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今日中國市場上的地位無人撼動,但在當年,英特爾的決策者們對該不該進入中國、何時進入中國、進入中國后能不能取得好的業績并沒有完全統一的認識。
在戈峻看來,當年信心不足并非是看不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而是因為當時中國國內的產業成熟度實在太低。
對當時的英特爾而言,要將自己的技術植根于中國,有兩塊土壤可以選擇,一塊是中國的市場,另一塊是中國的產業。
“兩者之間的選擇既是策略的選擇,又是戰略的抉擇,因為它影響著不同的合作模式,進而決定著我們在中國的未來。”戈峻談到,如果僅僅立足于中國的市場,在當時中國的狀況下既直接又簡捷實用,因為只需把芯片產品源源不斷地直接輸入中國市場即可,但英特爾最終的戰略重心還是定位于與中國產業合作。
但很快,英特爾便發現要實現這一目標困難重重——雖然大多數國內PC廠商認為英特爾的技術很好很強大,但是太過超前。國內廠商更感興趣的反而是一些“基礎”問題,比如英特爾的組織架構、如何建立一個PC生產線等。
“英特爾從來沒有在哪個國家遇到和中國一樣的情況,要面對一個剛處于萌發階段的產業,英特爾自己的戰略、策略也不是很清晰,別的地方已經做成熟的很多東西拿到中國來沒有用。”當時英特爾在中國的高管就曾抱怨,“中國的PC企業連研發里很簡單的電源測試、內存條測試,都需要英特爾的工程師和他們一起手把手地搞。”
“這一切讓英特爾意識到,最應該做的是幫助中國的企業提高能力,一起引導消費者,使大家認識到電腦能夠做什么,把市場培育起來。于是,在此后的十幾年中,英特爾與中國的PC廠商達成緊密同盟,推動中國市場走向繁榮。在這一時期內,英特爾在中國與全球同步發布其最先進的芯片產品,甚至在中國首發。”戈峻表示,結果自然是雙贏——中國電腦產業和電腦廠商迅速成長壯大至今天的規模,而英特爾也抓住了這一波歷史性機遇,在中國市場占據著絕對領先的市場細分優勢。
放眼未來,英特爾又有了新的計劃。
“近年來,中國本土企業在不斷發展壯大,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國內市場,開始將目光投向全球。在這一過程中,英特爾將會和國內企業協同創新,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立足中國市場,決勝未來的世界市場。”
在戈峻看來,英特爾在中國的發展,如果說前十年是“InChina(在中國)”,其后十年是“WithChina(跟中國在一起)”,那么接下來的十年就是“ForChina(為中國)”。
獨特的創新文化
“集成電路芯片上所集成的晶體管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稍微了解IT行業的人,對這條著名的“摩爾定律”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作為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當初提出的這樣一條“定律”,實際并非數學或是物理上的“定律”,而只是對發展趨勢的一種分析預測。
“盡管如此,這么多年來,它一直是推動產業不斷創新發展的動因。在這個產業當中,一定要遵守這個定律,你只有趕上或者突破它,才能成功。”戈峻告訴記者,所以對于任何一家在IT行業打拼的企業來說,創新就成為維持生存與發展的核心任務。
IT行業的激烈競爭眾所周知,不斷有新的企業誕生和消亡,但英特爾卻基業長青,并且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一直保持行業領先。
對此,戈峻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英特爾獨特的創新文化。
“只有那些具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的人才能成功。”他提到了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前任首席執行官安迪·格魯夫的名言。
“英特爾從來不會對自己的成功感到滿意,從來不會。”采訪中,戈峻告訴記者,過去五個財報季度,英特爾無論是產值、營業收入還是利潤都創造了新的紀錄,但恰恰是這個時候,英特爾在內部發出了警號——現在是最危急的時刻。
“兩周之前,英特爾全球800位高層領導云集加利福尼亞的圣地亞哥,開了兩天的會議,目的就是要把成功帶給我們的包袱徹底丟掉,開拓新的市場,努力進入最新的產品領域。”他說。
“莫為歷史所羈絆,放手而為創絢爛”,在戈峻看來,公司創始人之一的羅伯特·諾伊斯的這句話完全可以用來概括英特爾40多年來的創新歷程。
“它激勵著我們,不要被成功所陶醉,或者對失敗妥協,永遠都要繼續創新。最好的日子,就是最難過的時候;最困難的日子,也是最有信心的時候;這種意識已經融入到英特爾每個員工的頭腦里了。”戈峻最后談到,多年來,英特爾已習慣于以永不停頓的創新來應對紛繁艱險的挑戰。正是憑借著長久積淀的技術優勢,英特爾才逐漸由一家“美國公司”進化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公司”。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