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內三大網絡運營商宣布5G商用,至今已將近一年了,然而每當大家說起這項技術,更多的依舊是“快”而已。5G技術究竟能干什么,又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也許在國內,華為的聲音會比較有說服力。
在不久前舉辦的CCF-GAIR 2020,華為無線AI副總裁孫賓,分享了幾個華為當前正在進行的案例,以此闡述5G在各行各業中承擔的作用。
首先是智能工廠案例
該案例是一家上海某高端制造企業,其主要業務是為機器涂層。但涂層的精度要求很高,間隙要求小于1毫米,異物識別小于10平方米。此前的工作流程是以熟練工人完成涂層,再交由技術要求更加嚴謹的高級技術工人進行人工檢測。
然而人工檢測存在較大缺陷,其一是人眼的識別有限,1毫米的誤差有時候很難識別出來;其二是大規模涂層以后,即便發現問題,也只能揭開整個涂層重新返工,帶來較大浪費;其三是準確率不夠高。
華為通過引進基于5G通信的機器視覺技術,將多個痛點一一解決:機器視覺技術可以及時發現涂層小于1毫米的間隙,且能在是涂抹的過程就實時檢測,發現有問題就可以預測即停,實現從檢測到識別到小涂層的測量,再到整體涂層的定位,端到端的實現打通。
通過該案例,這家企業的整體鋪貼時間減少80%,整體材料重鋪減少了92.5%。機器視覺技術,作為AI在工業制造領域最典型的應用,在結合5G技術后,發揮出了更大的威力。
第二個案例來自電力領域
對于電力能源行業而言,線路巡檢是一項極其繁瑣的工作,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依靠人工檢測。但依靠人工的劣勢也非常明顯:一是巡線工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二是一年四季氣候變化,巡線工人非常辛苦;三是整體效率非常低,每個人看管的線路比較少。此前也曾有過使用工業級無人機進行線路巡檢的案例,但操作無人機對于專業技能要求非常高,因此普及程度不高。
為了解決電力行業的這些問題,華為和南方電網合作,在線路的一些關鍵位置放上機器視覺探頭,通過探頭可以實時上報,及時防護電網出現故障。在5G通信技術的保障下,對于線路故障能夠實現圖像實時上傳,在遠端就可以做到及時監控,通過可調優的手段對線路進行適當調整。
通過這個案例,華為將電網的作業效率提升80倍,系統整體的成本下降30%。
第三個是智能礦業的案例。
在采礦業是一項對技術和安全防護均有相當高要求的行業,一時疏忽往往就會付出慘痛的代價。目前華為和山西某煤礦集團正在合作的“煤礦大腦”項目,正是為了提升采礦作業的信息化水平和安全系數。
該項目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頂層AI傳感器,AI傳感器是用于檢測當前有多少人下井,當前下井的工人身上的防護設備是否達到安全生產的要求;二是井下布置了小站,在小站上裝了視覺監控攝像頭,在地下層可以探測瓦斯和透水,實時監測,及時消除安全隱患;三是對井下進行了5G網絡覆蓋,未來計劃逐步做到遠程操控機器進行挖掘,同時實現礦車自動遠程操控掘進,達到人員零傷亡的終極目標。
從華為的案例也不難看出,5G不僅僅是一場通訊網絡的升級,更是一場全行業的變革,5G通過重塑聯接、云、AI、計算和行業應用,構建出完整的端到端的產業生態。5G將使得采樣數據范圍能夠極度擴展,萬物產生的數據將能夠及時上傳,給AI提供深度學習訓練的海量算據,有效縮短AI的訓練周期;而5G將AI運算結果也能夠實時下載傳遞,使之實施作用于每個數字終端,將啞終端變成智終端,使得AI的運用能夠真正實現普惠化和大眾化。
孫賓認為,5G+云、5G+計算、5G+AI,三者技術的融合構筑了萬物互聯的底座。5G 負責對數據進行高效地傳輸,云負責對海量數據進行存儲,計算通過“端-邊-云”協同構筑無處不在的計算形態,AI 負責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多技術融合將帶來更大的市場機遇。海量數據通過5G網絡,才能實時上傳云端,用于AI的學習和訓練,再將AI運算結果作用到各行各業。
AI和5G是互相融合和促進的,它給5G賦予了新的能力維度。人工智能技術與5G網絡的融合發展,將為包括移動通信本身在內的千行萬業注入新的技術活力,帶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28瀏覽量
252573 -
5G
+關注
關注
1356文章
48502瀏覽量
565473
原文標題:5G究竟能干啥?來聽聽華為怎么說
文章出處:【微信號:zealertech,微信公眾號:ZEALER】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