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ES發布會上,AMD發布了7nm的移動處理器,最高達到了8核16線程。然而,官方沒有在發布會上公布核顯的規格,根據Notebookcheck的消息,其核顯還是Vega系列,但是更新了7nm工藝。
據悉,上代的R5 3500U搭載了Vega 8,R7 3700U則是搭載了Vega 10,但是這次7nm處理器最高才可選Vega 8。雖然核心數量不升反降,但在7nm工藝的加持下,其核顯性能反而上升了。AMD 可能也是考慮CPU性能的釋放沒有搭載更多的核心。
外媒Notebookcheck還表示,AMD還將推出65瓦D系列臺式機APU,核數應該也會達到8核,支持現有主板,另外核顯數量也有可能會增加。
責任編輯:gt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amd
+關注
關注
25文章
5490瀏覽量
134490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901瀏覽量
212675 -
線程
+關注
關注
0文章
505瀏覽量
1972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CEM3000系列臺式掃描電鏡在金屬材料分析中的應用
,CEM3000系列臺式掃描電鏡憑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廣泛的應用范圍,成為許多科研機構和企業的選擇。CEM3000系列臺式掃描電鏡在金屬材料的多種復雜分析中提供了精準
NVIDIA推出GeForce RTX 50系列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GPU
NVIDIA 宣布為游戲玩家、創作者和開發者推出最先進的消費級 GPU——GeForce RTX 50 系列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 GPU。
紫光計算機推出UNIS D3890 G2s臺式機產品
? ? 近期,紫光計算機基于兆芯開先KX-7000系列處理器平臺正式推出了UNIS D3890 G2s臺式機產品,為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行業用戶帶來全新選擇。基于兆芯
發現基于Zen 5架構的AMD Threadripper “Shimada Peak” 96核和16核CPU
的 Threadripper 和 Threadripper Pro 系列 CPU,盡管已經為各自的平臺發布了其他陣容。其中包括主流臺式機 Granite Ridge Ryzen 9000 CP
AMD即將推出的 Hawk Point Refresh“Ryzen 200”APU 將應對 Intel 的 Raptor Lake Refresh “Core 200”CPU
AMD 即將推出的 Hawk Point Refresh“Ryzen 200”APU 將應對 Intel 的 Raptor Lake Refresh “Core 200”CPU Tea
同方超翔Z860-T7M臺式機正式發布
近期,同方兆芯平臺產品再迎升級,基于開先KX-7000系列處理器推出的超翔Z860-T7M臺式機正式現身。該機除搭載兆芯新一代自主CPU外,
英特爾發布酷睿Ultra 200S系列臺式機處理器
近日,英特爾正式推出了酷睿Ultra 200S系列處理器家族,為臺式機平臺帶來了全新的AI PC功能。此次發布的處理器家族涵蓋了5款未鎖頻的臺式機處理器,其中包括備受矚目的英特爾酷睿U
服務器cpu和臺式機cpu區別
CPU通常設計用于處理多任務和多用戶操作,因此它們通常具有更多的核心和線程。 穩定性和可靠性: 服務器需要24/7不間斷運行,因此服務器CPU設計時會考慮更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擴展性: 服務器
AMD全新處理器擴大數據中心CPU的領先地位
年下半年發布的、具有領先性能和效率的第五代 AMD EPYC 服務器處理器。AMD 宣布分別推出第三代支持AI的AMD移動處理器
AMD推出全新銳龍AI 300系列處理器
理器配備目前性能超強的神經處理單元 (NPU),為未來直接在筆記本電腦上實現全面的沉浸式 AI 計算鋪平了道路。AMD 還推出了下一代 AMD 銳龍 9000 系列臺式機處理器,可以為
AMD全新Ryzen 9000 Zen 5臺式機CPU爆料:溫度和功耗更低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AMD再次憑借其強大的研發實力,為我們帶來了下一代Ryzen 9000 “Zen 5”臺式機CPU的革新。根據知名科技媒體WccFtech的獨家報道,這款備受期待的處理器不僅
全新發布的AMD銳龍8000G系列臺式機處理器,為個人AI處理賦能!
AI時代來臨!全新發布的AMD銳龍8000G系列臺式機處理器,憑借強大的性能,助力解鎖非凡游戲體驗、專業級生產力,探索神奇的AI世界。
Ethernovia推出全球首款采用7nm工藝的汽車PHY收發器系列樣品
硅谷初創企業 Ethernovia宣布推出全球首款采用 7nm 工藝的單端口和四端口 10G 至 1G 汽車 PHY 收發器系列樣品,將在汽車領域帶來巨大變革,滿足軟件定義車輛 (SD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