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沒有網絡,人類世界將會怎樣?今天的網絡已經和水、電一樣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備資源。網絡空間也被視為繼陸、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間”。
我國應該抓住全球從IPv4向IPv6過渡這一契機,在網絡核心技術的創新上更上一層樓。
GNTC大會可以說是一次對近幾年網絡領域技術創新的大檢閱,網絡安全、SDN、NFV、5G、NB-IoT、邊緣計算、云計算心、IPv6等熱點話題全部囊括其中。GNTC也是對未來網絡發展的一個“預言”大會,針對下一代網絡的演進和變革,與會學者、專家和廠商、行業用戶各抒己見。
IPv6無疑是本次大會的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行動計劃》(以下稱《行動計劃》),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行動計劃》的主要目標是,用5到10年時間,形成下一代互聯網自主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IPv6商業應用網絡,實現下一代互聯網在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應用,成為全球下一代互聯網發展的重要主導力量。
《行動計劃》的出臺,不僅對IPv6的部署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對于我國在網絡核心技術的創新方面也將起到巨大的帶動作用。
亞太互聯網信息中心預測,10年內IPv4將退出歷史舞臺,互聯網將全面轉向IPv6。被譽為互聯網之父之一的文頓·瑟夫博士也表示,IPv6是網絡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普遍采用的IPv4協議地址已分配殆盡。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GNTC大會上演講時提到,美國擁有的IPv4地址最多,平均每個網民可分到近6個地址,而中國網民人均不足半個IPv4地址。隨著物聯網、“互聯網+”等網絡應用的快速發展,全球對于IP地址的需求將持續增加。為解決IP地址不足的問題,在上個世紀90年代,互聯網工程任務小組(IETF)在征求和協調各方意見后,推出了IPv6協議,并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推廣。由于IPv6采用128位地址,將地址空間擴大到2的128次方,這個空間大到無法想象。這對于網絡發展的第一要素——可擴展性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利好。鄔賀銓表示,從技術上,IPv6的超大地址空間解決了網絡實名制和用戶身份溯源的問題,可以實現網絡的精準管理。
隨著VoLTE和萬物互聯需求的增長,以及綜合考慮降低成本等方面的因素,全球IPv6的發展將提速。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建平在GNTC大會發表演講時提到了一組數據:2015年全球IPv6流量較2012年增長了10倍,預計到2018年,IPv6流量將超過IPv4。毋庸置疑,IPv6將成為下一代互聯網發展的基石和推進器。
然而,目前,我國IPv6的發展仍落后世界發達國家,需要政府和產業鏈共同努力。
全球:美國IPv6發展領先
鑒于IPv4地址的不足,世界各國已經將推廣IPv6作為重要工作。在政府層面,歐盟指定旨在推動IPv6的行動計劃,政府部門網絡轉換IPv6為先。美國要求采購的所有設備都兼容IPv6。日本要求所有運營商在2011年4月推出IPv6服務。
在商業層面,目前國際上的大型網站已經全面支持IPv6:Google、Facebook、Youtu、Yahoo!、Bing、Wikipedia等等,AlexaTOP1000排名中超過10%的網站也支持IPv6。
在推廣IPv6方面,美國走在世界的前面。蘋果公司對applestore的應用提出了IPv6強制性支持的要求,同時,蘋果手機將采用原生支持IPv6的方式實現IPv6的演進。美國CDNAkamai已全面支持IPv6,已經在95個國家的1500個服務節點部署了IPv6連接。
中國:發展落后,需調動產業鏈積極性
相比發達國家,中國IPv6的發展則相對滯后。全球ICP的IPv6支持率為25.4%,中國僅為5.0%。中國電信云計算研究中心主任趙慧玲表示,應用是推動IPv6發展的關鍵,而我國IPv6內容源相對缺乏,國內主流應用幾乎不支持IPv6,國際出入口還未開啟IPv6,無法引入國際優質內容源。另一方面,終端支持還需大力推進,社會化固網CPE基本不支持IPv6。這些掣肘導致我國IPv6用戶滲透率不高,IPv6用戶活躍度不高,IPv6業務流量不大。
為了推進我國IPv6工作,我國政府近幾年也推出了相關的發展政策。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加大支持力度,促進向下一代互聯網演進升級。2015年9月4日公布的《國務院印發三網融合推廣方案的通知》中提高,網絡承載和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全面支持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
然而,要想快速推廣IPv6,僅有政府的努力還遠遠不夠。趙慧玲表示,IPv6推廣,應該政府統一組織,加強產業鏈的協調均衡發展,調動電信運營商、內容提供商、終端廠商的積極性,大力推進IPv6業務應用以及用戶終端的同步發展。趙慧玲提出了三條具體建議:第一,建議結合互聯網網站管理和備案制度,分階段對互聯網應用提出IPv6支持要求。第二,建議在用戶網關、移動終端等終端設備入網檢測中明確要求支持IPv6。第三,建議物聯網應用、智慧城市等必須基于IPv6開展。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