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強降雨、洪澇、泥石流、臺風等災害性天氣多發,部分區域、省級電網負荷屢創新高,迎峰度夏和防災救災經受嚴峻考驗。入夏以來,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全力應對高峰負荷、極端天氣考驗,持續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加強電網跨省交易力度,加強設備狀態管控、確保大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迎峰度夏電力可靠供應,有力保障了廣大客戶用電無憂。
供電員工奮戰一線,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7月,受全國大范圍高溫天氣影響,全國日發電量連續5天創出新高,國家電網經營區域內華北、華東、華中3個區域電網及天津、河北南網、山東等13個省級電網用電負荷創歷史新高。7月29日,江蘇電網負荷第3次創新高,達到1.0716億千瓦,同比增長4.90%。隨著溫度保持高溫態勢,全國各地用電負荷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呈現持續走高態勢。
與此同時,今夏電網也面臨了范圍更廣、強度更高的臺風、暴雨等災害考驗。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宜賓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造成部分房屋、道路、電力、通信等設施受損;8月10日1時45分前后,第9號臺風“利奇馬”在浙江省溫嶺市登陸,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6級;8月19日,四川迎來又一輪強降雨,阿壩州汶川縣突發泥石流災害,造成多條道路中斷,各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
對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而言,迎峰度夏是電網、設備和人員經受考驗的重要時段,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5月21日,國務院國資委、應急管理部組織召開視頻會議,要求中央企業進一步壓實主體責任,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夏各項工作。6月4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召開2019年迎峰度夏電視電話會議,分析了今年迎峰度夏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部署迎峰度夏重點任務。7月5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開展2019年迎峰度夏反事故應急演練,涉及調度、安監、設備、營銷、互聯網、宣傳、辦公廳等部門,參演單位及廠站超過280家,參演人數達5000余人。
事實上,在迎峰度夏這場“真槍實戰”中,數十萬基層一線供電員工身體力行,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淚水,換來了迎峰度夏期間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也為災區百姓及時重獲可靠電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這么多線路跳了,我盡力了……”8月10日早上9時許,搶修了一夜的浙江杭州大江東供電公司線路運檢一班隊員田漢霖在被領導要求強制休息時,一下子情緒爆發,忍不住哭了。
因受臺風“利奇馬”的影響,一時間杭城內狂風驟雨,錢塘新區各地頻頻出現線路故障。8月9日傍晚,田漢霖顧不上工作一天的勞累,與大家堅持奮戰一線,搶修了10千伏長浦線、前裘線、白對線、長江線、新潮線、南圍線等,直到10日早晨6點才返回單位。然而,他只休息了十分鐘,又出發去搶修10千伏河鎮線。
抗擊臺風“利奇馬”期間,像田漢霖這樣奮戰在搶險救災一線的供電員工共有14.15萬人。據了解,為應對“利奇馬”,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共投入車輛4.2萬臺、發電車288輛、發電機1221臺、大型搶修機械466套、應急照明裝置2626套,全力開展應急搶修,保障電力供應,實施災后恢復措施。
迎峰度夏是電網、設備和人員經受考驗的重要時段,也是做好優質服務工作的關鍵期,為此,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不斷提高事故搶修能力,推廣覆蓋城鄉的“網格化”服務和搶修模式,做好搶修人員和物資準備;實時增加95598服務熱線坐席,暢通“掌上電力”等渠道,及時回應客戶訴求;嚴格控制計劃停電,優化檢修方式和停電安排,最大限度減少停電時長、范圍和頻次;不斷優化電力營商環境,因地制宜加快推進大中型企業“三省”、小微企業“三零”等服務舉措。通過確保主網安全運行、落實重要客戶保電措施、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充分發揮“三道防線”作用,全力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實現了電力平穩有序供應,大力推進設備運維管理和供電優質服務,為防汛和應急工作提前做好了準備。
泛在電力物聯網“全面感知”,最大限度滿足客戶用電需求
6月28日,在國網江蘇南京供電公司,“最強大腦”——基于人工智能的電網運行信息監控事件化處置系統正式上線運行。“以前每個故障發生后會產生數十至數百條告警信息,調控人員一般需要3~5分鐘才能全面判斷電網故障類型、影響范圍,并決定處理方案。現在‘最強大腦’可以實現‘秒級’自動判別故障、生成故障處理預案,為電網故障恢復提供支撐,極大地縮短了故障搶修時間。”南京供電公司調控中心相關人員介紹。
保障夏季電網安全,提升智能化水平至關重要。近年來,隨著電網強電氣連接和智能化交互的加強,電網結構、運行特性和物理形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電網智能化發展趨勢越來越顯著。供電企業應深入研究電網發展的新趨勢,強化科技支撐,通過運用新技術手段,建設“全面感知”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將強降雨引發的災害影響降至最低。
上海閔行區某小區內,滿功率充電的5輛電動汽車同時降低了充電功率。同一時段,正在徐匯區某家酒店用餐的消費者,對于上升了兩度的空調溫度絲毫沒有察覺;在外休閑的居民家中新風系統自動關閉;黃浦區商業樓宇的運行人員調整了電梯運行時段和臺數;寶山區一家企業電工再次查看了已按照事先約定策略自動關停的設備……
這些智慧用能場景的出現,離不開國網上海電力公司率先開展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場景下的虛擬電廠全域綜合響應。在此次虛擬電廠全域綜合響應中,806個用戶通過對自身能源的合理分配,平均減低區域負載15.06%。虛擬電廠能將每個用戶可調節的電力資源聚合起來,根據大電網運行需求主動調節,為上海城市電網安全運行和清潔能源消納提供更好保障,也為上海解決日益突出的峰谷差矛盾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通過泛在電力物聯網,國網上海電力可實現對電網異常狀態的識別、預警、分析、預判,從而提升電網運行的可靠性;通過探索將“虛擬電廠”實踐融入負荷管理,我們可以用更加科學高效、經濟合理的方式實現“削峰、填谷”,推動電網安全應急響應能力提升,通過推廣應用先進的管理模式、作業方式和技術手段,推動不停電復雜作業常態化開展,從本質上推進供電可靠性進一步提升。”國網上海市電力相關負責人說。
不僅是上海,在全國范圍內,泛在電力物聯網為城市電網應對高負荷、保障安全穩定運行和清潔能源消納提供了全新思路。在江西,通過市場化手段,國網江西電力引導居民用戶等海量微負荷參與電網調峰,升級安裝了HPLC智能電表的地區已具備分鐘級的采集功能,可實現居民用電負荷、電量的實時監測,這為推廣實施居民用戶需求響應提供了技術支撐;在浙江,與去年相比,國網浙江電力需求響應在工業企業單一主體的基礎上,將參與主體擴展至智能控制的中央空調、儲能設施等用戶,顯著拓展響應資源;在天津,國網天津電力通過應用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先進通信技術,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實現電力系統各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配電網將在夏季負荷高峰期間電力平衡、設備運維、態勢感知等各個方面更快速度做出響應,緩解電網運行壓力,保障電網安全運行。
結合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公司圍繞迎峰度夏各環節,充分應用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先進通信技術,實現電力系統各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是具有狀態全面感知、信息高效處理、應用便捷靈活特征的智慧服務系統,為電網從容應對高溫、臺風和暴雨打開了廣闊的空間,為人們帶來了一個更加涼爽、舒適的夏天。
加大特巡、跨區跨省交易力度,提升電網調峰能力
7月26日中午,氣溫“燒”到近40℃,山東平原縣供電公司的巡線人員卻奔波在鄉村田野間,郁郁蔥蔥的玉米地里泛著熱浪,汽車無法駛入,他們便騎著山地車奔向田中央的高壓鐵塔。
他們正要開展的是±660千伏銀東直流特高壓線路的特巡。銀東直流是山東省外電入魯的大動脈之一,對山東省夏季用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此次特巡是為了及時消除影響安全運行的各類隱患,提高電網供電可靠性,保障超高壓輸電‘大動脈’在度夏期間安全運行。
5月29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召開特高壓重要輸變電設備迎峰度夏運維保障部署會,會議指出,要加快落實特高壓和跨區輸變電設備、地質災害缺陷隱患排查中發現問題的治理,特別是變電站(換流站)消防設施、電纜溝防火、防直流閉鎖等重要問題要在迎峰度夏前全力整改,加強特高壓密集通道、跨省跨區輸電通道特巡特護力度,嚴防死守,確保運行安全。
為此,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全面實施特高壓換流站運維屬地化,要加強特高壓密集通道、跨省跨區輸電通道特巡特護力度,深入開展故障缺陷數據分析,準確把握設備事故規律,有針對性強化輸電線路防雷、防風偏、防外破、防地質災害和變電設備防高溫、防潮、防內澇等措施。此外,國家電網還加強城鄉配電網運維管理,開展架空線路綜合治理,加強高故障率線路和過載、低電壓、三相不平衡配變治理,提高重載電纜帶電檢測與巡視頻次,落實故障切除、滅火處置等措施,防止電纜故障引發火災。
針對今夏電力供需特點,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加大跨省跨區電力交易,完善市場化交易機制。以西北、華中電網為例,6月17日,國網西北分部和國網華中分部就西北、華中迎峰度夏期間電力供應保障、省間交易組織進行了信息溝通和組織協商,送受兩端、購售電省份圍繞迎峰度夏期間省間年度交易落實、月度交易組織和西北-華中在運直流交易計劃安排進行了多邊協商,形成了重要共識。
基于此,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全力保障了迎峰度夏期間電力供需平衡,開展西北送華中省間發電權交易、抽蓄電量交易,加大西北地區清潔能源優化配置,按照落實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試運行的相關要求,研究完善西北地區清潔能源與火電打捆合理比例和科學機制。
可以看出,今年迎峰度夏期間,通過不斷加強調度交易管理,滾動開展負荷預測和電力電量平衡分析,完善國分省日計劃會商機制,健全備用容量共享機制,錯峰、置換等多種方式,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顯著加大了跨區跨省交易力度,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按照最大能力為客戶送來了充足、可靠的電能。
-
電網
+關注
關注
13文章
2111瀏覽量
59311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84瀏覽量
103681 -
電力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文章
185瀏覽量
2127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