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原則可循,初入門者在選購器材時就很容易迷茫,不見得能買到合乎自己喜愛的音響。喇叭體積大,低頻段就能夠自然向下延伸,中頻段比較寬鬆,高頻段也降低緊繃失真的機會。
假若空間不是問題,喇叭體積寧可選大不選小。
雖然300B管機之類后級有著較美的音質,但若談到所有影響聲音因素的綜合評分,大功率后級所獲得的好處遠多于只有音質一項。所以,除非喇叭效率高達90dB以上而且阻抗曲線很平順,建議您還是遵循「選大不選小」的原則。
大部份人很難擁有大聆聽空間,所以氣勢磅礡的大塊山水美感很難再現。不過在小空間里,仍然可以追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精細美感,而精致的調聲手法在此時更形重要。
大部份音響迷第一次面對選購音響器材這個難題時,都免不了產生某種程度的惶恐:口袋里預算有限,既想一次買足自己向往已久的器材,又苦于預算不夠;想妥協先買重點器材,又不知預算該怎么分配。往往,就在這種復雜心態下,音響迷很容易就受音響賣家影響,買了自己并不喜歡的器材。
其實,這種情形幾乎避免不了,這就好像是音響迷的宿命般,想要自己有所定見,就要先過這一關。對此,我無法提供更好的忠告。不過,我卻可以告訴您,不論任何階段,當您在選購音響器材之前,一定要先確立以下四項原則,并且相信自己的耳朵,以耳朵來驗收。這樣,音響迷們大概可以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錢。
到底是要先確立哪四項原則呢?第一、選暗不選亮,第二、選厚不選薄,第三、選大不選小,第四、要氣勢或要精細。
選暗不選亮
先說選暗不選亮。這裡的暗與亮指的是整體聲音的亮度,而且要注意的是,所謂的「暗」并不是指沒有光澤聽起來悶悶的那種暗,而是「稍暗」而帶有光澤、透明感的那種感覺。在此,我要說明「光澤」、「透明」與「太亮」的區別。無論是哪種光澤或透明,它們都是屬于陰柔稍暗的亮度,而不是耳朵感覺有壓力的亮度。任何的亮度,只要是讓耳朵感覺有壓力,讓您覺得聽不了多久耳朵就疲勞,心浮氣躁,那就已經是「過量的亮度」。如果聲音太亮,加上室內反射音過多過亂過長,您就會覺得聲音「太吵」,聽不了幾分鐘就開始會有如坐針氈之感。
接下來我要解釋「暗」。絕大部份原聲自然樂器所發出來的聲音都是溫暖且稍暗的聲音,再加上樂器本身材質所帶來的適當亮度與光澤,就形成美麗的音色。例如,銅管樂器雖然以金屬制成,但是它們本身所具備的溫暖特質卻從來不會被嘹亮所掩蓋。即令是三角鐵,它所敲出來的聲音也是那么的清脆與溫暖。
用金屬制成的銅管樂器就已經不會太亮,更遑論用木頭制成的弦樂器。無論是提琴族或鋼琴,它們的聲音都是在溫暖的光澤下略帶稍暗的音色,也就是我所說的木頭味。當然,小提琴在以很強的力度下拉高把位音階時,難免會有緊繃的聲音出現,但也都是在讓耳朵刺耳的限度之下。絕大部份時間,提琴族都會在它們最美的音色表現范圍內工作。除非另有意圖,否則作曲家不會刻意選擇樂器表現不佳的音域來寫曲,故意讓樂器發出刺耳的聲音。
再來說到人聲的「暗」。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聽流行音樂的歌手唱歌時,一般都不會有尖銳難聽的嗓音出現。但是,如果我們聽歌劇歌手唱歌,經常就會出現喇叭負荷不了的刺耳尖銳聲,好似那些歌劇歌手天生就會唱出像金屬一樣令人不舒服的聲音。
其實這是天大的誤解,歌劇歌手的嗓音與對聲樂的修為恐怕高出流行歌手太多,他們的嗓音可以說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也可說是聲音最美的樂器。像這樣的東西,怎么可能會發出令人掩耳的金屬聲呢?問題就出在歌劇歌手的聲音能量非常驚人,一般的擴大機或喇叭往往因為承受不住那驚人的能量而失真,以至于造成尖銳緊張刺耳的金屬嗓音。
人的喉嚨是肉做的,歌劇歌手的胸腔、腹腔、頭腔也是肉做的。人聲在聲帶的振動(想像它是提琴族的弦)下,經過胸腔、腹腔與頭腔(想像它們就是提琴族的琴腔)的美妙共鳴,發出了美妙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怎麼會是金屬聲呢?假如是金屬聲,那些歌劇歌手也不會有人請他們唱歌了。這其中帕華洛帝的聲音被音響迷曲解得最厲害,因為他的聲音能量大,音域高,穿透性強,一般軟腳的擴大機與喇叭一遇上他,就如摧枯拉朽般被擊倒。所以許多音響迷百思不解,怎么帕瓦羅蒂會被譽為三大男高音之首?因為他們所聽到的帕瓦羅蒂都是失真的帕瓦羅蒂。反而,卡列拉斯自知天賦不如人,因此避短就長,以溫柔的唱腔、充滿委婉感情的詮釋獲得音響迷的青睞。
「人聲」這種樂器既然是肉做的,它所發出來的聲音就應該是稍暗的,即使是蘇芮或張惠妹那充滿張力的高亢嗓音也聽得出令人舒服的「肉聲」。這些,都絕對不會是太亮的聲音。所以,當您在選購音響器材時,請相信自己的耳朵,寧可選擇比較暗的聲音。但是不要忘了,要「稍暗」中帶著自然的溫暖光澤以及樂器特有的質感。這也就是我經常說的鋼琴、提琴族樂器要有木頭味,人聲要有肉聲。假若您聽到的是太亮而讓耳朵不舒服的人聲與樂器聲音,不管店家說得天花亂墜;不管品牌名氣有多響亮,您都要用自己的耳朵去拒絕它們。
選厚不選薄
這裡的厚、薄指的是「整體聲音」的厚度,而不是偏指某一段頻域。當您在選購音響器材時,最好帶上幾張古典管弦樂或交響樂的CD。為什么?因為管弦樂或交響樂的音樂最能夠體現作曲家在進行管弦樂配器時對于高、中、低頻段聲音的平衡要求。這種平衡的要求就像金字塔造型:底部的基礎面積龐大,越往上橫切面積就越小。其實這也就是人類聽覺對于聲音平衡的要求。許多音響迷誤以為高、中、低音域的平衡就是這三個頻段聲音能量一樣多一樣強,這是錯誤的。假若高音域的能量與低音域一樣強,我們的耳朵早已覺得受不了。唯有低音域的量感最多,才會令人有被聲波舒服包圍按摩的感覺(人類對于20Hz以下的頻率已經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用皮膚、骨頭去感覺振動);唯有中頻段量感少于低頻而多于高頻,我們才會有飽滿堅實的感覺,這是中間支撐的骨干;也唯有高頻段的量感少于低頻段與中頻段,我們才會有圓順往上延伸的飄逸整體感。
人類對于金字塔造型平衡感的喜愛不僅存在于聽覺而已,它也存在于視覺上的安定感。例如我們的建筑物一定是底部較大頂部較小,這樣才會有安定感與平衡感;我們的汽車形狀也是如此。甚至大自然里的萬物莫不皆然:您看看樹,您看看山。
所以,您帶交響樂CD去選音響器材時,如果所聽到的聲音不夠厚實飽滿穩定,底部不夠豐富,那都是違反人類對聲音金字塔型平衡的要求。請注意,有時單薄的聲音會令人誤以為那是清晰;而厚實飽滿的聲音如果遇上駐波,也可能會有渾濁之感。如何在渾濁與單薄之間取得最佳平衡,那就是我輩音響迷所必須做的調聲工作。
選大不選小
此處的「大小」指的是擴大機的功率大小與喇叭的體積大小,以及聆聽空間的大小。為什麼擴大機的輸出功率寧可選大呢?又為什麼喇叭的體積寧可選大呢?擴大機的輸出功率選大,聲音的動態被壓縮的可能性就減小。動態被壓縮得越少,聲音就越真實。況且,擴大機的輸出較大的話,可供搭配的喇叭范圍也就越廣。
喇叭的體積選大有什麼好處?低頻段能夠自然的向下延伸,中頻段比較寬松,高頻段也降低緊繃失真的機會。最近十年來流行小體積的喇叭箱體,這種流行并不是聲學物理上的新發現,而是因應越來越狹窄的居住空間與降低箱體成本使然。也因為箱體內容積變小,所以阻抗曲線越來越陡峭,喇叭也就越來越難推,所需要的擴大機功率就越來越大。因此,假若空間不是問題,喇叭體積寧可選大不選小。
有人說大功率的后級意味著更貴的價格與更差的音質,所以寧可選像300B管機之類的后級,這類的超小功率管機有著較美的音質。在單論音質這一項時,這種說法是無法挑戰的。但是,若論到所有影響聲音因素的綜合評分,則較大的輸出功率所獲得的好處遠多于只有音質一項。除非您所使用的喇叭效率高達90dB以上,而且阻抗曲線要很平順。
聆聽空間大小之間有什么差異呢?聆聽空間越大,聲波受室內六個介面(牆面)影響的程度就越小。換句話說,如果聆聽空間越小,聲波受到墻面扭曲的程度也就越大。就我們的聽覺而言,這些扭曲包括低頻段的渾濁、中低頻的強烈駐波、中頻段過濃的鼻音以及高頻段的過量反射。而為了改善這些扭曲,我們必須在空間中加入各種吸音材料與各種表面造型,這是相當費力又不容易討好的善后工作。
當然,較大的空間也會面臨不同的問題;過長的殘響、(如果沒有適當吸收)、被稀釋的聲音密度(喇叭能量不夠的話)以及更困難的噪音隔離。此外,都市內較大的空間意味著更高的購屋預算。但無論如何,較大的空間所享受到如音樂廳的真實感永遠是小空間聆樂無法達到的夢想。所以,寧可保留較大的空間而不要將空間隔小。
要氣勢或要精細
如果音響迷曾經有過在好音樂廳前排聆樂的經驗,他一定會向往家中的音響效果就如現場般。甚至,真正的好音樂廳即使坐在后排,那種管弦樂高潮時澎湃洶涌的氣勢也會令人畢生難忘。所以,澎湃洶涌的氣勢絕對是音響迷的最愛,因為那是音樂廳的原音重現,那是氣勢磅礴的大塊山水。
然而,只有極少數天之嬌子才有可能享受到如臨現場的澎湃洶涌。因為,您必須要有大輸出功率的后級、大體積大能量的喇叭、大的聆聽空間,以及能夠開大音量不怕妨礙鄰居這四樣條件。如果能夠擁有這四個「大」,音響迷的人生至樂也不過如此。此時,您所關注的不會是微小細節的表現,而是如現場般的氣氛。可惜,大部份人很難同時擁有這四個「大」。因此,在購買器材時,您就只好認命,朝向能夠表現出精細細節的方向去思考。此時,擴大機有限度的大即可,喇叭也有限度的大就好。您可將本來要花在「更大」的預算轉而成為對「質」的要求。想想看,在小空間中,您與喇叭的距離很近,雖然氣勢磅礡的大塊山水美感很難再現,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精細美感是必須追求的。此時,精致的調聲手法更形重要。
無論是追求氣勢或精細,有一個重要的原則是不可以遺忘的,那就是前面所言金字塔式的聲音平衡。許多音響迷一味的追求精細,以為「精」得只剩下骨頭的音場才是對的,因為他「看到了」一絲絲的樂器形體。這使得聲音的再生變得單薄刺耳,缺乏色彩與索然無味。請注意,音場是要有肉有骨有熱血才是正確的。無論您要求的細節再生有多精細,整個音場還是要像金字塔般平衡豐潤飽滿、充滿迷人的魅力才是正確的。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