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身
?
好吧,并非所有人都同意鏡頭很重要,但是請聽我說。當然,足夠的像素、順手的操控、準確的測光、較高的ISO感光度、可靠的降噪、精準的快門以及機身所有的其他方面都很重要。然而,我已經越來越覺得機身淘汰得很快。這并不是說機身的價格很便宜,但在過去的15年中,我接觸過大量機身。如果不算膠片時代,我接觸單反相機的歷史要從佳能D30開始,我為它存了好幾個月的錢。之后,我使用過D60、300D、350D、450D、400D和550D。在這期間我也接觸過XXD和XD系列,但因為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寫針對入門用戶的攝影書,所以我更愿意使用入門級相機。相機機身的每一次更新,更多的是一些小的改進,而非一次革命。佳能、尼康和其他廠商保持讓每一臺新機器都比前代的只有輕微的提升。我敢打賭沒有多少人說得出500D和550D之間有多大差別,但是把600D和300D放在一起比較的話,你就能發現它們之間有著巨大的差距。更好的傳感器,更好的人體工學,更好的操控,更好的畫質,更好的電池壽命,以及相似的價格。太棒了。
二 ? 關于鏡頭
我想說明的是,在過去15年終我擁有過許多不同的機身,但有一樣東西一直沒變:我的鏡頭。我并不經常購買鏡頭,但每次都只買最頂級的。我目前使用的最老的鏡頭是一支已經有差不多10年歷史的70-200mm
f/2.8。它非常銳利,擁有優秀的AF性能,是我最喜歡的鏡頭之一。如果今天有人偷了它,我明天就會去最近的商店買一支完全一樣的?;蛘呤?a href="http://m.1cnz.cn/article/bbs/" target="_blank">最新版的70-200/2.8。這支70-200鏡頭最棒的特點是技術界聞所未聞的: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它會越來越好用。或者說:每次我升級機身后,用同樣鏡頭獲得的畫質都會有一些提升。相機內的傳感器和處理器都有提升,意味著我能獲得更好的分辨率和的色彩,以及更低的噪點。
一、如何平衡機身與鏡頭的預算
我們的第一節課是:購買鏡頭時,買你負擔得起的最好的那支。如果你打算在機身上花700美元,那么就不該在鏡頭上也留700美元的預算。換句話說就是:別在機身上花太多錢而省下鏡頭的預算。否則最終你會失望的,沒有什么比沒達到預期效果更讓人泄氣的了。
在我的器材花費中,機身只占到15%
這里我想說的是:如果你考慮買一部中檔機身配一支中檔鏡頭,我會很嚴肅地建議你換成買一部入門機身和一支高檔鏡頭。當你升級機身時,就能感受到好處了。
第二點需要說的是,不要因上面的建議而感到泄氣。如果你的預算只有700美元,不要以為一定要在機身和鏡頭上各投入一半。你的第一臺相機完全可以配一支套頭,而且仍然能拍出好照片。另外在后文你還會看到,我們可以只花一筆小錢(對攝影器材而言)就買到非常銳利的鏡頭。
好,下面我們就正式開始討論關于攝影鏡頭的話題。
二、鏡頭的作用
讓我們從基礎開始:攝影鏡頭是一種由一枚或多枚鏡片構成的設備。“鏡片”指能夠以不同方式“彎曲”光線的有一定形狀的玻璃。鏡頭中的每一枚鏡頭都有不同功能,但它們組合在一起的作用是在成像芯片上結出清晰的影像。
鏡頭的任務只有一樣:將光線聚焦與成像芯片上。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其實鏡頭設計有極高的技術含量。設計鏡頭最大的挑戰是你不會希望鏡頭的成像僅在一部分清晰,而會要求在整個畫面上都清晰,包括邊緣和四角。
如果這聽起來還不夠復雜,這里還有變焦鏡頭。對變焦鏡頭而言,除了要滿足上面的要求之外,還需要在可用焦段范圍內都能精確地聚焦光線。這其中的復雜性已經超過本文的范圍,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那些能設計出鏡頭的工程師都是絕頂聰明的人。
三、鏡頭的組成部分
在我們深入討論概念和技術之前,先看看鏡頭中不同部分的名稱:
鏡頭內部的東西一般不需要用戶考慮。你還記得以前的錄像機上都貼有“嚴禁用戶自行維修”的標簽嗎?這一點對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鏡頭也同樣有效。你唯一需要了解的事情是,鏡頭內部各有不同數量和功能的鏡片。
鏡片中有些是固定在鏡筒上的,有些則是可移動的。鏡頭頭有可移動鏡片(組)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實現對焦、變焦或光學防抖。具體內容后文會講到。
鏡頭外部有很多不同的開關和標識。不同廠家的鏡頭外觀看起來會有很大不同,不過上圖中標出了主要的鏡頭標識。你能在鏡頭上發現的主要的開關是“MF/AF”切換鍵——用來在手動對焦和自動對焦之間切換。
四、關于焦距
你能聽到人們關于鏡頭談論最多的事情之一就是焦距。
什么是焦距?
如果你曾經好奇過什么是焦距,那可能已經在百度百科或類似的網站看到過如下的解釋:“焦距,是光學系統中衡量光的聚集或發散的度量方式,指從透鏡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點的距離。亦是照相機中,從鏡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離?!?/p>
你看懂了嗎?是啊,我也沒懂,而且我還是以此為生的。讓我們把這個問題簡化一下。當光線通過鏡頭時,會上下顛倒:
另一方面,因為影像會顛倒,所以單反相機中需要用五棱鏡(位于相機頂部)將影像再次顛倒回來:
讓我們回到主題上。從圖中你能看到,成像光線會在鏡頭內相交于一點。在光學上,這個焦點稱作“節點”(譯注:在同介質中,主點與節點重合)。從節點到影像傳感器的距離稱作“焦距”(譯注:實際上焦距是主(節)點到焦點距離,從主(節)點到成像元件的距離等于焦距加調焦距離,特定條件下可近似簡化為焦距):
為什么焦距很重要?
鏡頭的焦距決定了視場,也就是鏡頭能夠拍到多“寬”的畫面。后面我們會提到“廣角”和“長焦”的問題,不過這里我們先看焦距。
想象一下如果光線的交點離傳感器比較近的情況。這會讓被攝體的成像較?。?/p>
現在,想象一下如果光線交點遠離傳感器的情況。這會讓被攝體的影像變大:
你可以看到,短焦距會產生較寬的視場——這就是短焦距鏡頭被稱作“廣角”鏡頭的原因。反之也成立:長焦距產生較窄的視場,這類鏡頭被稱作“長焦”鏡頭。
五、變焦與定焦鏡頭
我之前曾暗示過,有些鏡頭可以擁有不止一種焦距:
早期的鏡頭都只有單一的焦距,但后來聰明的工程師開始思考:如果一支鏡頭能有不同的焦距該多好?換句話說:如果只用一支鏡頭就既能拍攝近處較大的物體(比如建筑和風光),又能拍攝遠處較小的物體(比如足球場上的運動員)那該多好?
科學家們研究出一種改變鏡頭結構的方法,因此可以改變鏡頭的節點靠近或遠離傳感器。通過這種方法,他們發明了變焦鏡頭。
當變焦鏡頭誕生后,就需要一個名字來稱呼不可變焦的鏡頭——定焦鏡頭。
六、光圈及最大光圈
除了焦距外,另一樣最常被人們談論的鏡頭參數是“光圈”。光圈(Aperture)的單詞是“打開”(opening)的意思,用來描述鏡頭中用來使光線通過的開孔的尺寸。
光圈值用與焦距有關的分數來表示,這也是“f值”(f stop)的由來。光圈的大小用f值衡量。
這里關鍵要了解的是這個分數:如果你用一支焦距為50mm的鏡頭拍攝,光圈為f/2.0,這就意味著開孔的直徑是25mm(譯注:應該是入瞳直徑為25mm,并非光圈的物理直徑)。怎么得到的?50/2=25。類似的,如果你用f/4.0光圈拍攝,孔徑就是50/4=12.5mm。
你是否已經注意到,當f值變大時,光圈會變???這一點很重要。f值是分數,所以f/2比f/4大,f/4又比f/8大。
光圈如何影響鏡頭?
你可能已經想到了,較大的光圈(較小的f值)意味著有更多光線通過鏡頭,這有助于在弱光環境中拍攝。
在選擇鏡頭時,要考慮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最大光圈。最大光圈可以表示一支鏡頭有多“亮”。一般來說,越亮越好。
七、鏡頭上的標識是什么意思?
現在,我們來看看你會在鏡身上看到的一些數字具體都是什么意思。
通常鏡身標識中的第一組數字是焦距,以mm為單位。如果數字只有1個,說明這支鏡頭只有一個焦距,也就是定焦鏡頭。如果有2個用橫杠連起來的數字,說明這是一支變焦鏡頭。
標識中的第二組數字是最大光圈。如果只有1個,說明這是一支恒定光圈鏡頭。如果有2個數字,這是一支可變光圈鏡頭。下面這張圖能幫助你記憶:
你會看到的其他標識包括:
∞-0.5m——有時你能看到這個“無限大”的符號。這是對焦距離,也就是鏡頭能夠工作的范圍。橫杠右邊的數字是最近對焦距離,通常會同時用米和英尺標注。
IS/OIS/VR——這些是影像防抖(Image Stabilised)、光學影像防抖(Optical Image Stabilisation)、或者震動減弱(Vibration Reduction)的縮寫。這說明你的鏡頭中有一組由馬達驅動的“浮動”鏡片。鏡頭會檢測震動的方向和強度,然后反向移動鏡片以抵消震動。
?——你會在鏡頭上看到這個符號,后面還跟著一個以mm為單位的數字。這是鏡頭前組的直徑。在購買螺口濾鏡時就能用到。螺口濾鏡的直徑必須與鏡頭上的一樣。
Asph/ASP——表示鏡頭內擁有非球面鏡片。非球面鏡片可以有效減少攝影鏡頭的像差。
Macro/CRC——這個標識標識該鏡頭針對微距攝影用途進行了特別設計,適合用來拍攝花朵、昆蟲等小物體。注意,并非所有微距鏡頭都能產生1:1大小的照片。
USM/HSM/SWM——這些分別代表超聲波馬達(Ultrasonic motor)、高速馬達(High Speed Motor)和靜音超聲波馬達(Silent Wave Motor)。搭載超聲波馬達的鏡頭AF速度更快,更安靜。
DX(尼康)/EF-S(佳能)——這些鏡頭是針對APS-C機身設計的。它們更小,更輕,但不能用于全畫幅相機,因為成像圈較小,后鏡組離傳感器距離也較近。
其他標識——很多鏡頭廠商都有其附加標識。比如佳能會在專業鏡頭上印上紅色的“L”字母;適馬會給特殊鏡片標上“EX”等。制造商喜歡使用聽起來很高檔的縮寫詞,但它們對攝影師來說并非意味著一切。
八、可變光圈
我們已經討論過光圈,并引出一個新的概念:可變光圈。
可變光圈鏡頭是指最大光圈會隨焦距變化的變焦鏡頭?;叵胍幌率裁词枪馊Γ涸试S光線通過的光孔,用焦距的倒數來表示。所以,100mm焦距鏡頭f/2.0光圈表示孔徑是50mm(譯注:應為入瞳直徑)。
讓我們對28-135mm f/3.5-5.6鏡頭做一個數學計算。在28mm,你可以使用f/3.5光圈,28/3.5=8mm.當我們變焦到135mm,最大光圈是f/5.6,孔徑是135/5.6=24mm。
那為什么不能做成恒定f/3.5的光圈呢?在135mm端,f/3.5需要38mm孔徑,為了控制鏡頭的體積,所以不能做出這么大的光圈。
可變光圈不好嗎?
很多所謂的“專業”攝影師不愿意用可變光圈鏡頭,但其實并沒有什么理由應該如此:可變光圈是一種妥協,但所有鏡頭設計都是妥協。與恒定光圈鏡頭相比,可變光圈鏡頭有一些很明顯的優勢:它們更輕,更小,而且便宜得多。
九、對焦
所有鏡頭都有進行對焦的方法?!敖裹c”的技術定義是“來自物方的光線匯聚在某一點上”。
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話來說,要讓景物的某個部分清晰成像,就需要對那一部分對焦。假設現在要拍攝一個物點。為了清晰成像,這個點發出的光線應該聚集在傳感器的一個點上。
什么是“合焦”?
在攝影中,如果一張照片上被攝物有銳利的邊緣,并且所有邊緣都銳利,我么就說它“合焦”了。
對焦工作在鏡頭內部通過移動一或多枚鏡片的位置來實現。移動鏡片,就會改變通過光線的路線,從而改變光線聚焦的位置。理想情況下,我們希望光線精確地聚焦在傳感器上,此時就成為合焦。
自動對焦
你有兩種方法來對焦:自動,或手動。當你使用自動對焦時,相機會給鏡頭發出信號,鏡頭就會改變焦點。工作流程如下:
手動對焦
相機自動對焦一般情況下都不錯。不過,在某些環境下你可能需要切換到手動對焦。有時相機反復檢測也找不到準確的對焦點,比如物體反差較低,或者透過玻璃拍攝之類。
在攝影器材的發展過程中,大多數地方都越來越好,只有一樣退化了:老式的手動相機有各種各樣的對焦屏來幫助手動對焦。在這個所有相機都有自動對焦系統的時代,手動對焦屏已經不復存在。這意味著現在使用手動對焦比過去要困難一些。如果你的相機有實時取景功能,你可以用它來放大畫面,輔助手動對焦。
內部/外部對焦
鏡頭的對焦方式有兩種:內部及外部。它們的區別很簡單:對焦時前鏡組會動的是外對焦;前鏡組保持不動的就是內對焦。
如果你使用鏡頭濾鏡,就會知道有些濾鏡依賴于旋轉角度工作(比如偏振鏡)。如果鏡頭在對焦時會轉動,你就需要先對焦,再調整濾鏡。除此之外,沒有理由拒絕外對焦鏡頭。
距離標尺
很多鏡頭都有對焦距離標尺。距離標尺上標注著從最近對焦距離到無限遠的刻度。不過我從來沒有發現靠標尺上的刻度就能準確對焦的,真的。
距離標尺真正有用的作用,是提醒你最近對焦距離是多少——盡管這個參數經常會在鏡頭上單獨標注出來。
景深標尺
有對焦距離標尺的鏡頭通常都有景深標尺。景深標尺上會標有“22”、“11”和“8”的字樣。取決于鏡頭設計,標準的數字也有可能略有不同。
這些數字用來顯示在一個特定光圈下的景深與對焦距離之間的關系。當你將光圈設在f/22,并對焦在無限遠,你可能會發現在3米之后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這個距離不錯。但如果在前景中也有很多東西該怎么辦呢?這樣做實際上是在“浪費”景深。此時就要用到景深標尺了:將相機切換到手動對焦,如下圖,此時從1米左右到無限遠的景物都在景深范圍內。
超焦距是一項進階技術,不過現在你已經知道這些標尺是什么意思,以及如何使用了。
十、鏡頭接口
鏡頭必須通過某種方式裝上機身——通過鏡頭接口。接口有2種主要類型:螺紋接口,及刺刀式卡口。前者在新鏡頭上已經看不到了,所以基本可以忽略。刺刀式卡口的優勢很明顯:裝卸速度快,鏡頭在機身上更安全,允許設置電子觸點——實現自動對焦和自動光圈的必備——等等。
目前佳能鏡頭使用EF或EF-S卡口。其中EF鏡頭可以用在EF-S機身上,但反過來不行。因為EF-S鏡頭是針對小尺寸傳感器設計的,缺點就是如果你升級到全畫幅機身,EF-S鏡頭就沒用了。
尼康現在的鏡頭使用F卡口,針對小尺寸傳感器的鏡頭被稱作DX鏡頭。此外還有微單相機使用的Nikon 1鏡頭卡口。
每一家相機廠商都有自己的卡口,一般都不通用。
用戶可以購買轉接環將鏡頭裝在不同機身上。對微單相機來說轉接更容易,因為傳感器和機身都較小。
副廠鏡頭廠商
盡管尼康與佳能的鏡頭和機身不能互換使用,但并不意味著你只能買尼康/佳能鏡頭。這里還有很多副廠鏡頭品牌可以選擇。適馬、騰龍、圖麗和蔡司都生產針對不同卡口的相同鏡頭。
副廠鏡頭并不一定比原廠差。高端的適馬鏡頭一般會同價位的佳能或尼康鏡頭更好。不過,如果拿最好的副廠鏡頭和原廠鏡頭相比,一般來說原廠鏡頭會稍好一點。
如果你的預算有限,那么最好考慮副廠鏡頭。我的適馬70-200mm f/2.8不如佳能70-200mm f/2.8銳利,但價格要便宜2/3。
十一、圖像防抖
很多鏡頭都有內置的圖像防抖系統。這項技術利用了最新的重力傳感器,和移動鏡片組的馬達來消除鏡頭的輕微抖動。如果你從未體驗過防抖系統。去附近的攝影器材商店,找一支長焦鏡頭(比如200mm),關閉防抖功能觀察取景器,然后打開防抖,再次觀察取景器,效果非常明顯(需要半按快門防抖機構才工作)。
圖像防抖可以允許你使用2-4級更慢的快門。當你需要使用1/200s保證畫面不模糊時,現在就可以使用1/50s了。因為防抖機構可以抵消一部分抖動。
有些相機機身擁有內置防抖系統,這樣可以讓你的所有鏡頭都享受防抖待遇。
關于防抖需要了解的事
防抖技術是很好,但需要知道并非所有震動都可以通過防抖來消除。浮動鏡片組本身可移動的距離有限,所以對幅度過大的震動無能為力。此外,有時候你需要移動鏡頭(比如搖攝),此時防抖系統也會嘗試抵消移動。這可能會導致模糊的照片,所以此時需要關閉防抖。
十二、傳感器尺寸及焦距乘數
數碼單反相機的傳感器有許多不同的尺寸。從徠卡S2使用的30×45mm,到所謂的“全畫幅”,再到APS-C格式。不同尺寸對傳感器有很多影響,但在本文中只涉及到一個問題。
焦距乘數
如果你使用一臺傳感器尺寸小于36×24mm的相機拍攝,效果就等同于對畫面進行裁切。這被稱作焦距乘數或裁切系數。它與你向別人解釋照片的拍攝焦距有關。
紅線框是36×24mm傳感器能捕捉的畫面,藍線框是15×23mm傳感器拍攝的畫面
如果你在全畫幅相機上使用100mm鏡頭,能得到一個確定的視場角。將同樣的鏡頭裝在小尺寸傳感器相機上,你會發現視場角縮小了。注意這里鏡頭焦距沒有改變,但“等效焦距”由于不同的傳感器尺寸而改變了。
在購買鏡頭時,最好了解等效焦距是多少。舉例來說,如果你已經知道拍攝野生動物需要400mm鏡頭,而你使用的是奧林巴斯的M4/3相機(焦距乘數是2),那么你需要購買200mm鏡頭,最終能獲得與400mm鏡頭(在全畫幅相機上)相同的視場角。
要了解鏡頭的等效焦距,就要了解傳感器的焦距乘數。如果你購買一支70-200mm鏡頭,在1.4x傳感器的相機上其等效焦距是98-280mm。
十三、濾鏡
大部分鏡頭在前端都有濾鏡螺紋接口,可以安裝各種濾鏡。這些濾鏡可以實現各種效果,比如為場景增加色彩,幫助壓暗場景,增加特殊效果以及其他等等。
濾鏡接口
不同的鏡頭有不同的濾鏡接口。通常接口尺寸會標注在鏡頭前端或鏡筒上。找到類似?=67mm這樣的標識,那就是濾鏡尺寸。
方形濾鏡
有一種濾鏡是“插入式”的方形濾鏡,而不是常見的圓形。它的好處是不用為不同尺寸的鏡頭購買單獨的濾鏡,只需要更換不同的濾鏡座,就可以使用同一套濾鏡。
用濾鏡保護鏡頭
很多攝影師會在鏡頭前裝一片天光鏡或UV鏡來保護鏡頭。因為濾鏡比鏡頭便宜得多,也更容易更換。
使用濾鏡會對畫質造成輕微的損失。這是一個有關成本/收益的問題:你是否愿意犧牲一點畫質來換取安全。相反,你也可能認為這樣做不值得。
后置濾鏡
有一些鏡頭無法在前端安裝濾鏡,比如像魚眼這樣的特殊鏡頭。由于前鏡組會極端地凸出,所以沒有空間安裝濾鏡。
這些鏡頭其中一些,設計了后置濾鏡槽。你可以把濾鏡片從鏡頭后部插入。這些濾鏡沒有保護作用,只能用來增加特殊效果。
十四、鏡頭遮光罩
射入鏡頭的光線可能會引起眩光、鬼影或其他有害的效果。遮光罩是你的有力助手。
有些鏡頭會帶著遮光罩一起出售,有些則需要另外購買。
十五、增距鏡及微距接環
在第十部分我們提到過可以使用轉接環將不同的鏡頭裝在不同的機身上。增距鏡和微距接環是另一種形式的轉接工具。
增距鏡
增距鏡中裝有光學鏡片,裝在鏡頭上可以增加焦距。增距鏡有不同的制式,但1.4x和2x是最常見的。
增距鏡能增加焦距,同時也會減少進光量。一般減少的進光量相當于焦距的增加倍數。比如在f/2.0鏡頭上裝2x增距鏡,光圈會相當于f/2.8(譯注:f/2.0鏡頭裝2x增距鏡后光圈應相當于f/4,即增加2級。)。
微距接環
微距接環沒有光學鏡片,所以要便宜很多。微距接環還可以疊加,如果你有一個14mm和一個20mm的,就可以組合成34mm的。
微距接環可以縮短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用來拍攝微小的東西,同時犧牲鏡頭對無限遠對焦。
十六、畸變
所有鏡頭都有或多或少的畸變。定焦鏡頭一般畸變較輕微,因為設計師只需針對一個焦距進行校正。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現代變焦鏡頭的畸變已經比過去大為改善。
這里有兩種畸變需要了解:桶形畸變與枕形畸變。另外還有一種“結合”了這兩種的畸變。
對于畸變,你基本什么也不能做。不過可以通過后期軟件對部分畸變進行校正。一般來說,不必對畸變過于擔心,只要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足夠了。
十七、像差
除了畸變之外,我們還應該對像差有所了解。光線穿過鏡片之后,就會產生各種“誤差”。有些顏色的光受到的影響比其他光線更多,也可能由于鏡片本身存在缺陷,又或者由于光圈葉片造成的衍射現象,還有多層鏡片之間的折射等等因素,都會導致像差。有些像差可以通過軟件消除,但大部分都不容易對付。
我可以誠實地告訴你,我對鏡頭了解很多,但像差卻讓我頭疼。如果你想體會這種感受,可以去維基百科查閱所有關于像差的內容。或者,像很多攝影師一樣,忽略這個問題,真的有效。
十八,銳度
照片銳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鏡頭本身的素質,不過如果你只是希望獲得某支鏡頭最佳的銳度,我們就要討論一下“正確地”使用鏡頭的問題。
關于銳度,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明白,對鏡頭的銳度并非始終一致的:
中心與邊緣:基本的規律是鏡頭中心銳度最高,向邊緣逐漸降低。畫面的四角由于距離中心最遠,一般銳度最低。
變焦范圍:一支變焦鏡頭在不同焦段的銳度也不相同。問題是你很難知道在哪段焦距其銳度最高。有些鏡頭在兩端焦距最銳,說明設計師更關注鏡頭在兩端焦距的表現;其他鏡頭則在焦距中端銳度最高。
有極少數鏡頭,其銳度峰值曲線很奇怪。搞清楚銳度與焦距的關系,唯一的方法就是查看MTF曲線,并閱讀技術文檔。或者你可以像大多數攝影師一樣:把這些工作留給科學家去做,自己只專注于拍攝好照片。
光圈:最值得了解的一個問題是,鏡頭的銳度和光圈值有關系。當使用最大光圈拍攝時,鏡頭的銳度一般會略有下降。收縮幾檔光圈后則能得到最佳銳度。但是隨著繼續收縮光圈,鏡頭的銳度又會逐漸下降。
最后要指出的是,上面說的“銳利”和“銳度下降”聽起來雖然有所差別,但其實際表現的差距往往很小,而且銳度也不是畫質的全部。即使你用一支變焦鏡頭銳度最差的焦距,在最大光圈,把畫面重點放在邊緣,也仍然能得到一張好照片。別讓這些在實驗室里才能得到的數據影響你的拍攝。
十九,特殊鏡頭
除了變焦與定焦鏡頭之外,還有很多特殊鏡頭存在。這里我不打算過于深入,只是稍加介紹,知道有這些鏡頭存在即可。
移軸鏡頭可以創造傾斜的焦平面。用普通鏡頭拍攝建筑物有時會遇到問題:如果你與建筑之間有角度,就無法令建筑物的一個面都在焦平面上。為了保證照片清晰,你必須使用小光圈,這可能會帶來一些額外的問題。
使用移軸鏡頭,你可以調整膠片面以適合拍攝對象,可以得到完美的景深:
當然,移軸鏡頭也可以用來產生相反的效果:創造出淺景深的“微縮模型”效果。
魚眼鏡頭用來創作非常獨特的視角。與一般鏡頭盡量避免畸變不同,魚眼鏡頭會產生非常夸張的效果。
微距鏡頭用來拍攝微距畫面:昆蟲、花朵、醫學照片之類??茖W攝影師經常會用到這類鏡頭。
編輯:黃飛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