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識別技術的誕生,代替了密碼等傳統的識別方式,為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極大的便捷。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識別方式都是百分之百安全的,人臉識別技術同樣褒貶不一。近日,小蠻腰科技大會上發布的《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據科技日報消息,在廣州召開的小蠻腰科技大會上,南方都市報人工智能倫理課題和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報告指出60%的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30%的受訪者表示已經因人臉信息泄露、濫用而遭受隱私或財產損失。?
該報告列舉了十類人臉識別場景,包括諸如支付轉賬、開戶銷戶、實名登記、解鎖解密、換臉娛樂、政府辦事、交通按鍵、門禁考勤、校園/在線教育和公共安全監管等。報告在確認人臉識別的功績之余,為人臉識別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提出相應質疑,受訪者充分認可了人臉識別的便捷性,但對安全性表示質疑,此外,受訪者還反饋了人臉識別的“強制使用”問題,27.39%的受訪者表示在“交通按鍵”場景遇到了強制人臉識別,其他的有實名登記、開戶銷戶、支付轉賬、門禁考勤等。
不僅如此,有63.39%的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的趨勢,《報告》指出了六類人臉識別技術的爭議場景,42.68%的受訪者表示無法接受“部分商城會運用人臉識別技術,收集顧客的行為和購買手段”,28.36%的受訪者表示無法接受“一些高校運用人臉識別技術收集學生的抬頭率、微表情、上課姿態”,還有19.01%的受訪者表示無法接受“基于人臉圖像分析的換臉、美妝、性格判斷、健康狀態預測等應用”。
但受訪者普遍認可基于安防場景的人臉識別應用,比如公共安全攝像頭、闖紅燈記錄系統等。另外,《報告》顯示,超過30%的受訪者表示因人臉信息泄露、濫用等遭受損失或隱私被侵犯。
作為“指紋識別”之后的又一大生物識別技術,人臉識別的確有著可圈可點之處,但聚焦在閃光燈之下,同樣遭受人們的質疑、口誅筆伐。那如何確保人臉識別盡可能的安全,相信在有關法規的限制下,社會監管、用戶監管和平臺監管都要提上日程。
責任編輯:pj
-
攝像頭
+關注
關注
60文章
4860瀏覽量
96107 -
人臉識別
+關注
關注
76文章
4015瀏覽量
82163 -
識別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205瀏覽量
1973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