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十大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布即將迎來一周年。一年來,十大雙跨平臺的“一舉一動”都廣受業內關注,因為它們屬于國內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標桿”,代表著國內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
但這個“標桿”能不能常立不倒還得另說。3月20日,工信部印發《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提出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核心能力,遴選10個跨行業跨領域平臺;7月10日,工信部發布《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20年工作計劃》,提出2020年11月要完成遴選10家跨行業跨領域平臺,發展50家重點行業/區域平臺的工作任務。
由此可見,國家級十大雙跨平臺評選是一年一度的,坐上國家級雙跨平臺的寶座并不代表你就是“常勝將軍”,尤其是平臺作為工業互聯網體系的核心所在,在新基建背景下,其重要性更是被放大。那么經過一年的探索發展、經驗積累,十大雙跨平臺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究竟“跨”的怎么樣?成績單是喜是憂?挑戰有哪些?
“雙跨”總體成績喜人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截至今年6月,目前國內工業互聯網平臺有600余個,具備行業、區域影響力的超過70個,連接工業設備數量達4000萬臺(套),工業APP突破25萬個,平臺服務工業企業數近40萬家。
去年11月,工信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張峰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表示,具有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平臺超過50家,重點平臺平均設備連接數達65萬臺(套),工業APP數量接近1650個。
不到一年時間,國內工業互聯網平臺數、工業設備連接數、工業APP等數據翻了幾番,我國工業體量本身就比較大,擁有全球所有的工業門類,這為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提供了天然的“試驗田”,總的來看,平臺發展速度還是比較快的。
國內工業互聯網發展成績斐然,而作為國家級十大雙跨平臺,取得成績更是喜人。
近日,中國信通院兩化所兩化融合與智能制造研究部副主任田洪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一年多的發展,目前十大雙跨平臺已成為工業互聯網平臺技術突破、應用賦能的標桿,有力帶動了平臺創新發展。
尤其是在平臺技術突破方面,在過去一年十大雙跨平臺積極與新興前沿技術融合創新發展,培育形成“平臺+5G”“平臺+AI”“平臺+區塊鏈”等一批創新解決方案,特別是今年是5G規模建設元年,5G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提速,像海爾、徐工信息、東方國信、浪潮、華為等均已在開展相關的試點應用。
同時雙跨平臺還突破一大批平臺創新技術,如設備接入、協議解析、邊緣計算、大數據分析、可視化開發等,培育形成了云仿真設計、設備預測性維護、產品質量追溯、網絡協同制造、智能產品運維、大規模定制等新模式新業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4月,十大雙跨平臺工業設備連接數量突破800萬臺/套、工業APP達到5萬個、工業模型數量1.7萬個,可見雙跨平臺在國內平臺關鍵數據占比還是非常大的。
在應用賦能方面,目前十大雙跨平臺的注冊用戶數平均達到140萬個,服務工業企業共計超過8萬家,覆蓋鋼鐵、石化、能源、電力等10余個重點行業。像海爾COSMOPlat孕育出建陶、房車、農業等15個行業生態;東方國信Cloudiip平臺涵蓋鋼鐵、能源、高鐵、汽車、化工、通用、專用設備等29個工業行業大類。
同時,工業互聯網平臺僅部分解決方案的行業應用賦能,就為工業企業提質降本增效帶來經濟效益260億元,預計推廣三年可創造4300億元經濟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雙跨平臺企業為向更廣范圍、更深層次發展工業互聯網,加大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投融資力度,像卡奧斯COSMOPlat完成A輪融資9.5億元、徐工漢云完成A輪3億元融資、東方國信募資18億元、工業富聯出資5.6億戰略投資鼎捷軟件等。
對標國際平臺仍有差距
雖說雙跨平臺經過一年的發展,總體成績不錯,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平臺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對標國際一流工業互聯網平臺,還存在不小的差距,與更好地賦能不同行業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尤其是我國的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水平較低,有超過55%的企業尚未完成基礎的設備數字化改造。此外,行業間整體數字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超過50%的制造企業的數字化尚處于單點試驗和局部推廣階段。一些中小微制造企業發展較為粗放,利潤率較低,無法承受數字化轉型和新技術應用的高昂成本,導致缺乏數字化轉型的動力,這些原因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內平臺發展進程。
田洪川告訴記者,和國際工業平臺巨頭相比,一是平臺核心能力還有差距,雙跨平臺在設備接入、機理模型沉淀,數據建模分析等方面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特別是這三個方面能力綜合集成后的解決方案或工業應用軟件的開發能力還不足,尤其是在為行業企業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對于高價值解決方案搭建會存在著“力不從心”的情況。
二是平臺運營模式還需完善,目前雙跨平臺落地過程中,通用化的平臺服務與個性化的用戶需求之間還存在著鴻溝,用戶企業需求往往具有較強定制化屬性,平臺企業的項目制服務需要較高的時間人力投入,平臺企業面臨著項目制服務與平臺化運營的矛盾,運營推廣模式仍需要不斷探索。
三是平臺開放生態聚合能力還不足,目前雙跨平臺的開發者生態還不夠完善,對于高校、科研院所、中小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資源整合能力還不足,在協同研發、知識產權保護、成果共享等方面機制還不夠完善,制約著雙跨平臺對于自身生態能力的培育。
兼顧平臺發展的深與廣
田洪川告訴記者,工業互聯網平臺既要“做深做實”也要“做廣做活”。
雙跨平臺要“做深做實”需要在行業深耕,通過在行業的落地,實現原有的知識儲備和應用創新。同時垂直行業平臺要“做廣做活”需要拓展應用領域和服務對象,在賦能大型制造企業的同時,也要在平臺上廣泛匯聚一批中小解決方案提供商,實現平臺的創新發展。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田洪川認為,發展雙跨平臺就是要鼓勵平臺企業兼顧深與廣延伸,兼顧大中小企業賦能,通過標桿示范,帶動更多主體參與平臺建設,推動平臺發展。
田洪川表示,目前在十大雙跨平臺的示范帶動下,多層次系統化的平臺體系基本形成。一是通過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在石化、煉焦、船舶、機械等行業培育形成數十家重點行業平臺;二是通過在重點產業集聚區和工業園區落戶,培育形成了一批支撐地方產業轉型創新的特定區域平臺;三是通過與中小解決方案提供商合作,構建了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平臺生態體系。
最后,針對今年的雙跨平臺遴選,田洪川認為,只要符合工業互聯網平臺能力要求,在解決方案創新、行業落地方面有一定基礎的企業,都可以考慮申報雙跨平臺。
同時,他還告訴記者,與一年前相比,雙跨概念的界定更加明確和具體,一是行業指代更加明確,考慮在國家統計局對制造業門類劃分基礎上,選擇具有能夠突出行業特征的分類方法,聚焦在石化化工、鋼鐵、冶金、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機械裝備、汽車、電子、輕工等具有較強特色的行業門類;二是領域界定更加具體,是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倉儲物流、運維服務、安全生產、節能減排、質量管控等重點領域。
據了解,去年十家雙跨平臺的遴選是從全國31個省市50余家申報企業中遴選出來的。隨著這兩年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主體開始布局平臺,大型制造企業開始孵化出獨立公司來建設與運營平臺,面向特定產業集聚區也涌現出一批專注于服務中小企業的平臺公司,田洪川表示,相信今年申報雙跨平臺的企業數量還會有所增加。
責任編輯:tzh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487瀏覽量
269875 -
5G
+關注
關注
1356文章
48503瀏覽量
565488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328瀏覽量
9421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