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多年來DIY圈一直在談“DIY已死”甚至“PC已死”,原因是大家沒什么動力升級新硬件了,消費者抱怨廠商推新品沒誠意,性能擠牙膏,廠商那邊又覺得委屈,市場不斷下滑,研發新產品不要錢嗎?
AMD、Intel“核戰”開打,28核、32核桌面CPU駕臨
在臺北電腦展主題演講中,英特爾出人意外地宣布了28核桌面處理器的存在,現場還演示了CINBENCH R15的測試,可以28個核心全速運行在5GHz頻率了。這一舉動震驚了全世界,要知道目前Intel消費級處理器最多才18個核心,全核睿頻頻率才3.4GHz。
只過了一天,AMD在6月6日的發布會上就宣布了宣布了第二代Threadripper處理器,12nm LP工藝,Zen+架構,同時核心數增加到了32核64線程,超越了英特爾前一天展示的28核56線程處理器,成為新的桌面處理器王者。
處理器核心數一下子增加到了28-32核,除了性能大幅提升之外,伴隨而來的還有TDP功耗,AMD的32核處理器TDP功耗達到了250W,Intel的28核處理器則要300W TDP,CPU功耗一下子超越了當前的高端顯卡,要知道NVIDIA家的GTX 1080 Ti顯卡TDP功耗也不過250W,現在CPU功耗比GPU TDP功耗還高,這讓核彈狂魔如何是好?
玩笑歸玩笑,AMD、Intel今年掀起的核戰不只是帶來幾款高性能處理器這么簡單,自從AMD有了Ryzen這把神兵利器之后,他們已經有機會改變處理器市場現在的頹勢,Intel不管愿意不愿意,都不可能在如過去十年那樣把桌面處理器停留在4核上不管了,這場核戰有可能改變未來處理器的發展,堪稱X86史上第三次洗牌行動。
X86處理器第一次洗牌:Pentium問世,群雄終結
熟悉PC發展史的玩家知道我們今天所說的PC是IBM在1980年代確立的標準,操作系統是微軟提供的,先是DOS,后是Windows,處理器則是始于Intel的8088,這也是Wintel聯盟的由來。
當年推X86處理器的不止Intel一家,IBM為了保證供應,需要多家供應商,Intel把X86處理器授權給了AMD公司,這也是AMD進軍X86處理器的由來。大家不知道的是,除了這兩家之外,還有不少第三方X86處理器,包括摩托羅拉,Cyrix、國家半導體以及后來的VIA威盛等等,當年這些公司可以仿制Intel的X86處理器,而且命名上也很英特爾產品相似,比如Cyrix就推出過4x86、5x86、6x86等處理器,性能比Intel產品好,價格更低,針腳又兼容,所以很受市場歡迎。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X86市場可以說百花齊放,AMD、Cyrix等公司的X86兼容處理器憑借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價格讓Intel苦不堪言,Intel最終在1993年終結了x86這樣的命名方式,推出了Pentium奔騰處理器品牌。
采用了新的P5架構,頻率可達66MHz,性能領先其他公司,拉開了其他廠商的差距。從此之后,X86市場上除了AMD之外,其他公司就逐漸退出了,本來他們也不像AMD、Intel這樣專注X86處理器,摩托、國家半導體等公司都是玩票性質,有其他業務養著,所以X86市場在奔騰品牌問世之后經歷了第一次洗牌,主要剩下AMD、Intel兩家正規軍。
X86處理器第二次洗牌:Core問世,AMD被邊緣化
奔騰問世之后的幾年里,AMD、Intel雙方一直咬的很緊,盡管份額上依然是Intel最多,但是AMD當年在技術上跟Intel是互有勝負,各有所長,Pentium II、Pentium III時代AMD還能憑借K5、K6、K6-2架構偶爾領先Intel處理器。
2000年Intel推出了Pentium 4處理器,剛開始P4處理器受到了PC廠商及消費者的歡迎,不過AMD后面推出了雷鳥核心的Athlon處理器,性能優勢逐漸顯現出來,P4開始招架不住了,到了2003年AMD的K8大錘處理器問世,首發64位架構,Intel就失了下風了,再加上Intel當年強推Rambus內存,棄主流DDR內存不顧,P4這一代的下場大家也看到了。
不過AMD的風光沒持續多久,P4上Intel雖然失利了,但是他們的反撲也非常快,Intel迅速掉頭推出了Core架構,“扣肉”時代來臨了,高性能低功耗的P6微架構幫助Intel收復失地,而AMD在K8之后的K10、推土機架構上接連不振,沉淪至今。
Intel在Core架構贏得勝利之后并沒有停步不前,繼而推出了Tick-Tock戰略,每兩年升級一次工藝,每兩年升級一次架構,每年都有新一代處理器問世,從45nm的Penryn(Core架構第一代產品)一直持續到了14nm工藝的Broadwell。
在這10年中AMD就如P4時代的Intel一樣左支右絀,無力應對Intel的進攻,推土機架構處理器失利之后,AMD在2012年就事實上停止了新架構處理器產品,憋足了勁研發新一代的Zen架構。
X86處理器第三次洗牌:超多核處理器時代到來
為什么我們會認為AMD、Intel今年爭相推出28核、32核處理器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說是X86史上第三次洗牌?實在是因為過去10年中桌面處理器沒什么明顯進步,如一潭死水,整個DIY乃至PC行業都因此發展緩慢。
如今的半導體制程工藝逐漸逼近物理極限,10nm之后工藝升級越來越困難,指望大幅提升處理器頻率已經不太可能,單核IPC性能已經沒有多少空間可挖了,這幾年大家都說Intel升級擠牙膏,他們也是有苦衷的,但在多核上無動于衷就是Intel的錯了。
主流處理器停留在4核水平上已經有很多年了,英特爾一是缺少競爭動力,二是認為桌面應用對多核的支持不夠好,根本用不到這么多核心。這個理論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桌面應用對多核支持不夠好是因為多年來桌面主流處理器就只有2核、4核,AMD以及Intel不提前把多核處理器普及到桌面市場,軟件廠商怎么可能去主動優化應用,只有硬件先行了,軟件優化才能跟進,而不是等著軟件優化過關了,Intel再推多核處理器。
這個道理在X64指令集上就上演過一次了,Intel搞64位指令集比AMD早得多,但是為什么最后被AMD搶先了,就是因為Intel認為桌面市場推64位沒什么用,結果錯失了良機。如今Intel在超多核處理器上也是抱有這樣的心態,好在這一次又被AMD打醒了,Ryzen開始在桌面普及8核16線程處理器,高端市場力推16核處理器,今年則是32核處理器。如今Intel也開竅了,桌面市場也開始推超多核心的處理器了,盡管目前只是發燒級市場,但是主流市場后續還會有8核16線程處理器,未來再推10核、12核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正如X64位指令集遇到的那樣,未來一兩年內8核、10核甚至28核、32核可能都不會有太多桌面應用、游戲支持,但是有了硬件平臺,系統及軟件、游戲廠商才有可能去優化超多核處理器,才能真正應用推廣開來,沒有AMD、Intel先行一步,多核優化的時代就更沒機會到來。
評論
查看更多