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參加一個公司培訓的時候,那個講師就是人工智能科學家,他說當初中國加入WTO,一度封死了西方機器人產業。
原來早在上世紀,歐美勞動力太貴,當時對于把工業產能轉移到中國還有疑惑,因為我們是從蘇東陣營脫離出來的嘛,資本家多多少少覺得有點不保險。
所以面對產業工人成本上升,西方最早采取的措施是大規模研發機械臂等技術。后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中國加入了WTO,幾億農民進城,以西方工資的零頭接收了大量的產能。
既然找到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廉價工人池,那些研究工業機器人的公司慘了,中國工人比他們的機械臂廉價得多,他們沒了訂單,隨后大規模倒閉。
這也是為啥大家在十幾年前就經常能在電視里看到的機械臂,這些年反而感覺并沒有擴散,問題就在這里。啥時候又重新活過來呢?
其實這事的節點是富士康連續跳樓那段時間,富士康開始思考用機器人替代人力,畢竟再咋壓迫機器人,它都不會跳樓。
后來進展非常不順利,富士康投入了巨資,但是這些年效果非常差。因為手機平板里類似芯片主板什么的高度集成模塊,已經是流水線上全自動完成,全程幾乎不需要人工參與。
人工主要負責最后的組裝部分,這部分非常繁瑣,幾乎沒有技術難度,只需要工人一雙手,甚至可以不帶腦子,本來也沒有多少成本配額。
如果用機器人,對機器人的要求又太高。并不是做不出來,而是機械臂成本太高,比人貴得多,以至于強行使用根本不劃算。
但是隨著中國用工成本不斷提升,開發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已經不再是富士康的想法,而是整個工業界的共識,因為中國溢出的產能規模誰都接納不了。
更關鍵的是,產業最需要的是穩定的環境,非洲地方倒挺大,不過每隔一段時間政變一次,這咋做買賣?所以并不能到處轉移產業。這個背景下,AI產業和工業機器人產業又拿到了巨額投資搞了起來。
這不最近幾年終于出效果了,前幾天看了一個新聞,江蘇昆山政府宣傳部說,富士康已經利用機器人技術,將昆山工廠的員工人數從11萬減少到了5萬。
昆山市政府還表示,包括富士康在內,去年有35家臺企在人工智能技術上投入了人民幣40億元。
事實上不止富士康,包括我國的聯想、小米都在搞熄燈工廠,也就是整個工廠里全是機械臂,不需要工人,沒明沒夜地干,不要求漲工資,也不抱怨資本家不執行勞動法。
最兇殘的應該是特斯拉上海工廠,對外聲稱整車制造流程智能化,機器不用休息失誤率幾乎為0,所以特斯拉的成本可以一降再降,伴隨著車價也一降再降,幾乎成了價格屠夫。
根據去年的財報,特斯拉上個季度每輛車的凈利潤達到9574美元,比亞迪單車凈利潤為1575美元,蔚來和小鵬汽車的單車凈虧損分別達到19141美元和11735 美元。所以說面對自動化沖擊,其他友商沒啥選擇,只能跟進。
去年我國裝備了30萬臺工業機器人,全世界一半的機器人都賣到了中國,同比上漲了15%。大家可能覺得,30萬也不多啊。可是這玩意是不休息的,基本上一個可以頂仨,也就是一年替代一百萬工人,今后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率,十年后就是幾千萬的勞動力。
更別說還有大量不那么明顯的“機器人”,比如越來越多的停車場已經在搞無人值守,再比如銀行、超市都更新了最新自動結算系統,這些都會節省大量的勞動力。可以說,就在最近幾年,工業機器人和AI技術大規模替代人力已經成了必然。
其實參考下科技史,就知道上文的估計依舊太保守。無論是蒸汽機,還是汽車,或者后來的個人電腦,一旦價格到了某個臨界點,產品功能性也達到了某個標準,會有爆炸性的增長率,很快就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
問題是,技術從來也不是技術本身,還附帶著大量的社會學屬性。比如大規模應用后會不會導致工人的失業?對社會整體到底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參考之前的工業革命就能明顯看出來。
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后國力迅速增長,很快成為了世界霸權,但是這種霸權是建立在對原有秩序毀滅性破壞基礎上的。
早期英國的制造業依賴的是有一技之長的工匠,這些工匠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手藝非常精湛,也因此進入了中產階級。
但是工業革命后,機器帶動機器搞生產,只需要一部分人修理機器的機械師,其他人站在機器旁邊做一些機械動作就行了,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現在。
這就導致了原來的作坊紛紛倒閉,而工廠并不需要手藝太復雜的工人,只要能做幾個機械動作就行了,類似富士康那種。
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工廠開始大規模雇傭童工,大幅延長工作時長,也就是孩子把父母的工作搶了,一家人竟然要靠孩子養活。
這里就有一個關鍵問題需要解答,那些從舊產業里淘汰下來的人,他們最終怎么辦?答案是絕大部分沒法辦。
這些工人很難再進入新產業了,就好像燃油車工廠關閉了,工人們能去電動車那里上班嗎?說不定也可以,不過要求的技能完全不是一碼事,如果是工程師,大概率得回爐重造,因為現在的電動車更需要的是計算機相關的技術而不是汽車的。
從歷史上的經驗來看,新技術造成的代價,往往需要一代人去慢慢消化,大家想想當初東北下崗的人就知道了。
這也是為啥日本一直保留著大量僵尸企業,有些公司根本沒有任何效益,但是一旦破產,里邊的人就沒了出路。
為了這些人的生計,這些僵尸企業靠著銀行救濟一直勉力維持,幾乎沒有任何活力,一個經濟體里有這么多“僵尸”,經濟能好有了鬼了。
回到本文話題,工業革命之后,歐洲出現了驚人一幕,少量資本家更加富有,絕大部分人更加貧窮。
這也導致了后來風起云涌的工人運動,工人們要求降低工作時長,提高待遇,一直到“一戰”之后工人的地位才重新好起來。
可見技術并不是永遠帶來好處。技術總是大幅提升全社會效率的同時,大部分人的利益卻是受損的。這些人利益受損后起來鬧,社會制度也跟著發生變革,達到新的平衡。
所以說,技術進步不僅僅意味著生產力的提升,更會導致階層的起落,社會制度的變革,以及觀念的巨大革新。說到這里,大家可能會說,既然這么慘,咱們可不可以避免技術進步?維持現在的狀態挺好的。
事實上是不行的,日本為啥成了那個矬樣,三十年沒啥進展,大家分析了各種原因,最關鍵的卻很少有人說,日本這個國家的老百姓極度反感變革,對穩定有種近乎變態的渴望,對新東西永遠保持排斥狀態。
每次都是混不下去了,咬牙變革一次,然后就不再向前,在那里精雕細琢,形成一個極度穩定的狀態,等著下次混不下去再變革。
事實上美國和德國后來超越英國,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英國對新技術采取保守策略,美國和德國通過內燃機和電力革命,挑戰了英國的傳統地位。
比如英國軍艦一開始并不想換內燃機,盡管內燃機有無數好處,但英國是蒸汽機時代的霸主,想一直玩蒸汽機。
可是對手不慣著它,德國最新下水的軍艦全部換上了柴油驅動的內燃機,英國人才慌了,然后也換裝了。
而且跟英國一樣的是,由于新產業巨大的變革和極其高效等特點,美國那邊最先掌握這些技術的人紛紛變得富可敵國,比如洛克菲勒和卡內基等人就是那個時代的神。但同時美國工人境況也發生了大幅下滑,也發生了洶涌澎湃的工人運動。
這個意義上講,我國加入WTO后能發展那么快,本質也是因為我們起點實在是太低了,老百姓太窮,往哪個方向發展都是進步。
所以無論是改革,還是新技術的應用,阻力都非常小。如今為啥說進入了深水區呢?因為現在已經形成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階層,任何改革都要傷及一些人,他們當然不愿意。
也就是說,上一個時代的王冠,往往是下一個時代的累贅。這一點我們其實體會也很深,曾經中國人最喜歡的東西,無疑是國企的一個編制。
后來經濟體制改革,面對新技術新管理的沖擊,陳舊低效的國企成了累贅,于是有了大下崗。
曾經很多人做夢也想有一個店鋪,一直收租金,才有了那句“一鋪養三代”,但是移動互聯網崛起后,店鋪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大量貸款買店鋪的人成了超級韭菜,現在還在還錢。
不出意外,大家現在珍視的很多東西,再過一些年又面臨重新估值。接下來的智能革命,沖擊最大的,無疑是我們的制造業產業,幾乎是“重塑”級別的變革。
此外AI也會影響很多低級白領,比如最新發布的那個hatGPT,想取代作家比較難,但是取代那些財經小編跟玩似的,以后無論是手速還是準確性都不如AI。
但是整體而言,新技術會重塑格局,卻不會對格局有太大的改變。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前,英國已經是當之無愧的海上霸主,工業革命只是讓它擁有了半個世紀絕對的領先優勢。第二次工業革命也爆發在了當時的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美國,而不是非洲或者亞洲。
也就是說,技術革命只會爆發在底子很厚、市場規模極大的國家,而不是隨便某個國家。下一次智能革命也只能是爆發在中美歐這些大國里,其中一個國家取得優勢后,可能有一些年的領先優勢,其他的立刻就會跟上。
如果無人工廠成熟,工廠只需要電和土地,還有資源,到時候美國遼闊的國土優勢是不是就出來了,制造業回歸可能也就不再是問題。
但是大家也要意識到,這個世界并不是零和博弈,就算美國制造業重新崛起,也不代表我們就要完蛋。因為產業是依賴上下游的,并不能一起跑,此外制造機器人和維護那些機器也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這方面我們有優勢。
更關鍵的一點,“吸引制造業”跟打仗不是一碼事,更像是在“找女朋友”,你不能總想著控制別人,應該做的是建設更文明更法制更和諧的環境,吸引別人在你這里安全地賺錢。如果你做好了,別人在你這里能賺錢,他怎么會轉移呢?
過去四十年我們為啥有這么大的進展,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超級穩定的內環境,讓產業資本安心建廠,今后我們只要堅持這一點,就不用擔心制造業都跑了。
接下來的機器人革命也好,智能革命也罷,肯定會塑造一堆“新神”,絕大部分人可能短期都是利益受損的,因為大家都得接受變革的沖擊,需要調整,調整永遠是痛苦的。
但是國家層面新技術的應用往往會讓國力迅速提升,但是肯定會帶來大規模的失業。到時候可能會出現英國“維多利亞悖論”,也就是帝國榮光從未如此光彩照人,可是帝國治下的子民卻痛苦不堪。
必然會有大量的產業工人被取代,這些工人只能去服務業。這就有點像當初農業機械化的普及,無論是百年前的美國,還是最近幾十年的中國,農民都迅速減少,然后進城后變成了工人,如今美國2%的人口就搞定了他們巨大無比的農業產業。如今隨著智能化的普及,工人們還有一波遷徙。
問題是一個產業工人,從制造業進了服務業,可以去做軟件或者金融嗎?(對,端盤子,送快遞,寫代碼,搞金融都是服務業),顯然不行,大概率是去做快遞等門檻很低的行業。
這時候又出現了一個更關鍵問題,社會經濟是需要購買力的,機器人大規模取代人力,必然會導致購買力下降,因為機器人是不領工資的,開發機器人的工程師又太少。
我們知道,自從工業革命之后,產能一直是過剩的,從來稀缺的都是購買力。也就是說你生產出來的東西又快又好,可是沒人購買的話,也得爛在倉庫里,到時候欠銀行和原料商的錢還不上,照樣得倒閉。這也是為啥說,經濟危機都是過剩危機。
中國之前發展這么快,主要也是因為西方有購買力,我們生產的東西通過外貿賣給老外,回款之后擴大產能。
如果機器人大規模替代工人的話,必然的結果就是工人大規模失業,尤其低端崗位。這些崗位對應的工人怎么安排也會是個大問題,這部分人沒收入,購買力又從何而來呢?
美國那個競選總統的華人楊安澤說是要給大企業加稅,然后給老百姓補貼。初看覺得這人又是個信口開河、無下限討好選民的民粹主義者。其實仔細了解就能發現,他的說辭背后有一套嚴格的邏輯,并得到很多經濟學家的支持。
他的意思是大公司雇傭那么點人,生產那么多商品,賺那么多錢,長期看可能是有害的。因為老百姓沒有工作,沒有錢,你那些東西賣給誰?賣不出去你不也得倒閉嗎?此外窮人多了也會導致社會動蕩,弄不好大家一起死。
事實上各國現在都養著一群閑人,歐洲就不說了,福利社會,日本有一堆僵尸公司,哪怕我們身邊,大家肯定認識幾個人,他們的公司根本沒有任何業務,他也每天去上班。
他們在這個社會上沒啥合適的崗位,但是不養他們又可能會導致大規模的動蕩。機器人革命會導致很多人失業,但是少數公司變得富可敵國,最后只能是他們出錢養著那些沒工作的人,不然大公司也別想好好賺錢。
當然了,這種“供養”也不可能讓你過得太爽,只是維持一種湊合混下去的標準,想過得好,還是得自己想辦法。文章寫到這里,其實結論已經很明顯了。
1、智能化和機器人大規模鋪開,基本上不可避免;
2、無數人的利益會受損,少部分人變得更富更強,由于整體效率提高,國力也會大幅提升。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會導致工人失業或者降薪,但是我們的制造業反而會更強。
3、變化既然沒法避免,就該去擁抱,而不是回避,不然就成日本了。我國現在每年用掉的工業機器人占全世界的一半,今后只會更大。今后成本下降,效率上升,可能會一定程度上降低制造業外流,但是工人被替代卻是幾乎不可避免。
4、國家層面可以通過推動利益轉移來彌補一部分損失,不過對于很多人來說,依舊是很痛苦的轉型,尤其這兩年剛畢業的這些,一進入社會,就面臨一個急劇變化的世界。技術變得太快對于社會是好事,對于個體不是啥好事。不過也沒啥辦法,只能是持續學習,不斷適應,畢竟,唯一不變的,可能就是變化本身了。
編輯:黃飛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