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資源,是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要想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提高對能源的有效利用,加緊對能源結構的優化升級。中國當前最主要的能源來源還是化石能源,但由于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持續性,就必須加快對新能源的研發推廣和利用。
早在1995年1月,國家就明確了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產業建設。2007年,國家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將占到全部能源的15%,力爭使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在總裝機容量中的比例達到30%以上,其中太陽能要達到200萬千瓦,風能3000萬千瓦,生物質能3000萬千瓦。2009年,為了支持開展光電建筑示范,實施“太陽能屋頂計劃”。未來十年我國新能源投資將達5萬億元,重點支持太陽能、核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質能、氫能等六大方面。接下來,從這六個方面進行簡單介紹。
太陽能
中國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太陽能利用前景廣闊。目前,中國太陽能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生產和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最多的國家和太陽能光伏電池的重要生產國。中國擁有較為成熟的太陽能產品有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和太陽能熱水系統。
核能
核電占全世界發電總量已經連續17年穩定在16%左右,發展核電對緩解能源危機、滿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結構以及控制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等方面都有顯著作用。
中國核能發展較晚,但目前我國已形成了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秦山核電站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使中國成為繼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第七個能夠自行設計、建設核電站的國家。
截至2018年5月,中國正在運行的核電站只有16座,2011年核電在中國總發電量中的比例只有1.85%,是所有擁有核電站的國家中最低的。目前,中國在建的核電站有26座,占世界新建電站總數的39%。據專業預計,到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7000萬-8000萬千瓦,到2030年,核電裝機將提高到2億千瓦,2050年則將提高到4億千瓦,占總裝機的比例將達5%,以擴大清潔能源供應并減少煤炭依賴。
風能
中國風能資源起步較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各種木結構的風篷式風車的就已經大量使用,1959年僅江蘇省就有木風車20多萬臺。到60年代中期主要是發展風力提水機。70年代中后期風能開發利用列入“六五”國家重點項目,得到迅速發展。進入80年代中后期,中國先后從丹麥、比利時、瑞典、美國、德國引進一批大中型風力發電機組。在新疆、內蒙古的風口及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的島嶼建立了8座示范性風力發電場。1992年裝機容量已達8兆瓦。進入21世紀后,中國在風能的開發利用上加大投入力度,使高效清潔的風能在中國能源的格局中占據應有的地位。
潮汐能
我國的潮汐能蘊藏豐富。據估算,中國僅長江口北支就能建80萬千瓦的潮汐電站,年發電量為23億千瓦,接近新安江和富春江水電站發電總量。錢塘江修建500萬千瓦的潮汐電站,年發電量約180億千瓦,約相當于10個新安江水電站的發電能力,海潮資源豐富,開發利用的前景十分廣闊。
生物質能
生物質能源是指通過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種有機體,包括所有的動植物和微生物。所謂生物質能源,就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儲存在生物質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
目前,中國已經掌握了成熟的生物質能源開發技術,例如,中國利用現有黃連木種子生產生物柴油10萬噸。通過進一步研發,中國部分生物質能利用技術將能夠達到工業化示范水平,使中國未來能夠把生物質能產業化,真正能夠實現工業化規模的生產。
氫能
氫能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中國對氫能的研究與發展開始于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科學家為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對作為火箭燃料的液氫的生產、H2O2燃料電池的研制與開發進行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將氫能作為能源載體和新的能源系統進行開發,其中氫燃料電池是對氫能源的最好利用。目前,氫能源的生產已經實現了工業化,主要工藝有從含烴的化石燃料中制氫,電解水制氫,熱化學制氫等。
近年來,新能源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并得到進一步發展。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既符合中國系統謀劃、節能優先、循環利用、綠色低碳、安全持續的新能源發展路線,又可形成可持續的能源資源體系,以保障我國能源資源的有效供給和高效利用。
-
新能源
+關注
關注
26文章
5595瀏覽量
107825 -
太陽能
+關注
關注
37文章
3433瀏覽量
11447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