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陳述根本;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陳根 在此特別鳴謝!)
大數據時代,隨著信息數據日趨智能化、多樣化,傳統的信息存儲方式難以跟上時代的需求。在生物技術和半導體的深入融合下,生物存儲的新興技術應用也日益廣泛。
8月11日,《自然納米技術》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的技術。
這種存儲技術以生物兼容性良好、易于摻雜功能化、降解速率可控的天然蠶絲蛋白作為信息存儲介質,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作為數字信息寫入方式。目前,該團隊利用這種技術實現了“家蠶食葉圖”、“空谷鳥鳴曲”等圖像和音頻文件準確記錄、存儲和“閱讀”的原理驗證
此外,蠶絲蛋白存儲器作為一種高容量、高可靠性的新型存儲技術,不僅可以像普通半導體硬盤那樣存儲數字信息,還可為活性生物信息儲存提供一個功能巨大的平臺,用于采集存儲生物信息,同時存儲人體DNA和血液樣本。并且這種存儲器還能按照預設的時序可控銷毀,從而用于信息保密。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硬盤不畏強磁場和強輻射。在微波爐中高火30分鐘后,蠶絲硬盤中的信息仍“安然無恙”。目前蠶絲硬盤的存儲容量已可達64GB每平方英寸,相當于0.5TB。
研究人員表示,由于蠶絲蛋白存儲器極易摻雜各種功能分子進行功能化,因而可以增加信息存儲的維度。另外,基于原子力顯微鏡的近場光學技術,為生物材料在納米尺度下的原位加工和表征提供了可能。未來通過對蠶絲蛋白存儲器存儲容量和讀寫速率的不斷優化改進,該技術有望成為下一代高容量、高可靠的信息存儲技術。
-
硬盤
+關注
關注
3文章
1317瀏覽量
57430 -
存儲
+關注
關注
13文章
4353瀏覽量
86071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908瀏覽量
13766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