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國泰君安證券,本文作為轉載分享。
大年初一,與宣發逆天的《小豬佩奇過大年》同期上映的,還有被譽為中國第一部硬科幻電影的《流浪地球》。
同時值得期待的是,《瘋狂外星人》、《上海堡壘》、《刺殺小說家》、《明日戰記》以及《拓星者》等一系列中國科幻電影都將在2019年陸續上映。
國泰君安傳媒團隊近期帶來了一篇對全球科幻電影發展史的深度研究,并探討了一個關鍵問題——《流浪地球》,能否成為中國版的《星球大戰》?2019年,會成為中國的硬科幻電影元年嗎?
01
百年票房王者
科幻電影(英文為Science Fiction Film或簡稱sci-fi film)是目前電影市場上最重要的商業類型片之一。
所謂科幻,就是既要有科學,也要有幻想??苹秒娪皯摶谡鎸嵉目茖W理論,結合電影敘事藝術,最終表現出對于政治或社會議題的關注,或是對人類處境的探討。
目前對科幻片主要分類為軟科幻與硬科幻。硬科幻以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追求科學的邏輯嚴謹和準確,反思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代表作品有《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國》等
硬科幻代表《星際穿越》中飛船在穿越蟲洞
軟科幻則更注重對于哲學、心理學或政治學等探討,科幻屬性較弱,僅作為輔助劇情發展的背景出現,著名電影有《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彗星來的那一夜》以及超級英雄系列電影等。
軟科幻《復仇者聯盟》
科幻服務于劇情發展
?
總結科幻電影一百多年的發展,大致可以根據影片題材、故事性、技術應用等特點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的起步期:這個階段主要是基于科幻小說的電影萌芽期。1902年法國導演喬治·梅里埃拍攝的《月球旅行記》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此后隨好萊塢制片廠制度的出現和發展,美國科幻電影制作奮起直追,1916年的《海底兩萬里》開創水底拍攝先河。該階段的科幻電影,主要聚焦對科學發展的憂慮和對人類依賴機器的反思和擔憂。
20世紀30-60年代是科幻電影發展的第二階段:受大蕭條和世界戰爭的影響,此時的科幻電影多帶有消極色彩和宣傳抗戰精神,如《蝙蝠俠》(1943)描寫戰爭中反面人物。20世紀50年代以后,受冷戰軍備競賽及航空技術發展影響,公眾對太空旅行等新技術興趣較大,科幻電影反響強烈,如《2001:太空漫游》以開創性的視覺效果和對太空旅行的現實寫照成為里程碑式作品。
20世紀70-80年代是科幻電影的爆發期:1969年美國成功登月將人類的視野帶入浩渺的宇宙,外星人題材等思索人類與宇宙其他生物關系的電影成為敘事主流,諸多優秀導演也脫穎而出。如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系列、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系列和斯皮爾伯格的《E.T.外星?》分別描繪了人類與其他物種或敵對或友好的生存狀態。除外星文明主題外,科幻電影也走向成人嚴肅和深刻反思,第一部反烏托邦科幻電影《發條橙》誕生于1972年,該階段是科幻電影的黃金時代。
20世紀90年代-至今,是科幻電影在數字商業時代下的多元化探索時期。80年代中后期,隨著數字技術飛速進步,大量人機主題電影因應而生,如《黑客帝國》。進入20世紀后,電腦特效技術也日趨成熟,代表作品為2009年上映的歷史票房冠軍《阿凡達》。視覺呈現已不再是障礙后,科幻電影題材日趨多樣化,既有涉及熱門科學研究的《火星救援》、《星際穿越》,也有以動作元素為主的超級英雄系列,受眾覆蓋全部觀眾,但其對未來的思考和人性可能性的探索依然是科幻電影的永恒主題。
一百年間,科幻電影的發展與社會環境、科學發展關聯緊密,最終從亞文化B級片成長為21世紀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商業大片。
02
一種精神剛需
當《2012》上映的時候,其帶來的末日概念引發了全球媒體的大討論。
十年以后,當我們站在2019,或許那些概念帶來的新奇與刺激已經褪去,但影片帶來的人與自然、群體與個體的思考仍然不過時。
而科幻電影在過去近百年的時間里對全球觀眾的吸引遠不只此。
首先,科幻電影以其極具想象力的劇情和震撼的視覺特效深受觀眾喜愛,逐步成為票房王者??苹秒娪笆菍﹄娪凹夹g的最佳體現,同時能夠承載文學藝術對人與宇宙的終極反思,達到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完美平衡。因此,從市場需求而言,影迷們對一部好的科幻電影的期待始終不會間斷,中國缺的不是科幻市場和科幻迷,而是真正的華語科幻制作。
與此同時,科幻片多以3D、IMAX特效格式呈現,單票價較高,盛產頭部影片。2012-2017年北美TOP10電影中科幻題材數量穩定在3-5部,票房占比約40%左右。
目前全球歷史票房前十的影片中,科幻電影占據6個席位,其中《阿凡達》以27.88億美元穩居第一。
從IP內容角度來看,博偉旗下的星球大戰和漫威的超級英雄系列已形成完整的IP體系,其中漫威歷經10年完整構建平行宇宙世界觀,死忠粉絲眾多,后續票房保障較高。
從制作角度來看,好萊塢科幻片具備豐富的經驗并已實現高度的工業化。同時諸多頂級導演也是科幻題材的常客,詹姆斯·卡梅隆是公認的電影技術狂人,雷德利·斯科特的《銀翼殺手》、《普羅米修斯》和《火星救援》均是里程碑作品,相應科幻影片具有極高的票房號召力。
03
我們的“地球”還要“流浪”多久
科幻電影以其對劇本創作、資金實力和視覺特效的三重高要求成為電影工業化發展的終極驗金石。
一部優秀科幻電影的成型,融合了文本創作、劇本改編、資本運作、拍攝、表演、特技與特效、后期制作與宣傳發行等等復雜環節。
整套制作流程的全面協同顯得尤為重要,包括穩定的題材輸出和合理劇本改編、大量的資金支持和成熟的預算體系以及道具模型制作和特效設計三個部分缺一不可。
好萊塢正是憑借其多年來工業化制作經驗和基于全球電影市場的票房回報稱霸科幻電影制作。
以《星際穿越》為例:
《星際穿越》堪稱好萊塢科幻的經典之作
首先,從劇本上來看,主創團隊科學與藝術素養兼備,理論基礎為硬科幻根本所在。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黑洞和廣義相對論領域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基普索恩是《星際穿越》的聯合編劇,為影片中的黑洞模型及相關引力方程提供理論支持。
影片的黑洞特效制作均是基于索恩的引力透鏡公式,建立全新渲染軟件制作而成,堪稱物理學上最準確描述黑洞的視覺呈現。
嚴謹的科學邏輯在好萊塢科幻電影制作中并非個例,《火星救援》獲得NASA全力支持,盡可能地還原火星上的真實生活環境,20世紀60年代拍攝的《2001:太空漫游》就描述了太空和飛船中的微重力狀態等。
科學理論的嚴謹性和邏輯性是科幻影片的根基所在,一方面好萊塢頂級科幻電影導演科學與藝術素養兼備,如卡梅隆輟學于加州州立大學物理系,另一方面主創團隊尊重科學,積極邀請知名學者提供理論輔導,由此在創作源頭上奠定好萊塢硬科幻電影基礎。
《星際穿越》中黑板上公式均為現實推理過程
資料來源:《星際穿越》劇照
《星際穿越》黑洞原始特效模型及最終影片
資料來源:《星際穿越》電影官網
其次,從資金來說,高昂制作成本投入帶來高收入,海外票房占比多數。
《星際穿越》拍攝成本1.65億美元,折合每一分鐘鏡頭造價7.6萬美元,科幻大片所需的震撼視覺效果對特效技術及現場道具制作都提出了最高的要求,這直接導致了制作成本的高昂,而支撐起其高額投入的是來自全球的電影票房。
根據Box Office Mojo統計,目前IMDb歷史評分前十的科幻影片投資成本大多在1億美元左右,2010年以后的《星際穿越》和《復仇者聯盟3》制作成本均在1.5億美元以上,票房收入約5億左右,而平均海外票房貢獻占比高達59.32%。
最后,從技術上講,頂級特效制作,數字資產、工業化管理經驗雙重積累。
《星際穿越》憑借其震撼的黑洞、蟲洞等特效獲得當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獎。制作團隊為諾蘭御用特效公司Double Negative,全部CG制作數據高達800TB。Double Negative為制作黑洞模型,根據索恩提供的方程式,重新編寫了一套渲染效果器,單幀渲染時間高達1個小時。
根據相關業內資料顯示,好萊塢諸多電影特效技術開發都源于影片拍攝需要并逐漸積累,在前期設計、模型制作、攝影、特效化妝等諸多細分領域都已經形成了精細的專業分工并管理經驗成熟,技術和藝術層面都達到完美契合。
好萊塢四大電影特效制作公司創始時間悠久
積累了大量制作經驗
資料來源:藝恩,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相比之下,華語科幻片在資金、技術和劇本都還欠缺較為核心的力量加持。
科幻電影需要整個電影工業體系的支撐。所謂電影工業化是指服飾、化妝、道具、攝影、錄制、美工、編劇、導演、演員各司其職,在工業流程的制約下共同完成電影的拍攝任務;研發、融資、制片、宣傳、發行、版權交易、衍生產品開發各盡其責,在工業標準的推動下一起打造電影的產業鏈條。
中國電影工業由于起步較晚,經驗匱乏,目前國產電影的體系下,“專業的人”、“專業的預算”、“專業的電影效果”三者均處于未知和欠缺狀態。
主創:藝術有余科學不足,工業化制作經驗欠缺
科幻電影需要的國內產業鏈層面人才、技術、編劇與文本創作的一直處于斷層之中。目前國內主流導演、編劇團隊缺乏相關知識積累,并對科技探索敏感度較低。而相關物理學理論知識非一時突擊學習所能彌補,如《星球大戰》主創團隊設計的“千年隼”結構需要大量物理學知識積累。若主創團隊缺乏一定理論基礎,其邏輯與科幻宇宙想象力會受到限制,后續道具物理推算、建模的指導也會有所欠缺。
資金:科幻電影投入大、周期長,資本方多知難而退
科幻電影特效及道具制作耗資高昂,國產科幻電影則因為票房風險大、制作周期長等因素缺乏資本支持。由于國內票房承載量有限,過往的國產科幻片投資成本最高不過3-4億人民幣,與好萊塢10-20億人民幣的投資體量有很大差距。制作成本上的差距直接造成影片質量上的巨大鴻溝。國產科幻片除軟科幻的《美人魚》投資收益較高之外,其他科幻片均屬于低成本低回報,投資價值低。
技術:技術資本錯位,國產特效夾縫中求生存
首先,國內視覺特效技術行業起步較晚,缺乏經驗積累和資金支持,多以服務好萊塢片為主。相比之下,國內視覺特效行業2008年之后才略有起步,仍需要一定時間進行技術研發和經驗積累。
影視特效制作全流程
資料來源:藝恩,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其次,國內特效制作公司并且沒有形成以技術為核心的良性競爭,多在高端海外公司和廉價基礎業務夾縫中求生存。目前我國品牌認知度最高的視效制作公司Base FX擁有最為先進的制作流程和培訓體系,其員工規模也只有600多人,而工業光魔的團隊可能多達2000多人。根據2016年藝恩調研數據顯示,超過60%的觀眾認為國外特效優于國產特效,華語特效制作支持度較低。
04
流浪者,已踏上歸途
中國科幻電影主要發展歷史與時間軸
國內科幻片史上曾出現不少佳作
目前國內電影市場票房規模增速強勁,且頭部影片票房天花板一再上升,存在打造國內科幻的市場基礎。
2018年國內電影總票房609.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9%,已穩坐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此外頭部影片集中趨勢進一步加強,2017、18年票房冠軍《戰狼2》、《紅海行動》分別獲得56.83、36.51億人民幣票房。
票房擴大有利于提高優質影片投資上限,而頭部影片的豆瓣評分也呈逐年上升趨勢,顯示出影片內容質量與票房關聯度的加強。我們認為,國內電影市場已經存在進行高投入長期制作形成高產出國產科幻電影的市場基礎。
投機熱錢流出、限薪政策出臺,特效與制作投入有望加大
隨著影視行業政策進一步趨嚴,相關演藝明星限薪政策密集出臺,投機熱錢也進一步流出。原本以追求速度、追求流量影星的影視投資理念將發生反轉,主要的成本投入將回歸內容打磨和特效制作。
2018年6月以來,針對陰陽合同、天價片酬以及唯流量吸金等現象,廣電總局發布一系列相關監管政策。長期來看,演員限薪有利于降低電影制作成本,使片方致力于提升劇本、拍攝和后期特效制作。
龍頭影視特效公司已初步具有較完整的項目流程管理能力,將受益于制作方特效投入的提升。根據藝恩調研顯示,目前中國視效公司品牌認知度排名前三的公司為Base FX、聚光繪影和天工異彩,這三家公司均擁有較為穩定的客戶源以及一定的創新能力,而MORE、楷魔視效、諾華視創等新銳公司也逐漸嶄露頭角。
國內龍頭影視特效公司已積累了一定的科幻片制作經驗
高知科幻迷漸成消費主力,高端觀影與衍生品需求強
隨消費水平的提升及多年來好萊塢科幻大片的普及,中國科幻電影受眾群正逐漸形成,80、90年代第一代接受外來科幻文化的科幻粉絲也正成為消費主力。隨著中國人均GDP接近一萬美元,以及多年來好萊塢科幻大片的熏陶,國內已經形成相對固定的科幻電影受眾群。
與此同時,80、90年代第一批接受外來科幻文學洗禮的科幻迷已成為消費主力。根據新傳智庫調查,因為年紀閱歷原因,相比于00后偏愛爆米花電影,該年齡段對《盜夢空間》等硬科幻影片興趣更大。
各年齡段科幻片受眾觀影偏好分析
8090后偏好科幻題材
科幻電影多以大片形式呈現,目前國內IMAX等高端觀影習慣已逐漸養成,且科幻電影后續衍生品市場潛力較大。目前中國觀影市場高端觀影習慣已逐步養成,IMAX成為觀賞好萊塢大片的首選影片格式,觀眾對50元及以上的高電影票價接受度較高。
上游優質內容儲備眾多,國產科幻可改編素材豐富
國內科幻文學正迅速發展,在《科幻世界》等傳統雜志及諸多新媒體平臺的帶領下,嚴肅科幻文學正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根據《文藝報》調查,2011到2016年,中國科幻小說出版總數從年度77種發展到年度179種,原創讀物從35種發展到102種,增長量在一倍以上。2017年科幻閱讀市場的2017年產值總和為9.7億元,而2018年半年總量已接近9億元。
此外,除以《科幻世界》為代表的傳統科幻小說發表平臺外,新媒體科幻產業也迅速崛起,《科幻世界》雜志社、未來事務管理局等創辦的微博、微信公眾號,通過“科幻春晚”、“科幻經典作品解讀”等吸引了大量讀者,其中“科幻春晚”已連續舉辦三屆,參與作家包括國內頂尖科幻作家劉慈欣、王晉康,海外作家美國星云獎得主劉宇昆等,2018年全平臺獲得1000萬閱讀量。
國內上游優質科幻內容儲備豐厚,以劉慈欣為代表的華語科幻作家作品成熟,粉絲基礎雄厚。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風靡歐美
05
前途似錦又未卜
國產科幻電影并不缺少優質的內容IP以及雄厚的粉絲基礎,缺少的是一個能開創先河的優秀作品。一旦有優秀的作品帶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將吸引資金的進一步投入從而帶動電影工業化水平的提升。
作為首部被搬上銀幕的劉慈欣作品,春節檔上映《流浪地球》有望以其嚴謹的劇情邏輯和精美特效開創中國科幻電影歷史。
《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所著的同名小說,講述未來由于科學家發現即將膨脹為紅巨星的太陽可能會毀滅整個太陽系,人類計劃歷時2500年,通過建造一萬臺行星發動機驅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尋找新家園的故事。
根據現有發布物料來看,我們認為該影片在中國科幻電影制作歷史上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導演團隊歷經融資、制作等多重困難,全力付出,歷時4年打造這部真正意義上的國產科幻大片。
完整還原小說科幻世界觀
科學邏輯嚴謹
電影完美還原小說中科幻世界觀,并從故事層面深化“流浪”與“回家”的精神內核。
主創團隊邀請北大的心理學教授為片中人物做性格模型設計,并聘請了中科院四位科學顧問解決電影中關于物理和天體問題,主創團隊歷時15個月,精心設計和繪制了近3000張概念設計圖和8000多張分鏡,置景延展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力求保證影片的每一個細節符合現實和科學原理。
《流浪地球》行星發動機設計手稿
視覺特效震撼
國產團隊主導技術制作
根據推算,影片總投資金額約在5億左右,大部分資金均用于前期拍攝和視效制作上。影片中宇航員所穿著的外骨骼裝甲設計由好萊塢特效團隊維塔數碼負責,采用石墨硒外殼、氚電池動力,而其余包括太空服在內的道具均由國內421、希娜魔夫等公司設計制作完成。CG特則以國內MORE、橙視覺、Pixomondo(中德)以及Dexter(韓中)為主力制作。
《流浪地球》中外骨骼裝甲設計
資料來源:豆瓣
《流浪地球》木星特效
資料來源:豆瓣
中國元素完美融合
獨具東方文化的末日科幻故事
影片在立足全人類視角拯救文明的基礎上,讓中國元素、東方文化不帶違和感地融入劇情發展和畫面設計。
一方面,影片講述了末日之下利用行星發動機推動整個地球,全人類共同尋找新家園的故事,不同于西方英雄拯救地球或火箭送走精英開拓新殖民地的發展,中華文化強烈的“歸鄉”情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既服務劇情發展,又對其進行了深化。
另一方面,影片將中國元素不雷不尬地融入畫面設計,如地下城春節的舞獅表演、末日冰雪中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和奧運大廈,這些畫面能夠讓觀眾產生結構性的文化共鳴和審美體驗,而又沒有對愛國情懷進行過度上升。
除《流浪地球》之外,2019年還有多部優質國產科幻影片上映,有望形成規模效應,帶動科幻觀影熱潮。
一大批高質量國產科幻片將在2019年上映
?
2019年待上映的華語科幻電影及制作中的國產科幻電影
資料來源:豆瓣
1977年《星球大戰》的上映讓科幻電影從此成為好萊塢未來四十年商業大片的標配,也促使頂級特效制作公司工業光魔的誕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流浪地球》的成功與否不在于其票房多少,而在于其嚴謹的制作態度對中國科幻電影的開拓意義,對中國電影工業和中國創意的引領作用。
主創團隊歷時四年磨一劍的劇情設計和特效制作本身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大壯舉,其成功必定會催生一波國產科幻影視項目的落地操作,對后續電影制作起著精神和經驗上的引領作用。
以上內容節選自國泰君安證券已經發布的證券研究報告《沉舟側畔,千帆啟航》,具體分析內容(包括風險提示等)請詳見完整版報告。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