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發牌一年,5G在中國這片熱土上迅速扎下根來并茁壯成長,“5G改變社會”亦迅速照進現實。
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我國共建成5G基站逾25萬個,預計到年底將會建成80萬站規模,覆蓋全國超過340個城市;用戶方面,僅中國移動一家就已服務了超過5500萬5G套餐用戶。同時,5G與各行各業的融合不斷向著更深、更廣的程度進發,三大運營商已聯合產業鏈各方、行業領袖打造并落地了一批創新應用;5G的重要作用也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凸顯,為越來越多人所認識到。
在5G高歌猛進的同時,亦帶來了海量的、多樣性的數據流量,對運營商的IT運營支撐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分布式存儲由于性能和容量擴展方面的便利性而越來越受到青睞。日前,中國移動集團總部公布2019年網絡云資源池二期工程分布式塊存儲集采結果,再度讓業界將視線投注到這個爭議不斷的領域。
5G時代,存儲是剛需
與前幾代移動通信技術相比,5G憑借“更多連接、更大帶寬、更低時延”的顯著優勢,不僅在用戶體驗上實現了跨越式的提升,更開啟了賦能垂直行業、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進程,其影響力已遠遠超出信息通信行業范疇。
如今,系統設備、智能手機、芯片模塊、測試測量在內的5G產業鏈各個環節均已邁入成熟期。在政策牽引和運營商的主導下,各種面向消費者、面向行業的創新應用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超過19個行業、4000多個組織在進行5G的跨行業創新,涉及交通、醫療、制造、能源、新媒體等不同行業的主流場景。
與此同時,在逐漸接近尾聲的“疫情阻擊戰”中,5G亦貫穿于各個關鍵環節。比如基于5G網絡的承載,遠程會診、熱成像、遠程檢測、新型醫護推車等智慧醫療應用有效助力醫療系統科技抗疫及疫情管控,遠程辦公、遠程教育等遠程交互應用也為復工復產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新手段。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在其與云、AI、大數據等各種新型技術的協同作用下,網絡上流淌的數據將呈幾何式增長。據華為GIV@2025預測,到2025年新增數據量將達到180ZB,是2018年的18倍;類似的數字也出現在不少第三方的報告中。
一方面這是件好事,數據已經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之一,無論數字經濟發展還是各行業各的數字化轉型,都建立在對數據價值挖掘的基礎上。今年4月,中央更是出臺《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首次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范圍。另一方面,要將數據利用起來,首先得能存得住,然而據統計,當前的數據中只有不到2%得到保存,絕大部分不得不被舍棄;從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到智慧家庭、智慧社區,再到智慧醫療、智能工廠、自動駕駛汽車……場景的多樣性驅動了數據的多樣性。而未來隨著更兇猛數字洪水的涌來,局面將更為嚴峻。
由此可見,存儲已成5G時代剛需,存儲設備也亟待升級進化,以提供更為強勁的承載能力、跟上數據增長的節奏。
運營商需要怎樣的分布式存儲?
電信運營商作為5G網絡的建設者與運營者,在這場存儲變革中注定首當其沖;同時,運營商又是價值鏈的主導者,他們的選擇往往會影響到許多人。
如今分布式存儲正在成為趨勢,IDC預測認為,到2023年,40%左右的存儲系統都將基于分布式架構。但在同時,“軟硬解耦”還是“軟硬一體”的路線之爭又成為持續的焦點,前者一度成為“政治正確”,隨著時間的推移后者開始占據上風。
面向5G三大典型應用場景的支撐訴求,分布式存儲必須做到高性能、大容量、低時延,同時還要兼顧可靠性、成本等方面的考量。這絕非僅靠純軟件所能實現,脫離了硬件來談軟件定義只是空中樓閣。實際上,就連分布式存儲以及軟硬解耦先驅者的互聯網企業也都開始通過自研或并購嘗試擁抱“軟硬一體”,因為他們發現即使有著出眾的軟件能力也需要高性能的硬件來匹配。
作為全球網絡規模最大、用戶數量最多、品牌價值位居前列的電信運營企業,中國移動的選擇就很具有代表性。其分布式存儲集采這些年逐漸傾向于軟硬一體模式,去年底集團總部的年度分布式塊存儲集采結果更是引起業界一陣漣漪——集采整體規模超過2億人民幣,中標者都是浪潮、華為等在硬件上亦有較強能力的廠商。
而2019年網絡云資源池二期工程分布式塊存儲集采結果的揭曉,意味著中國移動在軟硬一體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且相當堅定。此次集采旨在支撐中國移動5G時代的NFV全云化網絡建設,承載5GC、IMS、EPC等核心業務,最終采購金額近6億人民幣(未含稅),中標者為華為、中移集成、浪潮,完全向軟硬一體傾斜。在其剛剛發布的2020年至2021年分布式塊存儲集采中標候選人公示中,一直堅持軟硬一體模式、最近發布OceanStor存儲Pacific系列專用硬件的華為再度獲得一半以上的高比例份額。
對于一些軟件廠商、服務器廠商所謂的軟硬解耦可以免于被單一供應商鎖定,中國移動的集采也證明了這是無稽之談。何謂“鎖定”?當用戶使用一件產品,且這件產品是無法替代的或者替代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才叫鎖定。無論是塊、對象、文件還是HDFS,市面上都有很多替代產品;而任何產品的替代都會存在成本,用戶至少要買一臺新的存儲,然后在新舊設備間做數據遷移,這些都有著現成的方案。用戶擔心廠商鎖定,其實更多是認為所購買產品價值與價格不匹配,當某件產品能解決企業的核心痛點時,采用何種模式不會成為一個核心問題。荷蘭阿斯麥爾公司(ASML)的光刻機每臺數億美元照樣供不應求,電視臺持續采購軟硬一體的MC Isilon和華為OceanStor存儲設備用于高清編輯,正是因為只有它們能滿足4K/8K編輯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對動輒“六個9”起步的電信行業來說,可靠性是衡量IT設備的一個重要維度。在這方面軟硬一體的分布式存儲天然占優,基于硬件優選、長期穩定性測試等,能夠最大限度減少硬件層面的故障率。此外,軟硬一體模式下各個部件都是已知的固件、驅動版本,對于信息狀態的獲取和定義非常明確,因而能顯著提升故障狀態識別率,一旦部件出現問題便能第一時間獲取到并進行處理。
反觀軟硬解耦,其本質上相當于將原本應當由存儲廠商完成的軟硬件匹配、優化測試等一系列工作轉嫁到了企業身上,不僅性能上不如軟硬一體的存儲設備,同時還變相提高了部署、維護的難度,增加了總體擁有成本,甚至出現問題還存在供應商間扯皮的風險。
一切爭議最終都將回歸到商業本質。5G時代,在海量、多樣性的數據驅動下,對于專屬硬件的市場訴求正在持續高漲。軟硬解耦還是軟硬一體,市場自會作出選擇。
責任編輯:pj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490瀏覽量
269918 -
5G
+關注
關注
1356文章
48503瀏覽量
565537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908瀏覽量
13766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