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云棲大會舉辦到了第9屆,十多萬人奔赴現場參會,人聲鼎沸,熙熙攘攘。
但馬云還記得最初的那場云棲大會,三四百個工程師聚在這附近的酒店里,風塵仆仆,神色間又帶著興奮。酒店里看不到今天充斥現場的黑科技,普通的大堂、普通的餐廳,一群很純粹的人在這里分享自己的觀點,誰也想不到這里九年后的盛況。
從三四百人,到十多萬人。
從飛天計算操作系統,到城市大腦、車路協同,以及未來極有可能大力推進的新制造,我們想捋一捋阿里云這些年踏過的腳印。
時至今日,阿里云的三駕馬車已然清晰。
云計算業務的誕生與淘寶的特質有關,與電商伴生的是各種促銷活動,雙11等促銷活動期間,大量消費者擠入淘寶,開始搶購,而活動一結束,他們的購物欲又降低到日常水準。這對平臺的計算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大促前需快速擴容,大促后再撤掉資源。
想也知道,這么一來必然導致成本的大幅增加。成本最低的方案就是將計算放在云端,各企業按需使用計算機資源,并共同承擔成本。基于這一考量,阿里巴巴在2008年制定了云計算戰略,并確定進行技術轉型,從傳統IT架構轉向互聯網架構。
2013年,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飛天”逐漸成熟。8月,阿里云宣布對外提供5K(單集群5000臺設備)計算能力,成為中國第一個獨立研發擁有大規模通用計算平臺的公司。當時平臺計算100TB排序耗時僅30分鐘,超過雅虎一個月前71分鐘的記錄。阿里云團隊將系統的計算能力,一舉牽引至世界前列。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大部分人對阿里云的定位都是國內最大的IaaS提供商,直到2016年人工智能市場的爆發。
實際上早在一年以前,阿里巴巴就聯合富士康以145億日元戰略投資了軟銀旗下的機器人公司SBRH,但當時那還與阿里云關系不大。2015年阿里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動作有幾個,發布阿里小蜜,這一人工智能客服是在電商業務體系內的;支付寶發布9.0版本,集成阿里的智能客服,看起來同樣與阿里云不發生任何聯系。
阿里云真正接過人工智能的接力棒,是在2016年,那一年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總裁胡曉明發言道,“擁有了數據的積累,機器將替代人類的智商,我們判斷人工智能的時代已經到來。“
從業務層面來看,由阿里云來深挖人工智能也是自然而然。一方面人工智能和云計算密不可分,需要通過計算完成數據處理和判斷,兩塊業務放在一起會碰撞出更多令人驚喜的火花。另一方面,阿里的不少人工智能業務服務的是B端客戶,ET大腦中主推的城市大腦、工業大腦、農業大腦,主體分別為政府、制造業企業、農業企業,它們的數字化程度相對較低,如果未來能實現“人工智能化”,在自身效率提高的同時也能推動阿里云的云計算業務增長,阿里云可藉此撬動未曾被開發的廣闊市場。
由人工智能推進到物聯網則花了兩年時間,2018年3月,胡曉明在深圳宣布:阿里巴巴全面進軍物聯網領域,物聯網戰略與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業務板塊混合推進。
從人工智能邁步至物聯網,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就好比氣態水在高壓強下必然會凝聚為液態一樣。物聯網體系內的各類傳感器,負責信息的采集,相當于將現實世界數字化,哺以人工智能充足的原始素材。
這其實是一套組合拳,IoT擔綱數據采集;人工智能實現理解和判斷;云計算自不必說,數據處理的過程需要經由計算來完成。三者疊加,極大地拓展了阿里云的業務邊界,它從一家僅提供云計算服務的公司,拓展至更為多元化的領域。
于是阿里云有了城市大腦,它是ET大腦的重要板塊,通過擁堵指數測算、信號燈效率優化、主動報警等服務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拆解一下,攝像頭、信號燈等組成了物聯網,城市大腦本身是人工智能,云計算由阿里云提供。
于是阿里云有了達爾文計劃,即通過一系列的包括平臺、芯片和微基站在內的全鏈路生態服務,交付給企業一張自有可控的物聯網。意即阿里云可以直接交付給企業成熟的物聯網服務,云計算之后,物聯網也成為了能單獨輸出的業務。
于是阿里云有了新制造,這是馬云今年著重提的概念,旨在通過新技術完成制造業升級,落地柔性供應鏈,實現按需定制。阿里云的ET工業大腦早已在制造業中發揮價值,它的屬性是人工智能,馬云顯然還要在新制造這塊深挖,加入更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并擴展至細分應用領域。
拓展邊界的同時,阿里云也加強了云計算服務,公布了面向萬物智能的新一代云計算操作系統——飛天2.0,可滿足百億級設備的計算需求,覆蓋從物聯網場景隨時啟動的輕計算到超級計算的能力。
這也正是2018年云棲大會的幾大核心內容,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些業務的進展。
城市大腦
今年的云棲大會主論壇上,杭州城市大腦完成了2.0版本升級。
城市大腦的第一次現身,是在2016年的云棲大會上,也就是阿里云接棒人工智能的第一年。它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利用城市數據資源,對城市進行全局分析,并優化交通效率。
去年年中,城市大腦已經進入實際應用領域,并能實現110、120等特種車輛優先調度,它們上路時,紅綠燈會智能調整為通行模式。今年的2.0版本主要有兩方面提升,應用范圍擴大、細節功能增強。
在過去一年,城市大腦的管轄范圍擴大了28倍。杭州主城限行區域全部接入大腦,此外還有余杭區臨平、未來科技城兩個試點區域及蕭山城區,總計420平方公里,相當于65個西湖。優化信號燈路口1300個,覆蓋杭州四分之一路口,同時還接入了視頻4500路。
功能方面的革新則有三項:建立城市交通的七大生命體征(在途車輛數、擁堵指數等)、實現主動報警與主動處置、首次面向公眾提供服務,實現實時信息推送。
此外,杭州城市大腦還首次落地到交通以外領域。目前,在杭州市余杭區,杭州城市大腦正在參與消防應急等社會精細治理建設。
車路協同
車路協同則是今年剛剛發布的新概念,核心是在打造自動駕駛體系時,由車向路延展,利用車路協同技術打造全新的“智能高速公路”。這一戰略將由AliOS聯合阿里云、達摩院、高德、支付寶、千尋位置、斑馬網絡等共同完成。
戰略執行上將從云控平臺、智能感知基站、協同計算系統三個層面推進。路側使用達摩院感知基站技術,車的感知與協同計算由AliOS構建,云控平臺扮演云端大腦的角色。此前,阿里云已經與浙江省交通運輸廳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智能高速公路建設。
按照阿里巴巴的構想,智能高速公路將全面支持普通功能車、互聯網汽車、自動駕駛汽車,賦予駕駛者以“千里眼”和“順風耳”。路會告訴車“我看到了什么”,車會告訴路“我經歷了什么”,大腦則在云端運籌帷幄,人-車-路-云全面協同。即便是高速路上500米外的一個小坑,你的車也能提前“看到”。
究竟為何要把“路”納入智能體系?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進行了解釋。
從安全性角度考慮,即便在一輛車上裝滿傳感器,受限于車子的高度,它仍然會存在盲區;此外,感知雷達的精度范圍只有幾十米,車速較高的情況下有追尾風險。而一旦采用,它可以把自己的視野‘分享“給車,即便車上沒有攝像頭,它也能預判每條路的實時路況。
從成本論,中國高頻使用的公路非常密集,2017年底中國的汽車保有量是3億輛左右,如果我們把這些車通過智能道路的方式完成自動駕駛升級,成本會比實現單車自動駕駛低得多。
目前,阿里無人車已應用了車路協同技術,并在杭州的開放路段進行了多次測試。在此前進行的多次對比路測中,設置了可移動假人從障礙物后突然出現的場景,在不開啟道路協同的情況下,緊急避讓全部失靈,在開啟后緊急避讓或停車全部成功。
達爾文計劃
達爾文計劃的目的,是為企業降低物聯網研發成本。阿里云將通過一系列的包括平臺、芯片和微基站在內的全鏈路生態服務,交付給企業一張自有可控的物聯網,提供底層基礎服務。
為此,阿里云與諸多伙伴合作推進。與ASR公司合作推出業內最小尺寸LoRa芯片。同時與廣電系達成物聯網深度合作,依托頻譜資源、物聯網全鏈路資源,快速、低成本地搭建物聯網絡。
阿里云首席智聯網科學家丁險峰在主論壇上進行了物聯網能力展示,他關閉了展區內所有物聯網網關,數據大屏上的幾十種數據瞬間暗了下來。
隨著一聲“啟動”,主會場對面“阿里云天空物聯網LoRa站”字眼的巨大飛艇有了動作,飛艇上的LoRa物聯網關被同時開啟。接著現場的物聯網設備迅速被飛艇上的信號連接,一個菜鳥無人小車載著包裹,從地面去往地下20米的倉庫,來到等候在那里的用戶面前。當他拆開包裹的一瞬間,主論壇數據大屏上立即顯示包裹被打開。
阿里巴巴以這樣的方式昭告對于物聯網戰略的態度:由飛在天上的飛艇、地下基站共同搭建了一個“阿里云天空物聯網”。
這次展示是物聯網基礎設施的一次具象化表現,背后體現的則是阿里云物聯網技術的成熟,也是阿里云將物聯網作為戰略重心發展的實踐行為。
飛天2.0
阿里云公布了面向萬物智能的新一代云計算操作系統——飛天2.0,可滿足百億級設備的計算需求,覆蓋從物聯網場景隨時啟動的輕計算到超級計算的能力,這也是阿里云史上最大的一次技術升級。
全新一代的飛天2.0擁有更強健的技術設施,包括從秒級啟動ECI到云上超算集群的全場景覆蓋,云邊端一體的協同計算和AI能力,全球可達的網絡和對IPv6的全面支持,可讓萬物能隨時隨地被連接、計算、智能化。
“飛天2.0支撐了阿里云遍布全球的基礎設施,針對億萬個端進行廣泛適配,可覆蓋最后一公里的計算。”阿里云產品總監何云飛表示:“計算是心臟,AI是大腦,IoT是神經網絡,這是我們對萬物智能時代的構想,也是飛天2.0的設計理念。”
在物聯網這個新賽道上,飛天2.0具備更強的連接能力,兼容市面上90%物聯網通信方案。
新制造
相比于以上種種業務發布,馬云所說的新制造更偏向于“行動綱領”,這將是阿里云未來數年的戰略前進方向。
馬云表示,中國90%以上的機器設備都沒有相互連接,只是一個個孤立的載體。如果把制造業所有的機器設備、所有生產線的數據全部打通、智能化,將徹底變革經濟發展方式。
新制造從根本上顛覆了價值創造的模式。以前是制造者主導,未來是消費者主導。制造者主導的時候,是大企業得益,消費者主導的時候,是有技術有創新的中小企業獲益。新制造不是大企業的獨家專利,要成為小企業的制勝法寶。
在這一綱領下,阿里云實際上已經有了具體落地的產品,如飛象工業物聯網平臺和ET工業大腦。
一個月前的重慶云棲大會上,阿里云針對工業領域發布了飛象工業互聯網平臺。飛象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企業提供安全、高效、低成本、易部署的工業各領域解決方案,并將解決方案云化沉淀到平臺上。中小企業缺乏資金因而更渴望運用先進的云計算、物聯網技術。飛象平臺支持3類云邊協同方式,減少80%前端開發時間,減少90%部署環境搭建時間
ET工業大腦的發布時間更早,在2017年3月份,它已經在企業中運用并有了一定成果。攀鋼集團是國內率先實現信息化及自動化建設的鋼鐵企業,阿里云ET工業大腦以數據為切入點,融合攀鋼生產系統的海量數據,并對提釩、脫硫、轉爐煉鋼、精煉、連鑄等煉鋼全流程相關的生產過程和檢測數據進行挖掘分析,構建鋼鐵料消耗工藝模型并對關鍵因素進行算法調優,一年可節省400萬公斤煉鋼原料,相當于節省了一千多萬的成本。
在馬云揮出“新制造”大旗前,阿里云實際上早已開始默默布局,而在之后的數年內,新制造也將會是阿里巴巴的戰略側重領域。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