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a無線通信協議的優勢是距離遠卻能做到低功耗、但最大的不足就是傳輸速率慢、鑒于LoRa的長距離和低速率,數據采集器和iNode無線節點,它們可以組織成星型組網,如果保留的slot過少,需要重新分配slot。
一、 典型的LoRa無線網絡
LoRa(Long Rang)無線通信協議是一種長距離的無線通信技術,它最大的優點是距離遠(空曠距離可達15kM),同時低功耗;當然,它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傳輸速率慢、它最適合無線傳感器網絡,比如在戶外或跨樓宇(多樓層)采集:用水、用電、溫濕度、一氧化碳、煙霧報警等。
鑒于LoRa的長距離和低速率,銳米通信設計:iDC10(DataConcentrator)數據采集器和iNode無線節點,它們可以組織成星型組網,一種典型的無線網絡拓樸如上圖所示。
iDC10和iNode基于“單跳”通信,這樣可以節省iNode寶貴的電能,特別適合于電池供電的場合;iDC10能根據iNode的數目、通信速率和負載將時間劃分成slot(時隙),這種時分復用的方法可以最大化利用帶寬,避免沖突;iDC10自組織和維護網絡,無須用戶的配置,簡單易用。
二、 帶寬的最大化利用
我們先看一個“競爭與沖突”的網絡通信協議,如下圖所示,有3個節點:#i、#j和#k,它們使用LBT(Listen Before Talk)偵聽信道空閑的方式“競爭”接入網絡、從通信時序圖可以直觀地得到2點:
① 沖突帶來能量的損失,更多的延時和后續沖突,如#k本來想在Ti時刻發送數據幀,因為檢測到沖突,它延時到Tk時刻才能通信。
②沖突會浪費通信帶寬,當LBT檢測到沖突時,它將使用“隨機延時退避”算法,這樣一來通信時間將被“碎片化”,有一些通信帶寬將無法得到利用。
時分復用的原理如下圖,它是一個嚴格的“按部就班”的機制:通信節點在分配給自己的slot(時隙)里發起通信,通信帶寬得到最好地利用。
時分復用技術也有自己的“軟肋”:
① 擴展性不強、隨著加入網絡的節點越來越多,slot將會更少,因此需要設計算法來保留一部分slot作為“下發通信和信標”使用;如果保留的slot過少,需要重新分配slot。
② 時鐘漂移帶來沖突、盡管晶振在人們的眼中已經很“精確”了,但是生產工藝,溫度和老化,還是會讓個體產生精度差異、這種漂移會讓節點通信發生沖突,導致時分復用算法失敗。
為應對上述挑戰,銳米通信巧妙地使用了“安全距離”算法,它根據節點數目和時鐘最大漂移系數來計算slot的合理值、在校時方面,設計了“節點主動上傳”的秒級校時,“采集器喚醒”和“信標幀”的毫秒級校時。
三、 最佳的節能設計
iDC10在喚醒iNode通信中使用了LoRa的CAD(Channel Activity Detection)功能,它是實現LBT技術的節能利器、如下圖所示,CAD分成2個階段:IDDR:從空中捕獲一個symbol時長的信號,功耗與RX模式相等,即12mA;IDDC:分析這個symbol信號,檢查信道是否空閑,功耗是RX模式的一半(關閉了RF,僅數字計算)。
在無線通信網絡中,很多情況下節點都在“白白偵聽”(隨時準備喚醒進入RX狀態,而實際上信道空閑)而消耗能量,誰能“盡可能快”地偵聽,誰就更節能。
根據我們的測試經驗,使用CAD快速偵聽,比單純去接收一個地址是否是自己的數據幀,要節省3~4倍的電能。
四、 簡單易用與低成本
iDC10和iNode的網絡組織僅需要一次,且自動完成、只有一個條件,先將iDC10上電,配置好參數(如:iNode數目,上報數據長度,上報時間間隔等)、將各iNode上電后,它們會主動與iDC10申請入網,這時是“競爭”模式,原理如下圖所示。
一旦組織好網絡后,iDC10和iNode將保存網絡信息,不受重新上電的影響、同時,有些iNode會加入或退出網絡,iDC10將維護分配和回收網絡地址。
當iNode將采集的傳感器數據按“自身slot”時刻傳送到iDC10后,iDC10將“透明轉交”給用戶系統,再由用戶系統進行存儲和加工。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