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絕不是洪水猛獸,而且可以體現人文關懷,關鍵在于我們怎么使用它,怎么搭建科學的方法和機制
“打開空調。”話音剛落,只聽“嘀”的一聲,不一會兒房間里吹起了涼風。這是不久前,筆者到無障礙改造的房屋參觀時看到的一幕。嵌入智能器件后的空調,除了能用聲音控制開關,還能調節溫度、選擇模式。免去了找遙控器、按鈕的麻煩,讓視障人士的生活起居方便了不少。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觸角不斷延伸,殘障人士也受益良多:語音識別,讓聲音和文字自由轉換,聽障外賣員打字就可以與手機另一頭溝通,橫亙其間的從業鴻溝消失了;講課的內容及時在屏幕上呈現,有聽覺障礙的學生能夠和健全人同堂學習,融合教育的壁壘被打破了;借助人工智能手語翻譯系統,手語能變成文字,聾啞人有了交流溝通的便捷橋梁;戴上擁有人工智能輔助視覺系統的頭盔,機器會讀出攝像頭拍到的場景,盲人也能“看”見周遭事物。
萬物互聯正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有人預測,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或將賦能萬物,成為和空氣、水一樣的存在。你或許想不到,包括視障者在內的殘障人群,對人工智能的渴望更為迫切。對他們而言,智能化的工具不僅意味著改善生活的可能,也是融入社會的重要渠道,更是實現自理自立、獲得尊嚴的手段。信息時代,每一個人都不應被落下。如何讓每個人平等、無障礙地享受智能生活,是人們的美好愿望,也是擺在眼前的現實課題。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有聽力障礙人士、視覺障礙人士數千萬。由于社交、出行等受限,不少人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而今,互聯網,特別是人工智能,為他們打開了走向外界的一個通道,讓他們的生活擁有了更多可能,同時,也使人工智能的紅利覆蓋到了更多人群。
與以往的新技術應用不同,人工智能系統的“擬主體性”,還可能引發更多變革。因此,應當未雨綢繆,有針對性地加強治理。比如,高效、聰明的人工智能并不完美;人工智能算法潛在的安全隱患、認知偏見、法律倫理沖突等,往往也是現實社會缺陷的反映。人工智能被用于改善殘障人士生活的案例啟示我們,人工智能絕不是洪水猛獸,而且可以體現人文關懷,關鍵在于我們怎么使用它,怎么搭建科學的方法和機制。
令人欣喜的是,從當前人工智能的應用情形看,有頭腦、有靈魂的人類,正努力挖掘技術“善”的潛能,通過人的實踐,賦予人工智能情感和溫度。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熱心人士和科技公司,憑著對特殊群體的關愛,自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無障礙、包容共享的產品;憑著對社會公益的熱心,發揮人臉識別快速敏捷、跨越年齡的特性,用于尋找失散的兒童和老人。在這里,人工智能不再是沒有言語、冷冰冰的技術,而是我們尋求幫助時給予力量的朋友。
人工智能是有溫度的,這溫度是對人性向善的認同,是滿足人類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念。面向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正確理念引導下,人工智能將給我們帶來更多感動,與之而來的生活圖景也將更加和諧。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42瀏覽量
239787 -
視覺系統
+關注
關注
3文章
336瀏覽量
30820 -
萬物互聯
+關注
關注
1文章
224瀏覽量
1415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