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火了。
火到什么程度?去年一共有248家SPAC上市,總共籌資800億美元,占到了全年美股IPO的半壁江山。2021年才兩個月,就已經有189家SPAC上市,共融資592億美元,還有一大堆排著隊等著上市。
圖片來源:SPAC Date
華爾街人人都在談論SPAC。軟銀在搞,戴爾創始人在搞,比爾·阿克曼在搞,大鯊魚奧尼爾也在搞……如今不手握一兩個SPAC,不敢自稱資本市場弄潮兒。
所以SPAC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火起來的?
1
這得從2019年的兩樁命運截然不同的上市案說起。
時光倒回到2019年,當時最受期待的IPO非WeWork莫屬。WeWork估值近500億美元。軟銀聲稱它將是“下一個阿里巴巴”。
誰想,這萬眾期待的IPO最后竟然黃了,估值被質疑,CEO出局,上市撤銷,最終估值不到先前的一個零頭。
這場眾目睽睽之下的慘烈失敗,讓眾多謀求上市的公司和投資者心有余悸——在漫長的上市過程中,有無數雙眼睛盯住企業的經營、管理、財務方方面面,許多問題都會暴露在公眾眼前,一個不慎就會翻車。
WeWork敗走的同時,另一家本來不被投資者看好的公司卻成功上市了。
這家公司叫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
維珍銀河是一個商業載人航天公司,上市之時,還沒真正飛過一趟載人航天呢。一年凈虧損1.4億美元,卻已經有了13億的估值。市場上也沒有可以對標的公司,估值簡直就像畫大餅。可是它偏偏就上市成功了,股價還一飛沖天,不到六個月翻了三倍,這令許多分析師大跌眼鏡。
維珍銀河在紐交所上市
而維珍銀河正是通過SPAC上市的。
2
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又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它沒有實質經營活動,上市的唯一目的就是籌錢,然后尋找投資標的,通過兼并收購,把標的公司變成一個上市公司。
通過SPAC上市,不像傳統IPO那樣復雜,只要SPAC的投資者們自己通過就可以了。因為SPAC已經上市了,走的是已上市公司的兼并收購程序,比從“沒上市變成上市”要簡單快捷很多。
再加上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資本市場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快速便捷的SPAC上市方式一下子優勢盡顯,受到了各方青睞。
說了半天,SPAC到底是怎樣運作的呢?我們就用維珍銀河的例子,看看它的具體操作方式。
2017年9月,一家叫做Social Capital Hedosophia Holdings Corp.的SPAC上市了,股票代碼IPOA。
SPAC的發行價通常都是10美元一股,IPOA也不例外。總共發行了6000萬股,籌資6個億。同時每股免費自帶1/3看漲期權。
按照規定,SPAC上市融來的資金會被放進一個信托賬戶中。這筆錢不能做別的用處,只能將來用于收購。
另外該SPAC承諾,如果在兩年之內沒有完成收購,會將本金連同利息一起退還給投資人。如果投資人對投資標的不滿,也可以按原價贖回本金。
一個SPAC有兩類投資人:發起人和外部投資人。在這個案例里,他們的結構是這樣的:
對于外部投資人而言,這是一個下有保底、上有空間的投資機會。犧牲的是持股兩年的機會成本,得到的是未來成長的預期。就算你不認同它的投資,也可以全身而退,還能保留看漲期權,簡直是穩賺不賠。
對于發起人來說,就更賺了——只用兩萬五的本金,拿到20%的股權,每股本金才0.2分。
也就相當于,外部投資人拿出20%的股權,聘請發起人代表他們去投資。發起人出賣的是他們的影響力、人脈、資源、商業眼光……難怪這么多明星紛紛發起SPAC。
這個IPOA的發起人叫Chamath Palihapitiya。如果你前一陣吃過游戲驛站(GME)的瓜,就會記得當時這個人上電視為散戶發聲。事實上,Chamath正是通過維珍銀河一戰成名的。
IPOA成立之后就進入了漫長的等待時期。這段時間里,發起人要去尋找標的、洽談收購。股價也是穩穩地定在10元幾乎沒動過,因為SPAC沒有任何實體經營活動,所以股價完美地反映了放在信托賬戶里的那些現金的價值。
2019年7月,也就是離當初約定收購的期限不足3個月的時候,IPOA宣布找到投資目標,那就是維珍銀河。
根據收購協議,維珍銀河的收購價為13億美元。
3
有的小伙伴可能要問了,等一下,我們剛才不是說IPOA上市的時候也才籌了6個億嗎?6個億的資金怎么能收購13億的公司呢?
這里要用到一個叫做“反向收購”的概念了。事實上,絕大多數SPAC的并購,都是通過反向收購完成的。
反向收購要怎么理解呢?這么說吧:兩個公司的股東分別把自家資產拿到一起來并一塊兒,按照自家資產的價值比例持有新公司的股份,然后看看新公司的股份誰持得多,多的那個就是收購方,少的那個就是被收購方。
在這個例子里,IPOA拿出自家賬面上的6億現金,維珍銀河股東拿出公司估值13億的凈資產,放在一起變成了一個19億的新公司。維珍銀河股東拿到了與其資產相對應的IPOA的股份(10元一股),IPOA的股東原本持有的股票不動。最后,新公司的持股如下:
*有細心的小伙伴發現了,前面一開始外部投資者和發起人的股權比例是4:1,怎么到這里就只有2:1了?因為外部投資人有一部分贖回700萬,而發起人后來追加投資1100萬。實際上這里也是不少人詬病SPAC的地方,就是外部投資者有很大程度的股權稀釋。
合并完成以后,新公司替代原來的SPAC上市,SPAC解體,股票代碼也換成了SPCE(對應“Space”太空)。
整個過程,從宣布收購,到SPAC解體,才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比傳統的IPO快多了。
維珍銀河成功以后,不僅SPAC大火,Chamath也成了投資界明星。之后他又接連成立了從IPOB到IPOF數個SPAC,總計籌資超過30億美元,號稱SPAC之王。
Chamath Palihapitiya
最新消息是Chamath剛剛一口氣又注冊了七個新的SPAC——這是不把字母表用完不罷休的架勢啊。
由于他自帶的明星效應,他的SPAC甚至還沒找到標的就溢價50%達到15元一股。這其實是不太正常的,因為SPAC本身沒有實質的經營活動,無法創造價值。此時如果SPAC解體,投資者能贖回的僅僅是10元一股的發行價。以溢價買入,只能說是投資者甘愿冒一定的風險也要搭上Chamath的順風車。
4
SPAC的大火,也帶來了一些爭議。
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監管不夠充分。它繞開了傳統IPO過程中必要的信息披露和資本市場的多重審視,畫大餅、講故事套現變得更加容易了。
有人甚至說,如果WeWork當初不是走的傳統IPO,而是用SPAC的話,說不定就能成功上市了——如果是那樣,對于投資者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由于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發起人可能會為了在限定時期內完成收購,而定出過高的收購價格,這最終損害的是普通的外部投資者的利益。
電動卡車制造商Nikola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2020年6月,Nikola通過SPAC完成上市,估值33億美元,盡管此時他們還沒賣出過一輛車。
這個SPAC的發起人是通用汽車的前高管,照理說是業內專業人士了。然而Nikola上市后不久,就被質疑夸大了其核心技術,受到證監會的調查,直接導致股價下跌35%。這也讓很多人質疑發起人是否有真正做好盡職調查。
SPAC的形式注定了發起人會擁有標的公司較多的股份,稀釋掉初創投資者和外部投資人的股權。如果發起人能夠給公司帶來實質性的幫助,這當然是兩全其美的好事。但反之,則未必。
比如去年比爾·阿克曼就提出用他的SPAC幫助Airbnb上市,卻被Airbnb拒絕了。Airbnb還是走了傳統IPO路線。外界猜測,可能是因為Airbnb對自己的上市比較有信心,不想引入外部投資者進來分一杯羹。
另外,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所謂投資SPAC的保底,僅限于完成收購以前。一旦收購完成,SPAC解體,上市公司便和其他上市公司無異,有著一樣的風險,發行價也很有可能低于10美元。
所以和任何投資一樣,投資者應當充分了解投資的利益和風險,不要盲目跟風,理性投資。
? ? ? ?責任編輯:lq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