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自動駕駛行業形態已經趨于成熟 ,新聞里也不再有hype。如果我們看各公司最新的介入報告,會發現駕駛的水平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越來越多的員工開始放棄自動駕駛行業。各公司于是開始另辟蹊徑,尋找下一個技術突破口。
如今,大部分公司采取的研發方式是傳統機器人研發的方法,將駕駛技術分割為幾個模塊,將人類駕駛的習慣逐一傳授于無人車。
比如,我們將公司分為定位、視覺、路徑規劃與控制等幾個部門,然后將各個部門的研發成果匯集到一個release里,放在車上測試。我們可以要求視覺系統將行人與騎自行車區分開來,然后要求路徑規劃在駕駛時對騎自行車的人永遠保持一米的距離,但是對行人永遠保持0.8米的距離。
這種開發思路有諸多優點,但也有不少弊端。首先,只要分別組建好團隊,搭建出一個駕駛平臺并非難事。各個團隊只要專注做好自己的分內責任,就可以保證這輛車至少可以在路上開起來。但這種平行的開發方式的缺點是,無法保證各個部門之間的代碼可以兼容。比如,如果視覺只能探測90米之內的行人,而無人車的車速提快之后,90米很可能不夠用。如此導致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十分繁重。
另外,這種開發方式完全依賴人類的駕駛經驗,但是人類的駕駛習慣很難量化。一些人看來比較危險的駕駛習慣,在另一些人看來卻很平常。那么,我們該教無人車哪一種駕駛風格才對?像機器人一樣駕駛的無人車,又該如何在眾多人類駕駛車中生存?
何況,人類的駕駛經驗十分復雜,如果都要轉化為一個個數值逐一傳授于無人車,恐怕要花上數十載的時間。行業內的幾家領頭公司已經至少潛心開發了四五年的時間,經過這段時間的研發,在規定的場景(ODD)內已經可以做到90%的駕駛功能。然而,接下來的10%卻難上加難,不知還需要多少年才能做到99.9%。
人類的駕駛經驗往往也并不是完美的。研發自動駕駛的初衷就是讓人類擺脫遭遇車禍的痛苦,而研發自動駕駛的人自己往往也造成過車禍,不完美的人類研發出的軟件往往也是不完美的。即使我們可以避免大部分的車禍,但仍會有一小部分車禍場景是工程師們所預料不到的。
因此,自動駕駛行業急需一個技術突破口。于是,各公司將注意力轉向了深度神經網絡。在已有部門的基礎上,很多公司組建了獨立的研發團隊,搭建深度神經網絡系統,指望著通過獨立的系統,擺脫人類駕駛經驗,讓無人車自主學習,一步到位。但這樣的研發方式的缺陷是,無人車一旦發生問題,就很難找到問題的根源,也就是所謂的“黑匣子”。同時,網絡的訓練需要大量數據,數據的收集也是一大難題。
其實,無論是傳統機器人的研發方式還是深度神經網絡的研發方式,都逃不開安全驗證這一步。我們在探索研發方式時,最好可以找到二者的結合點,盡量做到在人類駕駛經驗的指導前提下,利用深度神經網絡,并保證在上路前進行嚴格的仿真測試。
-
神經網絡
+關注
關注
42文章
4779瀏覽量
101054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4文章
13923瀏覽量
166843 -
無人車
+關注
關注
1文章
304瀏覽量
36528
原文標題:找不到技術突破口,自動駕駛行業還能撐多久?
文章出處:【微信號:zidongjiashishuo,微信公眾號:自動駕駛說】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