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體器官“微縮”進方寸間的芯片中,實現對人體功能的模擬,為藥物研發、精準治療打開新思路……日前,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院長顧忠澤領銜的“人體器官芯片”項目再獲突破,已與藥企、三甲醫院展開密切合作。
為表彰優秀學者在醫學與生物工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今年,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選舉產生了156位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有11位來自中國,其中就包括顧忠澤。從少年班走出,留學日本,師從業界泰斗,獲得國家杰青,到如今作為行業科研的引領者,年過5旬的他,依舊葆有一身少年氣,邁步科學沙漠,無論旖旎或崎嶇,他都選擇一往無前。
少年班走出,立志用技術改變世界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并為這個世界帶來一些改變,這是很多人的人生夢想,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運氣。17歲時考上東大少年班,兩年多的“大工科”類學習,為顧忠澤奠定了堅實的理工科基礎,然而,直到大三選擇專業前,他還不清楚自己的方向,很幸運的是,一節熱血澎湃的科研講座,為他指引了道路。
“在我為專業方向迷茫躊躇時,我聽了一節時任東大校長韋鈺教授的講座,她說,學好生物醫學工程,可以提升國家醫療器械水平,造福人類。”顧忠澤回憶,正是那一次講座,喚醒了他心底的理想信念,用技術改變世界,造福更多人,是他投身生物醫學工程的最大初心。
當下倡導的,打破專業壁壘、建設交叉學科,啟迪創新源動力,其實早在80年代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習中就有體現。顧忠澤笑稱,這是門被外界“低估”了的學科,很多人覺得“冷門”,但其實大熱門的電子學、醫學都與它相關,專業交叉性特點很強。“我們今天暢談的人工智能,不是一時興起的,在當年我們學習專業課時,就已經試圖將人工智能等技術嵌入醫學研究中。”顧忠澤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就相當于生命健康學的“發動機”,它能推動醫學的發展。
打破學科壁壘,以融合思維率破“醫學+”創新關卡
思維不受限,科技創新才有更多可能性。學科交叉的跨界思維,一直驅動著顧忠澤攻破更多創新關卡,碩士、博士研究階段,他致力于將“材料學”思維引入到生物醫學學科中。
檢測、分析生物分子,是醫學研究的基礎性工作之一。然而生物分子太小,難以用肉眼區分。因此,生物分子檢測時往往需要一個載體。“很長一段時間,業界是用熒光微球做生物分子載體的,但是熒光微球會影響檢測的靈敏度。”顧忠澤研究發現,具有納米級微結構的“光子晶體”,本身具有穩定的“結構色”,也可以用于標識生物分子。由于“結構色”材料一般不產生熒光,這類載體可以提高生物分子的檢測靈敏度。
“交叉集成”成為顧忠澤科研理念中,最為核心的特點。近年來,通過人體干細胞、生物材料、納米加工等前沿技術的交叉集成,顧忠澤帶領團隊,在芯片上研究、制作微縮器官,以實現對人體功能的模擬——跳動的心臟、呼吸的肺、流動的血管,一一被濃縮進方寸間的芯片內。“只要從病人身體中抽取3毫升的血液,就可以利用干細胞、編程技術,將心肌細胞落進芯片里,可以模擬出病人真實的心臟環境。”顧忠澤團隊成員、東大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開發總監陳早早介紹,比如腫瘤病患,在接受藥物治療時,很有可能因藥物副作用傷及心臟,心臟芯片則可幫助檢測藥物對病患心臟的影響有多大,從而預防可能產生的藥物毒性。顧忠澤表示,器官芯片有望部分替代動物和臨床實驗,對藥物的毒性和療效進行測試。該項目已與恒瑞、正大天晴、先聲制藥等藥企合作,有望在3~5年內服務于新藥篩選,以及患者個性化治療。
“要在基礎研究中,鉆得進去;研究透了,還要能跳得出來。”顧忠澤說,就個人而言,他更希望做出有應用價值的科研,將基礎研究的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本身也是對理論的一種實踐與檢測。
以“行走大漠”的心境邁步科研路
科研的過程,就像在沙漠中徒步,也許你能找到玉石,也許撿到些石塊,也許就是一無所獲……顧忠澤以“行走大漠”的心境走著科研路,在他的辦公室櫥柜里,就放著幾塊石頭,正是他從戈壁灘上拾撿來的。
“比起科研結果,我更享受和在意科研的過程,我懷揣熱愛,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中真誠付出,即便僅僅得到石頭,或者以實驗失敗的結果告終,我也不覺遺憾。”顧忠澤由此談到一個熱點——科研論文。在顧忠澤看來,科研人理應重視論文,但是不能將論文功利化。他說,論文是科研人記錄試驗過程及結果的一種呈現方式,可以幫助后來者少走彎路,有助于接力式地促進科學進步。科研人應回歸這種樸素的論文觀,擯棄浮躁之風,把自己的才智貢獻給人類發展。
邁步科學沙漠,除了真誠之外,“眼光”和“素養”同樣重要。論科研眼光,顧忠澤提到自己的引路人——他的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長、時任東大校長韋鈺。“早在上個世紀末,她就開拓式地成立分子與生物分子電子學實驗室,開啟了納米生物醫學研究。”顧忠澤深有感觸地說,優秀的科研人應當以高遠的眼光洞察科研方向,既要結合實際、腳踏實地,也要望向星辰,擁有科研格局、前瞻性視野。
科學素養對于科研人而言,則類似于體力之于運動員,決定著能跑多久,能跑多遠。“科學素養是種綜合能力,其中包括誠信、道德,以及堅持。”顧忠澤由此提及自己的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光化學科學家藤島昭。“導師教導我科學研究需要潛心和堅持,實事求是不作假。”顧忠澤感受到其背后傳遞的科學精神:做研究者,不屈從不盲從,不向謬誤退讓,真知、真理是永恒的追求。
責任編輯:lq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55瀏覽量
426315 -
醫療器械
+關注
關注
19文章
831瀏覽量
51559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4文章
47642瀏覽量
239682
原文標題:顧忠澤:領銜“人體器官芯片”研究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