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往哪里放?
尺寸比較小的元器件,包括芯片類的,都是編帶存儲的。通過紙質或者塑料的料帶,把元器件一顆一顆的按照相同的順序嵌入到料帶中,再卷成一卷一卷的。料帶上有很多標準尺寸的孔,這些孔可以卡在物料輸送器的齒輪上,齒輪帶著物料一點一點的往前送。
物料輸送器,叫做飛達。這個名字純粹是音譯的,Feeder。原意是喂食器、飼養員。很形象的表達出這個東西的作用:給貼片機喂物料的。
飛達整整齊齊的排列在貼片機兩端,貼片機的機械手,按照程序設定,從飛達上拾取元器件,并擺放在電路板上。
對于大尺寸的元器件或者未編成卷帶的散料,也可以放在托盤上,機械手也可以從托盤上拾取物料。
機械手是怎么把這么小的元器件抓起來的?
實際上貼片機的機械手臂,并不是靠手指把元器件抓起來的,而是靠真空吸起來的。每一個手臂上有好多個吸嘴,每個吸嘴可以吸起來一個元器件。吸嘴多了,機械臂移動一次就可以吸取很多個元器件,并且擺放很多次,生產效率就會更高。
不同尺寸的元器件,吸嘴是不一樣的,從高中物理可以看出來,相同的壓強下,面積越大力越大,所以吸芯片和連接器這種比較沉重的物料的吸嘴就要大一些,吸阻容感的吸嘴就要小一些,吸0201的元器件需要用更小的吸嘴。
重量比較大的東西,移動的時候慣性也會比較大,所以貼片機會劃分為幾個區域,大元器件區域的機械手臂移動的比較慢,小元器件區域的移動的快很多。
從貼片機吸元器件這個原理上,不難理解,對于插針、頂針這樣的尖頭的元器件,物料出廠的時候都帶有一個塑料的蓋子,因為沒有一個平面,是無法吸起來的。對于USB口這樣的表面有小的開口的元器件,出廠的時候會貼有一小塊高溫膠紙,其目的也是防止吸嘴漏氣了。
機械手怎么知道元器件該放在哪里?
生產資料里,會有坐標文件,標示每一個元器件在電路板上的坐標。上線貼片前,產線工程師會對著生產資料,把每個元器件的貼片信息錄入到貼片機的操作軟件里去。
這樣貼片機就知道從哪一個飛達拿多少顆元器件,放在電路板的哪個位置了。
這個過程在工廠叫做編程,SMT工廠有專門的程序工程師負責錄入這些信息,一個幾百顆元器件的電路板的編程,需要花費大半天的時間。
如何對準電路板和元器件?
電路板是通過傳送帶送到貼片機里去的,元器件在料帶里,也不是卡的嚴嚴實實的,是會晃動的。貼片機必須要能夠判斷電路板的精確位置,并把元器件精準的擺放到位。
貼片機,是通過機械臂上的攝像頭來識別電路板和元器件的。每一個元器件被拿起來之后,都會被照一張相,通過對這張相片的圖像識別,能夠看的出來是否吸歪了,如果歪了,根據圖像上歪的數據,系統會自動對貼片位置做一定的補償,偏了的移動,歪了的旋轉。同樣,電路板上也會設計有幾個mark點,一個圓形的焊盤,攝像頭能夠根據焊盤的位置,識別出電路板當前的位置,再根據元器件相對電路板的坐標,找到元器件所在的位置。
回流焊/波峰焊
把所有的元器件都擺放好了,電路板就會被從貼片機中推出來,由人工目檢,或者由AOI機器檢查,看看是否有元器件貼歪了或者錯了。如果沒什么問題,就要過爐了。
過爐,通過一個爐子。錫膏得加熱,才能熔化,熔化了才能把元器件固定起來。過爐就是通過回流焊的爐子,把整個電路板逐步加熱,直至焊錫熔化,然后再逐步降溫下來。整個過程通常會持續8分鐘左右。目前回流焊的爐子,都是以熱風加熱為主。分成多個溫度區,逐步加熱,在焊錫熔點之上的時間并不長,最多也就幾十秒鐘。
講到回流焊這個名字,幾乎所有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回流”,并不是說里面的風會來回流動,更不是說焊錫從這里流到那里。回流焊來自“Reflow Soldering”,這個“回流”的真實含義是“把固體的錫膏,變回能夠流動的液體”的意思。
過爐的過程中,錫膏會熔化,熔化了的錫膏呈現出液體的特征:吸附到能吸附的地方,并產生張力。經常會出現貼片的時候貼正了,過爐之后就歪了的情況。這種往往是焊盤之間產生的拉力不一樣大造成的,例如有的焊盤大,有些焊盤小的芯片。這種需要通過控制錫量和錫膏形狀來解決,或者采用過爐前點膠固定的方式。
還有一種針對插針式的焊接方式,波峰焊,在老式電路板和大尺寸簡單電路板上依然有應用,專門焊接插針電路。波峰焊的波峰,是指焊錫熔化之后,通過設備的噴口把焊錫噴出來,像小噴泉一樣,形成波浪形,把元器件的插針插入波峰中,就可以沾上焊錫,并在焊錫吸附力下把焊盤和插針焊接起來。
-
電子元器件
+關注
關注
133文章
3358瀏覽量
106028 -
電路板
+關注
關注
140文章
4994瀏覽量
98574 -
貼片機
+關注
關注
9文章
652瀏覽量
22570 -
回流焊
+關注
關注
14文章
478瀏覽量
1681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