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生產線向來是集成電路產業中對人才、技術、資金等要求最高的環節,也自然成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時最為大力爭取的方向。制造業的帶動性常常被提及,重投資天天被重視,但很少有政府能重視評估高風險。前有成都格芯和南京德科碼半途而廢,現有武漢弘芯中途而止——既往無數案例告訴我們,盲目上馬晶圓線將給產業和政府帶來諸多挑戰與隱患。
第一,資源分散帶來頂層規劃的誤判,甚至是市場本身的失焦;
制造產業需要頂層規劃、有序發展。現在已上新聞的多條集成電路產線,很多還僅僅停留在計劃里、宣傳上,但整個行業的資源調配、國家頂層設計都會受到產業“繁榮強盛、產能過剩”的干擾,容易產生誤判。
第二,地方政府領導的更迭給新上項目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制造線是一個需要長期投資、持續支持的產業。從規劃建設到盈利,開花結果三五年尋常;從籌備到上市,九轉功成十年打磨普遍。君不見,技術資金實力強如臺積電、中芯國際和華虹集團,也是久經周折,多年后才實現盈利。十年磨一劍的運營,實非虛言;折舊攤銷的壓力,絕非恐嚇。現在上馬的產線,出資方往往以當地政府為主,而政府主導的項目,因為官員換屆、調動導致項目風險極大。一期出資沒問題,那么二期、三期呢?當土地平整、立樁建設、車間完備、設備移機后,假如發生了政府管理層更迭、一把手態度轉變、后續資金無以為繼的情況,該當如何?繼任如不愿意繼續投入,那么社會資金會不會接手,以什么樣的方式、什么樣的估值接手?接手之間的空窗期,每天的水電費、超凈間維護費用、人員工資,又如何處理?這一連串問題,請在上馬前談,勿在上馬后想!
第三,人才縱深不足帶來的挑戰,還未引起足夠重視;
制造產業是高度“以人為本”的產業。現在國內的普遍狀態是“資金充足、人才不夠”。很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地方政府,往往輕視了這個問題。人才的培養要科研院所、要高校教育、要環境氛圍、要聚集效應,復雜程度遠比引入一個企業更高。項目可以一天簽約,十天百億出資,百天平整百畝土地,但是人才的建設往往需要十年。此外,人才不是單兵游勇,而是整個建制、數個團隊。以眾多小城市薄弱的人才基礎,這團隊建設將師出何處?
第四,專利和知識產權的來源成為隱患;
制造產業是知識產權的密集地。因知識產權糾紛產生的訴訟開始增多,這是芯謀研究早在2016年就做出的整體大趨勢判斷。近期宣布的很多項目,不做任何知識產權來源的聲明,無從判斷未來的技術發展路線,對此我們也是深表憂慮。上層建筑也同樣關注此類風險,“項目人才儲備是否穩定、資金籌措的市場化、項目產品定位是否有市場優勢、美國技術封鎖下的技術來源風險、是否有核心知識產權”等五個關鍵點是眾多新上馬晶圓線難以回答的問題。
除了挑戰和壓力外,我們還發現針對制造業的發展,國內政府部門的理解普遍有幾個誤解、誤區和誤判:
誤區一:盡管上,我在別的領域很成功,成功經驗可以復制;
過去的確有不少地方政府在特定領域一戰成名,比如面板、照明、太陽能等。在順應產業發展趨勢的情況下,政府的大投資、大布局帶來了大收益,希望能復制在過去的成功經驗,大手筆投資、大規模招引,在集成電路方向再下一城。但過去的功績并不代表通吃所有領域、包打天下行業。集成電路與其他行業頗有不同,既要精心準備、又要不懈堅持,“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當我們大干快上的時候,需要多思考思考、多問問自己:項目團隊是否靠譜?人才庫準備好了嗎?技術來源確定了嗎?人文環境建設好了嗎?我們呼吁地方政府要甄別,要思考,要準備,要慎重。其它領域的成功也許可以復制,但在集成電路方向很可能無法粘貼!集成電路專治各種不服,這個已在很多跨領域牛人的身上得到驗證。
誤區二:盡管上,多建設總歸對國內產業鏈建設和發展有利;
制造業確實是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生態體系建設的基石,但是,產業生態的快速成型需要“有質、有序、有度”。近些年上馬的晶圓生產線,是多地齊頭快上、同質化嚴重。集成電路產業周期是“天行有常”的客觀規律,現在這種“一擁而上”的發展方式,只會導致價格體系的崩盤。屆時看,無論甲方還是乙方,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未來產品價格下滑了,產能利用率降低了,經濟效益自然很糟糕,原來捧在手心的“金窩窩”可就變成了“心窩窩”。
誤區三: 盡管上,成不了,未來中芯、華虹會來接盤;
業內、甚至不少在產業一線的朋友還有一種誤解:各個地方都上生產線,也都知道可能無法做成,但做不成也無妨,等過幾年國內企業去接盤。假如中國的制造產業是市場化或者民營主導的情況下,這也不失為一個有可能的出路。可惜的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和“國有資產不能流失”的制約下,期許很良善、現實很骨感、實際難操作。
先不說這種建好的廠房、過期的設備到時候是否還有用,僅一個“國有資產不能流失”就讓并購難以發生。由于國資管理辦法的限制,國有資產只能保值增值、不能打折出售,這是帶有中國特色和短期無法繞開的“緊箍咒”。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這一輪產業大整合的熱潮持續了三四年,但直到2017年才有華潤微電子收購中航微電子的整合案例,且該案例也是走了“國資劃撥”的特殊方式才得以成功。再加上多年前華虹與宏力的合并,中國集成電路的代工廠也只有兩起成功的整合案例,而且都是國企和國企之間的內循環。
過去幾年,在國際的foundry產業有三起出售的案例。其一是意大利的Lfoundry 8吋廠,月產能4萬片,70%的股權折價1.13億美元出售給中科君芯,折合100%股權是1.62億美元;其二是Global foundries新加坡的8吋廠,月產能3.5萬片,以2.36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世界先進Vanguard;其三是Globalfoundries美國的12吋廠,以4.3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Onsemi。國內的某些政府投資幾百億做12吋,幻想假如經營不善寄希望于出售Fab,看看上面的價格落差,可以潑一盆冰水了!更不要談,三個案例盡管各有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是成熟老廠,有技術、有客戶、有團隊,可謂三有;國內某些新建廠乃是無資金、無人才、無技術,可謂三無。
之前“海安綠山、昆山德芯、東營聯芯、南昌晶芯、鄭州晶誠、南京德科碼”等企業,在經營遇到問題時,無一例外都想過通過被并購解決困局,周圍也有人想接盤,但是“估值”始終是個讓各方計窮力竭的話題,最后這些設備寧可生銹,也無法折價出讓。其實妄論設備,哪怕就是廠房都很難盤活,更沒有人去收購,又有誰能整合的了?可謂“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望之可惜,處之無奈,空悲切。
誤區四: 盡管上,然后找關系運作成為“國家隊”;
還有一個危險的想法是,認為集成電路就是跑馬圈地,產業布局就是搶跑占坑。選定一個方向,只要是國計民生必須的,可行性先放一邊,關鍵是趕時間,誰先做誰就喝到頭啖湯。只要上了、做了,站住了位置,不管做的多爛,國家會給我兜底。未來瑣尾流離、騎虎難下的時候,國家會幫我從虎上抱下來。
先是不需要中央支持繞開監管,然后上馬項目造成既定事實,最后“跑部錢進”運作成國家項目,這是某些地方政府領導的小算盤。集成電路是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面臨的對手、客戶、產業鏈都來自全球。打鐵要看自身硬,最終地方上馬的產業能否起來,不是靠國家給多少補貼,而是靠自己的競爭力。倘若骨子里面孱弱,就算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國家給了多少補貼,最后也是扶不起來的阿斗。對于此類,我們呼吁國家反而要”舍得一身剮”,該說NO就說NO,該淘汰一批就淘汰一批,甩掉落后產能才能推動產業發展向前。
結語:
鳥三顧而后飛,人三思而后行,我們還是呼吁政府在做決策時需要“分析”和“慎重”,謀定而后動,才是建設產線的正確方式。決策得好,造芯成為造新,決策不好,造芯成了糟心。
芯謀研究由衷呼吁地方政府守得靈臺清明,勿被“專家”忽悠,眼放十年長遠,落子百年大計,勿因沖動做決策,勿以眼前利益計較短長。忠言逆耳不喜聽,但當所有人都熱情的時候,要有人能敲得響警鐘。為良性、為有序、為長遠,芯謀研究愿意振臂一呼、奮聲一喊,愿意做皇帝新裝面前的小孩子,但怕只怕振聾發聵的吶喊,叫不醒裝睡的人。
我們不希望現在的多線建設最后落到“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我們更不希望“劣幣驅逐良幣”,真正的好企業被產業亂局逼到塵埃里,“零落成泥碾作塵”,讓“造芯”成了“糟心”。真心祝愿中國產業、地方產業都可以走的更穩當、更良性、更健康、更長遠。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91文章
11617瀏覽量
362852 -
晶圓
+關注
關注
52文章
4973瀏覽量
128227
原文標題:莫讓"造芯"成"糟心"——論國內晶圓生產線上馬的種種誤區
文章出處:【微信號:icwise,微信公眾號:芯謀研究】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