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IDC市場研究機構報告顯示,到2020年全球將有260億件設備接入物聯網,全球物聯網產業規模將達到1.7萬億美元。
物聯網悄然拉開了“萬物互聯”的帷幕。在“萬物互聯”時代,首先要解決“物”與“網”的連接問題,物聯網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連接和通信,使得遠程和分散物體(設備,傳感器節點,網關單元,云服務器)之間的連接和通信成為可能,所以“連接技術”決定了物聯網發展的走向。
物聯網無線接入技術種類眾多,包括Zigbee、WiFi、藍牙等短距離通信技術和LoRa、SigFox、eMTC、NB-IoT等長距無線通信技術。其中,受業界青睞的低功耗廣域技術LPWA既包括廣域非授權頻譜技術LoRa和SigFox,也包括授權頻譜的eMTC和NB-IoT等。
NB-IoT
NB-IoT是指窄帶物聯網(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技術,是一種低功耗廣域(LPWA)網絡技術標準,基于蜂窩技術,用于連接使用無線蜂窩網絡的各種智能傳感器和設備,聚焦于低功耗廣覆蓋(LPWA)物聯網(IoT)市場,是一種可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應用的新興技術。
NB-IoT技術可以理解為是LTE技術的“簡化版”,NB-IoT網絡是基于現有LTE網絡進行改造得來的。
LTE網絡為“人”服務,為手機服務,為消費互聯網服務;而NB-IoT網絡為“物”服務,為物聯網終端服務,為產業互聯網(物聯網)服務。
NB-IoT使用License頻段,可直接部署于GSM網絡、UMTS網絡或LTE網絡,與現有網絡共存,以降低部署成本、實現平滑升級。
NB-IoT的特點
低功耗
NB-IoT聚焦小數據量、小速率應用,因此NB-IoT設備功耗可以做到非常小,設備續航時間可以從過去的幾個月大幅提升到幾年。
低成本
NB-IoT是基于LTE網絡的技術,所以在現網LTE網絡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就可以很快組網,很快擴大覆蓋。目前各大運營商仍在大力推動LTE網絡建設,也有利于NB-IoT的覆蓋改善。
強連接
在同一基站的情況下,NB-IoT可以比現有無線技術提供50-100倍的接入數。一個扇區能夠支持10萬個連接,支持低延時敏感度、超低的設備成本、低設備功耗和優化的網絡架構。
廣覆蓋
NB-IoT室內覆蓋能力強,比LTE提升20dB增益,相當于提升了100倍覆蓋區域能力。不僅可以滿足農村這樣的廣覆蓋需求,對于廠區、地下車庫、井蓋這類對深度覆蓋有要求的應用同樣適用。
NB-IoT發展現狀
從市場數據來看,2017年華為海思推出Boudica120國內第一顆NB-IoT芯片至今,累積出貨2000萬顆,而其他國內NB-IoT芯片廠家總出貨量不超過1000萬顆。
從發展現狀來看,截至今年5月底,全球已有84張NB-IoT網絡商用(GSMA),全球模組種類已超過100種,成為全球應用最廣的物聯網技術之一。國內NB-IoT用戶數已經達到3000萬。同時,國內的消費級物聯網硬件銷售額預計在2022年超過300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
NB-IoT市場仍然格局未定,產業鏈上下游廠商都想抓住這個市場機會,分得NB-IoT市場一杯羹。
但NB-IoT依舊面臨著性能指標夸大、網絡覆蓋不佳、商業模式存在問題、心態浮躁等諸多問題和挑戰,是NB-IoT市場擴展受阻的主要原因。
為了進一步推動NB-IoT的發展進程,國內運營商都在大力部署NB-IoT基站,2019年,我國預計將建成90萬個NB-IoT基站、到2020年將建成超過150萬個NB-IoT基站、到2025年NB-IoT基站規模將達到300萬。
此外,國外眾多運營商也紛紛支持NB-IoT,Vodafone、德國電信、軟銀等幾十家運營商均已經部署了NB-IoT商用網絡,美國T-Mobile也已經宣布商用了NB-IoT,全球運營商的創新先鋒AT&T和Verizon,也積極進行NB-IoT的商用試點。
對于NB-IoT的未來走向,可以預見NB-IoT還會與現有網絡共存共生。當產業走到萬物互聯的5G時代,NB-IoT也將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LoRa
LoRa的名字是遠距離無線電(Long Range Radio),作為一種線性調頻擴頻的調制技術,最早由法國幾位年輕人創立的一家創業公司Cycleo推出,2012年Semtech收購了這家公司,并將這一調制技術封裝到芯片中,基于LoRa技術開發出一整套LoRa通信芯片解決方案,包括用于網關和終端上不同款的LoRa芯片,開啟了LoRa芯片產品化之路。
不過,僅僅一個基于LoRa調制技術的收發芯片還遠不足以撬動廣闊的物聯網市場,在此后的發展歷程中,由于多家廠商發起的LoRa聯盟,以及推出不斷迭代的LoRaWAN規范,催生出一個全球數百家廠商支持的廣域組網標準體系,從而形成廣泛的產業生態。
推動這一生態的相關技術標準、產品設計、應用案例等都是多個廠商共同參與的過程,這些也是形成目前龐大產業生態更為關鍵的元素,而它們并不屬于Semtech 單個公司所有,比如LoRaWAN規范是一個全球多個廠商共同參與的開放標準,任何組織或個人都可以根據這一規范進行產品開發和網絡部署。
相較于大多數的網絡采用網狀拓樸,易于不斷擴張網絡規模,但缺點在于使用各種不相關的節點轉發消息,路由迂回,增加了系統復雜性和總功耗。LoRa采用星狀拓樸(TMD組網方式),網關星狀連接終端節點,但終端節點并不綁定唯一網關,相反,終端節點的上行數據可發送給多個網關。理論上來說,用戶可以通過Mesh、點對點或者星形的網絡協議和架構實現靈活組網。
LoRa網絡構架
LoRa主要在全球免費頻段運行(即非授權頻段),包括433、868、915 MHz等。LoRa網絡構架由終端節點、網關、網絡服務器和應用服務器四部分組成,應用數據可雙向傳輸。
LoRa是創建長距離通訊連接的物理層或無線調制, 相較于傳統的FSK技術以及穩定性和安全性不足的短距離射頻技術,LoRa基于CSS調制技術(Chirp Spread Spectrum)在保持低功耗的同時極大地增加了通訊范圍,且CSS技術數十年已經廣受軍事和空間通訊所采用,具有傳輸距離遠、抗干擾性強等特點。
此外,LoRa技術不需要建設基站,一個網關便可控制較多設備,并且布網方式較為靈活,可大幅度降低建設成本。
LoRa因其功耗低,傳輸距離遠,組網靈活等諸多特性與物聯網碎片化、低成本、大連接的需求十分的契合,因此被廣泛部署在智慧社區、智能家居和樓宇、智能表計、智慧農業、智能物流等多個垂直行業,前景廣闊。
LoRa的特點
傳輸距離:城鎮可達2-5 Km , 郊區可達15 Km 。
工作頻率:ISM 頻段 包括433、868、915 MH等。
標準:IEEE 802.15.4g。
調制方式:基于擴頻技術,線性調制擴頻(CSS)的一個變種,具有前向糾錯(FEC)能力,semtech公司私有專利技術。
容量:一個LoRa網關可以連接上千上萬個LoRa節點。
電池壽命:長達10年。
安全:AES128加密。
傳輸速率:幾百到幾十Kbps,速率越低傳輸距離越長,這很像一個人挑東西,挑的多走不太遠,少了可以走遠。
LoRa發展現狀
大約從2014年起,國內首批企業開始研發LoRa相關產品,至今經過5年的時間,LoRa已經從一個小范圍使用的小無線技術成長為物聯網領域無人不曉的事實標準。
近年來,科技巨頭紛紛入局LoRa、加入LoRa聯盟,可以看出各企業都希望借助LoRa這個切入點來確立自身在物聯網和產業互聯網領域的地位。阿里和騰訊兩大互聯網巨頭將LoRa作為其物聯網布局的重要入口,主推的LinkWAN平臺和TTN平臺對于產業鏈上下游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另外,鐵塔、聯通以及廣電等群體也開始針對LoRa產業進行布局,進一步促進其在各行業應用的落地。
從目前的市場結構看,國內已有上千家企業參與到LoRa產業生態中,呈現出大中小型企業、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共同參與的格局。國內提供給LoRa發展的產業大環境不斷向好,LoRa聯盟自身力量也在不斷壯大。
據資料了解,2018年國內LoRa芯片出貨量達到數千萬片,其中,模組和表計廠商占據大部分采購份額,基站廠商采購量位居其次。除此之外,國內還有大量分散的模組、終端廠商也會直接采購LoRa芯片,雖然都是小批量,但加起來規模還算可觀。
對于大部分模組、終端、系統和應用廠商來說,它們對于各種技術是中立的,選擇何種技術路線大部分是一種純市場化行為。LoRa芯片是支持整個產業的重要底層元器件,但整個產業結構的形成還要靠多種力量共同努力,這種力量在國內已經形成。LoRa相關產品靈活性較強已成業界共識,不僅僅在于能夠在各種環境下自主部署網絡,還在于各類開發者能夠選擇多個平臺,快速得到開發支持。
近一年來,LoRa在智慧城市、智能園區、智慧建筑、智慧安防等垂直領域也有了大量落地的行業應用。Semtech物聯網業務總監Vivek Mohan曾表示,目前全球大量的垂直行業中已形成300多個應用場景。
LoRa技術是Semtech公司的專利,其LoRa芯片產品期初也是獨家供應,但單一的LoRa產品必然會帶來產品價格、功能等方面的局限性。
2018年Semtech開始改變傳統的產品營銷模式,授權IP給一些公司做LoRa產品,形成了多供應商的市場供應局面,LoRa芯片供應廠家通過走差異化路線,融合不同功能的芯片,滿足更多差異化應用的需求,如LoRa+GPS獲取位置信息,LoRa+BLE與本地近場設備連接通信,LoRa+安全芯片增強設備的安全性等,來共同做大市場。
未來,或許會有更多的LoRa芯片供應商,市場做大也符合Semtech公司的利益。
可以看到,不論從技術、供應鏈體系、產業結構還是生態建設,LoRa依然是一個市場化行為為主導的技術選項,大國之間政治經濟博弈對于LoRa供求各方產生的影響很小。采用LoRa通信的物聯網項目中包含非常多的技術和元素,很多價值遠遠超過通信本身,未來發展中,業界應該更多聚焦于應用價值的創造,聚焦于市場化行為和商業模式,以求在物聯網時代贏得先機。
WiFi
WiFi大家都比較熟悉,俗稱無線寬帶網,以更快,更大容量的通信而聞名,可以使用2.4 GHz和5 GHz頻帶在50 m范圍內進行傳輸,是一種允許電子設備連接到一個無線局域網WLAN的技術。
WiFi通過IEEE 802.11標準系列提供易于使用的短距離無線連接和跨廠商互操作性。伴隨著三大運營商大規模建設基于WiFi技術的無線城市,其物聯網應用架構已然形成。由于在現有基礎設施中普遍存在,其受歡迎程度不斷提高。
WiFi是無線局域網(WLAN)的一個標準,最早的無線局域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基于ALOHA協議的UHF無線網絡連接了夏威夷島,是現在無線局域網的一個最初版本。隨后的1985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制定了現在廣泛使用的免費WiFi頻段,和微波爐頻率相同。1991年NCR公司和AT&T公司發明了現在廣泛使用WiFi的標準的802.11的前身,用在收銀系統,名字為WaveLAN。澳大利亞的天文學家John O’sullivan和他的同事開發了WiFi技術的關鍵專利,起初使用在CSIRO (公共健康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的項目上。1997年發布了基于802.11協議的第一個版本,提供2Mbit/s速率,在1999年提高到11Mbit/s,使用價值大大提高,隨后WiFi得以快速發展。
WiFi定義了MAC層協議和安全性,但未定義設備的應用對象和通信方式,這意味著所有制造商都可以定義自己的應用層協議,因此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這限制了WiFi在互聯家居設備對設備市場的應用。
WiFi還設定了網絡的中央接入點模型,即如果該接入點不工作,網絡則會停止運行。相對于其他協議,WiFi的功耗較高,因此盡管適用于供電設備,但它在電池供電極為關鍵的應用中效果并不理想。
此外,WiFi還存在著擴展性方面的問題。例如,某些路由器的配置最多僅支持15臺設備,而互聯家居預計接近100臺設備。另一個問題是各類數據源導致的WiFi網絡競爭。
WiFi組網結構
WiFi有兩種組網結構:一對多(Infrastructure模式)和點對點(Ad-hoc模式,也叫IBSS模式)。我們最常用的WiFi是一對多結構的,一個AP(接入點),多個接入設備,我們用的無線路由器是其實就是路由器+AP。WiFi還可以點對點結構,比如兩個筆記本可以用WiFi直接連接起來不經過無線路由器。
WiFi的安全性
常用的WiFi加密有WEP,WPA,WPA2。WEP安全性太差基本上被淘汰了。目前WPA2是被業界認為最安全的加密方式。WPA加密是WEP加密的改進版,包含兩種方式:預共享密鑰(PSK)和Radius密鑰。其中預共享密鑰(PSK)有兩種密碼方式:TKIP和AES,相比TKIP,AES具有更好的安全系數。WPA2加密是WPA加密的升級版,建議優先選用WPA2-PSK AES模式。WPA/WPA2加Radius密鑰是一種最安全的加密類型,不過由于此加密類型需要安裝Radius服務器,一般用戶不容易用到。
WiFi技術在物聯網中廣泛應用于電力監控、油田監測、環境監測、氣象監測、水利監測、熱網監測、電表監測、機房監控、車輛誘導、供水監控,帶串口或485接口的PLC,RTU無線功能的擴展。
基于WiFi的物聯網傳輸技術具有以下優勢:
成本低廉:相對于有線安裝、維護、故障診斷和升級配線的成本
活性高:沒有電纜的約束,設備可任意架設和調整
低功耗:采用低耗能設計,可應用于電池供電的產品中
可靠性高:在有線網絡中大部分的故障是由連接器引起的,而無線系統則排除了這樣的可能。并可滿足在艱苦工業環境所要求的持久性和可靠性。
安全性:具有多種加密方式,保證數據傳輸私密性。
施工周期短:WiFi組網方式,可以通過節點的自組織和自配置功能迅速搭建成有效的通信網絡。
藍牙
藍牙是一種大容量,近距離無線數字通信技術標準,設計初衷是替代RS232電纜連接計算機外設。藍牙技術最早始于1994,由電信巨頭愛立信公司研發,是在兩個設備間進行無線短距離通信的最簡單、最便捷的方法,可實現固定設備、移動設備和樓宇個人域網之間的短距離數據交換。藍牙還添加了AFH(Adaptive Frequency-Hopping)技術,自適應跳頻,以在有WiFi信號的情況下避開WiFi的頻率,提高抗干擾能力。
藍牙通信頻段主要為2.402GHz~2.480GHz。藍牙技術被廣泛地用于手機、PDA等移動設備,PC、GPS設備,以及大量的無線外圍設備(藍牙耳機、藍牙鍵盤等)。
藍牙跳頻示意圖
從1998年到2009年,藍牙版本經過了1.0到3.0的版本迭代后,雖然數據傳輸速率上有提升,但仍牢牢定位于近距離無線數據傳輸平臺技術,在應用中牢牢占據著藍牙音箱和耳機,以及藍牙鼠標和鍵盤等領域。
2010年藍牙發布4.0版本BLE(Bluetooth Low Energy,即藍牙低功耗),針對物聯網的應用需求進一步簡化了藍牙技術,BLE較傳統藍牙最大的特點就是低功耗,應用于對實時性要求較高,但對數據傳輸速率要求比較低的場景。通過BLE,藍牙技術的演進方向開始直接對準物聯網。
2016年藍牙發布5.0版本,藍牙5與藍牙4.2相比,提高的傳輸速率與傳輸距離,增強了抗空口干擾的能力,并提高了室內定位的精確度。
2019年1月,藍牙5.1標準推出,在藍牙5.0的基礎上,新增多天線/AOA/AOD功能,增加了藍牙的定位能力,定位的精度大幅提升,由原先的 10米級別提升至厘米級,這一定位精度可使其在室內導航、物體追蹤等大有可為。
藍牙技術的優點:“低功耗藍牙”模式下實現了低功耗,覆蓋范圍增強,最大范圍可超過100米;支持復雜網絡:針對一對一連接最優化,并支持星形拓撲的一對多連接等;智能連接:增加設置設備間連接頻率的支持,Ipv6網絡支持;較高安全性:使用AES-128 CCM加密算法進行數據包加密和認證;藍牙模塊體積很小,便于集成;可以建立臨時性的對等連接(Ad-hoc Connection):根據藍牙設備在網絡中的角色,可分為主設備(Master)與從設備(Slave)。
其缺點是不能直接連接云端,傳輸速度比較慢,組網能力比較弱,而且網絡節點少,不適合多點布控。
藍牙技術的出現是信息技術不斷進步的結果,現在我們處在全球物聯網快速發展的節點上,設備與設備,人與設備等都有時刻保持聯網的需求,藍牙技術為萬物互聯提供了一種非常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倘若藍牙技術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一旦鋪開,那么依靠其巨大的出貨量(低成本)與兼容性(連接手機),憑借其在產品生態系統上的優勢,在不遠的未來應該有一席之地。
ZigBee
ZigBee被正式提出來是在2003年,ZigBee的出現是因為藍牙、WiFi無法滿足工業需求,它的出現彌補了藍牙、WiFi等通信協議高復雜、功耗大、距離近、組網規模太小等缺陷。名稱取自蜜蜂,蜜蜂(Bee)是靠飛翔和“嗡嗡”(zig)地抖動翅膀的“舞蹈”來與同伴傳遞花粉所在的方位信息,依靠這樣的方式構成了群體中的通信網絡。
ZigBee是短距離物聯網技術,用于連接10-100米范圍內的設備,不通過LPWAN直接接入網絡,需要通過集中器和網關接入。通過其網狀拓撲,Zigbee設備可以通過中間設備在一定距離上傳輸數據,基于IEEE 802.15.4標準的Zigbee已成為嵌入式應用中使用最廣泛的通信協議之一,適用于家庭自動化,無線傳感器網絡,工業控制系統,嵌入式傳感器、醫療數據收集、煙霧及闖入者警告、樓宇自動化、遠程無線麥克風配置等場合。它不適合在高速率和高速移動的場合。
ZigBee可工作在三個頻段868MHz~868.6MHz、902MHz~928MHz和2.4GHz~2.4835GHz,其中最后一個頻段世界范圍內通用,16個信道,為免付費、免申請的無線電頻段。三個頻段傳輸速率分別為20kbps、40kbps以及250kbps。
ZigBee優缺點
ZigBee是低成本、低功耗、低功率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標準,是專為低速率傳感器和控制網絡而設計的無線網絡規范,特點如下:
低功耗:由于ZigBee的傳輸速率低,發射功率僅為1mW,而且采用了休眠模式,因此ZigBee設備非常省電。據估算,ZigBee設備僅靠兩節5號電池就可以維持長達6個月到2年左右的使用時間,其他無線設備望塵莫及。
成本低:ZigBee模塊的初始成本在6美元左右,估計很快就能降到1.5~2.5美元, 并且ZigBee協議免專利費。
復雜性低:ZigBee協議的大小一般在4~32KB,而藍牙和WiFi一般都超過100KB。
時延短:通信時延和從休眠狀態激活的時延非常短,典型的搜索設備時延為30ms,休眠激活的時延是15ms, 活動設備信道接入的時延為15ms。因此ZigBee技術適用于對時延要求苛刻的無線控制(如工業控制場合等)應用。
網絡容量大:一個星型結構的ZigBee網絡最多可以容納254個從設備和一個主設備, 一個區域內最多可以同時存在100個ZigBee網絡, 一個網絡中最多可以有65000個節點連接,網絡組成靈活。
可靠:采取了碰撞避免策略,為需要固定帶寬的通信業務預留了專用時隙,避開了發送數據的競爭和沖突。MAC層采用完全確認的數據傳輸模式, 每個發送的數據包都必須等待接收方的確認信息。如果傳輸過程中出現問題可以進行重發。
安全:ZigBee提供了基于循環冗余校驗(CRC)的數據包完整性檢查功能,支持鑒權和認證,采用AES-128的加密算法,各個應用可以靈活確定其安全屬性。
此外,ZigBee也有缺點:即抗干擾性差,通信距離短,而且ZigBee協議沒有開源。
設備類型和操作模式
zigbee有三種設備類型
ZC: Zigbee協調器,功能最強的設備,協調器構成網絡樹的根,可以連接到其他網絡。每個網絡中只有一個Zigbee協調器,因為它是最初啟動網絡的設備。它存儲有關網絡的信息,包括充當安全密鑰的信任中心和存儲庫;
ZR:Zigbee路由器,除了運行應用程序功能外,路由器還可以充當中間路由器,傳遞來自其他設備的數據;
ZED:Zigbee終端設備,只包含與父節點(協調器或路由器)通信的足夠功能;它不能從其他設備中繼數據。這種關系允許節點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處于休眠狀態,從而延長電池壽命。ZED需要最少的內存,因此,它的制造成本比ZR或ZC要低。
當前的zigbee網絡里有兩種模式,帶信標(beacon)的和不帶信標的(non-beacon),在信標不啟用的網絡中,使用不帶時隙的CSMA / CA信道訪問機制。在這種類型的網絡中,Zigbee的路由器和接收端不能休眠,導致耗電量大。
在啟用信標的網絡中,Zigbee路由器節點發送周期性信標,zigbee的接收節點將定時的喚醒。節點在兩個信標之間時間內睡眠,從而降低其占空比并延長其電池壽命。信標間隔取決于數據速率,它們在250 kbit / s時可以從15.36毫秒到251.65824秒, 在40 kbit / s時從24毫秒到393.216秒,在20 kbit / s時從48毫秒到786.432秒。
eMTC
LTE-M,即LTE-Machine-to-Machine,是基于LTE演進的物聯網技術,在R12中叫Low-Cost MTC,在R13中被稱為LTE enhanced MTC ,即eMTC,為了更加適合物與物之間的通信,也為了更低的成本,對LTE協議進行了裁剪和優化,旨在基于現有的LTE載波滿足物聯網設備需求。
eMTC基于蜂窩網進行部署,支持上下行最大1Mbps的峰值速率,屬于物聯網中速率,速率比NB-IoT快三倍。設備通過支持1.4MHz的射頻和基帶帶寬,可直接接入現有的LTE網絡。eMTC的關鍵能力在于速率高、可移動、可定位以及支持語音,成本只有Cat1芯片的25%,相比于GPRS速率要高四倍。
eMTC的特性窄帶LTE其中最主要的幾個特性。第一,系統復雜性大幅度降低,復雜程度及成本得到了極大的優化;第二,功耗極度降低,電池續航時間大幅度增強;第三,網絡的覆蓋能力大大加強;第四,網絡覆蓋的密度增強。
eMTC具備LPWA基本的四大能力:一是廣覆蓋,在同樣的頻段下,eMTC比現有的網絡增益15dB,極大地提升了LTE網絡的深度覆蓋能力;二是具備支撐海量連接的能力,eMTC一個扇區能夠支持近10萬個連接;三是更低功耗,eMTC終端模塊的待機時間可長達10年;四是更低的模塊成本,大規模的連接將會帶來模組芯片成本的快速下降,eMTC芯片目標成本在1~2美金左右。
eMTC的應用
eMTC在智能物流上,具有防盜、防調換、實時溫度傳感和可定位優勢,能夠實時監控及定位,將信息記錄及上傳,可以對行駛軌跡查詢,eMTC技術監控設備支持語音,對于監控更加到位。
在智能可穿戴設備中,可支持健康監測、視頻業務、數據回傳和定位,可解決嬰幼兒和老人等社會重點保護對象的安全問題。
eMTC技術應用到車載車輛管理。因為eMTC可移動性以及支持語音,對于車輛管理跟蹤定位有很大作用。如果醫院120車輛管理進行eMTC技術應用更新,醫院根據呼叫者電話打入的信號位置確定病人位置,120司機根據位置,直接導航到目的地,可以節約寶貴的搶救時間。
eMTC也可以以屏幕為抓手,應用到智能充電樁、候機寶、電梯衛士、智能公交站牌、公共自行車管理等方面。
SigFox
SigFox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總部位于法國Labège的法國公司。SigFox是為打造物聯網的無線網絡而生的,其優勢在于沒有傳統無線網絡的包袱,針對物聯網的特點,壓縮成本、廣泛覆蓋及提升速率,多適用海外智能制造等場景。
SigFox在歐洲的推廣非常成功,SigFox在全球范圍內有自己的基站,目前在全球接近60個國家/地區開通了網絡。包括除了俄羅斯以外的歐洲主要25個國家,其中西歐很多國家實現了全覆蓋。另外在北美和中國也有覆蓋。拉美則是SigFox網絡覆蓋最好的區域。此外,有數據顯示SigFox在巴西的覆蓋率遠遠領先其他LPWAN技術。SigFox擁有一個龐大的供應商生態系統,包括德州儀器、Silicon Labs和Axom等。
SigFox使用專有技術,使用較低的調制速率來實現更長的傳輸范圍,SigFox工作在868MHz和902MHz的ISM頻段,消耗很窄的帶寬或功耗。SigFox無線電設備采用一種被稱為超窄帶(UNB)調制的技術,偶爾以低數據速率傳送短消息,由于是窄帶寬和短消息,因此對于僅需發送較小的不頻繁數據的突發應用,SigFox是絕佳選擇。當然,SigFox也有一些缺點,將數據發回傳感器、設備(下行能力)受到嚴重限制,信號干擾可能成為問題。
SigFox網絡性能特征如下:
每天每設備140條消息
每條消息12個字節(96位)
無線吞吐量達100位/秒
SigFox應用領域
SigFox網絡和技術主要應用于低成本的M2M/IoT領域,需要廣域網絡的覆蓋,有大量的應用需要這種低成本的無線通信技術,SigFox網絡可應用的領域包括:
家庭和消費品
能源相關的通信 - 尤其是智能電表
健康 - 尤其是正在發展中的移動醫療應用
交通 - 這可包括汽車管理
遠程監控和控制
零售,包括銷售點、貨價更新等
安全
結語
從演進方向上來看,目前物聯網接入技術朝著低功率、廣覆蓋的方向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
首先對于傳統的蜂窩網絡技術,在5G的標準中,已經明確地將海量物聯接入作為5G未來業務的重要方向之一,并3GPP已經把當下比較熱的NB-IoT和eMTC技術定為了5G的技術之一。其次,在傳統的短距連接方面,也在優化協議和技術結構,以滿足低功耗大連接的需求,典型的就是802.11ah。最后,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非授權頻譜廣域技術,包括LoRa和SigFox等迅速崛起。在歐洲一些運營商的扶持和推動下,目前LoRa和SigFox在全球的產業推進進程以及商用化部署方面已經超前于NB-IoT。當時歐洲運營商押寶于這些技術,也是為了快速搶占低功耗廣覆蓋的物聯網業務連接需求。
在中國,在產業的推進以及政府政策的鼓勵下,三大運營商均在積極推進LPWA技術的應用,包括NB-IoT的商用以及eMTC的試點應用。此外,科技巨頭紛紛入局LoRa,呈現出大中小型企業、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共同參與的格局。國內提供給LoRa發展的產業大環境不斷向好,LoRa聯盟自身力量也在不斷壯大。
但是由于物聯網業務的多樣性,因此對網絡的需求差異較大。在大多數場景下,物聯網作為一個多樣化的市場,沒有任何一個技術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各種方案實施者和產品設計者要基于帶寬、覆蓋范圍、網絡容量、可靠性、電池壽命、成本、交互頻率和擴展性等標準之間找到一個平衡來形成決策。
在未來,或許沒有一種通信技術能夠一統天下,各協議之間更多的是“互補效應”,而非“替代效應”。
來源:與非網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