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與摩機
??? 就它的發展來說,可以說是歷史最"悠久"的了。在半個世紀前,以電子管放大器技術和電聲學理論全面建立為標志的音響技術就已臻于成熟,出現了不少著名的放大器,雙聲道立體聲概念已經提出,用300B推號角音箱風靡二戰后的電影院,成為當時Hi-Fi的里程碑。50年代末,由于負反饋技術發展,進一步改善了放大器的失真特性,遂成為電聲系統設計所追隨的對象。晶體管出現以來,放大器幾乎是帶來了一次"革命",使Hi-Fi音響普遍進入了平常百姓之家,新的設計構思和技術應用層出不窮,隨著晶體管器件制造技術的不斷提高和數字技術的出現,90年代Hi-Fi技術已由AAA方式完成了向DAA方式的轉變,并逐步出現了向DDA發展的趨勢。伴隨放大器技術發展和水平的提高,整套的電聲器材也得到了長足發展,揚聲器、音箱、線材、聲音存貯媒質、聲撿拾器件、調音設備…日益完善,雙聲道技術已發展為多聲道,使70年代就提出的全息立體聲逐步成為現實。也為DIY與摩機展現了更廣闊的空間。
??? 雖然音響技術在電子技術發展中已非主流,一些技術已經成為"古董",但由于人們對Hi-Fi的追求,這些技術仍然是發燒友制作摩機的豐富財富。誠如某位音響高手所說:"為什么這種老古董技術的產品在今天仍然令那么多人著迷而不落伍?我認為其中有二個原因是不可忽略的,其一是新的音響美學不斷的興起,它帶領人們從新的角度來賞玩這種古老的技術產品;其二就是這種古老技術產品的功能不在于它能在天上飛得多高、或將資訊計算得多快,它是用來欣賞音樂的。就是因為這樣,我相信這種古老的技術產品就是再過五十年也不會落伍","也因為它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另一種新的音響美學來讓它不落伍,因此,當要設計、生產、銷售這種音響產品時,文化背景與藝術品味就變得非常重要了……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在從事音響工業時,一定會把他對音樂的認知表現在聲音的特質上;也一定會把他對藝術的品味反映在造型的設計上"。
??? 有人說用DIY與摩機來發燒是一種"工程師情結",這是有點道理的。有誰不為自己設計制作的作品實現了心中理想,達成了聲音欣賞目標而激動不已呢!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它與廠家為開發產品進行的設計制作也有本質的不同,DIY與摩機是發燒友貫徹自己音響理念的一個過程,在克服重重困難之后,其在成就感、目的性和收獲等方面所得來的喜悅乃是不可比擬的。同時,由于器件與材料的發展,也為發燒友DIY與摩機的奇思妙想提供了更強大的物質基礎和支撐條件,使他們在登攀Hi-Fi高峰中得到了更多的幫助。
發燒錄音
??? 限于中國國情,中國發燒友中"錄制派"是最不常見到的一族(至少我的感覺是這樣)。根據日本發燒友發展的情況來看,"錄制派"發燒友必須在全社會的發燒水平相當高之后,才會出現。約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日本的音響器材制造已進入國際水平,推動了社會上發燒熱潮的形成,晶體管使錄音實現了小型化,器材成本降低,促進了許多發燒友加入錄音行列,開展了"錄音演奏會"、"回歸自然錄音"、作品的聆聽、講評與評獎等有組織的錄音活動,從而形成了"錄制派"發燒友一族。
??? 錄音發燒友具有敏銳的聽力、豐富的聲音體驗和賞析聲音的功力,更能體會音效對人類情緒的影響,也更能把握音效再現,是發燒界真正的"金耳朵"。有的人堪與錄音師、調音師的技術相媲美。錄音發燒友被稱為發燒界"攝影師",其主要興趣是:1、體驗現場聲音與錄音重放的差異,培養把握聲音現象的能力,忠實于原音,使之藝術化。講究在錄音中,把聲音、場景與個人情感融合在一起追求作品的個性化和豐富感情,通過錄制器材和技巧對聲音達到詮釋。2、進行錄音技巧探索和技術研究,逐步培養自己的錄音專長,以體現對音效的追求。他們中的許多人并不滿足于書本的和現有的錄音技術,常為了達到某種音效,出盡"奇術怪招",而且對錄音位置、錄音方式、調音方法也有自己特殊的理解。3、DIY或打摩錄音器材,制作自己特殊的錄音裝備。我曾在日本《無線と實驗》雜志上見過日本錄音發燒友制作的一個8通道4CH便攜式調音臺,其設計制作水平并不亞于今天的任何專業調音臺。4、錄音蒙太奇是錄音發燒友最終制作出作品的主要手段,也是他們對人類-自然感情的流露和藝術理想的集中表現。有的將音樂加上自然音色,有的把音樂片段進行連接,有的追求聲音的"色彩化"、有的甚至就是用自然的聲音編制作品等等,簡直無奇不有。如有人用一百多個驚濤駭浪的錄音片段來制作出"音畫"作品的,等等。5、將錄音作品作為對自己境界的表達,對錄音作品進行欣賞與交流,收集其他錄音發燒友的作品,將好的錄音燒錄刻盤,進行錄音表達手法的比較研究,培養自己對錄音作品的欣賞能力。6、撰寫錄音的體會和文章。尤其是一些情景交融的錄音體會和經驗,為錄音水平的發展留下了寶貴財富。
??? 錄音發燒友無論是整體水平還是發燒素養方面在發燒界中都是很高的一族,他們的出現,必將對發燒技術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目前,隨著中國發燒水平普遍提高,MD等新的錄音手段和計算機應用發展,音響器材質量不斷完善,人們收入增加,消閑時間的加長和交通條件改善,已經為中國錄音發燒友的出現準備了條件。盡管我們現在還沒有參加"錄音演奏會"的可能,但是自然錄音、錄音蒙太奇等等也還是大有可為的。怎么樣!愿意嘗試一下錄音發燒友的樂趣嗎?
家庭音響工程
??? 它主要包括聆聽室設計裝修、音響器材配置和校音技術三個方面。
??? 聆聽室是音響器材的工作環境,也是音響效果如何實現的關鍵環節,有的發燒友甚至認為它的質量是關系聲音能否正確還原的基礎,比放大器、音箱對聲音還原的影響還更重要。對家庭聆聽室的音響處理,主要是控制房間駐波、減少聲干涉現象、獲得適當的混響時間和均衡聲場。經過恰當處理的家庭聆聽室,應當對聲音的頻率響應、聲場還原、聲壓平衡有良好表現,使人有現場感,渾然不知身居螺室。由于居室環境與音樂廳堂相比,尺寸要小得多,形狀多樣,沒有良好的建筑聲學設計,駐波分布在可聞閾,易受室外環境干擾,裝修又要符合家居美學要求等,處理起來條件苛刻,許多用于廳堂音響的處理技術不能簡單套用,因此也就為發燒友進行建筑聲學實踐創造了條件。雖然裝修聆聽室的機會對一個人而言并不多,但你可以從客廳、庫房逐步做起,結合實際多總結交流一些經驗,多學習體味一些原理,待條件成熟,再著手設計裝修專門的聆聽室。
??? 音響市場、雜志和展覽的繁榮,為發燒友接觸優秀音響器材帶來了極大方便,有許多發燒友對歐美、日本及各國器材的品牌、性能如數家珍,知道各種器材配合所產生的聲音效果和音樂表現,能比較出其中細微的差別,音響器材配置已經是今天中國發燒友討論得最多的"熱門話題"了,然而要把器材配置做好卻不是任何人都能辦到的事。利用不同的器材品性配置出有良好音樂感的系統,是一門技巧性頗高的技術,它不僅僅來自對器材熟悉,有雙好耳朵,更重要的還是要善用器材,有高的藝術品味。如果器材匹配處理欠佳,就算是那些高檔的貨色,擺在一起工作時,效果往往也令人頹喪;而許多大家看來貌似平平的器材,經過合適的匹配,仍然可以發出不錯的聲音來,就看你是不是識貨。當然,做好器材配置也不得不考慮"銀兩",只有在與自己經濟條件相稱的情況下,選擇出心滿意足的配置,才是最合理的。那么,怎樣來達到這個目標呢?通過品評不同器材配置的效果,提高欣賞素養,不斷積累經驗方是正途,道聽途說、閉門造車、盲目追求名牌者是終難成功的。
??? 在做家庭音響工程中,校音是一個看似容易,做起來頗有難度的漫長過程。你首先得根據自己的目的建立一個校音的標準,使你能夠客觀地去評價音響系統在音效上的毛病,從器材調校、改善聆聽環境聲學特性入手,反復耐心調整,歸納經驗,提高駕馭器材和克服環境缺陷的能力,逐步接近你理想的目標,創造出你所期望的音響效果來。校音中可以學到的知識很多,音箱等器材的擺位就很有些學問,克服聆聽環境癖性的辦法也要在調整中不斷總結,甚至有助于自己聽音能力提高,總之如果你追求Hi-Fi的完美,校音將會始終伴隨你走過發燒之路。
??? 隨著音響技術、電子技術、數字技術的發展,今天我們所用的器材都是遵循Hi-Fi的思想來設計、制造和發展的。所以發燒器材都以追求Hi-Fi作為唯一的標準和其靈魂,即便是聲音控制設備生產也是如此,必須在保證Hi-Fi化的前提下來實現功能化。在今天,放大器的頻率響應高端可達到100kHz(低噪聲寬頻帶放大器的指標已經達到DC-2MHz),總失真達到0.1%以下,線性、瞬態、信噪比等指標已接近了Hi-Fi的總體要求,并在Hi-End思想的影響下向個性化方向發展;A/D、D/A的信號轉換,在技術上幾乎可以達到任意精度;32CH的多通道數字錄音基本實現了對全聲場信息的控制和原音錄制;超海量的光信息存貯技術可以做到更精密的聲信息無損存貯和提取;聲控制技術發展更是豐富多彩,利用DSP等技術,能夠根據需要而改變聲信號的強弱、相位、諧波成分、頻率響應、瞬態表現等,為加工聲音效果提供了極大方便;通過建筑聲學技術與多通道放音技術的配合,對局限房間內的聲場還原也不再存在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利用現有技術已經能夠對原音按自己的需要進行藝術的再創作(例如一些DJ對聲音效果的制作,一些發燒友對音響系統的個性化配搭和調整),從而推動了音響向藝術方向的發展。盡管現在的技術水平仍需完善,還存在揚聲器等至今發展緩慢,還沒有解決好的問題。
??? 與照相類似,音響對聲音的再現是以被動方式來實現的,其對藝術創造的限制性較大。并且,由于限于經濟等條件,國內大多數發燒友擁有的器材很有限(幾乎都是只有一套設備),聽音欣賞中很少可以做不同的器材配搭,審美實現的范圍窄,所以他們主要關心的還只是信號轉換技術、放大技術等實現聲音重現的問題,從單純技術的角度去認識音響。特別是受Hi-Fi的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現在的許多發燒友并不認為音響可以作為一種藝術創造的手段,而是將它看做是能再現聲音的工具。應該說,這種情況與國外相比,在全面認識音響的技術性質方面還處在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
??? 堅持"音響是技術唯一性的"人認為:音響只有是技術唯一的,才能保證Hi-Fi觀念的純正。但是,這種想法從一開始就是理想主義的!只要技術對音響系統中的非線性存在還有一絲一毫被保留,就不可能實現。因此,這個觀點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第一,電路理論上不存在純粹的線性放大器,而且音響電路不是電子技術發展的主流,已很難還有大的突破;第二,Hi-End思想出現以來,音響系統研制已經向個性化發展,以滿足人們在使用音響中審美觀念的實現;第三,隨著社會越來越世俗化、商品化,人們對利用音響進行聲音欣賞也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如果這樣的情況繼續下去,則Hi-Fi以"真"作為音響唯一評價標準的思想將被瓦解。 也正是如此,追求音響真實還原聲音的努力雖然仍會繼續,但更多的人會把眼光轉向滿足聆聽聲音的心理體驗,使音響的聲音重現更藝術化、更符合于自己審美實現的目標,把音響技術的功利及效能發揮到極致,最終超越于單純工具的使用。?
??? 從技術的觀點來看,難道音響對聲音的還原就只能體現聲音原本的性質嗎?其實音響還包含了其本身對聲音的表現,所謂的"英國音"、"美國音"……也正是利用了這個性質才創造出來的,并沒有人認為它不符合Hi-Fi,而真實的聲音倒是只有一種。因此,大家對音響在"唯真"、"唯美"的觀點之間已經妥協了。只存在心理上接受不接受的問題。而許多日本制造的音響、一些監聽用的音響倒是很"真"的,但大家并不喜歡,認為缺乏文化氣息,特別是日本音響被說成了沒有"音樂味",根本不能聽。就技術而言,我相信日本人要把有"日本音"的音響做出來并不難,可是市場會接受嗎?有多少人能接受呢?今天,音樂的主流是歐美音樂,即使要民族化,考慮到向世界介紹的因素,也要含有歐美化的成分。試想如果日本人把他們的審美觀念貫穿到音響制造中來,這樣的音響還想賣到全世界嗎!那就走"唯真"的道路吧,起碼這是對Hi-Fi的徹底體現,但這在中低端產品上是很難做的,并由此引起了大家的一片譴責。再說"中國音"吧,雖然也令國人魂牽夢縈,從市場出發,制造商是否愿意去做呢?發燒友們不是言必稱英國,道美國的嘛。
??? 對發燒友們來說,利用現有的器材配機現在已是和DIY居同等地位的技術了。這是因為音響器材多樣化發展的結果,若所有的音響都是"真",那我們就會失去欣賞多樣化聲音效果的機會。在國外的一些發燒友中,他們擁有的器材往往不只一套,所以可以通過器材的多種配搭實現對聲音的表達和選擇,根據不同的聲音特點確定欣賞目標,使聲音的形象和意味按自己的理想充分表達,符合于自己的審美需要。甚至有一些人采取了放棄以"真"為準則的聆聽態度,認為:欣賞就必須使我喜悅,應當是我所需要的。把聲音控制的一些器材引入到了音響的聆聽欣賞中來,用改變聲音的音色、頻率響應、聲場、時間等方法,達到欣賞目的,當然盡管如此,為了保證對聲音原作的欣賞,他們還是為"真"留下了一席之地。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為什么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要在對《蒙娜麗莎》的臨摹中將蒙娜麗莎改為圓眼睛,加上向上翹的小胡子。這其實是一種利用完美對表現自我的一種表達。而這對于久已習慣于具象欣賞的中國人來說可能是難以接受的,反映到音響的欣賞中也是這樣。
??? 另外,計算機技術發展也將為音響的聲音表達創造新的技術途徑,從而豐富音響的審美。到底未來的音響將如何發展,Hi-Fi是僅僅從技術的角度來體現,還是作為審美的標準被堅持下去呢?我們只有拭目以待。
相關推薦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