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箱評測的常用術語詳解
本文摘要:音箱評測的常用術語主要介紹了音場及其特性、聲音的空間感、音質與音色、音箱的細節(jié)還原能力、音箱的動態(tài)還原能力等知識。 |
隨著制造技術的發(fā)展和成本的日漸降低,曾經只需能發(fā)聲便OK的PC音箱也越來越講究聲音還原的品質,許多音箱也因此或多或少地具備了一定的Hi-Fi特征——當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給自己的產品找到宣傳上的賣點,廠商不顧產品真正的性能、品質而硬抱Hi-Fi的大腿以證明自己的產品優(yōu)越于競爭對手也是原因之一,甚至可以說是主要原因。——于是,越來越多的PC音箱評測文章也日益Hi-Fi化。
與之前的PC音箱評測文章相比,這些Hi-Fi級的評測似乎有兩個趨勢,一是徹底走向娛樂化,向女性雜志發(fā)展,象《再談音箱評測中的技術匱乏》中指出的那樣,用“高檔”、“華貴”之類的詞匯走煽情的路子;另一個則是試圖加入更多的“專業(yè)”性元素,一本正經地把PC音箱當成Hi-Fi音箱來評測,文中充斥令人眼花繚亂的各式各樣術語,許多用戶閱讀這類文章時常有墮入云霧之感:雖然看著都是由漢字組成,但又似乎很難準確把握其要表達的真正意圖(老實說,筆者看股評時也有類似的感覺,很多時候都想象《功夫》中包租公那樣大聲疾呼,“老兄,說中文!聽不懂呀”),也許對某些廠商來說,這樣的評測才更合乎他們的要求,似乎只有普通用戶看不懂才能愈加顯示其專業(yè)性,才能證明他們?yōu)樽约篜C音箱貼上Hi-Fi標簽名正言順,當然,對評測媒體來說,這樣也似乎更能顯示其水平,各取所獲皆大歡喜的共贏局面使得這類文章越來越泛濫。本文擬對音箱評測時涉及的專業(yè)術語做一介紹,希望能對朋友們在閱讀這類“專業(yè)”文章時有所助益。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其中的很多術語業(yè)界并沒有相應的標準,外延與內蘊均相當含糊,本文所述也不一定準確,希望朋友們理解。另外,也要注意到,很多媒體評測人員在堆砌大量的專業(yè)術語時也未必真正搞懂了其含義,牽強附會甚至胡說八道的情況也很多,大家在閱讀評測時也需了然在胸的。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對于Hi-Fi級的PC音箱要有清楚的認識,所謂的Hi-Fi,更多地努力體現(xiàn)在音質細節(jié)上的精益求精,而一款價格不過區(qū)區(qū)幾百元的PC音箱,就算其生產廠商在賠本賺吆喝,又能有多少投入雕鑿細節(jié)?
音場與空間感
到底是什么音場?這本身就是相當含糊的概念,究其來源,恐怕不外乎英文中的“Sound Field”與“Sound Stage”二個名詞,其中,“Sound Field”傾向于泛指聲音充塞的空間,而“Sound Stage”則更針對音樂演奏時舞臺上樂隊的排列(包括不同樂器位置的寬、深、高、低等)。在中文媒體中,常見的“音場”似乎在很大程度上類似于“Sound Stage”,而“Sound Field”,則更多地用“空間感”來描述。
音場
音場形狀
所謂音場形狀,指的是音箱在還原聲音時再現(xiàn)的演奏樂團排列形狀。 由于受到頻率響應曲線分布不均勻以及喇叭指向性、房間聲波反射條件的影響,有些音場是內凹形的、有些是寬度大于深度的;有些是深度大于寬度的。有些音場形狀就是四四方方,沒有內凹的。這種聲音舞臺不同形狀的再生,即為音場的形狀。
好的音箱,當然還原的音場形狀與錄音時的原樣符合,這是一個基本原則。不過,對這個概念絕對化也有失偏頗,比如說,現(xiàn)場演奏時的錄音,其樂團的排列是寬度大于深度的;但在錄音室中,往往為了音響效果,樂團的排列方式會改變,通常縱深會拉長,尤其是打擊樂器會放得更遠一些。如此一來,就不是我們在音樂廳中所見到的排列,很多時候,音箱的如實還原反而會削弱整體效果的感染度。
音場位置
除了形狀外,音場還有個位置的問題,即不同的樂器分別在整個音場哪個位置以及其在前、后、高、低的布局。不同的音箱在回放中,有的會使整個音場向聆聽者逼近;有的則相對于聆聽者后退;有的聽起來會覺得浮在半空中;有些則又像坐在音樂廳的二樓看舞臺一般,這便是音箱回放中音場位置的不同造成的。
影響音場位置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是頻率響應的均勻度與音箱的擺位。對一款理想的音箱來說,其還原的音場位置應包括:如低音提琴、大提琴的聲音應從較低的地方出來,小提琴的位置比低音提琴及大提琴高;如果錄音時樂團有前低后高的排列時,音場內也要有前低后高的模樣出現(xiàn),比如說銅管一般就位于相對較高的位置;整個音場的高度則應基本相當于聆聽者坐著時兩眼平視的高度或稍高一點。即小提琴應該在視線以上,大提琴、低音提琴應在視線下。銅管至少要與小提琴等高或更高。
至于音場的前、后位置,理想的狀態(tài)應該在音箱喇叭前沿一線開始往后延伸。當然,這種最理想的音場位置不容易求得,因為它與聆聽軟體也有極大的關系。通常,從喇叭后沿一線往后延伸比較容易求得,不過,不能后縮得太多。
音場寬度
一般而言,音箱在回放時,整個音場應該能充斥視聽室的空間,即所謂的寬抵側墻。
音場深度
理論上說,音場的深度指的是音場中最前面的樂器與最后面樂器之間的距離,很多情況下,也即是小提琴與大鼓、定音鼓之間的距離。有些音箱或環(huán)境由于中低頻或低頻過多,因此大鼓與定音鼓的位置會前沖,此時,音場的深度當然很差。
至于有的音箱因為音場的位置向后縮,而被評測為“音場深度極佳”則屬荒唐了。
[page_break]
音場與空間感
空間感
音箱的空間感從本質上說,即是能夠還原的錄音場所三度空間的尺寸大小。要能夠將空間感完全表現(xiàn)出來,絕佳的細節(jié)再生是基本保證,尤其是“堂音”的再生。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如果聽不到完整的堂音,那么“空間感”便無法完整的再生出來。
在很多音箱評測中,常把堂音與殘響混為一談,但這是二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堂音的英文是Ambience,指的是周圍、環(huán)境或氣氛,后來被引申為音樂廳中的堂音。從其涵義中的“氣氛”,即可了解它是指包圍在我們周圍的音樂細節(jié)。除了感性的意義之外,Ambience另有一個理性的解釋,特指傳入耳朵的第一次反射音,有聲學基礎的朋友們都知道,我們的耳朵便是通過原音與第一次反射音之間的時間延遲定位聲音來源的,對音箱回放同樣如此,通過第一次反射音與真接音的時間延遲,我們可以“感受到”音樂廳空間的大小,換句話說,如果無法在回放中找到堂音,便無法在大腦中還原空間感。
??? 而殘響的英文是Reverberation,雖然殘響也屬于反射音,但是,殘響有一個更嚴苛的時間定義,那就是指一個猝發(fā)音發(fā)生之后,聲音的能量衰減到原來的百萬分之一(60dB)的時間長度。這與輔助人耳定位的堂音相差甚遠。
音箱的定位能力
能聽到完整的堂音,能夠還原空間感,是不是就意味著音箱的定位能力沒問題呢?答案顯然沒這么簡單。很多初學攝影的朋友可能都曾遇到這樣的情況:拍照時由于焦距沒有調準而造成照片中重點比如說人臉一片模糊,而背景中的某朵小花則相當清晰,同樣地,在音箱的回放中,相位失真也會導至致定位的漂移,將本應在左前的樂器還原成在正前的情況屢有發(fā)生。此外,空間中直接音與反射音的比例不佳尤其是高頻反射太強也會導至定位不準。
層次感
層次感很容易了解,它是指樂器由前往后一排排的間隔能否清楚再生。以電視而言,深灰與黑能夠分辨出來的話就是有層次感。音響亦然,樂團的排列不會混在一起就是有好的層次感。更甚者,我們要聽到樂器與樂器之間的空間,這樣才會有最好的層次感。
形體感
??? 形體感也就是讓人聲或樂器展現(xiàn)出立體感的能力。形體感好的音箱會讓聲音更浮凸,更具有立體感,使聲音輪廓的陰影更清楚。
音質與音色
音質
音質是指聲音的品質,在英文里,音質(TONE QUALITY)與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在中文里,音質與音色經常被混用、誤用。
那么,到底什么叫作聲音的品質呢?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我們在評價汽車的品質好壞時,品質多指汽車的性能、安全、使用壽命等,而不是指它的造形是否花哨時髦,同樣地,對音質,音箱的品質而言,也不是指它的層次如何、定位如可等,更多地專其其耐不耐聽。一件音質很好的音箱,它表現(xiàn)在外的就是舒服、耐聽。相比較而言,有的音箱可能生猛有力解析力也強,但是不耐久聽,那可能就是音質的問題。一件好的音箱,其音質就應該像一副好嗓子,讓人百聽不膩。
???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質”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音質高貴、很好、很美就代表著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讓人聽起來很舒服。
音色
音色從字面看是指聲音的顏色,當然,我們都知道,聲音是沒有顏色的,不過,也常聽到類似的說法: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
在Hi-Fi人士看來,聲音就像光線一樣,是有顏色的,不過它并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聽到的。通常,音色愈暖聲音愈軟;音色愈冷聲音愈硬。太軟或太硬當然都不是很好。有時,音色也可以用“高貴”之類的字眼來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過,就像布料一般,布質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卻是指它的顏色,這其間還是有明顯的界線。
透明感
聲音的透明感幾乎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名詞。不過,使用創(chuàng)新聲卡的朋友可以比較一下同一首樂曲在別的聲卡下播放的情況——當然,前提是要使用具有不錯品質的音箱——也許便能體會到創(chuàng)新使用多年的廣告詞“水晶般清澈”的涵義,這在某種程度上即代表透明感。
透明感的不同使得有些音箱聽起來澄澈無比,有些則像蒙上一層霧般。對音箱而言,如果透明感不佳的話,在整體表現(xiàn)上便會下降多個檔次。最好的透明感是柔和的,聽起來耳朵不會疲勞;較差的透明感像是傷眼的陽光,雖然看得清楚,但很傷神。大部份的音響器材無法達到既清楚又柔和的透明程度,而只能單單表現(xiàn)清楚而已。
[page_break]
音箱的細節(jié)還原能力
生動
??? 音箱還原能力的生動可以使音樂聽起來更活潑,不會死氣沉沉。這是音樂好聽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好像一個卓越的指揮家能把音樂指揮得充滿生氣;而蹩腳的指揮往往將音樂弄得呆板。
解析度
??? 解析度的概念相對容易理解,可以將其顯示器的分辨率類比,分辨率高的顯示器,可以將圖像的細節(jié)顯示得更清楚,而好的音箱,則可以將聲音中細微復雜的部分清晰地還原出來,描述這種能力的指標即是解析度。
一般而言,音箱的解析度多指低電平時(聲音細微的變化)時的解析度,對高端Hi-Fi設備,才有高電平的解析度一說,指的是極端爆棚時對聲音中各種元素的還原能力。——對PC音箱而言,這純屬奢望。
細節(jié)再生
??? 從某種意義上說,細節(jié)與暗部層次清楚也可以歸結到解析度,不過,解析度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細節(jié)再生與層次感,比如由前往后一排排的層次感僅靠解析度就不足以完成。
細節(jié)泛指樂器的細節(jié)、堂音的細微再生與錄音空間中所有的雜音。一件音響器材細節(jié)再生的多寡很容易經由AB Test 比較出來。音箱的細節(jié)再生與還原能力取決于很多因素,如低失真、高訊噪比、高靈敏度、高解析度、透明感等。細節(jié)少的器材聽起來平板乏味:細節(jié)多的器材起來趣味盎然。一件優(yōu)秀的音箱,必然要保證在豐富的細節(jié)再生能力。
[page_break]
音箱的動態(tài)還原能力
速度
??? 速度在音箱對聲音的具體還原主要表現(xiàn)在上升時間與回轉率,強調的是音箱表現(xiàn)中各項反應的快慢。
動態(tài)對比度
動態(tài)對比通俗地說,也可以理解成聲音的強弱對比,即大聲與小聲之間的對比。
一般而言,動態(tài)對比也可以分為大對比度的動態(tài)對比與小對比度的動態(tài)對比。比如說,古典音樂的動態(tài)對比往往很大,緣于其最大聲與最小聲的對比很大;而搖滾樂雖然聲音很大,但是它大小聲的起伏并不大,因此動態(tài)對比并不大。
什么是對比極小的動態(tài)對比呢?也就是強弱很接近的細微對比。這種細微的強弱對比就像水波蕩漾般,遠遠看好像不動,近看才知道它是一直細微的在波動。動態(tài)對比用最淺顯的說法應該是這樣的:極大的動態(tài)對比像驚濤拍岸;極小的強弱對比就是清風吹拂下的湖水波動。
音箱的整體平衡能力
從整體的角度看,音箱就象控制樂團的指揮一樣,應該求得一個整體的平衡。這就好比一個樂團中,人人皆是獨奏的高手,但是每一個人都想出鋒頭,不聽指揮的詮釋,如此一來雖然個別演奏水準高,但是樂團的整體平衡性一定很差。這樣就不是一個好樂團。同理,一款音箱縱使單獨來看每項性能指標都不錯,但若無法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那么也一定不耐聽。此時,不管解析度多高、動態(tài)對比多好也沒有用。關于這項指標,很多時候無法用具體的可量化指標衡量,要分辨音箱的整體平衡能力就像多聽音樂會才能分辨樂團好壞一般,祗有靠自己豐富的聆聽經驗來判斷了。
此外,整體平衡能力還包括高、中、低頻段的適當量感分配。例如我們所說的低頻基礎要好就是其中之一。所謂低頻基礎就是低頻段在整個音樂里造成的穩(wěn)固、穩(wěn)定的狀態(tài)。大部份的音樂迷都希望音樂是很厚實、豐潤的,而不希望高頻多過中頻、低頻,而造成頭重腳輕的情況。這種合理的高、中、低頻段量感也是音箱旳整體平衡能力的體現(xiàn),整體平衡能力強的音箱聽起來就會耐聽,這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音樂性。
比如說,在音箱擺位時,首先要得到的就是整體的平衡性。千萬不要為了音場表現(xiàn),而犧牲了雄厚的中頻與低頻,如果您的音箱離墻太遠時低頻會不足,那么就應該讓音箱靠墻擺。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