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 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體與因特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 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物聯網發 展歷史悠久,可分為三個階段:
萌芽導入期(1982~2008 年): 1982 年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個程序員,發明了互 聯網可樂自動售賣機,這是可追溯的最早的物聯網設備。1999 年美國召開的移 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中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2008 年第一屆國際物聯 網大會舉行,物聯網設備數量首次超過人口數量。在這階段主要是物聯網相關 概念的導入和早期物聯網設備的連接。
技術沉淀期(2008~2016 年): 2013 年谷歌眼鏡發布,物聯網和可穿戴技術發 生革命性的進步,到 2016 年左右物聯網產業生態各種要素已具備。在這個時 期,主要是一些傳感、通信等技術試錯和沉淀。MEMS 傳感的普遍使用,通信 技術由 WiFi1 升級到 WiFi6,2G 升級到 5G,一些新的物聯網應用如可穿戴、 智能家居等火爆出現。
市場驗證期(2016~2019 年):2016-2017 年物聯網產業鏈上的各種要素已基本 完善,2017-2018 年物聯網對于國民經濟產業變革的規模效應初顯,2018-2019 年是市場對物聯網技術方案落地驗證的開啟之時。當前,技術、政策和產業巨 頭的推動對于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依然重要,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市場需求因素的 影響正在增強。
1.2 現狀分析:國內物聯網連接數從十億向百億級進發
物聯網產業鏈要素具備,進入連接放量期。據 GSMA 預測,2015 年全球物聯 網連接數達 52 億,2020 年為 126 億,2025 年預計可達 252 億。10 年內全球物 聯網連接數增長 4 倍。據 MaChina 預測,中國物聯網連接數由 2015 年的不到 10 億,發展到 2020 年超過 70 億,主要增量市場在蜂窩類的和非蜂窩類 LPWAN。物聯網行業景氣度持續,預計未來是物聯網做大連接的 5 年。
1.3 未來展望:實現垂直領域的商業突破,再向其他行業復制
物聯網戰略演進路徑為連接、使能、業務。隨著我國物聯網從百萬連接到千萬 連接,現在已經達到十億級連接,產業已跨越起步和發展初期,處于突破前夕, 未來要進入到規模復制階段。
起步:起始于 M2M 專業應用。物聯網發展初期基于孤立的垂直架構,連接碎 片化,多依靠傳感器、遠程采樣、A/D 轉換、監控中心等方式實現控制,例如 電力、冶金、石化、鐵路等領域的數據采集、集中監控。
發展:IoT連接和云平臺使能。云計算技術的成熟,物聯網由M2M的點對點的 連接方式變成云平臺的大連接模式。物聯網廠商既能實現 IoT 連接,還能提供 個人、家庭、行業的云服務,智能家居、車聯網、智能抄表商業落地迅速。
突破:IoT 垂直應用商業突破。物聯網在物不在網,垂直領域實現商業突破是 2020 年 IoT 的核心和關鍵。在連接與平臺建設到位之后,基于云平臺、數據算 法和 AI 在垂直專業的深入,集成商在垂直應用領域運用專業知識內化成集成化 軟件。在一些典型業務,如安防、智能交通、工業 4.0、智能物流、公用服務設 施等領域有望率先實現商業突破。
復制:IoE 水平平臺能力延展。物聯網不僅要實現在垂直應用的商業突破,還 要將一個行業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其他行業中,最終達到萬物互聯。萬物互聯是 物聯網的超集,要實現“人、流程、數據、事物、服務的智能連接”,達到一個 交互性強、平臺開放的物聯網生態。
2.技術升級、巨頭入局、政策推動三力驅動
2.1 技術:通信技術驅動行業擴容,云計算、AI 等提高應用服務價值
物聯網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四個環節,每個環節技術的發展 都推動物聯網產業的前進,當前技術的升級主要體現在網絡層和應用層上。網 絡層面上,2019 年 5G 的商用和 WiFi6 的推動進一步升級通信網絡,原來進展 緩慢的車聯網和工業物聯網得到加速。應用層面上,云計算、AI、區塊鏈等技 術與物聯網的結合,提高了應用服務的價值。
(1)5G三大應用場景,催化物聯網應用的成熟
物聯網蜂窩通信技術引爆新應用。1995-2015 年,20 年的時間內蜂窩 IoT 技術 缺乏創新,80%的 CIoT 連接仍依靠 GSM。2016 年 NB-IoT 打破了蜂窩技術發 展 IoT的關鍵瓶頸,具有低功耗、廣覆蓋、海量連接等特點,推動 CIoT連接增長 15 倍。隨著 NB-IoT 逐步劃入 5G 標準,將驅動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車聯 網、工業互聯網等領域跨越式發展。
5G三大應用場景為物聯網行業擴容。5G時代定義了三大場景:
1) eMBB:增強型移動寬帶。5G 速率較 4G 全方位提升,下行峰值速率可達 20Gbps,上行峰值速率可能超過 10Gbps,那些對網絡速度要求很高的業務 能夠在 5G時代推廣,如云 VR、實時直播、安防監控等。
2) uRLLC: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5G 支持單向空口時延最低 1ms 級別、高速 移動場景下可靠性 99.999%的連接。5G 的超低時延的特性可以支持敏感業 務的調度,為車聯網、工業控制、智能電網等垂直行業,提供更安全、更 可靠的網絡連接。特別助力于無人駕駛業務走向現實(3G 響應為 500ms, 4G為 50ms,5G要求 0.5ms)。
3) mMTC:海量連接。5G 網絡每平方公里百萬級的能力和多種連接方式,拉 近了萬物的距離,實現人與萬物的智能互聯。5G 為 B 端用戶或智能設備提 供網絡切片、邊緣計算等技術,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樓宇等廣連接的應用 更容易實現。
據信通院的測算,預計 5G 對我國經濟活動增量市場達 12.3 萬億美元。其中 eMBB 主要用于虛擬現實、超高清視頻等文娛領域,將驅動 4.4 萬億美元的經 濟活動;mMTC 主要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領域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將驅動 3.6 萬億美元的經濟活動;uRLLC 主要支持工業自動化、自動駕駛汽車、遠程 醫療等,將驅動 4.3 萬億美元的經濟活動。
NB-IoT/eMTC 或納入 5G 標準,規模化商用在即。現在使用的低功耗廣域物聯 網(LPWAN)基本依靠 NB-IoT 和 eMTC,NB-IoT 每平方公里大約覆蓋 4000 個終端,5G mMTC場景,ITU 給出的指標要求每平方公里100 萬的終端,遠超 過 NB-IoT 的覆蓋強度。但是根據現實情況來看,很少有用戶需要每平方公里 接入 100 萬終端。現在實際的商用網絡最多也就 1000 個終端,NB-IoT 完全滿 足 ITU 關于 5G 物聯網低功耗廣覆蓋的愿景和需求。因此在物聯網應用還不明 確的情況下,推動 mMTC 全新技術的投入不經濟。3GPP 也是希望繼續利用 NB-IoT/eMTC的演進,并提出將現有的 NB-IoT/eMTC標準納入 5G物聯網。若 提案最終復核通過,那么在 2020年 6 月份的 ITU 會議之后,NB-IoT 將正式成 為 5G mMTC 的一個可以演進的方向。
NB-IoT/eMTC 將成為主流蜂窩物聯網連接方式。從目前數據來看,全球蜂窩 物聯網連接數主要來自于傳統的 2G/3G/4G,在未來 7 年中,傳統蜂窩網絡依然 會承載大量物聯網連接,但 NB-IoT/eMTC 會逐漸超過 2G/3G/4G 成為主流連接 方式。從 GSMA 的預測數據中可以看出,2018 年底,通過 2G/3G/4G 連接的物聯網終端數量在 6.94 億左右,通過 NB-IoT/eMTC 這些基于授權頻譜 LPWAN 技術連接的終端數為 6600 萬。到 2025 年,2G/3G/4G 物聯網連接數會增加到 13 億,而 NB-IoT/eMTC 連接數則增加到 18 億,占比從 2018 年的 9%上升到 2025 年的 42%。
(2)WiFi6 技術全面升級,劍指物聯網應用
WiFi6 標準落地,技術全面升級。WiFi 聯盟于 2019 年 9 月正式推出 WiFi6 認 證計劃,意味著 WiFi6 的標準正式統一落地,相比上一代的 WiFi 5,WiFi 全面 升級:
1) 速度快:WiFi 6 最大傳輸速率由前者的 3.5Gbps,提升到了 9.6Gbps,理論 速度提升了近 3 倍;
2) 頻段廣:WiFi 5 只涉及 5GHz,而 WiFi6 則覆蓋2.4/5GHz,完整涵蓋低速和 高速設備;
3) 調制模式:WiFi6 支持 1024-QAM,高于 WiFi5 的 256-QAM,數據容量更 高,意味著更高的數據傳輸速度;
4) 新技術:WiFi 6 加入了新的 OFDMA 技術,支持多個終端同時并行傳輸, 有效提升了效率并降低延時,其數據吞吐量大幅提升。
WiFi6 性價比更高,將在室內場景大放異彩。當前的 WiFi 路由器支持多達 250 臺設備同時連接,WiFi6 的路由器能夠同時支持多達 1024 臺設備,有助于將物聯網設備高密度地連接到單個路由設備上。WiFi 在生活中的應用占總體的 70%, 這個數據和規模是 5G的兩倍,如果需要通過 5G實現這些連接,運營商需要建 設很大基站,投入巨大成本,WiFi 和 5G 將共存互補。對于家庭和小企業這樣 的場景,WiFi 6 可以證明是理想的,意味著單個無線路由器就足以連接大量物 聯網設備,相較于 5G來說更經濟。
搭載 WiFi6 的終端趨多,WiFi6 芯片將迎來井噴。WiFi 6 全面出現在路由器設 備中,TP-Link、Arris 和 D-link 都在網狀路由器系統中添加了 WiFi6。目前已有 多款移動端的設備搭載 WiFi6,iPhone11 和 11 專業版,其中包括 WiFi6,自九 月份推出已售出數百萬臺。聯想、華碩、三星等公司也宣布搭載了 WiFi6 的新 型筆記本電腦。據 IDC 預計,2020 年 WiFi6 的終端裝置出貨量將高達 16 億, 主要來自于 AP(Access Point)與智能手機。終端出貨量帶將帶動WiFi6 通信芯片 出貨量的暴漲,業內預估具備 WiFi 6 標準的芯片,全球出貨量將由 2019 年的 約 3 億套,快速成長到 2022 年超越 20 億套,市場規模大幅超越 5G基帶芯片出 貨的規模。
(3)云計算、人工智能的成熟,提升物聯網的應用價值
物聯網產生龐大數據洪流,云計算不可或缺。無論是面向消費者、企業還是工 業場景,無處不在的物聯網設備都會產生龐大的數據洪流,云計算是物聯網發 展不可或缺的一環。據 IDC 預測,2020 年物聯網設備產生的數據達 33ZB。隨 著 5G終端的應用,流量爆發式增長顯著,到 2025 年物聯網預計產生 175ZB的 數據量。全球需要足夠的存儲空間來滿足物聯網設備未來預期的數據存儲需求, 云計算的發展對于物聯網的推廣發揮重要作用。
物聯網的價值在于數據分析服務,人工智能成數據轉化關鍵。隨著物聯網在各 行各業的推廣應用,每秒鐘物聯網終端都會產生海量數據(24.240, 0.46, 1.93%)。物聯網的價值在于 數據分析,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報告,到 2025 年物聯網產業的年產值將達 到 11.1 萬億美元,而其中 60%將產生自對數據的整合和分析。但是物聯網產生 的數據往往具有非結構化、碎片化、時空域等特性,大大提高了數據分析難度。目前物聯網企業盡管已經收集掌握了大量數據,但都未得到合理的使用,致使 蘊含在數據中的價值沒能得到開發,而人工智能或將成為數據轉化關鍵。
2.2 巨頭:全產業鏈上巨頭大規模入局
物聯網產業以前主要玩家是資本雄厚的互聯網巨頭,布局物聯網多個層級,構 建物聯網生態圈。目前可以看到的轉變是,全產業鏈上的巨頭大規模入局,共 同推進物聯網的進展。產業鏈上的巨頭主要可以分成三層:
1) 感知層:主要為底層的硬件制造商,包括芯片廠商(高通、華為)、傳感器 廠商(博世、博通)、模組廠商(Sierra Wireless、移遠通信(243.360, 18.57, 8.26%))等等,各廠商 紛紛推出重磅物聯網產品,在研發成熟的硬件產品和降低元器件成本兩方 面發揮重要作用。
2) 網絡層:主要為電信運營商,主導物聯網網絡建設,加快物聯網網絡的商 用節奏。電信運營商也利用自身網絡通道的優勢,向產業鏈的上下游雙向 延伸。
3) 應用層:主要為互聯網巨頭和傳統行業巨頭,互聯網巨頭著力的方向由 to C 端向 to B 端轉,傳統行業巨頭(如海爾、美的、西門子)主動推進物聯 網應用在自身所處領域的落地,并積極向其他行業復制。
(1)感知層:中國勢力崛起,硬件價格下降
中國半導體廠商實力提升,在細分領域可與國外競爭。我國大力發展半導體行 業近 20 年,主要廠商已形成自身優勢,在某些細分領域成局部崛起態勢。長電 科技全球封測市場占比排名第三,耐威科技(29.950,2.01, 7.19%) MEMS 代工規模全球第四,樂鑫科 技在物聯網 WiFi MCU 通信芯片領域市場份額第一。5G基帶芯片 5 家廠商中, 中國占據三席(華為、紫光展銳、聯發科),移遠通信物聯網蜂窩模組全球出貨 量第一。
感知層硬件價格下降,物聯網大規模商用成為可能。隨著元器件技術成熟,和 商用規模擴大,元器件的價格下降趨勢明顯。據 IC insight 的數據,2007 年 MEMS 傳感器的平均售價在 2.57 美元,2012 年 1.24美元,預計到 2022 年下降到 0.88 美元,平均售價每年下降 2%左右。無線模組價格下降更為明顯,據移 遠通信招股說明書,4G 模組產品由 2016 年的 170 元+降到 2018 年的 140 元左 右,現在價格低至 110 元。
(2)網絡層:中國物聯網網絡建設位于世界前列
4G 和 NB-IoT 基站建設已成規模,2020 年開始 5G 規模建網。截至 2019H1, 移動已建成 4G基站 271 萬座,聯通建成 4G基站 135 萬座,電信建成 152 萬座, 我國 4G 基站合計 558 萬座。NB-IoT 在國內已實現千萬級應用部署,總連接規 模超 7000 萬,在全球超過 45 家運營商已經建成近 90 張 NB-IoT 網絡,模組種 類超過 100 種,成為應用最為廣泛的物聯網技術之一。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 NB-IoT 的基站總數約 90 萬個,已實現廣域覆蓋,下一步的建設重點是解決深 度覆蓋和精品覆蓋。2019 年三大運營商 5G基站建設規模在 15 萬座左右,20 年 開始進入 5G基站大規模建設周期。
物聯網連接的價值量不高,運營商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三大運營商都采取管 道+平臺+解決方案的發展模式,利用網絡管道優勢,自研或合作建立云平臺。再以補貼或研發的形式延伸到至上游終端市場,獲取連接的載體入口。對于生 態圈的建設,三大運營商依據自身資源稟賦,建立生態聯盟,面向全行業開展 應用。
(3)應用層:互聯網巨頭和傳統行業巨頭推動商用落地
互聯網巨頭由 To C 端戰略轉向 To B 端。過去幾十年里,國內外的互聯網巨頭 基本都誕生于搜索、社交、電商、衣食住行等生活和消費領域。消費互聯網發 展勢頭放緩,C 端的天花板隱約見頂,互聯網巨頭開始向 To B端產業互聯網轉 移。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將互聯網積累的巨大優勢向物聯網領域 延伸,依靠其廣闊的受眾、技術積累、云平臺優勢,提供智能家居、公共事業、 智慧城市等解決方案,拓展新的商業模式。
傳統企業面向垂直行業賦能。垂直行業企業從所屬行業切入,借助行業經驗, 利用物聯網技術解決行業痛點問題,打通細分行業中設備感知、數據處理和應 用使能服務一整套環節。GE 成立新的工業物聯網軟件業務,收入已達 12 億美 元(基于 GE Digital 的銷售額)。白電龍頭海爾布局智能家居領域,推出 7 大品 牌智能生活解決方案。海爾智慧家庭目前全球成套用戶近 2000 萬,其中亞洲約 1303 萬、美洲約 416 萬、歐洲約 140 萬、澳洲約 100 萬。
2.3 政策:To B/To G 端政策驅動大,To C端需求驅動顯現
政策主要針對 To B 和 To G 端的應用制定。我國物聯網行業政策主要圍繞To B 和 To G端應用制定,涵蓋了交通、農業、工業制造、醫療和智慧城市等物聯網 應用。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政策的實施形式多數為試點形式展開,以及給 予了物聯網企業稅收優惠和補助政策。
To C 端暫未有政策出臺,但消費端需求驅動已顯現。早在 2015 年,全國人大 代表雷軍就提交了《關于加快制定智能家居國家標準的建議》的議案,但目前 暫未有相關政策出臺。但需求端對于 To C 端物聯網應用發展驅動力初顯, 2019 年雙十一智能家居成為銷售黑馬。截至 11 月 6 日,共有 5.4 萬件智能門鎖 接替了傳統的“鐵將軍”, 5 萬臺智能投影儀將客廳變成了“家庭影院”。“近 12 萬臺掃地機器人(15.600, 0.63, 4.21%)將在“雙 11”后入戶“上崗”,頭部品牌科沃斯(23.760, 0.71, 3.08%)單品預售已 破億。
政策強力催化,百億物聯網醫療市場被激活。2019 年 3 月 19 日,國家衛計委 發布《關于印發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的通知》,出臺的醫院 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涉及 5 個類別共 17 個評估項目,主要評估對象為二級、 三級醫院。在這些評估項目中,我們認為醫療物聯網企業可以深入參與的有:急救銜接、標識與導航、信息推送、藥品調劑與配送、健康宣教、遠程醫療。醫院一般將醫療物聯網的開支算作信息化建設費用,經產業鏈調研,三級醫院 信息化建設支出占總支出的 10%,二級醫院約為 5%。而三級醫院的醫療物聯 網支出占信息化支出的 20%,二級醫院約 10%。根據國家衛計委的數據,2018 年二級醫院總支出為 7600 萬億,三級醫院總支出為 1.9 萬億,復合增速約為 10%,計算出由二級和三級醫院物聯網醫療建設帶來的市場規模在 450 億左右。
3.大顆粒應用場景展望
碎片化應用中大顆粒場景更易實現規模效應。物聯網的應用具有碎片化特點, 小顆粒的應用價值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打通商業實現的通道。在 To G/To C/To B 端應用中,未來可見成規模的物聯網場景有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車聯 網、工業物聯網等。
未來五年工業級物聯網是行業主要驅動力,智能家居和智能樓宇連接數增 量最大。據 GSMA《2020 全球移動趨勢報告》,2019 年全球連接數 100 億,到 2025 年增長到 250 億。未來五年連接數增長主要驅動力來自于工 業級應用,從細分領域來看,智能家居和智能樓宇的連接數增量最大,分 別增長 32 億和 50 億。
3.1 智慧城市:智能安防、公用事業、智能交通、共享經濟多點開花
智慧城市技術相關投資加碼,試點工作范圍擴大。IDC 預測,2023 年全球智慧 城市技術相關投資將達到 1894.6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 389.2億美元。中國市場的三大重點投資領域依次為彈性能源管理與基礎設施、數據驅動的公 共安全治理以及智能交通。在預測期間內(2018-2023 年),三者支出將持續超 出整體智慧城市投資的一半。計算科技部、工信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發 改委所確定的智慧城市相關試點數量,截至 2019 年 9 月我國智慧城市試點數 量已經超過 700 個(其中部分城市有重疊),涉及交通、電網、零售、公共安全 等多個領域。
安防是智慧城市重要應用場景,AI+安防帶來更高成長空間。伴隨高清視 頻、AI、云計算等技術發展,安防系統正在經歷由傳統被動防御升級為主 動判斷及預警的智能防御。安防市場是智慧城市的重點應用場景之一, IoT+AI 技術將大幅提升安防效率,逐步由“看得見”—“看得清”—“看 得懂”升級。我們認為,安防行業的需求主體正由 G 端向 B端及 C 端逐步 轉移;此外,技術驅動下,行業的邊界正在拓寬,未來 IoT+AI+視頻監控 將進逐步下沉至自動駕駛、智慧醫療、環境監測等下游新興應用,市場空 間將進一步提升。我們預計到 2020 年我國安防行業整體規模將超過 9000 億元。
NB-IoT 加速公用事業商用。NB-IoT 在國內大規模商用的案例,主要在以下幾 個方面:1)智能抄表;現階段 NB-IoT 水表和 NB-IoT 燃氣表用戶數均超過 1000 萬大關;2)摩托追蹤,目前大約有 300 萬電動車應用 NB-IoT 實現對摩托 車的追蹤;3)煙感探測器,大概在 200 萬個煙感應用規模;4)白色家電,規 模約為 100 萬,華為 2019 年 8 月發布針對家電領域的 NB-IoT 芯片。在海外, NB-IoT 已實現大規模商用的案例有:摩托車監控(泰國)、羊聯網(挪威)、氣 表(韓國)、智慧門鎖(西班牙)、智慧停車(德國)。根據《我國水表行業“十 三五”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十三五”期間智能水表(含智能應用系統)銷售 收入占全部水表銷售比例要達到 40%以上。我們認為智能水表的產量及滲透率 還有提升空間,到 2022 年滲透率能達到 40%。
ETC 政策紅利殆盡,智慧停車、智能交通新場景接力。交通運輸部要求,到 2019 年 12 月底,全國 ETC 用戶數量突破 1.8 億,高速公路收費站 ETC 全覆 蓋,高速公路不停車快捷收費率達到 90%以上。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 截至 11 月 6 日,全國 ETC 用戶數量已達到發行總目標的 84.01%,這意味著 ETC 市場已接近飽和。我們認為,ETC 增量市場消失殆盡,下一個接力的交通 場景是智慧停車。國內停車設施建設速度無法滿足汽車保有量的增長速度,停 車位供給缺口巨大,看好智慧城市中智慧停車的發展,建議關注智能停車場管 理龍頭捷順科技(12.290, 0.99, 8.76%)和 ETC龍頭金溢科技(82.860,7.35, 9.73%)。
共享經濟興起,物聯網移動資產管理成為新亮點。2018 年我國共享經濟交易規 模 29420 億元,比上年增長 41.6%。從市場結構來看,生活服務、生產能力、 交通出行三個領域共享經濟交易規模位居前三,分別為 15894 億元、8236 億 元和 2478 億元。從發展速度來看,生產能力、共享辦公、知識技能三個領域 增長最快,分別較上年增長 97.5%、87.3%和 70.3%。物聯網是共享經濟的基礎, 在對共享單車、共享充電樁等資產管理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共享經濟的 興起也是物聯網發展的新的一個增長點。共享經濟和新零售的興起,也帶動聯 網 Pos 機的增長,目前我國聯網 Pos 機的保有量已超過 3000 萬臺。
3.2 智能家居:全屋智能落地,遠程醫療實現突破
消費者 對智能家居采用持 續增長,2023 年達到萬億 規模。 據 Strategy Analytics《2019 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預測,到 2019 年,智能家居相關硬件、 服務和安裝費用上的支出將達到 1030 億美元,并將以 11%的復合年均增長率 增長到 2023 年的 1570 億美元。截至 2018 年底,全球已有 2 億多家庭擁有至 少一臺智能家居設備;到 2023 年,隨著全球將有 30%的寬帶家庭會使用智能 家居設備,使用智能家居的家庭將會再增加 1 億。到 2023 年底,將有超過 64 億臺智能家居設備在使用或平均每個使用智能家居的家庭將擁有 21 臺設備。
從搶奪智能家居入口到全屋智能競爭格局。智能家居發展初期,硬件種類較少, 布局者主要爭奪智能音箱這一入口級設備。2016 是智能音箱元年,Amazon 發 布多形態產品,阿里、小米等入局混戰,之后進入低價放量周期。智能音箱全 球出貨量每季度再創新高,預計 2022年智能音箱銷售量突破 1.5億臺,市場銷 售額 74 億美金,占智能娛樂的 18.5%。2018 年開始,家庭場景中智能設備種 類增多,智能門鎖、智能照明、智能攝像頭、智能開關等智能單品的普及,全 屋智能解決方案成為新的潮流。
地產商、家電廠商、云廠商合作共贏,推動全屋智能解決方案的落地。全屋智 能實現的障礙主要有:1)通信協議不統一;2)僅靠地產和家裝企業難以完成 IoT 和云服務集成化交付;3)全屋智能建成后,統一迭代升級困難。地產商、 家裝商、云廠商協同一致,解決全屋智能中“智能孤島”的難題。云廠商如華 為的 HiLink 開放平臺,推出“IoT 開發使能三件套”,解決了智能設備通信協議 不統一的難題,同時為合作的家電廠商賦能,目前已有 600 家加盟生態伙伴。家電廠商下沉到整裝市場,如海爾發布三大整裝品牌,滿足不同人群的一站式 全屋整裝需求,目前終端銷售渠道突破 1000 家,并在 3 年內以每年 2000家速 度遞增,到 2021 年突破 5000 家。地產商在智能家居浪潮中也積極開放合作, 華為合作的地產商有綠地、中海地產等 10 家知名地產商,海爾與萬科集團、 魯能集團 8 大地產企業戰略合作。從 2019 年雙十一的數據來看,智能家居躍 然成為銷售黑馬,智能控制器龍頭和而泰(17.050, 0.95,5.90%)、拓邦股份(6.410, 0.45, 7.55%)有望受益。
中國在遠程醫療領域實現多項“世界首次”的突破。2020 年 1 月 24 日,中興 通訊與四川電信助力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首次實 現兩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5G 遠程會診。2019 年 3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成功完成全國首例基于 5G 的遠程人體手術,遠在海南的神經外科專家凌至培 為身在北京的患者實施了帕金森癥“腦起搏器”植入手術。2019 年 6 月,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田偉利用 5G 技術,同時遠程操控兩臺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 為浙江嘉興和山東煙臺的兩名患者實施手術。這也是全球首例骨科手術機器人 多中心 5G 遠程手術。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我國 2019 年遠程醫療市場規模為 190 億元,預計到 2023 年增長至 392 億元。
遠程醫療的突破將帶動可穿戴設備的普及。5G 技術推動遠程醫療的突破,預計 未來醫療康復、家庭護理、日常保健等場景的醫療需求增多,加快可穿戴設備 普及速度。據 Gartner 數據,目前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接近 400 萬臺,未來兩 年出貨量超過 500 萬臺。
3.3 車聯網:車路協同化發展,C-V2X為核心價值鏈
5G 賦能推動車聯網的爆發式增長。2018 年工信部印發《車聯網(智能網聯汽 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指出,必須加快基于 5G 設計之車聯網無線通訊技術 (5G-V2X)等關鍵技術研發及部分場景商業化應用,積極建置通訊和運算整合之 車聯網體系架構。5G商用加快車聯網從 LTE-V2X向 5G -V2X跨越,在實現基 本的車聯網安全業務的基礎上,5G-V2X 實現高級復雜的車聯網業務,如提供 傳感器信息共享、無信號燈協作式通行、汽車支付等等。預計 5G 會加速車聯 網的落地,在 2020 年 H2-2021 年 H1 車聯網將開啟高速增長態勢。根據中國 聯通數據顯示,預計 2020年,全球 V2X市場將突破 6500 億元,中國 V2X 用 戶將超過 4000 萬,滲透率超過 20%,市場規模超過 2000 億。
建設節奏:“單體智能”率先放量,“協同智能”即將登場。我們認為 2020 年 是車聯網元年,智慧的車、聰明的路以及車路協同這三個維度的建設將協同推 進,但不同維度上的建設可能存在結構性分化。車側和路側的單體智能仍將持 續,但車路協同(網側)將是接下來建設的重點。具體來看:1)車側:L1/L2/L3 自動駕駛滲透率將持續提升,感知器件與輔助駕駛系統廠商充分益。2)路側:智能化建設整體滯后,不同路段基于載體完善度不同建設重點將出現 分化。3)網側:網絡建設、硬件先行,作為車聯網核心基礎設施與價值鏈環節 有望最先實現規模化落地。
C-V2X 產業鏈的相關硬件將是車聯網前期建設中最主要的投資機遇。車聯網平 臺和應用實現的基礎是連接,因此 C-V2X 發展初期將以做大連接為主,此階段 相關硬件廠商最為受益。C-V2X 產業鏈相關硬件按上下游分為通信芯片、通信 模組及硬件終端。其中,硬件終端可以分為車側、路側和網側三部分,其中車 側主要是集成了 C-V2X 通信模組的車載單元(V2X OBU),路側主要是 V2X 路側單元(V2X RSU),網側則包括交換機、路由器、無線基站、差分基準站、 邊緣服務器、DPI設備等眾多設備。
3.4 工業物聯網:5G掀起工業物聯網產業變革
IIoT 重塑制造業數字化基礎,2023 年全球工業物聯網市場規模預計可達 3100 億美元。物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制造企業數字化的迫切需求,全球物聯網 市場規模擴大。根據 IoT Analytics 預測,全球工業物聯網市場為 64 億美元, 到 2023 年增長到 310 億美元,復合增長率 37%。其中占比最多的為加工制造 業、運輸行業和公用事業。據 CCID 預測,2020 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將 達到 7700 億元以上,年復合增速約 18%。
我國目前尚處于工業自動化向信息化演進中,距離工業智能化尚有較大距離。 工業互聯網是產業升級的必然方向,但我國制造業目前整體信息化水平較低, 多數制造業尚處于自動化改造期,3C 行業自動化率僅在 15%~25%之間,無法 完全脫離人力操作。從工業機器人的指標來看,2018 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為 每萬人 63 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工業智能化程度高的國家如德國、日本工 業機器人保有量的增長率從 2000 年開始就已經飽和,只有個位數的增長了, 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一直維持在 30%以上的增長率。我國目前工業自動化程 度不夠,還在向信息化演進當中。
5G+工業互聯網應用,我國制造業數字化進程有望加速。工信部近日印發《關 于印發“5G+工業互聯網”512 工程推進方案的通知》,明確到 2022 年,將突 破一批面向工業互聯網特定需求的 5G 關鍵技術。通知指出,通過打造 5 個產 業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創新載體和公共服務能力;加快垂直領域“5G+工業互 聯網”的先導應用,內網建設改造覆蓋 10 個重點行業;打造一批“5G+工業互 聯網”內網建設改造標桿、樣板工程,形成至少 20 大典型工業應用場景;培 育形成 5G 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疊加、互促共進、倍增發展的創新態勢,促進制 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華為推出 5G 工業模組,掀起工業物聯產業變革。2019 年 10 月 23 日,華為重 磅推出全球首款商用的 5G 工業模組,把 5G 應用擴展工業物聯網。2020 年 2 月,在主題為“5G 創造新價值”的華為 2020 新產品與解決方案倫敦發布會上, 華為開啟了“5G合作伙伴創新計劃”,未來 5 年該計劃即將投入 2000 萬美金。華為聯合移遠通信、長虹控股、愛聯科技、中國移動終端等行業伙伴,在倫敦 發布了基于上海海思 5G模組中間件的一系列行業類和消費類模組,以加速 5G在千行百業的規模商用。目前華為 5G 工業模組已實現超過 1000 個工業應用, 具有 1000 個 IoT 合作伙伴,覆蓋超過 100 個產品類別。
4.行業空間測算:厘清物聯網增量市場
市場上對于物聯網行業規模的描述通常直接引用一些咨詢機構的預測數據,其 弊端在于不清楚對于物聯網的界定以及估算方式。我們認為不能囫圇吞棗的把 與物聯網概念相關的所有經濟活動都統稱為物聯網,因為有些設備在沒有運用 物聯網技術時就已經存在,物聯網的加入既有新增,有時也是此消彼長。另外 我們認為對于物聯網的空間測算應該要從產業鏈的角度去看,因為物聯網的產 業鏈條細長,不是全產業鏈同時爆發,而是按照產業鏈遞進生成的。
4.1 物聯網是將傳統設備“智能化”再“聯網化”
物聯網的增量市場在感知層的若干硬件、網絡層運營商流量費、平臺和應用服 務。物聯網給傳統行業賦能的過程就是將傳統設備先“智能化”再“聯網化”, 囊括了“傳統設備改造”期間的所有“增量市場”。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增量市場主要有 4 個部分:
1) 感知層:MEMS 傳感、MCU芯片、通信芯片、模組以及其他元器件;
2) 網絡層:運營商作為網絡通道,收取的流量費;
3) 平臺層:平臺商對設備進行管理或應用使能;
4) 應用層:集成方案解決商提出垂直行業的解決方案。
4.2 物聯網產業鏈價值多分布在平臺與應用
應用層價值占比在 35%-45%。中國電信科技委主任韋樂平認為,物聯網產業 鏈中,終端和傳感器價值占比 25%,網絡連接占比 10%,平臺層占比 20%,應 用和服務占比 45%。麥肯錫的研究顯示,物聯網產業鏈上感知層占比 21%、傳 輸層占比 10%、平臺層占比 34%、應用層占比 35%。物聯網高價值量在應用服 務,占比可達 35%-45%。
4.3 從量和價兩方面解構物聯網市場規模
物聯網的量即為連接數。參考 Gartner、IoT Analytics、GSMA、MaChina、IDC 五家咨詢機構對于全球物聯網連接數的預測,預計 2020 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達 到 99 億-281 億,2025 年連接數達 215 億-416 億。我們選取位于中位數的 GSMA 的預測數據作為物聯網量的測算,并用當年的連接數減去前年的連接數 得到新增連接數,即為當年物聯網設備出貨量,暫不考慮設備的替換周期。
物聯網的價不僅是指價格,更是單連接價值。我們通過產業鏈調研和公開資料 分析,得到下列單連接價值量:
1) 根據產業鏈調研,單連接要用到 1-2 個 MCU,單連接價值在 10元左右,單 連接 MEMS 的價值也在 10 元。據 IC insight 給出的判斷,MEMS 和 MCU 的平均售價下滑趨勢企穩。隨著物聯網復雜應用的展開,特別是車聯網和 工業互聯網的落地,單連接用到的 MCU 和 MEMS 個數增多,給予單連接 價值每年 2%的增長趨勢。
2) 通信芯片的測算,假設新增連接數中 80%為局域通信,20%為廣域通信, 分別與局域和廣域通信芯片價格相乘得到市場空間。
3) 無線模組市場空間參考 TSR對無線模組出貨量的判斷,以及 GSMA 對于無 線模組產品結構和價格的預測,算出整個無線模組市場的空間,當前在 230 億左右,到 2025 年超過 800 億市場空間。在之后感知層的合計中,為 避免模組與通信芯片重復計算,感知層只統計 MEMS、MCU 和通信芯片的 市場空間
4) 根據移動 2019 年中報數據,物聯網連接數為 6.93 億,物聯網收入為 52 億 元,算出 ARUP 值約為 15 元。當前物聯網連接多為低流量連接,預計 5G 應用落地,ARUP 會升高,給一個 5%的增速。
5) 2016 年物聯網平臺 360 家,2017 年全球知名的平臺 450 家(全球 500 強之 外),2018 年死了三分之一,集中度提高,馬太效應呈現。預計當前物聯網 平臺 300 家,市場規模在 400 億。根據物聯網產業鏈價值分布,我們認為 應用層價值是平臺層的 2 倍,平臺層規模在 800 億。
當前感知層變現能力較強,未來平臺層和應用層大有機會。我們認為當連接數 達到百億級別,在特定行業里實現商業突破后,接下來是將經驗復制到其他行 業,物聯網的進程會加速。目前可以觀察到,在感知層的模組廠商已經實現了 行業突破,加速復制到智慧農業、智慧能源(4.170, 0.12, 2.96%)、智慧城市等其他領域。應用層進 展較慢,大多數廠商還在面向垂直領域優化商業模式,等實現商業突破開始復 制其他行業時,平臺和應用層的商業機會更廣。當前市場規模在 2000 億元左右, 感知層占比 30%,預計到 2025 年市場規模達萬億,感知層占比降到 20%以下。
5.行業策略與投資建議
5.1 整體策略:把握三波投資浪潮,重點布局產業鏈領軍企業
我們認為,物聯網從興起到成熟,會經歷三次投資浪潮。具體來看:
第一波:連接變現。從人人聯網到億物互聯,連接的數量將定義物聯網未來可 能的市場空間。未來的五年將是物聯網做大連接的五年,核心受益的是傳感、 芯片、模組、終端等硬件廠商。
第二波:流量變現。海量的連接產生海量的數據,帶來海量的數據傳輸、存儲 和計算需求。運營商、云計算產業鏈將充分受益新的物聯網數據浪潮。同時數 據、計算和智能下沉到邊緣,邊緣計算崛起,邊緣云和邊緣智能將成為新的產 業方向。
第三波:應用變現。隨著連接的廣泛建立,以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 技術的發展,傳統的行業應用和服務將不斷升級。同時數字版圖將超越物理世 界,各種新的應用創新層出不窮,在物的廣泛連接之上還將實現數據的融合和 服務的連接,推動新的“結果經濟”商業模式出現。具備行業 know how、連接 規模和數據智能優勢的玩家將成為最大贏家。
5.2 連接變現:規模為王,關注傳感、芯片、模組、終端龍頭廠商
物聯網帶來 MEMS 產業的第三次浪潮中,中國廠商主要受益于封測和代工環 節。汽車電子、消費電子、物聯網推動MEMS 市場規模階段性擴大,Top 30廠 商占據 MEMS 市場約 90%的份額,博通、博世雙雄稱霸。當前中國廠商主要受 益于封測和代工環節:長電科技(27.440, 0.83, 3.12%)在半導體封測市場份額全球第三;耐威科技收 購 MEMS 代工市場份額第三的 Silex,帶動業務占公司業務比例也從 2016 年的 20%,增長到現在的 45%。
物聯網 MCU 興起,2025 年有望占據 2 成份額。全球 MCU 下游應用最多的是 汽車電子,占比約 33%,IC insight 認為當前汽車電子中有 9%的 MCU 是用于 車的聯網。經過我們的測算,目前物聯網對于 MCU 的貢獻在 10%左右,到 2025 年有望提升到 15%-20%。
全球 Top10 廠商占據 MCU 市場 85%以上份額,國內市場被外商占據。根據 Ihs 數據,2018 年全球 MCU 市場中 Top 10 廠商均為外資廠商,占市場份額 85%以上,主要玩家有美國微芯、意法半導體、瑞薩科技、德州儀器和恩智浦。中國市場 Top 10廠商僅有中穎電子(35.070, 1.71, 5.13%)、兆易創新(355.040, -8.00, -2.20%)兩家內資公司榜上有名,2018 年 我國 MCU市場前八大廠商為外資廠商,合計收入占比達到了 87.30%。
中國 MCU 廠商在智能家居領域大有作為。中國 MCU 廠商與國外巨頭規模差 距較大,且一些大的半導體廠商開辟了 MCU 的新業務,如兆易創新在存儲業 務的基礎上,MCU 業務的市場規模已有 4 億。華潤微(49.920, 2.12, 4.44%)電子在功率半導體的主業上,涉入智能傳感器和智能控制兩個面向物聯網的新業務。中國在智能家居 MCU的市場份額位于第一,東軟載波(16.870, 0.66, 4.07%)在智能家居 MCU的布局有望變現。
廣域和局域芯片全面突破。全球主要的基帶芯片廠商只有 7 家:高通、英特爾、 華為、聯發科、紫光展銳、中興、三星,根據 Strategy Analytics 報告,高通、 海思、聯發科、三星 LSI 和英特爾在 2019 年第二季度占據了全球蜂窩基帶處理 器市場收入份額前五名。高通保持了 43%的基帶市場收入份額領導地位,緊隨 其后的是海思,收入份額為 15%,聯發科則為 14%。5G 時代英特爾掉隊,華 為和紫光展銳有望追上隊列。WIFI物聯網芯片中,樂鑫科技(261.240, 19.64, 8.13%)在 WiFi MCU 市場 上份額第一。
模組行業中國廠商超越國外是大勢所趨。隨著國內廠商的成本優勢和全球化戰 略的擴張,國外廠商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國內廠商 2014-2018 年復合增長率普 遍在 40%以上,國外廠商在 10%左右。Sierra wireless 2019Q3 季度營收同比下 降 14.5%,Telit 營收同樣出現負增長情況。而國內廠商依然保持 50%增長率的 高歌猛進的態勢,海外銷售占比提升帶動毛利率提升 1-2 個百分點,國內廠商 搶占國外廠商市場份額的情況還將持續。國內重點模組廠商有:1)移遠通信布 局 2G、3G、4G、5G、NB 和 GNSS 模組,產品廣泛用于無線支付、車載運輸、 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智能安防、無線網關、工業應用、醫療健康和農業環境 等眾多領域。2)移為通信(58.260, 4.65, 8.67%)主要涉及物聯網景氣度較高的行業,做好一個行業再 擴散到其他領域,目前在傳統車載、物品追蹤以及個人追蹤產品的基礎上,延 伸至動物溯源及共享經濟領域。3)高新興(6.950, 0.30, 4.51%)布局車聯網,成為吉利、長安、比亞 迪等大型整車廠的供應商,提供 4G/5G車規級模組和 T-Box 終端。
物聯網終端領域百花齊放,關注大顆粒行業和通用場景。物聯網具備海量的碎 片化應用場景,建議關注頭部的行業和應用場景的物聯網終端產業投資機會。大顆粒的行業包括公用事業(水、電、氣)、車聯網、交通、安防、醫療、教育 等等;通用場景包括設備和寵物追蹤、基于 AR/VR 的設備維修檢測等等。
5.3 流量變現:運營商和云產業鏈充分受益,邊緣計算崛起
從人的流量到物的流量,運營商有望迎來新流量紅利。2019 年 H1,國內三大 運營商連接數總和 9.5 億,預計全年三大運營商連接數達到 11~12 億。物聯網 連接數占運營商總連接數 25%以上,收入占比僅為 1%~2%,物聯網收入與連接數結構不成比例。當前連接多為 2G 等低數據量的連接,未來隨著 4G、5G 連 接占比提升,同時連接數規模走向百億,運營商將迎來基于億物互聯的流量紅 利。
海量的連接產生海量的數據以及由此帶來的海量的計算和存儲需求。億物互聯 帶來的數據洪流將持續云計算產業鏈(IDC/服務器/網絡設備/光模塊)迎來加速 發展的機遇。從這個角度看,云計算基礎設施提供商包括具備資源優勢的第三 方 IDC、服務器、數通設備和光模塊廠商仍處在長的上升周期中。
物聯網的發展將帶來邊緣計算的崛起。海量的物聯網終端和 5G 網絡將推動數 據下沉到邊緣,同時帶來邊緣側的數據存儲和計算需求。作為一種運算架構, 邊緣計算的產生是為了解決萬物互聯背景下集中式運算架構中帶寬和延遲兩大 瓶頸問題,IDC預計 2020 年超過 50%的數據需要在網絡邊緣側分析與處理。另 據 IDC 預測,全球物聯網數據總量將從 2018 年的 33ZB(zettabytes)增長至 2025 年的 175ZB,年均復合增長率達 61%。
七大類市場玩家積極布局跑馬圈地,邊緣計算的未來贏家將從中產生。目前, 邊緣計算市場主要玩家包括:1)硬件設備廠商,如服務器廠商、通信設備廠商、 工業設備廠商等,致力于推出邊緣計算基礎硬件和設備;2)ICT 基礎設施廠 商,如數據中心運營商、鐵塔公司等,重點布局方向是數據中心以及鐵塔與邊緣 計算的融合;3)電信運營商,為邊緣計算市場最積極的玩家者之一,以網絡優 化以及 5G 商用為主要目的,當前均在積極探索將靠近用戶的邊緣機房進行數 據中心化改造以承載邊緣計算服務;4)芯片廠商,致力于核心組件邊緣計算芯 片的研發和大規模商用;5)云計算公司,也是整個市場上最積極的玩家之一, 尤其是巨頭公司近幾年布局相當頻繁。如亞馬遜推出了可以讓 AWS 無縫擴展 到設備上的 Greengrass,微軟推出了混合云解決方案 AzureStack 以及可視化開 發工具包 Azure IoT Edge,Google 推出了將機器學習帶到邊緣設備上的 Google Edge TPU 芯片以及 Cloud IoT Edge 平臺,阿里云推出了 Link Edge 云端邊緣計 算平臺等;6)專業產品/服務提供商,如各行業的應用服務商,致力于結合邊 緣計算對其產品或服務進行升級;7)相關組織, 如產業聯盟、開源社區等, 致力于邊緣計算相關標準和框架的制定以及理論發展引導。
邊緣計算的長期發展主題依然是云化和智能化,邊緣云及邊緣智能將成為產業 上的重點布局方向。長期看,在云計算、AI 的技術和產業上有著深厚積累及前 沿布局的平臺型公司(如亞馬遜、微軟、阿里、谷歌等)有望成為邊緣計算浪 潮最大的受益者。短期看,相關基礎設施及硬件廠商,如芯片廠商 Intel、ARM、 華為海思,服務器廠商 HP、Dell、浪潮信息(44.020, 1.97, 4.68%),通信設備廠商諾基亞、中興通訊(55.000, 5.00, 10.00%) 等將率先受益。同時,參照云計算產業鏈的發展,部分布局或轉型較早的細分 應用/服務廠商有望充分享受行業成長紅利從而獲取更多市場份額,建議關注積 極推動 CDN 演進升級為邊緣計算系統的網宿科技(10.240, 0.45, 4.60%),視頻安防龍頭海康威視(36.090, 1.09, 3.11%)等在 邊緣計算領域的進展。
5.4 應用變現:長期走向“結果經濟”,短期物聯網平臺商和集成商受益
長期看,隨著連接的廣泛建立,以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 傳統的行業應用和服務將不斷升級。同時數字版圖將超越物理世界,各種新的 應用創新層出不窮,在物的廣泛連接之上還將實現跨行業數據的融合和服務的 連接,推動新的“結果經濟”商業模式出現。具備行業 know how、連接規模 和數據智能優勢的玩家將成為最大贏家。
短期看應用變現通道打通,聚焦平臺商和集成方案提供商。物聯網領域的最直 接的商業模式就是幫助各行各業通過終端設備抓取數據,然后應用軟件在后臺 去判斷分析,做出決策。在一些大型的垂直行業已有巨頭布局,下游應用場景 又比較分散,要做到行業整合步伐比較緩慢。但是應用變現在提高企業效率, 節省成本方面效用較大,市場價值量高。目前,在這方面布局的公司有:虹軟 科技,移動攝像圖像處理領域先行者,促進視覺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手機、智 能汽車、物聯網等領域落地;鴻泉物聯(40.130,3.35, 9.11%),致力于為“兩客一危”商用車提供智 能聯網管理系統,未來有望成為中國商用車聯網系統的領航者。
6.重點公司(略)
6.1 移遠通信:模組行業龍頭,全球銷售體系完善
6.2 移為通信:小而美的物聯網終端廠商,具備全球競爭力
6.3 樂鑫科技:WiFi MCU通信芯片龍頭,開源生態鑄就壁壘
6.4 華潤微電子:全產業鏈一體化,提前布局物聯網傳感器及控制器
6.5 高新興:戰略聚焦車聯網及公安業務,轉型蛻變再出發
6.6 博通集成(106.020, 5.96, 5.96%):深耕無線通訊十余年,ETC 和 IoT支撐業績節節高升
6.7 和而泰:深耕智能控制器業務,毫米波乘 5G+衛星互聯網東風
6.8 浪潮信息:乘風而起,進擊全球第一
6.9 虹軟科技(72.130, 3.47, 5.05%):視覺算法為器,開拓 AIOT 大市場
6.10 鴻泉物聯:專注車聯網市場十年,引領商用車聯網系統市場
6.11 樂心醫療(20.780, 1.59, 8.29%):可穿戴+云服務的健康 IoT龍頭,外延并購 TWS 業務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0文章
44778瀏覽量
374702 -
產業鏈
+關注
關注
3文章
1351瀏覽量
2576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