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安創加速器是Arm全球唯一加速器,于2016成正式啟動安創成長營,過去兩年成功運營五期,第六期安創成長營落地成都,孵化加速了13支團隊,并精選了多個項目在2018未來科技創“芯”大會上路演,他們到底有什么絕活和創意?投資人又是如何看待他們的發展前景?請看下文報道。
安創加速器是Arm全球唯一加速器,于2016成正式啟動安創成長營,過去兩年成功運營五期,第六期安創成長營落地成都,孵化加速了13支團隊,涵蓋了芯片、聲學科技、智能控制、AR等多種領域,并精選了多個項目在成都國際基金小鎮舉辦的2018未來科技創芯大會路演公開接受投資人的考評。不得不說,這些企業個個身手不凡,不僅擁有非常亮眼的資深技術和運營團隊,而且還擁有獨特的產品創意、敏銳的市場嗅覺和市場切入點商業意識。
安創加速器為這次項目路演請的評委也個個非同一般,他們有:安謀(中國)執行董事長兼CEO吳雄昂先生,瑞芯微副總裁陳鋒先生,中關村并購母基金研究院院長王雪松女士,北極光創投合伙人楊磊先生,小米產業投資部合伙人孫昌旭女士,華威國際合伙人桑琳女士,四川長虹電子科技投資總監張彬先生、高通創投投資總監毛嵩先生。
安創加速器是Arm全球唯一加速器,聚焦于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產業,致力于為技術驅動型的創新創業企業提供一站式深度加速服務。在過去的兩年中,安創成長營成功運營五期,為學員們提供了一個展示各自創新成果及“硬”技術的平臺,也為業界帶來了一場又一場無與倫比的科技盛宴。今年安創成長營第六期Demo Day落地成都,不僅表示Arm希望在西南中心深度挖掘科技創新的新生力量,見證和助力新生力量的成長,而且也表示Arm有意同時推動成都“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的快速發展。
路演團隊:上海科絡達
圖1:吳柏儀CAROTA科絡達CEO、創始人
成立于2011年,CAROTA科絡達由聯發科、趨勢科技,新加坡電信,中華開發,華威國際及ARMChina共同出資。是國際領先的汽車、物聯網OTA升級技術(空中下載升級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擁有國際領先的OTA升級技術,主要面向中國車載和物聯網市場。科絡達是今年CESAsiaN4、N5展館內唯一的汽車FOTA參展商,跟200多家的OEM、ODM開展了合作。我們總部在上海,在深圳,臺北,慕尼黑,加州硅谷和桑尼維爾都設有辦公室。
(CAROTA科絡達公司宣傳影片)
在車聯網領域,我們整車的OTA方案,ECU的主動體檢和區塊鏈安全都在我們OTA系統平臺上。CAROTA科絡達提供的完整的OTA技術解決方案,將推進整個車聯網智能化的發展。
科絡達提供一站式從云到端、完整靈活的部署解決方案,為車廠無縫接軌、快速導入OTA技術至自身車聯網系統保駕護航,一站式滿足您的需求,包括:獨立開發的升級架構、高效的差分升級壓縮、適應不同升級環境的保護機制,加解密簽名、加密通道、安全引導,串聯第三方的PKI等相關解決方案。
到目前為止,科絡達的合作伙伴已經有:MediaTek、TRENDMicro、吉利汽車、東風柳汽、東風裕隆、合眾汽車、瑞薩、恒潤科技、ST、Gemalto、麥騰、海康威視、DESAY、SingTel、ADAYO、信大捷安、江南天安、云麥、移遠、移科、華為和搜狗等。
上海科絡達創始人兼CEO吳柏儀表示:“科絡達前身是做智能手機跟平板電腦的OTA,2013年切入物聯網智能裝置,2015年切入車聯網的部分。我們提供了整個裝置管理、安全連接、空中升級的云端服務平臺,到現在為止服務了3億個終端,整合了2000個不同的產品,跟200多家OEM/ODM進行了合作。”
那么,為什么需要OTA?現在的汽車電子很復雜,大量的電子單元需要更加系統性的管理,OTA和人工智能會提升車聯網和使用者的體驗性,提高汽車的可靠性。車載系統對出行的影響很大,比如,車主出行時語音識別出現問題,還有連接不上藍牙等問題,這都帶來極差的用戶體驗。
吳柏儀說:“我們已經在智能輔助和自動駕駛、特別是L3級別的智能駕駛整車上導入了OTA系統。以前的車比較注重機械性能,現在的智能網聯和電動車、新能源車越來越注重電子性能,已經有數據表明60%-70%的車輛損毀都是車電子系統的問題。我們的車聯網合作伙伴包括芯片商、OTA和安全廠商、以及電信運營商,甚至包括整車廠。當然,在物聯網領域我們也合作了很多廠商。”
對于用戶來說,基本上只要下載一個升級包就可以輕松完成系統的修護、升級和最佳化。科絡達解決方案包括:部件跟軟件的升級,安全的防護,升級的管理,版本管理,整個后臺狀態監測。支持整包的更新跟差分更新,差分更新就是原本的軟件中改動的部分才更新。
圖2:CAROTA科絡達OTA解決方案
吳總表示:“我們整車的解決方案是修護ECU軟件的缺陷,去做ECU的主動體檢,我們的專家系統可以理解不同ECU的軟件缺陷,通過OTA更新,我們可以把這些故障的指標給主機廠下載OTA,把缺陷報告送到主機廠,也可以發布到云端更新給車。我們提供安全的沙箱做安全代理跟植入,做安全的中臺。”
科絡達OTA技術可從TBOX覆蓋到MCU,保證全方位防護不留死角。CAROTA科絡達提供固件跟軟件的升級、安全防護、升級管理、版本管理、整個后臺狀態監測以及智能學習。我們以獨有的差分技朮專利,支持整包(軟件包)更新與差分升級,差分更新就是原本的軟件和要跟新的軟件的差別部分進行更新。消費者只要更新一個差分的過程,并且那個部分不會很大,舉個例子,原本的軟件是2GB,你要升級的軟件是4GB,傳統的做法是把4GB下載下來覆蓋掉原本的2個GB,而我們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升級,就是在2GB上面升級差異化的2GB,再將該2GB壓縮20倍,只需升級為100MB,這是減少成本,快速下載的方案。
我們的優勢在于后臺的整合能力、防御功能、PKI和區塊鏈的安全,領先的差分更新技術也是我們很強大的優勢。一輛車里邊有非常多的不同的車內網絡,我們都要進行適配,而且要是配不同的作業系統。
*ECU缺陷快速響應機制
這是我們的后臺管理。我們整車的解決方案是修護ECU軟件的缺陷,做ECU的主動體檢。通過主動體檢,我們專家系統可以理解不同ECU的軟件缺陷,缺陷報告送到主機廠,再通過OTA更新,對缺陷進行更新。最后,我們將通過運用區塊鏈的算力來加強防御,使得車廠的防御成本保持可控。
以上是我們公司的OTA跟安全部署,謝謝大家!
吳總強調指出:“我們的一站式OTA解決方案支持任何芯片平臺,支持任何OS平臺全系統,支持多ECU一次升級,這是很多競爭對手做不到的。”
小米孫昌旭問:你剛才提到現在已經有3億的終端,這里邊車有多少?
科絡達答:這是我們之前的手機終端,物聯網終端大概有3000多萬,是手環手表,我們跟華為有合作,跟小米手環有合作,量都還蠻多的。目前用我們OTA在路上行駛的車大概有六七萬輛左右,包括東風風行系列,吉利的商用車的系列,威馬等。
楊磊問:這屬于前裝的軟件,這個軟件也必須是車規才可以運行,對吧?
科絡達答:我們去年還沒有車廠的時候,這個軟件研發的3年,我們的測試案例不到300條,我們今年到了4000條,我們車廠驗證要過4500條的測試案例,這都是今年的累計,成功率。我們所有的軟件人員都要符合CMMI三級別的部分。硬件方面跟我們整合的的硬件都要過16949。
楊磊問:從你切入的話,你找的是國內的車廠家上新的EV的車廠,你覺得國內一線的車廠和國外的大廠在這個領域的接受度是怎么樣的?
科絡達答:我們公司的策略從內資廠到合資廠到外資廠,我們跟吉利合作了一年多的時間也取得了信任和肯定,我們現在也在跟上汽、一汽和大眾合作,我們跟德國大眾也溝通。
楊磊問:德系車廠有沒有切入點,今年有沒有OTA成功合作案例?
科絡達答:他們現在都在想,都在規劃,德國比較保守,我們有一個競爭對手在柏林被希爾地圖收購了,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在路上跑的跟成功率,車廠信任會比較慢。大眾有一個好處,大眾的采購是雙軌,你的技術很好他們會引進新的供應上會進來,為什么選擇大眾是他們的選購制度比較彈性,愿意接受新的廠商。汽車的前裝是非常艱難的過程,但是進去之后人家要取代你也是非常難的。
路演團隊:靈犀微光
靈犀微光團隊專注于AR底層技術,主攻核心器件光學引擎,是目前全球范圍內為數不多的幾家光波導技術擁有者之一。
北京靈犀微光的商務負責人陳飛說:“我們公司致力于為消費級AR提供核心顯示技術。”AR是增強現實技術,是下一代的計算平臺。當我們與真實環境進行互動時,我們希望把更多的信息和影像展現在你的面前,實現更自然的交互方式。
AR產業鏈主要由三部分組成:AR光學引擎、AR硬件和軟件,其中硬件和軟件相對來說比較成熟,光學引擎可以算得上目前這個階段對AR來說最核心的瓶頸技術。光學引擎對AR體系的關鍵性堪比PC時代CPU對于電腦的意義。
經過這些年的探索,AR顯示方案經歷了4代變革,從最早美軍使用的單兵頭盔開始,美國、英國等國家一些知名AR公司都由此發展開來,包括棱鏡方案GoogleGlass的問世,都代表了技術發展路徑。目前來說,這些方案做成的AR產品在不同層面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體積非常大,笨重,或者視場角很小,看不全。當AR時代到來,每個人都需要戴AR設備的時候,我們希望有更輕量化的,更接近普通眼鏡形態的AR產品,否則太重太大,戴上會非常奇怪,也很難長時間佩戴。光波導技術具有輕薄、高透光度的優勢,是目前世界范圍內被普遍認為最適合做成小型化AR產品的底層技術。在全球市場中,已經布局AR的生態巨頭們也都紛紛選擇了光波導作為他們下一代光學計算平臺的顯示方案。靈犀微光目前的核心技術就是光波導,已經量產的AW60光學顯示模組可以把鏡片做到1.7毫米的厚度,80%以上的透光率,以及36度的視場角。生態巨頭的廣泛布局使靈犀微光更堅定地在光波導技術上深耕下去。
目前來說光波導可以分成兩個類別,微軟采用的是全息波導,但只能在鏡片上做單色;陣列波導可以在鏡片上做彩色,這是陣列相較全息的一個很大優勢。因為在量產上的進步,靈犀微光在把光波導技術轉化為光學引擎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價格。
陳飛表示,目前來說,光波導AR模組AW60已經在穩定地給行業供應,AW61是AW60的升級版本,即將發布的AW80是基于軍工和其他一些需要更大視場角的領域所研發設計的產品。靈犀微光MiniGlass是基于AW60做成的工程樣機,這款產品重量僅100克,是世界上目前最接近普通眼鏡形態的AR眼鏡。這款產品在2018年一月份的美國拉斯維加斯CES首次亮相,廣受好評。2019年的美國CES我們也會參加,將會帶去最新的產品參展。
量產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于前沿科技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們在光學加工工藝部分實現了巨大提升,改變了行業中普遍認為光波導難以量產的固有認知。2019年我們將把產能進一步擴大,再降低光波導的成本。
目前應用到的領域是工業、安防、醫療、軍工等,這些都是靈犀微光合作覆蓋的客戶,客戶類型包括中大型公司,以及科研院所。基于安防的應用案例,人臉識別這項技術發展這么多年,落地是痛點,通過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可以做成安防和人臉識別產品,目前跟安防公司合作在開發這樣的產品。對于C端應用,AR生態里面有一些是具有光學研發能力的,有一些不具備,這也是區分行業中不同方案最重要的地方。靈犀微光專注于光學顯示核心器件的研發和突破,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像普通眼鏡一樣的AR眼鏡。
第三方機構DigiCapital關于AR和VR的預測情況從表格的增量上可以看到,AR市場和應用范圍是大于VR的,未來幾年中AR的發展會有一個非常大的增長。
靈犀微光是專注做AR陣列光波導的公司,其他的光波導方案我們也在儲備,但是目前我們認為還是幾何光波導和陣列光波導最適合小型化、輕量化的AR產品。我們核心團隊來自北大、清華,工藝加工團隊是來自鳳凰光學、富士康、三星等公司。
靈犀微光A輪融資由紅杉資本在2017年獨家完成。今年正在洽談B輪融資來對產線進行進一步擴大。
楊磊:有一個問題想聽一下你的想法,每個技術可能有自己的特點,光波導36到60度的視廣角,曲面可以到50度,從光的利用率曲面的利用率更高,你們比微軟的要高一些,但是曲面的幾分之一。從應用的角度,你覺得什么樣的場景會需要什么樣的技術。
靈犀微光:自由曲面的鏡片厚度差不多是在1厘米以內,但是它依然是非常厚的。自由曲面帶來的問題是透光度不高,在AR應用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把虛擬的影像更好的與真實環境融合疊加,透光度不高的話這一點很難做到。
楊磊:這個不一定,這是功耗的問題,當你損失這么多光強的時候功耗就上去了,在哪一個場景,哪一個技術線可能更有優勢,你們有沒有思考這個問題。
靈犀微光:對于功耗來說,光波導技術是把影像進行全反射折疊,我把影像放大在你的面前,它對于光能的損失是有的。但是目前我們采用的微型投影有背光的,關于功耗損耗,很多客戶在權衡不同因素時更傾向有好的顯示效果,對功耗的考量不會特別大。C端市場對功耗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目前來說我們也在嘗試更多的優化方法,提升工藝水平也能降低功耗。整體來看,自由曲面的透光度不夠,光波導就能很好解決這些問題,面向未來AR市場,光波導是目前大家公認的一個主流技術路徑。
毛嵩:是集成的形式嗎?
靈犀微光:我們出光學模組,客戶完成二次開發,再小批量的采樣片,基本上會先把訂單定過來,在供貨周期完成。
桑琳:單一的量大概是什么樣的量級?
靈犀微光:至少是萬級以上。今年需求量激增,我們產線已經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量了,訂單是排到明年中旬,落地是我們目前最迫切想要解決的一件事情。
路演團隊:睿魔智能
相信在每個人的心中或許都曾有過一個導演夢,希望成為生活的主角,其實也許一臺智能相機就能幫你實現這個夢想。睿魔智能,一家致力于運用AI等新技術為攝影行業注入新活力的創新影像技術與硬件公司,他們希望通過更具創新的產品,賦能專業或業余用戶,以更簡單和富有創意的方式,讓用戶盡享拍攝樂趣。
劉博 睿魔智能CEO
睿魔智能科技的劉博表示:“我們做的是一個全新的影像類產品,我們定位為AI自導演攝像機。”怎么解釋自導演呢,傳統進行視頻拍攝的時候我們需要攝影師和導演,我們希望通過一個設備可以解放這些工種,讓一個普通人同時能做自己的導演和攝像師。
他說,我們為什么要做這個事情呢?我們先看全球的影像行業的發展史:19世紀照相機第一次被發明出來;到了20世紀20年代,歐洲進行了第一次變革,把相機變得小型化,功能完善,之后它才進入我們普通人的視野;60年代,日本進行了第二次變革,這次的變革是由膠卷變成了數碼相機。這次變化之后就到了我們現在的情況,影像類的產品進入到千家萬戶。看這個時間發展,我們發現,每隔40到50年會有一次變化,現在發展到這個階段,我們在猜測下一次變化會是什么樣,會在哪兒。
看一下現在時代有什么變化。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我們以前認為非常小眾的東西往大眾走,包括街舞、滑板等等。大家可以觀察到國內快手、抖音的火爆,這些都反映出大家更立體更豐富表達自我的欲望越來越強,對于影像的需求越來越大。第二是我們整個社會的一些變化,很多的事情需要我們自己完成,不容易隨時找到別人幫忙。第三個變化是在社交和媒體上我們都在向視頻靠攏,這是所謂的社交3.0,媒體3.0。
到什么地步?這是非常大的一個點,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巨頭,科技巨頭都在往視頻制作的維度走。在行業和時代的背景下,我們發現對于影像類產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僅僅是像以前相機或者是攝像機拿在我們的手上按照心思拍,它對影像設備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影像設備可以自主的,自動化、無人化的完成我們的視頻拍攝過程。
這個行業現在有兩種主流的做法:第一個是在攝像機上加紅外探測器,在目標身上放置紅外的發射器,通過這樣的方式使攝像機可以追蹤我們的目標。然而這種方法要求我們必須要帶一個設備實際操作過程中會有很多的麻煩。第二個是我們發現現在包括無人機廠商等在用傳統的視覺方案做物體的跟蹤或者人臉的跟蹤來實現跟蹤拍攝的能力,這是非常主流的方案。但是有比較大的問題就是當我們的目標進行非常復雜的變化,比如說它做非常復雜的運動,跳街舞、做瑜伽等,或者他在相對復雜的環境下,其實我們傳統的方案是非常難以去拍攝很好的視頻。
現在的無人拍攝、AI拍攝,最大的瓶頸就是需要非常強大的算法,以及支撐這樣復雜算法的強大邊緣計算平臺。基于這些問題,我們做了我們的產品,它具有什么能力呢?里邊是非常大的AI芯片,支持5T的算力,因為有了這個,我們才有了一切的可能。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做了非常多的東西,包括對目標的跟蹤、構圖、變焦、拍攝技巧等等。在我們的交互上,我們定義產品是一個無人化的設備,我們認為沒有攝影師,遠端的可以通過手勢跟他進行交互。我們還做了一些音樂相關的拍攝模式,這些功能讓C端用戶可以把整個相機的拍攝變成非常有樂趣的過程。
除此之外它本身還是非常強的相機,相機部分索尼跟豪雅給了我們非常好的支持。我們的軟件部分有非常強的能力,有非常強的后期和特效的編輯,也能非常方便的在各種社交平臺上進行分享。
這樣的產品它的用戶是誰呢?經過我們調研與分析,包括很多用戶的試用,我們發現拍攝視頻頻率非常高,喜愛創作和表達的人群就是我們最核心的用戶,包括了我剛才提到的Vlogger、直播、街頭、舞蹈等這些人,他們的群體非常大。
我們的產品會在2019年1月份正式發布,2019年的中旬眾籌,之后會跟華為一起在CES共同發布這個產品。我們的團隊將近100人,是由一些強技術的碩士博士和一些經驗豐富的人才組成,包括市場、生產、項目管理等各方面的專業人才。我們花了接近三年的時間打磨這一件產品,這是非常漫長的一個過程。在資源上,我們有非常強大的供應商,華為跟我們是戰略級的合作,索尼對我們也有非常大的支持;機器人行業、微電子行業的一些頂尖的領軍對我們有非常大的支持,也是我們的持續投資人。
目前的第一代產品只是一個開始,我們認為未來的攝影設備大多數會由機器取代我們的導演和攝影師,需要技術不斷的演進來達到這個可能性,這個路非常漫長,我們在做第一代產品的同時也在做很多技術的布局,會在之后的時間里把更先進的產品提供給大家。謝謝大家!
路演團隊:諦聲科技
諦聲科技是一家專注于聲學B2B市場的技術研發型公司,其一直致力于聲學前端領域的研發。這期間,取得了多項專利級成果。公司的核心技術如遠場拾音模塊,同步采集平臺等均為國內領先。
諦聲科技聯合創始人表示,諦聲科技是專注toB解決方案和原廠技術應用的聲學技術公司,我們的核心團隊主要來自中國科學院。我們知道聲學比較好的公司,像安創、科大訊飛等等是基于人機交互聲音提取這塊,我們公司專注的是聲音本身的獲取,就是我剛才提到原場技術。什么是遠場技術呢,我是在幾米內知道什么位置什么東西發出的什么聲音包含了什么信息,我們更多的領域是工業監測,智慧城市方面。
如何衡量遠場拾音技術的指標呢,翻譯成通俗的語音就是第一要聽的到,第二反應要快,第三要聽得清楚、聽得準。第一是基于麥克風陣列完成聲源定位,進行聲音增強,第二個就是多通道同步采集硬件,我們通過麥克風陣列拾音,目前市面上主流的codec芯片最多支持4通道同步采集,這對于麥克風陣列來說是不夠的。軍用中的一些場景,例如槍聲定位,聲音稍縱即逝,需要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響應。第三個就是如何聽得更清楚,噪聲抑制基本上對識別率提升作用不會太大,其主要作用的是麥克風陣列進行空間指向性提升目標信號增益,并且同時也具備一定的去混響作用。
對于人來說70%的信息來源于視覺,現在有非常多的公司做視覺,包括大家做VR都回歸到這些技術。聲學技術比較凋零,在交通發布的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設中,我的攝像頭只能看不能聽,就勢必會缺少很多的信息,有一些場景下聲音是不可避免的。
智慧城市的第一個層面是智慧交通。這是我們的智慧交通聲音監測,我們知道在學校和醫院一些場所下按喇叭會造成噪音污染,現在我們通過工具可以定位你的聲音,攝像頭也可以抓拍,后面可以取證。再比如,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正在睡覺,突然一聲喇叭聲把我驚醒了,還有改裝的車不能超過一定分貝國家也是有規定的。之前交警不可以拿一個工具測聲音,我們通過這種固定的設備裝在信號桿上可以做到違章車的監測。
第二個就是智慧城市校園和醫院,醫患關系是非常緊張的,發生問題的時候只有問你們當時是怎么交流的。這是室內的系統,我不僅僅要非常清晰的聽到這里有ABCD四個患者,我要非常清楚的聽到他們說了什么話,我深知要區分出A說了什么,B說了什么,C說了什么,這樣才是完整的證據鏈。遠場知道在什么位置誰說的什么內容,這個是完整的技術鏈。在監獄我們知道是全覆蓋,但是在一些看不到的角落會發生事情。當視頻看不到的時候我們通過聲音報警觸發可能產生的問題。
第三個智慧城市更多偏向我們的隱私跟安防的監測,最近無人機的市場非常火爆,高層樓宇當中無人機的亂飛對個人的隱私有非常大的隱患,
第四個場景就是工業狀態的實時監測,很多工業設備發出的聲音我們是聽不到的,但正是這些聲音表現著它的工作狀態。如果這些設備發生故障影響了正常運行,甚至停機,尤其是大型設備,會給制造業企業帶來很大的麻煩,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對于企業來說,他們希望在故障發生前就可以通過對設備狀態的監測,了解掌握設備的運行情況,及時發現設備故障征兆和隱患,并維護檢修。實際上,聲音特征是機械故障明顯的標志之一,電機的部件會因為運動而產生摩擦,大部分的故障可以因此被識別出來。近幾年,國際上已經有企業通過人工智能聲音識別技術來監測機器故障,在非侵入式傳感器、機器學習算法和預測維護解決方案的幫助下,出現故障的組件可以在它們變得更嚴重之前就被監測出來。
第二和第四大的業務是我們更關注遠景更大的業務基于聲學的工業故障實時監測及聲音維度的工業大數據。用聲音做監測,就好比給機器帶了聽診儀。隨時在線能對故障機器進行診斷識別。隨著工業4.0的演進,多手段,復雜化,智能化監測成為了主流趨勢。聲音監測具有非接觸,實時性,預防性,穿透性等特點,既可以提升已有監測手段的監測等級,同時在某些特定場景下解決了以往手段無法探測的痛點問題,是一種革新性創新。
目前我司在工業檢測領域開展兩塊業務模式。其一,與工業保險部門進行合作。我司作為保險的合作方進入被投保方的實際生產場景,一方面幫助企業本身做故障預測,另一方面幫助保險方更好的了解用戶實際生產情況,在可能出現問題的時間節點,由保險方加以管控。提前預防故障,降低保險潛在的賠付額度。傳統保險的另一個問題是用戶缺乏粘性。諦聲所提供的服務相當于在資金賠付之外,為保險方與投保方搭建了一個全新的溝通橋梁,使得保險的服務不僅停留在金融層面,在某種意義上定義了全新的保險形式。
監測業務的第二塊板塊,是與行業龍頭企業定義的行業內垂直銷售。諦聲了解到,在諸如高鐵車廂檢修,超高壓電力設備監測,核電監測等領域,傳統的手段幾乎很難達到理想的監測效果。而聲學獨有的非接觸被動監測,可以在遠程實現對危險目標的實時反饋。也就是說,在一些行業內,聲學監測是其他手段無法替代的剛需。目前我司已與中國電子集團,地方鐵路局,國家電網等產生相關合作,在特定領域進行行業內直銷。
陳鋒:兩個問題,總體這個市場多大,你們現在的營業額是多少?
諦聲科技:我們公司出來是今年年初,營業額在千萬級,但是項目試點已經推出去了。
陳鋒:20億是中國需要聲音安防的市場是20億?
諦聲科技:可能比這個更大,我們現在跟集成商合作,集成商不斷給我們提各種各樣的訴求,我們會根據他的訴求做出各種各樣的產品,之后我們探討出5-6款可以討論或者是探討的產品,我認為這個市場比我剛剛提到的更大。
陳鋒:聲納可以做到多少?
諦聲科技:我在這里說話最遠的人可以聽到,它是廣域的東西,聲音在做工業監測,更多的偏向預防,我通過一個設備可以檢測很大的區域,并且我不斷識別你各個位置可能產生的故障,我不做最精準的分析,最精準的分析就是告訴你什么故障,人解決問題的手段是很成熟的。聲學是做安防的,它是連續24小時不間斷的,你只要再發生我就可以聽見。桑琳:你們現在是針對項目定制產品,這個對團隊的耗費比較大?
諦聲科技:為什么我前面提到視覺公司可以做這么多,能起來這么大,聲學的話像訊飛科技、瑞聲,個人觀點我認為聲學技術是斷點市場,聲學是相對獨立的市場,對我們初創的科技型公司來說,我做了一款監測的設備,如果我想獨立打市場,我跟地方的交管部門聊對我們來說難度非常大,在這塊我們我只需要你告訴我現在想聽什么樣距離的什么聲音,基于這個我們做研發這是我們比較好的發展路徑,我們把整個都包進來的話我們不是特別擅長。
桑琳:會不會意味你每年能做項目就取決于你團隊有多少人,基本上限制了你的發展速度?
諦聲科技:任何的行業都有這個問題,另外一個問題聲學本身是冷門技術市場,我們確實不敢說走得太深入,只敢停留在技術層面上,這是一個問題,可以探討。
路演團隊:摩聯科技
物聯網世界正在快速成長,據統計每天有500萬個物聯網設備被部署,預計到2020年全球范圍內200億個物聯網設備將被部署。物聯網快速發展的同時,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得到更多人的重視。摩聯科技專注于智能蜂窩平臺可信應用解決方案,為物聯網應用開發者和設備制造商提供一套運行在蜂窩模組上的可信框架,從設備側的最后一公里形成物聯網數據的隱私保護傘,同時賦能物聯網終端廠商挖掘應用和數據的價值。
摩聯科技CEO林瑤表示,摩聯科技是一家今年8月剛剛成立的初創公司,是這次路演團隊里邊最年輕的一個團隊,專注于智能蜂窩平臺的可信身份認證和數據隱私保護計算。今年上半年歐盟發布了GDPR通用數據保護法,第一張罰單給了谷歌,下半年10月份谷歌也因此決定,發往歐盟的安卓手機不再免費,會收取一定的費用。這代表了過去10多年互聯網的免費模式和流量經濟將進入轉折點。接下來我們會面臨新時代,這是基于智能終端上面的增值業務百花齊放的時代。我們認為從終端發起的革命即將開始,2018年是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開始以及物聯網上半場的開始。
我們看到全球大的手機廠商都在做自己的錢包。錢包是什么?錢包是今天手機終端上面增值業務的一個入口,圍繞手機用戶提供增值服務實現可持續的收入來源。接下來手機錢包的打法應該也會延展到各種泛智能的終端上,意味著各種泛智能的終端上也需要有類似這樣的入口。同時各種增值服務提供商也需要把它們的增值服務部署到各種泛智能終端上。我們認為這個終端錢包的形態會存在,而且各個終端廠商都需要有這樣的一套機制來保證它有新的收入來源,除了原有產品銷售的一次性收入,部署在設備上的服務,服務商還會給終端廠商分成,基于應用和數據的收益一起來分成。
智能手機里有錢包作為應用和數據的價值交換的入口,那么各種泛智能設備應該在哪個地方切入,各種泛智能終端就是某種形態上的機器人,帶著人工智能的機器人,機器人的智能手機是什么,我們認為應該是無線蜂窩通信模塊。按照這個邏輯,機器人應用和數據價值交換的入口,它的錢包應該是部署在無線蜂窩通信模塊的載體上。與此同時,今天無線蜂窩通信模組產業已經經歷了20年,從96年西門子做了全球第一款蜂窩模塊,這20多年產業已經整合的比較清晰,全球頭部的無線蜂窩通信模組的供應商只有10家,占據了90%的全球份額。我們認為聚焦在這個點上,可以覆蓋到海量碎片化的物聯網應用,我們希望先和頭部的2-3家模塊廠商合作,形成不錯的市場開局。我們計劃打造兩大基礎能力,針對用戶和設備的可信身份認證和對產生的數據進行基于隱私保護的計算。
這是基于終端錢包下物聯網可信架構的框圖。上面一層大家比較熟悉,透過模塊和終端上云實現物聯網應用,下面一層是比較貼近現在在講的WEB3.0,實現數據和應用價值的交換。通過模組里部署的終端錢包可信框架,我們在設備側最后一公里給產生的數據打上標簽。打什么樣的標簽?一個是和數據擁有者有關的標簽,今天GDPR要求所有的運營方都要保護用戶的隱私,用戶數據的控制權必須交還給用戶,所以我們要打上用戶身份的ID,第二個要打上對數據產生有貢獻的芯片廠商、模組廠商和設備廠商的ID,他們對數據的產生,從設備到邊緣到云端實現數據變現提供了它們的貢獻,也應該要參與后期的分成。我們在設備測通過可信框架把數據打上這兩類標簽后送上云端,后面會講我們在云端也有一套部署實現數據的隱私的計算,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數據的共享交換。
再講講我們幾大類產品。第一個是終端錢包,主要的能力就是密鑰安全保存,可信的輸入和輸出。它可以支持各類可信應用,包括數字錢包、數字鑰匙,機器支付和身份認證等。第二個產品是部署在邊緣側的網關,實現四大功能。一是幫助設備生成唯一的ID,二是基于設備的交易行為對數據進行定價,三是實現設備間的互信互通,還有基于隱私保護的計算,四是提供開放的架構支持更多的可信服務商和設備商的接入。我們第三個產品是安全多方計算技術,當把數據打上標簽送到云端之后,數據的匯聚方要利用這個解決方案實現數據在隱私保護下的交換和變現。最近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AI炒得越火大家就越覺得數據有價值而越不愿意把數據貢獻出來。而我們基于密碼學的技術,實現了基于隱私保護下數據協調計算的解決方案,幫助數據的匯聚方,數據的采集方,它能夠在數據明文不出本地服務器的前提下,實現數據的共享和協同計算,同時對方可以基于這個加工過的數據得到他想要的結果。這個解決方案使得有價值的數據可以重復的被使用和變現,真正實現數據的流動和交易。
最后總結一下,摩聯科技在智能蜂窩模塊這個載體維度切入碎片化的物聯網,提供可信的身份認證和隱私保護下的數據計算。我們在前期會通過一些高頻的可信應用,例如數字鑰匙,身份認證和機器支付來推動技術落地。在技術層面,我們終端側的可信架構也比較靈活,可以適應碎片化終端的形態實現普適部署。
預計2020-20201年5G會開始有部署,隨著5G的開始,越來越多的計算節點將會接入網絡,從而產生更大量的數據。這一套可信的身份認證和數據隱私保護計算的能力,將會讓基于5G下的產業實現更好的數據價值的流動。最后我們希望能夠借助全球蜂窩模組廠商的聯盟,賦能物聯網的設備廠商,挖掘應用和數據的價值,最終可以在各個行業形成應用和服務數據資產的超級清算方。
路演團隊:億智科技
億智科技是一家從事人工智能芯片研發及銷售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億智科技在SoC芯片整合,算法硬件化,產品快速量產化方面擁有豐富的先進經驗。
億智科技的吳浪表示,很高興今天有機會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們對于AI的思考與實踐。過去十幾二十年我們從“移動互聯”時代到現在的“萬物互聯”時代,AI技術的使用,我們認為會進入“萬物智能”的時代。我們公司起名叫億智,就是要全力擁抱億萬設備智能時代的到來。
公司于2016年在珠海的高新區注冊成立,我們現在有100多位的員工,我們有完整的芯片設計,軟件算法,市場行銷團隊;我們珠海是總部,負責我們芯片研發,軟件算法開發,北京負責我們人工智能AI算法的研究,深圳負責方案開發,客戶支持,市場與客戶的拓展。雖然我們成立只有短短的3年,但是了解我們的朋友都知道,我們是一群在半導體行業超過10年的行業老兵,我們的核心團隊擁有多次大規模SOC設計和量產的成功經驗,經過我們團隊設計和銷售的芯片超過10億顆。我們團隊再次從億智起步,只為一件事情,那就是聚焦AI,為這個行業做賦能。
我們團隊的三個主要能力是,第一是我們SOC的整合能力。億智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在AI加速IP,高清顯示,多媒體編解碼等的自主IP的研發。我們知道今天業界有很多IPVendor提供成熟的IP,以及先進的EDA設計工具,今天的芯片設計就跟搭積木一樣,比早期芯片設計的門檻低了很多。但是如何讓IP之間的數據交互更有效,如何根據不同的產品化場景定制IP,這是我們團隊的核心能力,這是為什么我們的芯片能夠在性能、功耗、成本上可以做到業界領先。
第二是我們的算法硬件化的能力。我們的算法團隊經過多年經驗積累,我們知道如何讓算法在硬件化時候更加高效地并行運算,如何讓數據運算更有效。我們自研的AIIP的PPA指標都是領先業界,我們的NPU在相同的算力下面只需要更低的帶寬,我們在同樣的成本下面也可以提供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功耗。
第三是我們的量產化的能力。我們知道芯片設計很難,但是要把芯片做到量產,做到穩定,做到產業化,那更難。我們在這方面也是積累了10幾年行業經驗,我們會給客戶提供方便的二次開發、量產、維護的工具。
介紹完我們團隊,接下來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是怎么做的,我們用什么樣的產品來助力這個行業。
首先,從行業的技術發展趨勢來看,得益于神經網絡的算法穩定和成熟,AI技術用到越來越多的行業領域,像智能安防、自動駕駛,但是因為算法的本身復雜度,需要在后臺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持,同時視頻數據的傳輸也需要消耗掉巨大的網絡帶寬,而且還會帶來巨大的延時,這是為什么對端設備的高算力需求越來越迫切。
其次,從產品的發展趨勢來看,早期的電子設備從“看得見”世界,到今天高清,超高清技術的應用,使得設備能“看得清”這個世界,億智要用AI技術讓設備“看得懂”世界,通過AI的賦能,我們讓設備能夠更加的智能化。這是我們第一顆forAI的SOC芯片,我們已經完成了testchip的芯片驗證;它包括了CPU+NPU和視頻的編解碼,帶圖形圖像的顯示等模塊。我們今天在外面展臺上也帶來了我們基于這顆芯片的開發板做的人臉識別和物體識別的demo。我們可以給客戶提供人臉檢測與識別,車牌車型檢測與識別,物體識別的功能。我們內部正在進行標準案的開發,在19年上半年我們的客戶就可以量產基于我們芯片所開發的AI產品。
我們的芯片應用主要聚焦在視像安防、汽車電子、智能硬件等方向,我們會給客戶提供相關標準案。同時為了豐富我們的產品線,我們也會提供AI協處理器,可以給不帶AI的主流AP,快速實現它產品的AI的智能化。這顆芯片帶我們的視頻編解碼,帶ISP,NPU等模塊,我們可以給這些方案提供人臉識別、手勢識別、物體識別等應用功能。比如,我們可以給智能空調提供基于視覺的手勢交互,或者其他車內場景的手勢交互等。
最后謝謝我們的主辦方,希望能借此機會跟更多的產業上下游的伙伴找到溝通合作的渠道,謝謝大家,我們是億智科技。
路演團隊:靈汐科技
梅迪靈汐科技聯合創始人
北京靈汐科技是以發展人工通用智能為目標的類腦芯片和類腦計算系統公司,他源自清華大學類腦中心的AI芯片初創企業,也是清華系AI芯片新興力量。
靈汐的核心業務是采用類腦架構的類腦芯片。大家看到目前云端AI應用市場的規模增長速度非常快,AI服務器年增長速度達到240%以上。我可以給大家講兩個比較典型的數字,大家就會有一個概念。一個是安防領域相關數字,我們國家在2020年將達到6億支攝像頭的部署,絕大部分采集到的圖像都要做結構化的處理,這會需要特別大的算力。另外就是短視頻,舉個例子,抖音現在月活用戶數量都是數億的數量級,數億人每天上傳的視頻都要做實時的各種AI輔助鑒別處理,但是目前看起來這個市場還是英偉達一家獨大。
目前的云端AI芯片研發思路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第一個設計思路是如何解決存儲墻的問題,神經網絡芯片是一個訪存帶寬受限主導的設計。目前的傳統方案存在幾個比較大的問題:一個是算力比較大的設計需要用到HBM,其成本非常昂貴;另外是外存帶寬導致系統吞吐率受限;還有一個就是片外數據傳輸的耗能嚴重。從上面的圖中可以比較直接地了解其中的能耗問題。我們做的工作就比較直接,我們不使用片外的存儲,這是我們設計的思路。
第二個設計思路就是怎么讓AI芯片的靈活性增加,以適應未來的網絡算法和更復雜的應用。目前看起來,就是在傳統的加速器邏輯里邊如何加入DSP級別的可編程能力,這是AI芯片研發需要攻克的重點難題。我們的產品采用的是眾核架構,而且在核里邊還有內嵌的處理器來擴展它的指令集,增加它的調度靈活性和計算能力。我們還優化了我們的路由傳輸指令,從而優化CNN的計算。我們的獨特設計可以自動加入時間維度信息,這樣可以讓我們的芯片同時支持SNN的計算。我們認為SNN很有可能是下一個人工智能算法發展的方向,因為它更仿生,更低功耗。因此同時支持CNN和SNN運算是我們芯片最主要的特點,也是核心的競爭力。
算力這部分大家是最關心的,我們用這種架構在明年上半年準備去留片的28納米芯片,可以實現單芯片50T、FP16的算力,如果我們的架構能夠切換到7納米工藝的話,那么我們的算力可以增長6倍,就是說如果在明年年底或者后年年初能夠完成7nm的量產,我們就可以實現300T左右的算力。工具鏈作為AI系統非常核心的工具,我們也投入了很大的開發力度。我們支持客戶在GPU上訓練好的模型直接映射到我們的芯片上,這對客戶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工具。這是我們的編譯器,我們的編譯流程,或者說是編譯過程,把網絡模型直接部署在芯片上,這樣可以實現數據流運算。
具體到商業的問題,我們跟行業里邊的很多重要的客戶都有非常緊密的合作,比如海康集團等,也包括一些領導匯報,我們同時支持清華大學每年舉辦國際性的類腦計算競賽等等。我們創始人史老師是清華大學的教授,CEO曾經是海康的高管,我們的團隊成員都是來自行業里,都是非常有經驗的團隊。這是我匯報的內容,謝謝!
楊磊:Memory的大小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模型調,我希望有一些更新的東西能夠解決,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新的存儲技術,就是脫離原來的SRAM。
靈汐科技:我們團隊看未來兩代存儲技術怎么發展,我們的芯片和存儲技術的發展是強相關的,包括我們學校里邊有全球最好的做憶阻器的團隊也在看展相關研究,但那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我們現在跟產業界不會講憶阻器的問題,但是我們都在做準備。
楊磊:學校比較慢,你去看谷歌等等的里邊都有憶阻器的案例在,2019到2022年可以根據那個去展開的點。
靈汐科技:沒錯,但是客戶對商用產品的需求現在非常強烈,需要我們非常快的生產出可實際應用的東西,所以我們第一步先把這個工作做好,但就像7納米的工藝很貴,但明年所有的AI芯片都是切到7納米,也充分展示出AI芯片對新的工藝特別渴望進去。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