC產業鏈的EDA、IP、裝備、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掩膜制造、材料等環節上,中國在IC設計上勉強說得過去,而在其它環節均處于弱勢,特別是在IP、EDA、光刻機、IC制造4個環節被卡住了脖子!
而若想打破這種受制于人的困境可謂是困難重重,其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相關的軟件生態龐大復雜,芯片市場化壁壘高。
2.芯片制造產業鏈長,涉及130多種裝備、5大類500多道工藝、7大類530種材料,一環被卡,整體就會被卡。
3.中國還沒有自主的生態,芯片的生態由別國企業掌控。
4.專利和IP壁壘,很多時候很難繞過去。
5.EDA軟件風險:使用先進的EDA軟件才能設計出最好的芯片,但如果最好的EDA不銷售給中國,或者EDA中留有后門,后果肯定會比較嚴重。
6.從科研到產業,投入巨大,科研需要積累,產業形成需要時間,這加大了芯片產業趕超的難度。盡管目前政府和企業對芯片產業十分重視,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同時政府和企業投入大量資金,但短期解決全部問題是不可能的。
7.學科和人才培養方面,IC相關技術涉及面廣,需融合電子信息、物理、化學、材料、自動工程等40多種學科,需要從業者有綜合知識背景、交叉技術技能、融合創新等素質,目前的教育體系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
三、我國IC產業發展路在何方?
我國IC產業發展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目前還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這說明發展IC產業沒有所謂捷徑可走,需要沉下心來一步一步將所有難關攻克。個人的一些觀點如下:
1.國家層面整體規劃十分重要。由于IC涉及面廣,發展IC產業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整體規劃。
2.放棄全面超越的目標。全面超越是近期無法實現的目標,在產業鏈中形成互相制約的局面即可。
3.尋找少量關鍵點重點支持和突破。在上述思路的前提下,尋找可以迅速突破的一些點位,重點投入,重點突破,形成可以互“卡”、可良性發展的局面。
4.尋找新的技術增長點,在實現上述目標的基礎上,達到局部占優。
5.改善科研和教育體系。科研方面一方面要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另外一方面要重視技術和工程及應用,不唯論文;教育方面要重視能力訓練而不是目前的知識灌輸,同時要圍繞IC工程系統布局相關專業和學科。培養一大批有家國情懷,有科學精神和具備科研、工程、產業能力的專業人士對于IC產業發展十分重要。
6.做好持久競爭的準備。這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做好持久投入的準備,長遠布局,長期堅持才有可能達成目標。
7.打擊學術和產業騙子。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會引來一些濫竽充數者,需要加大識別和打擊力度。
8.要以開放的心態發展基礎科研、技術和產業,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9.要有信心。中國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已建立起現代的科研、教育、工業體系,只要自己有信心,就會有巨大的發展。
責任編輯人:CC
-
IC
+關注
關注
36文章
5978瀏覽量
176023 -
中國IC
+關注
關注
1文章
4瀏覽量
943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