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的心一定很澎湃。
歷時2年后,小米松果處理器終于得以問世。而在一年前的一個下午,雷軍曾一度哽咽。
2015年11月,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在那次的發布會上,朗讀了一篇名為《我所有的向往》的詩朗誦,這是雷軍在發布會中說的最后一句話。
從所有的向往到我心澎湃,雷軍用了1年3個月的時間。而這期間發生了什么,也許只有雷軍最清楚。
雷軍的向往或許是小米生態鏈;也或許是探索黑科技,為發燒而生;更或許是這顆“芯”。總之,他所向往的事物還有很多。
曾有很多人認為,小米模式已觸及天花板。的確,單從手機來看確有些頹勢,它需要新的發力點和增長點,而這兩個點可以在線下,也可以在海外。
目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增速已大大放緩,這意味著小米將會觸及紅線。然而小米松果處理器的到來,或許可以解專利“燃眉之急”,使小米國際化稍顯通暢。
如今,依托生態,小米有了電商流量入口和軟件分發入,金融、游戲等服務逐漸成為利潤增長點。
但是,除此之外,小米仍面臨嚴峻挑戰。
研發時間短,得益于“抱來的孩子”
在手機業界,都認為做芯片是九死一生。
雷軍稱,從做芯片之時起,到現在已經燒了10億元。對于回本,小米芯片一年至少要賣幾千萬時才能打平。
雷軍說,小米之所以做芯片,在于小米的出貨量優勢。“如果一家公司從0開始單獨做芯片,要說服手機公司用芯片是很難的事,因為不知道你是怎么做的,用你的芯片是一件很冒險的事。”
雷軍表示,這是芯片發布只是開始,但并不關心出貨量。“比起出貨量,我們更關心口碑和用戶體驗,出貨量只是結果,而不是目標。”
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2015年,小米沒能如期完成8000萬的出貨目標,2016年小米更是無緣銷量前5名。而此時,小米的希望全部寄托于低端機之上。
彼時,搭載著海思麒麟處理器的華為手機,卻一躍直上,直接殺向銷量第一名。就這樣在不斷徘徊中,小米最終還是毅然決定邁出這一步——做自主處理器。
但是,這顆處理器卻并非小米自己“親生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松果芯片是從聯芯手機“抱來”的。
2014年10月,小米旗下公司松果科技成立;11月,松果科技與大唐電信旗下聯芯科技簽署《SDR1860平臺技術轉讓合同》,其以1.03億元的價格得到了聯芯科技開發和持有的SDR1860平臺技術。
目前,從全球智能手機產業來看,只有3家擁有自己的芯片,分別為蘋果、華為和三星。
蘋果做處理器用了8年時間,三星做處理器同樣也用了幾乎相同的時間,而華為做處理器卻用了近10年。
對于用了10年研發芯片的華為,為何小米只用了兩年就做出芯片?雷軍說,“華為做芯片是十幾年前的事,那個時間點做芯片需要的周期注定很長。但現在基礎技術更成熟了,我們做起來就很快,這叫后發優勢。”
“小米決定做芯片時,預期至少要3年才能出成果,最后沒想到運氣很好,第一次做的芯片就成功,只用兩年就出來了。”
其實,這并非小米運氣好,也并非是它真正的后發優勢,而是小米在合適的時間選擇了合適的賣家。
小米從大唐電信旗下聯芯科技“抱回”已成型的“孩子”,緊接著,小米為這個“孩子”找到了一位“繼父”——原高通中國掌門人王翔。
王翔在通信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他的加入將會為小米打通一切有關的渠道,包括芯片研發、供應鏈和產權技術上的相關問題。
王翔無疑是小米迄今為止最重要的引援,他的到來,可謂是救了小米一命。
對此,Counterponit分析公司分析師閆占孟認為,小米一旦做出芯片,那么可玩的產品就會很多,其中就包括小米“雜貨鋪”。
“小米跟華為的風格不一樣,華為是按傳統公司方法來做處理器,而小米完全不一樣,他是按互聯網方法做,自己購買一部分專利和產權,而后在進行技術升級。” 閆占孟對藍鯨TMT說道。
同時,他還表示,目前做OEM芯片的廠商都有很多失敗的例子,它們每年需要投入幾十億的資金和長達數十年的迭代以不斷完善產品,包括最初華為做芯片之時,所以,開始不要對小米第一代處理器期望太高。
“我認為概念大于實際,松果處理器技術成熟還需要一個過程,但是一個好的噱頭”釘科技評論員郭建輝向藍鯨TMT說道。“小米推出的如是全線的處理器產品,其應該是在暗示小米仍在較長時間內不會放棄“機海戰術”,對于產品高端化而言,自主處理器的‘符號化’作用就會減弱”。
的確,處理器芯片的研發本身的費用就很高,而自主研發芯片的價格就會更高,一旦超過了采購第三方SoC的價格,那堅持使用松果處理器的意義也就大大降低。如果搭載松果處理器的手機銷量良好,那么,勢必可以幫助小米分攤一部分研發成本。
所以,倘若自主研發處理器達到足夠多的產能,那么這部分成本會有所降低。
醉翁之意不在“酒”
小米在成立之初,就以“硬件+軟件+服務”的“三駕馬車”模式來打造軟硬結合的互聯網公司。2014年,小米開始啟動圍繞“系統+硬件”的智能家居布局,此后推出小米生態鏈,意在打造全行業智能生態鏈。
小米在打造自己心目中的“生態”,并涉足諸多產品,如路由器、智能電視、小米盒子,空氣凈化器、甚至電源插座等。且發展起來一批以“米”為代表的生態鏈企業的原因。
雷軍曾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中談到,“硬件的競爭從來就是多維競爭,是全生態鏈的競爭,這是一切的基礎。”
此中可以看出,手機只是作為小米整個生態中尤為重要的一環,真正的競爭是全生態鏈的競爭,這是小米模式。但是,縱觀小米整個生態系統,智能手機仍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
目前,小米生態鏈中的產品涉及面很廣,想要實現智能化必定都要搭載芯片,如果使用自主芯片,那么等同于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或許,短期內小米的芯片在性能、穩定性上無法得到保證,但從長遠利益來看,自主研發芯片會成為生態布局很重要的一環。
“目前小米的盤子很大,并且擁有一條完整生態鏈,小米的松果處理器今后不止覆蓋于手機芯片,它還會做生態鏈產品中的處理器,例如IOT處理器等。”閆占孟對藍鯨TMT說道。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松果完全可以具備出產相應的智能家居產品的芯片。這樣,既可以保證小米貨源穩定,又能使產品成本降低,還有利于小米手機與其自家智能家居產品系列構建智能家庭的解決方案。
從2014年就傳聞四起的小米自主芯片一直到今天,其實已經錯過了最佳的發力期。兩年的時間內,華為的海思麒麟處理器已從920升級到960,其架構也用上了主流的A73。
而小米松果的澎湃S1處理器仍然徘徊于較低端的A53架構,在制作工藝上,其采用臺積電28納米工藝,與高通驍龍625處理器采用的三星14納米工藝、華為麒麟655采用的臺積電16納米工藝相差一代,和聯發科水平相當。
而基帶方面小米澎湃S1最高只支持到五模LTE Cat.4,屬于較低階級別。當前高通815和華為海思麒麟960均已達到九模LTE Cat.6,小米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追趕。
小米“動搖”的線下店策略
2013年,紅的發紫的小米被解讀為“用互聯網思維顛覆傳統企業的游戲規則”,小米的商業模式是不靠硬件靠服務賺錢。
小米手機采用互聯網銷售模式,不設線下渠道,最大規模地減少中間的渠道成本,從而降低價格門檻。
而最近,雷軍放出“小目標”稱,這次要開1000家小米之家,要開拓小米“新零售”版圖。
今天,在小米發布會中,雷軍再次提及“線下開店”。
雷軍稱,小米遇到的真正挑戰是,當前電商模式只占整個市場的20%左右,線下渠道依然很強勢。
應對線下渠道帶來的挑戰,雷軍思考了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守住電商就行了,第二種方式是用互聯網思維打造高效的零售模式,小米采取了后一種。
“我們去年試了小米之家,目前來看很成功,效率很高,控制到接近電商的成本。”雷軍說道。
雷軍曾說,零售店不愿意售賣小米手機,是因為小米性價比高、太便宜,渠道商和零售商覺得沒利潤。
但是,藍鯨TMT從一位中關村經銷商處了解到,他們并非不愿售賣小米手機,而是因為低端機沒利潤,而高端機又沒貨,并且從上級經銷商處拿貨就已經被層層加價,所以這導致了有消費者不愿加高價去買。
的確,供貨穩定性是小米當下所面臨的“雞肋難題”。
如今,智能手機行業發展到現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也有了饑餓營銷的貶義色彩,因為oppo和vivo兩家擁有大量線下傳統店的崛起,讓小米這家互聯網手機公司,再次重新審視“線下渠道”。
隨著互聯網手機“下半場”的到來,當互聯網企業急于開拓模式創新時,輕視線下渠道讓他們在無形之中吃了虧,這一點在手機行業尤其明顯。
因此。小米對此采取的措施是——加強供應鏈和增加線下渠道。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互聯網思維是雷軍的線上饑餓營銷,不注重線下生產,被藍綠大廠趕超,認為雷軍走了互聯網的極端。
很顯然,互聯網的上半場是線上為王的時代,但互聯網的下半場卻是供應鏈和渠道為王的時代。
這也從中佐證了,無論任何互聯網線上模式,最終都需要走到線下,走向實體。
現在,小米全面落后華為等廠商,雷軍和小米才算是徹底醒悟,要搞“線下”,也就是雷軍口中的“新零售”。
“我所有的向往”到“我心澎湃”
雷軍曾說:“我們打拼的目標絕對不是什么市場第一,而是老老實實,日復一日做出感動人心的優質產品,讓所有年輕人都買得起的優質產品。”
的確,現在我們能夠看見雷軍為小米所做的一切。從“彪悍的人生”、“鋼鐵戰士”、“漂亮得不像實力派”、“我所有的向往”到今天的“我心澎湃”,都可以看出雷軍的心里變化。
“我心澎湃”中帶著喜悅,但或許又帶著一絲苦悶。畢竟,老老實實和優質產品并非是靠“吹”換來的。
就像雷軍在2017年亞布力論壇上所述的一樣,風口上的豬都已躺在了地板上。似乎在告訴人們,“吹”的時代已經過去,該落地好好的做產品了。當然,沒有厚實的基本功是不行的。
也許,這顆“芯”才是雷軍“所有的向往”,有了它才能“我心澎湃”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