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以HAT為首的云計算廠商正在展開了一場“云”上大戰,各種針對戰疫、復工的促銷方案層出不窮,這似乎預示著云計算頭部企業的決戰已經提前到來。
帕累托法則告訴我們,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當下的云計算市場正在印證這一法則,不管是來自IDC的分析還是Forst的報告,都表明了一個事實,即云計算市場的頭部效應日趨明顯,前幾大云計算廠商占據著市場80%以上的份額。
不止如此,在新的云計算勢力崛起的過程中,以往云計算巨頭的市場份額也正在被拉低。都說“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云計算巨頭之間的決戰,是否意味著市場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們,已經無路可走?
事實并非如此,不管是已經誕生近15年的云計算市場,還是持續火熱5年的數字化轉型市場,都遠遠沒有到飽和的程度。在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中,不管是彼此競爭激烈的巨頭,還是夾縫求生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們,都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市場,或許在一些項目的競爭中有勝有負,但并不會決定這些企業的生死。
云計算
云計算市場神仙打架 是時候分勝負了
早在數年前,IBM與AWS在美國市場的對決就已經上演,但在中國市場,直到近兩年,ICT企業出身的云計算企業與互聯網出身的云計算企業,才真正開始針尖對麥芒。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ICT企業與互聯網出身的云計算企業都是彼此的好伙伴,ICT企業負責生產網絡、存儲、服務器等底層IT基礎設施的產品,互聯網企業則大量采購這些產品,建設云計算服務中心,將計算、存儲等資源以云服務的方式提供給最終用戶。
但這樣的蜜月期并沒有持續太久,ICT企業發現,互聯網企業作為大的采購商話語權越來越重,不斷壓低ICT產品的利潤率,相反,他們通過云服務的方式則是大賺特賺;更重要的是,對于最終用戶而言,已經越來越不關心ICT產品從哪里采購,而是更加關心相應的云服務水平和質量。
于是,ICT企業憑借自身在IT基礎設施層面的優勢,逐步邁進云計算市場;而互聯網企業也開始涉足服務器產品,乃至底層芯片的研發。在中國市場,以華為、新華三、浪潮等為代表的ICT企業正在將越來越多的精力投入到云計算領域,而以阿里云、騰訊云、金山云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則越來越關注底層產品技術的研發。
如今的中國云計算市場,ICT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已經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從底層產品技術到平臺服務,再到面向不同行業的解決方案,雙方的競爭已經全面爆發。尤其在企業上云的趨勢下,幾乎所有的企業招投標,都能看到這些云服務商的身影。
表面上的一團和氣并沒能掩蓋掉在一個又一個項目上的PK,在面向不同行業的客戶時,雙方可謂是各有斬獲。但ICT企業作為云計算市場的后來者,終究要想方設法搶占更多的市場,與互聯網企業的全面對決已經在所難免。
競爭日趨激烈 中生代和新生代們怎么辦?
在筆者看來,當下云計算市場的激烈競爭,盡管已經在越來越多的項目中體現出來,但這種爭奪還主要體現在云計算的“大盤”市場上,即市場份額的爭奪。過去中國的云計算市場是阿里云一枝獨秀,現在,包括華為云、騰訊云等在內的云計算企業也在快速崛起,市場逐漸呈現“一極多強”的競爭格局。
因此,對于Ucloud、金山云、青云Qingcloud、華云數據、七牛云、數夢工場等眾多云計算市場的中生代、新生代來說,云計算的“小盤”市場還有很多機會,尤其在面向一些行業和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的特殊需求時,這些云計算廠商憑借自己特有的優勢往往比巨頭們更有競爭力。
以金山云為例,憑著自己對視頻與游戲行業的獨到理解,金山云在這兩個行業收獲了大批客戶;而青云Qingcloud則通過在技術和產品上的持續打磨,在金融等相關行業擁有大批粉絲?;蛟S,從公司整體實力上,這些中生代的云計算企業不如HAT這樣的巨頭有實力,但憑借差異化優勢,他們依然可以活得很好。
更重要的是,云計算市場近年來一直都處在高速增長階段,這一點從IDC近日發布的《IDC FutureScape: 全球云計算2020 年預測——中國啟示》報告中可以明顯看出:到2021年,中國90%以上的企業將依賴于本地/專屬私有云、多個公有云和遺留平臺的組合,以滿足其基礎設施需求;到2025年,50%的中國企業IT基礎設施支出將分配給公有云,四分之一的企業IT應用將運行在公有云服務上。
而根據Gartner預測,到2022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美元,預計未來幾年增長維持在20%左右。其中,我國云市場增速更是遠高于全球,2018年我國整體云計算市場規模達962.8億元,增速39.2%。
對于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云計算企業來說,云計算每年的增量市場就是一個不小的規模,在這種情況下,別說這些云計算企業不愁沒有客戶,即便是像HAT這樣的巨頭同樣需要開足馬力跑馬圈地。可以說,在數字化轉型成為企業發展大勢的今天,企業對于云計算的需求已經超過了當下云計算服務商的服務能力,如何跟上客戶的腳步遠比彼此的競爭更為迫切。
早幾年間,云計算廠商跑馬圈地時最常采用的手段就是——降價,有的企業是每年一降,有的則是一年降幾次。云計算市場的價格戰好不熱鬧,但近兩年這種價格戰已經不再那么引人注目,越來越多的云計算廠商開始更加關注如何為客戶帶來價值。
在云計算逐步普及過程中,價格不可能持續下降,投入和產出終歸有一個平衡點;早期各個廠商為了占領市場,可以采用這種短期市場手段,但價格不可能無休止地下降下去。那些動輒零元投標或者一元投標的項目,說不定會在哪里隱藏著一個大坑,一個地方省了終究要從另一個地方找補出來,有些項目最終甚至無法交付,造成了大量的浪費。
在筆者看來,不管是HAT這樣的頭部云計算企業,還是其他各有所長的云計算企業,有以下三點是不能忽視的:技術、服務、生態。這三點是決定一家云計算廠商從市場中脫穎而出的關鍵,甚至會決定一家企業的生死。
產品技術是基礎。對于云計算這樣的智力密集型行業,產品技術是第一位的,云計算不只是將網絡、計算、存儲資源打包賣給客戶那么簡單。如何將這些資源產品化,并以最優的組合、最佳的穩定性快速、安全、穩定地交付給企業才是核心,其中牽扯到許多底層架構、操作系統、應用兼容等諸多技術。一家云計算企業可以不用在每一個領域都有所建樹,但一定在資源整合上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服務交付是關鍵。資源的產品化只是云計算廠商的基礎能力,交付給客戶,并幫助客戶產生價值才能真正實現技術的價值變現。在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區的今天,客戶對云計算企業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云計算廠商再也不只是幫助客戶構建云基礎架構,而是既要懂行業,還要懂企業、懂業務,并且能夠確保云服務的安全、可靠運行。
開放生態是保障。當云計算與企業業務的關聯性越來越高,企業開始將更多的核心業務部署在云計算環境下,這樣一來,云計算廠商就必須與更多來自底層架構(芯片、數據庫、操作系統等)廠商進行深度合作,與來自應用系統廠商全方位兼容,只有這樣,云計算才能真正為企業業務提供幫助,進而推動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如果說產品技術決定了一家云計算企業的深度,那么開放生態則決定了這家企業的廣度。
從2020年開年到現在,短短兩個月間,國內股票市場上云計算概念股就走出一波上漲行情,大部分云計算概念股都實現了50%以上的漲幅。不僅如此,多個中生代云計算廠商也進入排隊上市階段,科創板已經成為資本爭相追逐的對象。來自資本市場的認可,無疑也印證了云計算市場的持續爆發,對于云計算廠商來說,最好的時代已經來臨,唯有不斷創新、不斷進取,才能不負時代。
責任編輯:ct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