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自研為傲的華為海思,何以在失去臺積電之后便轟然倒地,其中緣由多樣,但理解海思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
最糟的情況還是發生了:8月7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隨著臺積電的斷供,Mate40可能是華為最后一部搭載麒麟高端芯片的手機。
一直以自研為傲的華為海思,何以在失去臺積電之后便轟然倒地,其中緣由多樣,但理解海思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
伴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半導體行業模式“由合轉分”的劇變,一大批專注于芯片設計的企業誕生,其中便有華為海思。
為了幫助華為擺脫對高通的依賴,海思在2012年為華為貢獻了第一枚旗艦智能手機芯片K3V2。不幸的是,這一初嘗試并不成功。K3V2因兼容性差,發熱嚴重而被戲稱為“暖寶寶”。
然而從那時起,華為海思高端手機芯片的生產模式便已經確定:CPU、GPU基于ARM架構,芯片制造由富士康代工,但自主研發SoC其他組件。這是華為基于現實,也出于理智,為自己在半導體領域所定下的“為”與“不為”。
ARM架構幾乎是所有智能手機芯片制造商都無法繞開的話題,似乎每一家產品都基于ARM架構設計。這是事實,可基于授權層級的不同,同一架構可供各家廠商發揮的空間其實差異很大。
ARM授權模式以開放度高低為序可以分為三類:架構/指令集層級、內核層級、服務層級。華為在發布會上用“房子“來闡釋這三類授權可謂十分生動易懂:
架構/指令集層級授權賣給你的是一幢房子的設計圖紙,你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在建設過程中對圖紙上的內容進行修改,以滿足自己對于美好生活的不同需求。
對應到技術術語,便是被授權廠商可以大幅度改造ARM提供的架構,甚至可以對其指令集(CPU可執行命令的集合)進行擴展或刪減,以達到廠家更快速度,更低能耗等特定的芯片需求。
當然,這對于廠商的技術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在已經非常優秀的圖紙上折騰一番后,還能得到更好的結果。目前市場上僅有蘋果的Swift,高通的Kryo是基于這一層級授權,再進行自主開發得到的。
內核層級授權賣的是毛坯房,其大體框架已經確定,但可以對房子進行簡單的改裝或裝修。
對應技術術語,即廠商可以以ARM內核為基礎,加上自己的外設。這一類授權的廠商不能改動芯片設計,但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產品頻率等可調參數。
服務層級授權則更像租房,你對房屋沒有任何改動的權力,而只有使用的權利,甚至連誰來幫你“修水管”都是房東幫你事先定好的。
對應過來,是指客戶僅可以使用封裝好的芯片,不能更改,甚至對于芯片制造商都沒有干涉權力,而由ARM指定。
聯發科的很多中低端芯片便屬于這一類。
雖然華為已經獲得了ARM最新v8架構的永久授權(通常為架構層級授權),然而直到其今年的旗艦芯片麒麟9000,CPU和GPU仍被預期使用的是經小幅修改的ARM公核。
這絕非什么丟人的事。在這個飛速迭代、競爭激烈的行業內,追趕者再去重復造輪子可能是最愚蠢的選擇之一了。
事實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華為亦形成了自己的創新。
回到房子的比喻,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絕不止于一間漂亮的房子,所在小區的配套設施,如綠化、交通、物業等同樣重要。
通常我們說的“手機芯片”,更專業的名字其實是SoC,也就是System on a Chip。既然是System,自然也和一個小區一樣,有著多樣的組成元素。
在這小小的集成電路上,除了CPU和GPU,還有DSP、ISP、NPU、網絡基帶等多個模塊,而如何把控并協調這些模塊,這是華為在芯片設計方面的真正優勢。
自研的ISP(圖像信號處理)芯片是華為手機頂級影像表現的基礎;自研的網絡基帶讓手機得以支持更多頻段信號并保持連接快速穩定;基于ARM架構自主深度改造的達芬奇架構NPU,則為華為手機帶來世界一流的AI處理能力等等。
這種對于SoC結構整體的把控能力極為難得,要知道強如蘋果,也不得不在通信基帶上受制于人。也正是華為數十年來在此的“為”,才在2020 Q2將其推上了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一的王座。
自去年起,ARM斷供華為的傳言便甚囂塵上,但短期內的影響卻不會太大。
先不說斷供與否仍曲折往返尚無定論,在華為已經獲得ARM v8架構永久授權的現狀下,其CPU架構自主設計能力值得期待。
退一步說,哪怕最糟的斷供情況再次發生,在ARM新一代v9架構尚未發布的當下,華為至少還有兩到三年的喘息時間去追上主流。
真正扼住華為海思喉嚨的是臺積電。
事實上,失去了臺積電的華為,極可能就此離開高端芯片的舞臺中心。據內部人士稱,去年以來,部分新近入職海思的員工已被調動至邊緣部門。
但中國半導體不能就此離開舞臺。
近來,中國芯片行業會在倒逼之下“彎道超車”的期許十分美好,但哪怕不考慮技術壁壘和先發優勢,在認識到“人”的價值之前,中國企業追上臺積電仍遙遙不可期。
在半導體制造業內,人才是競爭基礎已近乎行業共識的情況下,大陸企業似乎忘卻了這一點。
“有錢買機器,沒錢給人提高工資一直是國內研發弊病。很多科研經費甚至要把人員和設備嚴格區分,你就算設備的錢結余很多,也不能發給人。”
一位半導體科研領域業內人士指出,作為推動技術的主體,人的意義卻被忽視了。
“兩彈一星還可以談夢想,現在的人很現實,錢在哪人就在哪。”
中國半導體制造業企業加班多、薪資少早已不是新聞,五倍于臺積電的離職率塑造不出一個有著同樣戰斗力的團隊。
當你看到中國多少頂尖大學材化專業的學生在考慮離開本專業,多少海外高校留學的硬件專業學生在向“軟”發展,你對于中國半導體行業“彎道超車”的期望很難不降溫。
要知道,哪怕是彎道,也是人走出來的。
責任編輯:pj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55瀏覽量
426301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91文章
11617瀏覽量
362826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901瀏覽量
21268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