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獨立,還是整合?
"那要去看市場,如果市場驅動導向使企業的一些產品無法延續下去,那它必然會走向整合。"這是竺延風在2017年談及東風大自主未來走勢的一番表態。
鮮為人知的是,東風自主事業版塊的再度整合,已悄然提上日程。
據騰訊汽車了解,一周前,東風在內部專門召開了一次專題研討會,并首次提出了"東風自主乘用車事業群"的概念。
雖然只是內部稱號,且現階段也不會帶來組織架構上的調整,但集團內部人士表示,在自主業務上進行協同,這個大方向是肯定的。
對于剛剛跨過五十而知天命的東風而言,如何解決自主乘用車事業版塊多而不精,各自為戰的客觀現狀,無疑是擺在這家央企眼前的一道重要課題。
新陣容浮出水面
這是一次規格頗高的內部會議。
6月10日,武漢,東風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尤崢親自出席,集團負責規劃、技術、營銷、財務等多個職能部門的負責人悉數到場。
據了解,東風乘用車、東風柳汽、東風小康、東風啟辰、東風h事業部這五大業務板塊,將組成東風自主乘用車事業群,而這一概念也是首次被提及。
盡快調整發展策略、充分發揮集團規模和資源優勢、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成為了這次研討會所定下的核心基調。
尤崢表示,要真正改變公司自主乘用車事業當前的局面,就一定要轉變思維方式。據他透露,下一步,東風自主乘用車業務單元要圍繞商品、研發、營銷、服務、后市場等領域,加快協同步伐。
時間來到三天后的重慶車展現場,東風風神奕炫GS正式上市。
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此前在工信部申報圖上出現的全新雙飛燕logo,最終并沒有被運用在這款全新車型上,而這,或許也與東風自主事業版塊整合的"突然"提速不無關系。
因為一旦風神完成換標,無疑將直接影響到其他自主單元的品牌形象,牽一發而動全身,從大局出發,風神既定的換標工作需要做重新考量。
在業界看來,盡管出現了一些小插曲,但邁出協同的這一步卻十分必要。
2019年東風集團全年營收為1010.9億,凈利潤達到128.6億,不過有媒體統計,僅東風本田(含發動機、零部件業務)就貢獻了其中七成以上的利潤。
與此同時,由于風神、風行、啟辰的年銷量長時間在10萬上下徘徊,規模效應遲遲無法建立,這也導致自主版塊常年處于虧損狀態。
也正如竺延風在兩會期間對外所說的,整個自主品牌的發展現在到了一個調整階段,也是適者生存劣者淘汰的過程,只有生存下來,才會有發展的機會。
收縮戰線
與10年前相比,東風自主乘用車事業群里沒有了風度,沒了裕隆,也沒有了合資自主。
事實上從2011年至今,東風的大自主經歷了多輪的分分合合。
彼時,按照"乾D300"計劃,東風自主乘用車板塊采用了三大兵團協同作業的模式,即東風品牌自主乘用車事業+東風裕隆+各合資公司旗下的自主品牌。
隨后在2017年,這一戰略被調整為了4+2模式:4包括東風風行、東風風神、東風風度和東風風光,2則是東風裕隆和和東風啟辰。
期間,東風還嘗試過在一些偏遠地區實行幾大品牌共用銷售渠道,以及乘用車與商用車聯動銷售等創新協同方式,可惜效果均不夠理想。
2019年,東風公司全年銷售汽車360.9萬輛,繼續穩居行業第二的位置。
在幾大國有汽車集團里,東風是唯一入股跨國巨頭,同時也可以隨意使用對方旗下最新平臺和技術的,但自主版塊眾多,各自為戰缺乏規模效應,也是不爭的事實。
優點不會掩蓋住缺點,缺點也不會將優點縮小,這樣的東風,依然是車市中的獨一檔。
而如果參照各業務單元的巔峰銷量,這依然是一個具備百萬量級規模的龐大集群。(*最高年銷量:風神15.3萬臺,風行26萬臺,風光37.7萬臺,啟辰14.3萬臺)
東風也明白,車市的淘汰賽正在加速,旗下自主事業也必須盡快調整發展策略。
按照竺延風的設想,調整將從三方面展開:首先,在技術和平臺上進行共享,以實現規模化;其次,市場和產品繼續細分化;第三、從追求數量規模變為追求高質量經營。
在我們看來,大協同的推進不僅要吸取此前的經驗教訓,針對參差不齊的技術儲備,如何將一碗水端平,更將考驗管理者的智慧。
以最新的CMP平臺為例,倘若直接拿出來共享,風神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技術標簽恐被稀釋,而其他版塊又能否真正利用好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不過,有關"東風自主乘用車事業群"的探討目前還只是1.0版本,相信隨著協同的深入,一個更加成熟和細化的自主藍圖,也將解答業界的更多疑問。
-
乘用車
+關注
關注
0文章
225瀏覽量
10529 -
東風
+關注
關注
3文章
138瀏覽量
7354
原文標題:深度|全新事業群"誕生" 東風大自主版圖謀變
文章出處:【微信號:e700_org,微信公眾號:汽車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