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一粒灰,有時候掉下來卻是不可承受之重。
2020年開年,正當舉國共度春節的時候,一場疫情徹底把中國的經濟帶入了冰冷的寒冬。
然而出乎很多經濟學家的意料,疫情之下第一個走出陰影的居然還是中國。到了年底,中國八大港口都快進入“沒有集裝箱可用”的境地,原因居然是因為中國產品的出口速度太快,輪船公司連調運集裝箱的時間都來不及。
12月28日,探月飛天歸來的返回艙,因其代表的意義而成為了2020年中國收尾的亮色。這個返回艙中裝著人們魂牽夢繞的月壤,以及一枚特殊芯片。
芯片里是一首抗擊疫情的歌。
在返回艙落地的時候,北京航天城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無語凝噎。老人唯一能表達自己情緒的是眼角微微顫動的皺紋,以及停不下來打拍子的雙手。
幾乎就在同一天,上海微電子被曝出正在制造中國28納米光刻機的消息。此前在央媒采訪中,上海微電子副總經理陳勇輝曾表示:“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在默默研發光刻機,只不過之前沒人關注罷了。”
……
這些事件只是中國在2020年擺脫疫情困境的一個縮影,而在這一切的背后,無一例外體現著科技對于中國經濟的推動力量,科技成為大國重器,其中“新基建”已被寫入政策文件,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當然,圍繞著新基建展開的技術看似離普通人非常遠,此前國內科技巨頭們提出的“產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概念也讓人不易理解,但如果細數的話,其實每個人在2020都或多或少被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技術所圍繞,而且都看到了新技術帶給自己不一樣的變化。
也許在不遠的未來,2020年會因為年初和年底的兩場“變局”,以兩個極端的形式被載入史冊。
而那些由科技巨頭帶來的基于企業生產、營銷和管理方面的新技術,正深刻地改變著這個時代。
01 重新想象騰訊
2020年,當提及騰訊時,人們不再第一時間想起微信,而是另一個幾乎是職場人必備的App,那就是幾乎可稱作“2020年互聯網奇跡”的騰訊會議,而這只不過是騰訊“產業互聯網戰略”的一個實際體現罷了。
2018年,當馬化騰提出“產業互聯網”這個新名詞的時候,人們質疑最多的,就是騰訊的業務如何跟實體產業發生關系。
由于當時推進速度較慢,產業互聯網在戰略和決策層面的定義較為“抽象”,這讓很多人無法理解或想象。因此,在2019年就有媒體斷定,騰訊產業互聯網是一個TO B端的生意,而且離普通大眾應該很遠。
誰曾想,當2020年的疫情發生后,幾乎在一夜之間,騰訊會議就讓這個概念跟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騰訊會議最早可追溯至2018年7月,其負責人吳祖榕在接受騰訊新聞采訪時,曾表示當時并不清楚項目的前景,部門給配備的團隊規模最小,一開始只有7.5個人?!拔覀冎皇窍氚炎詈诵牡墓δ苣K做出來,看看在內部能不能得到公司支持?!?/p>
說實在的,一直在做TO C端業務的騰訊,對這個純To B的在線產品的重視程度也沒有那么高。直到2019年5月,騰訊會議發布0.94內測版本,配屬的技術人員也只有10.5人。彼時,騰訊云也僅投入了1.5個后臺開發人員,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搭建起整個后臺系統。
這幾乎就是騰訊會議前期投入的全部資源。
2019年12月25日,騰訊會議正式對外發布,當時吳祖榕給團隊定了一個小目標:希望在2020年底,騰訊會議的DAU(日活躍用戶)可以達到5萬,“我們覺得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成績”。
但誰都沒有想到,一場危機的突襲,徹底改變了事態的發展軌跡。騰訊會議正式對外發布后的1個月,武漢封城,疫情形勢日益嚴峻。
在武漢封城第二天,騰訊會議發布公告,面向用戶免費開放100人不限時會議功能。此后,繼續擴容,免費開放增加至300人。大量用戶陸續涌入平臺,使騰訊會議在短時間內迎來用戶的爆發性增長。
“我們整個系統是應對5萬DAU的能力設計的,但是短短幾天我們的DAU就突破1000萬,接著幾個月后就突破一個億。”吳祖榕曾對媒體回顧道。
而騰訊會議的爆燃增長,實際上是騰訊產業互聯網戰略,在特定時期被用戶意識到價值之后的一個反應。
畢竟,當人們習慣線下會議的效率,習慣面對面的交流的時候,像騰訊會議這種純線上的工具和手段,必須通過長期的培訓和教育才能有市場的拓展。
但在疫情時期,人們突然發現,利用好這些線上工具,即使所有的員工遠在千里,依然可以共同協調完成必要的工作。
“騰訊會議+企業微信”,成為抗擊疫情期間很多中小企業老板的第一選擇。而在疫情逐漸穩定之后,這些老板也發現,通過這樣的方式依然能較大范圍地節省成本,尤其是辦公成本的開支。
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一方面,北上廣深等核心城市的商業地產,尤其是寫字樓空置率不斷上升,甚至有很多公司干脆將辦公室一退了之;另一方面,已經被2019年國際市場“判了死刑”的共享辦公,卻在2020年奇跡般浴火重生。
原因就在于依托騰訊搭建的在線辦公體系,各個中小企業的老板突然發現自己能靈活地使用辦公空間,最大范圍降低自己的用工成本。
如今看來,騰訊會議的成功正體現了騰訊產業互聯網戰略的實質,也讓外界重新認識騰訊的TO B能力。
正如在2020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現場,馬化騰通過一封信闡述了騰訊對數字經濟本質的認知一樣——騰訊的未來在于“借助‘數據’這一新興的生產要素,對傳統產業進行全鏈條的改造,把產業鏈、供應鏈,逐步嵌入到開放的產業互聯網中,我們就有可能打通C2B,實現從‘消費服務’到‘生產制造’的智慧連接,從‘智慧零售’到‘智能制造’到生態協同。”。
因此,這兩年在很多人看不見的地方,騰訊投入了巨大資源和能力去建設互聯網服務產業的基礎設施和能力。
根據媒體報道顯示,過去兩年騰訊和合作伙伴一起,從數字技術供給、解決方案打造和企業成長三個維度,逐步構建起產業互聯網的開放生態。通過這個產業開放聯盟,騰訊與8000多個合作伙伴一起,共建形成了300多項聯合解決方案,市場營收已達到百億規模。
此外,騰訊還通過“千帆計劃”,打造和連接SaaS生態。目前,騰訊已和微盟、金蝶、法大大及銷售易等50多個頭部SaaS廠商通力協作,推出了覆蓋辦公協同、人事管理、工商財稅、生產研發、供應鏈管理和精準營銷在內的多場景解決方案。
簡而言之,在產業數字化生態平臺的建設上,現在騰訊已經實現了集群化發展,并加強了多個產業的生態協同。
這也是為什么在2020年年末,馬化騰又提出騰訊的“產業互聯網”將轉型成“全真互聯網”的緣由。畢竟,服務整個產業的基礎設施框架搭建已經完成,騰訊即將探索如何將自己龐大的TO C端的營銷能力,與已經搭建好服務企業的技術基礎相結合,實現從產到銷一體化的數字鏈路。
如果這個設想真能實現,那么騰訊的未來將與中國互聯網下一個進化階段緊密關聯。
02 阿里加速“智造”
在企業互聯網服務市場,談及騰訊就必須談及阿里。與騰訊一門心思為產業化互聯網搭建基礎設施的戰略不同,阿里對于企業化互聯網服務的定位更加聚焦。
在阿里內部,他們把這樣的工作稱作“工業互聯網”,其核心是“工業”模塊的數智化變革升級,也就是通過制造端的設備管理服務、生產過程管理與企業運營管理等部分的互聯網化升級,打造適應新形勢的工業集團化生產技術。
這中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2020年9月,阿里推出的“犀牛智造”。
“犀牛智造”是阿里在“新零售”戰略后提出的“新制造”戰略的一個載體。所謂“新制造”,就是實現從“需求”到“供給”,通過消費洞察“按需生產”,以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柔性化、快速生產。
“犀牛智造”CEO伍學剛對「探客Tanker」表示,“犀牛智造”的最終目標是具備“從5分鐘生產2000件相同產品,到5分鐘生產2000件不同產品”的能力。
事實上,“犀牛智造”是淘寶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然出現的產物,這也跟阿里提出的工業互聯網戰略一脈相承。
當前,服裝行業有兩大痛點:一是提前生產多了賣不掉,庫存帶來的浪費占到全年銷售的20%到30%,一不小心就敗給了庫存;二是臨時生產的小單、急單沒有工廠愿意做。
這種情形在原有線下消費占主流的市場體系中還體現不出太多的危險,但在電商平臺成為服裝企業銷售主渠道的當下,如果小單急單沒有辦法去處理和庫存高企,必然會要了一家服裝公司的命。
“1000件以下,沒有工廠愿意接單”“提前2個月備貨1萬件,誰能保證到時一定能賣掉呢?”“眼看著賣爆了,卻無法及時追單?!边@些困難不時地出現在淘寶中小商家的眼前。
這也是為什么阿里要上線“犀牛智造”的重要原因。
不妨來看“犀牛智造”要如何改造傳統服裝廠:在需求端,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從電商平臺數據中分析消費需求,在生產前為品牌商提供商品設計建議銷售預測,讓“按需生產”規模化實施;在供給端,通過工廠“智慧大腦”調度、物聯網布局,讓生產線具備極度柔性制造能力,一條生產線可生產出不同的衣服,并且能快速轉換款式。
“我們‘犀牛智造’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先從服裝產業切入新制造,做到了‘100件起訂、7天交付’,實現‘定制服裝批量化生產’。”伍學剛對「探客Tanker」說道,他認為這其實就是阿里工業互聯網化戰略第一個階段的體現。
當然,所謂的工業互聯網化戰略,也不僅僅被阿里應用于服裝生產上。
2020年6月9日,阿里云在2020云峰會上正式發布“云上春雷”計劃,升級阿里云工業互聯網平臺。阿里云將在未來3年新增100萬家企業上云,培養1000家行業服務商,助力10000家工廠完成數字化改造。
2020年7月17日,阿里云宣布與機械工業九院達成戰略合作,將聯合開發首個自研的汽車工廠智能制造全套方案。據透露,雙方一期合作研發的車間智能管控平臺具備毫秒級的生產設備數采能力,借助阿里云數據中臺構筑起真正的“數字孿生工廠”。
2020年11月13日,運動休閑品牌斯凱奇(SKECHERS)宣布與阿里云達成合作,加速數字化升級。阿里云將幫助斯凱奇建立更靈活的渠道策略,讓庫存處于動態平衡,從而提高各渠道的周轉率、售罄率,降低缺貨帶來的損失,保證銷售最大。
……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曾表示,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是“如何讓企業生產的過程升級,發生本質的化學反應”。
“過去十年我們共同擁抱互聯網。今天擁抱不夠了,擁抱是物理接觸,今天需要全面融合到互聯網,融合到數字世界當中。”張勇表示,在他的設想中,阿里的商業操作系統將為企業輸出一整套的數字化能力,而非提供單一工具。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是馬云的初衷,也是整個阿里的信條。也許工業互聯網戰略的逐步落地,會讓這句話最終變成一個現實。
03 百度邁向造車之路
跟阿里和騰訊為企業搭建泛基礎設施和平臺不同,BAT中的最后一家——百度,在企業互聯網服務方面,遵循的是“定點深入”的戰略。
2020年,百度圍繞自己的核心優勢,重點在兩個方面提升了服務企業及客戶的能力。
一方面,百度圍繞搜索引擎進行了產業化服務的升級。在這些年完成了完善內容生態布局,由信息連接到服務、商品連接后,百度將走向發展的下一階段,即幫助其他企業更好地鏈接。
所謂“更好地鏈接”,是基于用戶搜索場景的不同,百度不僅可以提供基礎的圖文信息,還能提供相應的營銷服務。
在2020年,由于巨大的用戶數據、廣泛的企業連接及便捷完整的營銷連接工具,使百度成為“超級公共營銷平臺”。
數據顯示,百度系App用戶規模超過10億,智能小程序月活躍用戶超過5億,好看視頻日均播放量超過30億……百度能夠廣泛觸達更多數字“生活者”,且可信賴、可依賴,與此同時,其還能夠深度留存用戶,并與之建立緊密連接。
而其中知識直播是百度精心構建的、吸引用戶留存以及增強企業連接性的重要工具。
疫情期間,百度推出的“武漢賞櫻直播”是最出彩的一場直播。因為百度有搜索場景,當用戶去百度搜索武大櫻花以及相關景點時,就自然地被引入直播中,因此使“武大櫻花”搜索熱度環比上漲76%。同時百度地圖放置了賞櫻入口,與用戶導航場景結合。
想象一下,未來你在百度地圖搜索一個景點或者企業,就可以“云觀景”或者云參觀。如果企業的服務能在互聯網上具象化地展示,就必然會將用戶“從種草到決策”的鏈路做到最短。
百度企業化服務的另一個方面,是它一直聚焦的車聯網。在這個領域,百度的步伐是所有平臺中最快的。
2021年1月11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宣布與百度組建智能電動汽車公司,成為百度電動汽車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百度也宣布正式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制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控股將成為新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
百度表示,新組建的百度汽車公司將面向乘用車市場,將著眼于智能汽車的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和銷售服務全產業鏈,利用Apollo的自動駕駛能力及在汽車智能化領域長達8年的經驗,重塑智能汽車產品形態。
這既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內,又在意料之外。
畢竟,百度自2013年開始研發自動駕駛,目前Apollo獲得測試牌照總計近200張,其中載人測試牌照達120張,測試里程超過700萬公里,有著極其深厚的數據積累。
而在第二屆Apollo生態大會上,Apollo發布了樂高式汽車智能化解決方案,助力車企打造個性化的智能汽車,其中Apollo智駕將L4自動駕駛能力降維釋放至AVP+ANP。
不同于行業方案僅支持高速和城市環線,ANP還可以在城市道路使用,而且經過了百度自動駕駛車隊大規模的驗證,比市場上零散的輔助駕駛體驗要更安全、更完整、更流暢。
此外,ANP在整個環境建模上融合了高精地圖。Apollo采用的高精地圖,對環境的認知更加準確。通過融合既有歷史的經驗信息,和實時探測的信息,可以更好地對環境建模,對于動態的各種因素結合的場景會有更好的處理措施。
目前,Apollo智駕已開啟大規模量產,威馬已經啟動AVP量產并即將上市銷售;廣汽、長城和威馬也正在推動ANP上車。未來3-5年Apollo智駕產品預計前裝量產搭載100萬臺。
百度Apollo智能車聯始終保持著行業第一的成績,合作汽車品牌有70多個,合作的車型已達600多款。小度車載已經伴隨中國1500萬智能汽車車主,累計行駛超過了156億公里。
這意味著,很多新造車勢力的智能車機系統背后都有百度Apollo智能車聯的身影。
從這個角度看,最起碼在車聯網和數字化營銷的領域,百度已經形成了服務企業的新生態,而這對于尋求“下一個十年發展通路”的百度來說異常重要。
04 華為鴻蒙的野心
事實上,除了BAT在產業互聯網、新基建等領域各自發力,2020年一直處于風口浪尖的華為,也在悄然間進行著一場從消費電子產品向工業互聯網轉化的變革。
2020年12月,最激動人心的消費類電子產品,依然是華為發布的,只不過這一次華為并沒有端出新一代的手機,而是拿出了很多人都翹首以盼的鴻蒙2.0操作系統。
這一套從底層聯通基于物聯網和5G的操作系統,一經面世就引起了眾多的關注。但跟很多自媒體探討其與安卓哪個更好用的過程不同,華為內部其實對這一套操作系統最看重的地方,實際上是在工業互聯網方面的應用,這也是華為鴻蒙最大的“野心”。
2020年,在布魯塞爾的一場通訊產業圓桌會談上,華為公司負責人曾表示,鴻蒙操作系統不是主要為手機操作系統設計的,而是主要用作工業系統。
事實上,早在2019年6月下旬,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接受采訪時就披露了鴻蒙操作系統的一些細節:鴻蒙的產生并不僅僅是為了手機,而是為了物聯網,比如自動駕駛、工業自動化。
根據華為方面的披露,鴻蒙操作系統第一特點是時延超低,可精確至毫秒級到亞毫秒級,第二個特點是極安全。
“華為的鴻蒙出來以后,對很多工業智能化機械是一個重大的利好?!币患覐氖轮悄軝C床系統定制的公司負責人李斌對「探客Tanker」表示,他非??春螟櫭傻那熬埃绻艽_認應用于工業級的機器底層作為操作系統,將解決很多在現有情況之下的車間設備整合上的重大難題。
“我們說工業互聯網,很多的時候是希望能實現‘無人照顧’,或者是少人照顧的機器自動化生產。而現在雖然有很多智能化車間的出現,但一般情況下都是要采購同一個廠家的不同體系的設備才能實施。如果從多個廠家來采購的話,廠家不開放底層系統的代碼和操作程序,你無法及時去跟這些設備交換數據,也就無法實現整體無人看管的智能化生產,只能安排一臺機器一個人‘站樁式’的智能化?!?/p>
李斌公司的核心產品是一個電腦棒,他通過樹莓系統搭建一個小型的電腦,并將其置于稍微大一些的U盤體積的空間內,然后為每一個電腦基于linux做了一套簡單操作系統。
“實際上,相當于我給每一個精密機床或者工控設備加了一臺電腦,然后利用無線局域網將所有設備的數據統一通過這臺電腦傳輸過來,組網實現偽智能化。”李斌說道。
而他已經測試過華為的鴻蒙系統,認為這套系統非常容易被編寫進數控機床、精密機械的操作底層,真正成為這些工業生產基地的操作系統。
“如果這一天真能到來,我們根本不用再去做什么硬件上的開發,只要基于整個鴻蒙的系統進行模塊化的接入,就能簡單的實現不同廠商的各種設備,在同一個體系之中的協調化生產?!崩畋笳f道。
在李斌眼中,華為這樣層次的科技研發,很可能會推動工業互聯網的最終落地。
05 結語
放眼全球,中國在2020年成為唯一正增長的經濟體,這背后是中國企業在政策的助力下加速數字化轉型,以開放的心態堅定地擁抱創新發展。
不管科技巨頭們押注新基建的哪個領域,他們想解決的問題都是“如何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產業”。
但從2020年來看,產業或工業互聯網的主角并不是這些巨頭,而是那些遵循著傳統經濟規律的企業。這意味著,當互聯網玩家們要對傳統產業進行賦能和改造時,傳統產業開始重新審視與看待互聯網玩家,而產業互聯網是一場以產業端為動能的新變革,但當前產業端尚未有新動能輸出。
目前,人們看到的產業或工業互聯網技術,依然是以C端為起始點,不管是在線辦公、內容電商、直播帶貨,還是數字零售,從本質上來看,仍是通過改變獲取流量的方式和方法來實現新增長。
這其實是一場發端于消費端的變革,而巨頭們的企業化互聯網還僅僅是開始,終點依然很遠。
編輯:hfy
-
百度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77瀏覽量
90621 -
騰訊
+關注
關注
7文章
1666瀏覽量
49536 -
光刻機
+關注
關注
31文章
1156瀏覽量
47518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327瀏覽量
94207 -
新基建
+關注
關注
4文章
811瀏覽量
2339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