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市場,指紋識別和3D人臉、虹膜識別技術正在持續的滲透,并且,不少智能手機還同時加入了對于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的支持。而在傳統的的門禁安防市場,對于各種生物識別技術的需求也正在持續增加。刷臉、指紋認證已經不再是稀奇的事物。
隨著5G時代的到來,生物識別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受到資本的追捧。但是,將人體的生物體征作為密碼是否又能真正保障個人的信息安全,抑或是進一步加大了安全隱患?在大數據開啟的智能時代下,生物識別技術在被普及的同時,也在經受著考驗。
生物識別市場飛速增長
據西柚了解,數據顯示,2007 年全球生物識別市場規模僅有 30.1 億美元,而2013 年達到了 97.8 億美元,6年復合增長率高達 21.7%。2015 年的全球生物識別市場規模達到了 130 億美元, 預計至2020 年全球生物識別市場規模將達到 250 億美元。5年內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約 13.9%。
而去年,全球生物識別市場已經達到168億美元,預計2023年將增長至41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9.99%。其中,僅語音生物識別這一細分方向的市場規模就將近百億美元,預計2020 年更是有望超過 200 億美元,占整個生物識別市場的 22.4%。
生物識別技術發展至今,也分出不同的種類,大致分為:指紋識別、掌紋識別、虹膜識別、面部識別、DNA識別、行為識別等。在這幾大生物識別技術當中,指紋識別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根據有關調查顯示,2017 年全球生物識別市場規模大約 172 億美元,指紋、人臉、虹膜識別分別占比 58%、7%、6%。
由于獨特性和便利性,生物識別技術被廣泛用于政府、軍隊、銀行、社會福利保障、電子商務、安防等領域。例如,在汽車領域引入生物識別技術,用戶可以用指紋或人臉解鎖開門,免去了遺失鑰匙的苦惱;進入汽車內,汽車會驗證用戶身份,并根據不同的個人喜好進行個性化設置溫度、音樂等;在行駛途中,有3D傳感器可以檢測疲勞駕駛程度,以提高駕駛安全;在通過高速公路收費站時,還可以無感支付等等。生物識別技術把人體變成活動的鑰匙、信用卡,極大方便了人們在信息社會的生活。
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生物識別技術雖然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其面臨的安全隱患也比以往的數字密碼鎖時代更為嚴重:數字密碼可以隨意更改,但是生物信息一旦被盜則無法撤銷或者追回。如何確保生物特征信息處在安全環境下,成為當下生物識別技術流行后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今年8月,生物識別安防公司 Suprema 被曝出發現存在安全漏洞。該公司采用包括指紋和面部識別的 Biostar 2 生物識別技術為銀行、倫敦警察廳和國防企業提供服務,這意味著超過一百萬人的生物識別數據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相關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問題并不是 Suprema 所獨有的,實際上非常普遍。
此外,對生物識別的利用仍沒有完善的技術標準和法規。例如企業是否可以存儲用戶的生物識別的特征?2014年3月22日,烏云平臺披露了“攜程網安全支付日志可被遍歷下載,導致大量用戶銀行卡信息泄露(包含持卡人姓名、身份證、銀行卡號、卡CVV碼、6位卡Bin)。據悉,共有93名攜程用戶存在潛在風險。
現在許多互聯網企業,在為用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收集了大量信息,如用戶姓名、電話、身份證號碼等等。有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產品通過收集個人數據來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這些互聯網企業同時也有責任保護用戶數據不被泄漏,這其中既包括有意泄漏,不能讓員工偷偷把數據拿出去出售;也包括無意泄漏,即確保數據庫不被黑客攻擊。而消費者也應當享有知情權和控制權,既能清楚哪些互聯網企業、平臺掌握自己的信息,又能在需要時把自己的信息從該系統刪除。這是當下很多互聯網產品無法做到的。
行業人士告訴西柚,生物識別確實在一些特定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互聯網環境下,這一技術應在多維確定的基礎上使用。生物識別的信息安全問題是一個長期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輕松解決。未來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和主體參與到這一行動中來,行業發展將實現真正的健康化、高速化和成熟化。
-
生物識別
+關注
關注
3文章
1210瀏覽量
52564 -
人臉識別
+關注
關注
76文章
4015瀏覽量
82152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905瀏覽量
13763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