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服務型制造是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發展服務型制造是重塑我國制造業價值鏈,推動產業升級的有效途徑。以產業技術創新為引領,以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發展模式創新為兩翼,促進“互聯網+”制造業、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互動發展,將為早日建成制造強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奠定堅實基礎。??
一、高度重視發展服務型制造對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重大戰略意義
(一)服務型制造是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全球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
服務型制造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模式,是制造與服務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關于服務型制造的內涵,國內外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與之相關聯的概念還有制造業服務化、生產性服務業。這幾個概念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聯系在于都是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演化的結果,區別在于定義的視角不同。“服務型制造”的核心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競爭力提升。即制造業企業為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從差異化競爭戰略出發,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優化生產組織和運營管理,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從生產型制造為主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整體解決方案轉變,從而延伸和提升價值鏈,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國際競爭力。“制造業服務化”更多被認為是制造企業從以生產產品為中心向以提供服務為中心演變的動態變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制造業的功能進一步拓展,制造商銷售的是產品的功能或服務,而不是產品本身。制造業服務化體現出服務在制造業的投入和產出中地位越來越重要的趨勢。“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生產者而非最終消費者提供服務的行業,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包括基本的生產服務、嵌入到制造業價值鏈的生產服務和為生產性服務業提供的服務。這三個概念體現出制造與服務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融合發展,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演變的規律。其中制造業服務化是制造業動態演變的重要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制造企業實現了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成功轉型,進一步強化了競爭優勢;其中有一部分制造企業將自身形成的服務能力和優勢服務資源裂變出來,面向全社會提供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進而發展為生產性服務業。
知識型服務業和信息通信技術的加速發展是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從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實踐看,發達國家領先制造企業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向服務型制造的戰略轉型,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現代知識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和信息通信技術的加速滲透應用,呈現加速發展態勢,目前行業領先制造企業均已完成服務型制造的轉型,服務收入占總營收的比重超過了1/3,有的甚至高達60%—70%。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與融合應用,使得制造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以及終端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及時響應和互動性大大增強。企業可以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整合利用協作企業和客戶的資源、信息、數據等進行創新,由此催生出網絡協同研發、協同制造、智能化供應鏈管理、在線監測和遠程診斷、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基于智能產品的智能服務等一系列服務型制造新模式。制造業也在這一多維度創新中創造了新的服務內容、服務方式、供應鏈和與客戶互動的方式,形成了新型服務交付系統。制造業的面貌正在被重塑。從產業鏈外部看,制造業朝著更加專業化、智能化、個性化,質量高、響應快、成本低、生產柔性、環境友好的方向升級;從制造業內部看,制造企業之間的分工更加深化,企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共享資源和相互提供服務,形成服務型制造網絡,實現資源的動態整合和高效集成。近年來,各國對以高附加值的服務構建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新增長極均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如美國大力支持發展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智能化服務,歐盟提出發展“高附加值的歐洲制造”和“以知識為基礎的工廠”,德國推動實施“工業4.0”和“智能服務世界戰略計劃”等均是如此。
(二)發展服務型制造是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重塑競爭新優勢的有效途徑
發展服務型制造可以從高端環節重塑我國制造業價值網絡。從制造業價值鏈演變的趨勢看,以簡單勞動為代表的加工制造環節在制造業價值鏈中的份額不斷降低,而研發、設計、服務等更多依賴于增長的人力資本和顯性或隱性知識、以高級生產要素為主體的非直接制造環節,則表現出遠高于生產環節的附加價值和價值創造能力。如根據美國波士頓市場研究公司的調查,當產品銷售與售后服務所帶來的營業收入之比是76∶24時,它們所產生的利潤之比卻是55∶45,幾乎相等。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創新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問題,服務型制造對于中國制造業變革的意義,在于可以系統性拓展和提升中國制造的產業價值鏈。通過增加對整個價值鏈上影響最大的知識性服務要素的投入,提高整體盈利能力,同時帶來制造業內部結構優化重組、產業鏈高效整合、效率改進和管理提升,促進中國制造業真正的升級。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展服務型制造不是“去制造業”,更不會動搖制造業的根基,相反,它將以一種新的方式重塑我國制造業競爭優勢。
(三)發展服務型制造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服務型制造是制造業實現創新發展、質量效益型發展的集中體現。服務型制造涉及了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等多個維度的創新。IBM研究咨詢公司將服務型制造稱為軟性制造,服務型制造可以通過強化制造價值鏈中的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的價值創造,實現經濟增長的軟性化,改變國民經濟增長方式。對于中國制造而言,發展服務型制造有利于打破困擾多年的低水平重復建設、低成本競爭導向和產能過剩的魔咒,引導市場向差異化、多元化、質量效益導向的發展模式轉變,有利于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三大戰略轉變。
制造與服務高水平融合發展、協同互促將產生“1+1>2”的效應。發展服務型制造可以有效提升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中間投入的需求,從而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帶來廣闊的增長空間;制造與服務的互動融合使得兩者形成互為支撐、協同發展、互助共贏的效應。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經過長期演化已經形成了“兩個70%”現象,即服務業占GDP比重的70%,生產性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加速發展階段,2013年服務業比重首次超過制造業,2017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1.6%,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8.8%。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增長最快,牢固占據服務業的半壁江山。未來伴隨著我國制造業進一步向高端化升級,生產性服務業比重的提升還有很大空間,高端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互促有望釋放出更大的經濟新動能。
二、我國服務型制造發展情況及面臨的關鍵制約
(一)整體處于發展初級階段,服務產出水平較低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制造企業能夠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必要的安裝、維護、保養等服務,并且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服務作為一種差異化競爭的手段,設立專門的服務部門,提供與產品密切相關的服務內容,朝著“產品—服務包”的方向轉型。但是總體來講這部分企業的比例不高,制造企業服務化產出水平還比較低。根據德勤公司2014年的調查,在受訪的全球80家制造業公司中,服務收入占總銷售收入比重的平均值為26%,服務凈利潤貢獻率的平均值達到46%;有19%的制造業公司的服務收入超過總收入的50%。在我國參與調查的企業中,78%的企業服務收入占總營業收入比重不足10%,只有6%的企業服務收入占總營收比超過20%;就凈利潤而言,81%的企業服務凈利潤貢獻率不足10%,其余企業的服務凈利潤貢獻率基本在10%—20%間徘徊。可見,從差異化競爭到利潤創造,我國服務型制造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多數企業對發展服務型制造存在理解和認識不足、模式和路徑不清的情況
一是對發展服務型制造的內涵和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受傳統粗放式工業發展思維模式影響,多數企業還存在重硬輕軟、重制造輕服務、重規模輕質量、重批量化生產輕個性化定制的現象。有一些企業對服務型制造的本質認識不清,誤以為發展服務型制造就是發展服務業,擔心會脫離主業。
二是對服務型制造的發展模式了解不多,服務模式較為單一。基于產品的銷售安裝和售后服務仍是目前的主體,真正意義上從客戶需求出發進行設計,通過將服務嵌入產品,開展商業模式創新、實現產品與服務融合或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進而獲得持續服務收入的案例并不多。對復雜或綜合性強的服務模式的認識和規律把握不是很清晰,有企業制定了計劃,但多數后期擱置。
三是對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路徑和步驟不明晰。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過程中,制造企業與上下游供應商、與客戶的關系都將發生變化,需要對企業原有的業務流程、組織架構、管理模式進行調整和重構,很多企業對轉型的步驟,以及在組織上、管理上需要做出哪些重新調整還不是很明確。
(三)資金、技術和人才缺乏,信息化水平不高制約了服務型制造的開展
首先是資金問題。開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的企業反映,與單純銷售設備可快速回款相比,一些投資額較大的總集成總承包項目在建設初期,規劃設計、設備制造采購、土建工程等支出絕大部分需要總承包商墊資,而回款一般分3—4期,給企業帶來很大的資金壓力。尤其對建設周期長、總投資動輒上億美元的項目來說,盡管利潤豐厚,但企業在項目執行過程中面臨很大的資金風險。因多數銀行對采取合同抵押、應收賬款或無形資產質押等融資方式的意愿不強,總集成總承包企業在項目融資上面臨較大困難。對其他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來講,向服務型制造轉型也面臨投入不足、產出不好評估、貸款缺乏抵押物等情況。其次是技術問題,服務型制造是基于企業核心產品和核心業務基礎上的服務創新,需要一定的自主開發技術能力的支撐,缺乏核心技術是企業開展服務型制造的最大制約。企業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和大數據應用能力較弱也制約了服務型制造的發展。再次,對于以制造為主的人員結構,多數企業缺乏既懂制造、又懂服務,同時熟悉產品和運營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
(四)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政策和制度環境有待完善
面對制造與服務融合創新發展的趨勢,我國現有的一些政策和制度環境已經表現出不適應,或者阻礙服務型制造的發展,需要盡快做出調整。一是有些領域因服務業開放程度不高或者進入門檻偏高,使得制造企業跨界延伸服務業務遭遇梗阻。如裝備制造企業開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就存在審批難,難以獲得工程資質等問題。二是制造業與服務業在管理機制上缺乏融合。制造企業開展服務業務時還難以享受到與服務業企業同等的優惠政策。三是服務型制造的標準體系、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等有待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相比于過去的實物產品,工業設計、應用軟件等技術和服務產品更容易被剽竊、復制和模仿;服務的質量也需要通過標準化得以規范和保障。
三、以服務型制造推動產業價值升級的相關建議
(一)將服務型制造作為制造業創新發展的一項重要國際競爭戰略
2016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工程院曾聯合制定發布《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2016—2018)》。作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11個配套指南之一,該項政策文件對各地方各部門推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但是受政策時限、社會重視程度以及可以整合協調的資源范圍所限,難以對制造強國戰略形成進一步的有效支撐。與智能制造相比,目前社會各界對服務型制造戰略地位的認識和推進力度還難以與制造強國的戰略進度相適應。建議研究制定“中國制造業服務創新戰略”。在《中國制造2025》的統一框架下,將服務型制造放到與智能制造同等重要的戰略位置,以產業技術創新為引領、智能制造和服務型制造為兩翼,集中整合資源、完善協調推進機制,促進智能制造與服務型制造協同發展、比翼齊飛,將中國制造的效率、質量和價值三大短板進一步轉化為三大競爭優勢。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示范區,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打造中國制造國際競爭力提升的新樣板。
(二)把發展創新設計和定制化服務作為制造業服務創新的重要突破口
工業設計是制造業開展產品創新、技術工藝創新的主要方式,也是長期制約我國制造業升級的短板。從世界范圍看,設計業的發展已邁入知識網絡時代的創新設計3.0階段,我國不僅要補齊工業設計2.0的短板,還要主動進軍創新設計3.0。要充分發揮創新設計作為制造業服務創新的先導作用,綜合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新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對制造業產品、工藝和流程,以及制造和服務模式等進行集成創新設計,利用互聯網整合資源,促進設計協同、人人參與設計。要把定制服務作為需求導向時代中國制造創新發展的有力武器,以家電、家具、服裝、電子信息、裝備等行業為重點,引導制造企業積極開展針對下游企業需求的新技術研發定制、新產品設計定制、新產品樣式定制等生產定制化服務,以及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定制化服務。大力推廣基于互聯網定制平臺的眾創定制、專屬定制等創新模式,推動定制服務向高端定制、復雜零部件個性化定制轉型,推動中國制造邁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
(三)統籌推進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高水平協同發展
抓住智能制造與智能服務互為依存的本質特征,促進智能制造與智能服務統籌推進、協同發展,促進價值共創和共享。一是統籌推進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健全和完善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工業云服務平臺、行業大數據平臺,夯實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的網絡和數據基礎。二是綜合開展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業務創新設計。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突破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產品銷售、服務提供等資源邊界和運營邊界,將智能制造與智能服務綜合集成考慮,以信息流、數據流為核心,開展以客戶價值增值為目標的數據采集、數據挖掘、分析和應用服務,進一步提升制造的商業價值。三是促進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的組織協同、系統互通。支持制造企業實施面向工業4.0的智能化系統升級,實現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在線服務等全流程互聯互通、協同運行。
(四)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政策融通和資源整合
一是破除制約制造與服務融合的制度壁壘。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放寬制造企業拓展服務業務的準入門檻,探索以主營許可等方式解決跨行業經營的資質問題。二是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政策融通。比如,針對目前工業與服務業用地屬性管理上的差異,制造企業拓展服務業務時可實行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過渡期政策。對制造企業剝離出來的生產性服務部門,在水、氣等方面實行與原企業相同的價格政策。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政策優惠等方面,將服務創新與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一視同仁。三是促進制造與服務資源整合。鼓勵制造與服務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兼并重組,開展全產業鏈的服務創新,延伸價值鏈。四是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空間上集聚發展。建設面向制造業基地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支持基于資源整合的云制造和云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制造企業之間、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機構之間的緊密合作。
(五)強化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支撐保障
一是加強財稅金融支持,重點加大對服務型制造關鍵共性技術、基礎數據庫和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持;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項目融資擔保服務,緩解企業轉型的資金壓力。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制造企業服務創新,健全完善市場化收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二是依托重點人才工程,加大服務型制造人才培養和培訓力度,重點培養和引進跨領域、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三是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加大對研發設計等創新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健全知識產權交易和中介服務體系,形成對制造業服務創新的正向激勵。四是加強服務型制造相關技術標準和服務標準建設,建立健全服務型制造相關統計調查制度,促進服務型制造健康、高質量規范發展。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